首页 百科知识 中医妇科诊疗思维:产后发热的治则思维

中医妇科诊疗思维:产后发热的治则思维

时间:2024-01-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三)治则思维产后发热有虚有实,其证各异。

中医妇科诊疗思维:产后发热的治则思维

第三节 产后发热

产褥期内,以发热为主症,出现发热持续不退,或突然高热寒战,并伴有其他症状者,称为“产后发热”。如在产后一二天内,由于阴血骤虚,营卫失调,常有轻微的发热,不兼有其他的症状,一般能自行退热,属生理性发热;或产后三四天内,泌乳期间有低热,俗称“蒸乳”,这种现象以后会自然消失,亦不属病理范围。早在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篇中,就有产后中风发热持续不愈及产后中风兼卫阳虚证治的记载。至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之“产后病诸候”两卷,列有“产后虚热候”及“产后寒热候”,论述病因及证候。分娩后的生殖道感染,西医学称“产褥感染”,亦称“产褥热”,属本病范围,是产褥期常见的严重病症,是导致产妇死亡的四大原因之一,治疗和处理可参照本病的感染邪毒证。

一、临床诊疗思维

(一)病因病机分析

引起产妇发热的原因很多,而与本病关系密切的主要病因病机有感染邪毒,正邪交争;外邪袭表,营卫不和;阴血骤虚,阳气外散;败血停滞,营卫不通。

1.感染邪毒 产后气血耗伤,血室正开,产时接生不慎,或护理不洁,或不禁房事,致使邪毒乘虚而入,稽留于冲任、胞脉,正邪交争,因而发热。

2.外感 产后百脉空虚,腠理不密,卫阳不固,以致风寒之邪,袭表犯肺,营卫不和,因而发热。

3.血虚 产时产后血去过多,阴血暴虚,阳无所附,以致虚阳浮越于外而令发热。

4.血瘀 产后情志不遂,或为寒邪所客,瘀阻冲任,恶露不下,败血停滞,阻碍气机,营卫不通,而致发热。

病因病机示意图

(二)诊断思维

1.辨病思维

(1)诊断要点

①病史:患者妊娠晚期不禁房事,或有接生时消毒不严、早破水、产程过长、失血过多、手术产、产道损伤、胎盘胎膜残留等病史;或素体虚弱,或素有贫血营养不良以及妊娠高血压疾病等病史;或产时、产后不慎感受风寒;或素性抑郁,或产后情志不畅。

②症状:产褥期的发热是最主要的症状,尤以新产后多见,或体温超过38℃,持续高热不减;或持续低热不退。临床可见恶寒、头痛、食欲减退及全身不适,可伴有小腹疼痛及恶露异常。

③检查

产科检查:若会阴、阴道、宫颈局部创面或伤口感染时,局部可见红肿、化脓、伤口边缘裂开、压痛明显。如果出现子宫内膜炎及子宫肌炎时,子宫软,复旧不良,明显压痛;一侧或双侧附件增厚、触痛或肿块形成,或形成脓肿,临床常见到急性盆腔炎及腹膜炎的典型体征。

实验室检查:体温在38℃以上,血液化验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做宫腔分泌物的培养或血培养以确定产褥感染的病原菌,并做药敏试验。

辅助检查:可做B超、CT、磁共振等项检查,对盆腔炎性包块、盆腔脓肿、盆腔积液、静脉血栓的诊断提供依据。

(2)鉴别诊断

本病以发热为主症,应与产褥期有发热表现的其他疾病相鉴别。

①产后淋证:为西医的产后泌尿系统感染,可见发热。临床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或伴小腹疼痛等症,尿常规化验可见红、白细胞。

②产后乳痈:为西医的急性乳腺炎,可见发热,伴乳房胀痛。临床表现为乳房局部红肿、灼热,甚至破溃化脓,于乳房可摸到皮下肿块,可触及腋下肿大压痛的淋巴结。

③产后痢疾:为西医的产后菌痢,可见发热。临床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脓血样大便,里急后重,或有腹痛、肛门灼热等。大便化验可见红细胞、白细胞或脓细胞。

④产后中暑:中医认为产时正值长夏炎热酷暑之季,外受暑邪而发病,临床所见多发病急,身热多汗,可突然头晕胸闷,甚至昏迷不省人事,其发病有严格的季节性。

2.辨证思维 本病以产后发热为主症,常伴有恶露异常及腹痛,辨证主要根据发热的特点,参照恶露的量、色、质、味及腹痛的性质,以及兼症、舌脉,辨其虚实寒热。若高热寒战,恶露臭秽,小腹疼痛拒按,则为感染邪毒;若发热恶寒,身痛流涕,为外感发热;若产后失血过多,低热不退,恶露量少,色淡质稀,为血虚发热;若寒热时作,恶露量少,色紫暗有血块,小腹疼痛拒按为血瘀发热。

(三)治则思维

产后发热有虚有实,其证各异。在注意多虚多瘀的基础上,治疗应以调气血、和营卫为主。感染邪毒者,其证危笃,变化多端,必要时中西医结合治疗。

(四)辨证论治

1.感染邪毒

【证候】 产后高热恶寒,甚或寒战,连续2天体温至38℃以上,腹痛拒按,恶露或多或少,色暗紫,气臭秽,烦躁口渴,尿少而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辨证】 邪毒感染,直伤胞宫胞脉,正邪交争,则发热恶寒;邪毒与血互结于冲任、胞宫、胞脉,气血阻滞,则腹痛拒按,恶露或多或少,色暗且臭;热盛伤津则烦渴、尿少、便结。舌红苔黄、脉弦数均为热盛之象。

【治法】 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主方】 五味消毒饮合失笑散加牡丹皮赤芍益母草

【处方举例】 金银花12g,野菊花9g,蒲公英12g,紫地丁12g,紫背天葵9g,蒲黄9g,五灵脂9g,牡丹皮9g,赤芍9g,益母草12g。

2.外感

【证候】 产后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鼻塞流涕,咳嗽。舌苔薄白,脉浮紧。

【辨证】 产后多虚,卫阳失固,风寒袭表,正邪交争,则见恶寒发热;风寒之邪先入太阳经脉,则见头痛身痛;寒邪闭塞腠理则无汗;风寒袭肺,肺失宣降,则咳嗽流涕。舌苔薄白、脉浮紧为风寒袭表之象。

【治法】 养血疏风。

【主方】 荆防四物汤(《医宗金鉴》)加紫苏叶、甘草

【处方举例】 荆芥9g,防风9g,生地黄9g,当归9g,川芎6g,白芍12g,紫苏叶6g,甘草6g。

3.血虚

【证候】 产时或产后失血较多,低热不退,自汗,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恶露量少,色淡质稀,小腹绵绵作痛,喜按。舌淡红,脉细无力。

【辨证】 血虚阳浮,故低热自汗;血虚清窍失养,则头晕眼花;血虚心失所养,则心悸失眠;血虚冲任、胞宫失养,则恶露量少,腹痛绵绵、喜按。舌淡红、脉细无力均为血虚之象。

【治法】 补血益气。

【主方】 八珍汤加枸杞黄芪

【处方举例】 当归9g,川芎6g,白芍12g,熟地黄9g,人参12g,白术9g,茯苓9g,炙甘草6g,枸杞子12g,黄芪12g。

4.血瘀

【证候】 产后寒热时作,恶露不下或下而甚少,色紫暗有血块,小腹疼痛拒按,块下痛减,口干不欲饮。舌淡紫或有瘀点,脉弦数或涩。

【辨证】 产后恶露不畅,瘀血内阻,营卫失调,则寒热时作;气机不畅,气滞血瘀,则恶露紫暗有块;冲任瘀阻,不通则痛,则小腹疼痛拒按;瘀血阻脉,津液不能上承,则口干不欲饮。舌淡紫或有瘀点、脉弦数或涩均为瘀热之象。

【治法】 活血化瘀。

【主方】 生化汤(《傅青主女科》)加丹参、牡丹皮、益母草。

【处方举例】 当归9g,川芎6g,桃仁6g,炮姜6g,甘草6g,丹参12g,牡丹皮9g,益母草15g。

(五)病程观察(www.xing528.com)

1.在感染邪毒证型中,多为产褥感染,属急重证。故治疗务必及时,注意随证用药。若腹痛拒按,大便不通,恶露不下,此为实热内结,瘀血未下,若正气未衰者,用大黄牡丹皮汤(《金匮要略》)加败酱草、红藤、薏苡仁以泻热通腑,活血排脓。

2.在外感证型中,若烦渴汗多,尿少色黄,此为热入气分,热伤津液之象,主方加生石膏、天花粉、石斛以清热泻火,生津止渴;若症见高热不退,心烦汗出,皮肤斑疹,此为热入营血之象,此时应采用清热解毒、养阴凉血之法,方用清营汤(《温病条辨》)加紫花地丁、蒲公英、栀子、牡丹皮。

3.若症见高热不退,神昏谵语,甚至昏迷,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此为热入心包,热深厥深之象,可用清营汤送服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以清心开窍。

4.若邪在半表半里,症见往来寒热,口苦咽干,纳呆作呕,胸胁痞满。舌苔白润,脉弦。宜和解表里。用小柴胡汤(《伤寒论》)。

5.若新产后感受风热,温邪上受,首先犯肺,症见发热,头痛自汗,口干咽痛,舌尖红,苔白,脉浮数。治宜辛凉解表、疏风清热。方用银翘散(《温病条辨》)。

6.若产时正值酷暑,外感暑热,气津两伤,症见身热多汗,口渴心烦,体倦少气,舌红少津,脉虚数。宜清暑益气,养阴生津。方用清暑益气汤(《温热经纬》)。

7.若血虚阴亏,症见午后潮热,两颧发红,口渴欲饮,便干溲黄,舌质红,苔薄黄少津液,脉细数,治宜滋阴养血清热,方用加减一阴煎(生地黄、白芍、麦冬、熟地黄、知母、地骨皮、甘草)加白薇

(六)预后转归

产后发热之预后,由于病因不同而各异。若属血虚、血瘀、外感发热者,病情较缓,积极合理有效治疗,一般可获痊愈。感染邪毒发热是产后发热中的危急重症,经及时抢救和合理治疗,预后良好;若失治、误治,病情传变,以致邪毒内传,热入营血,逆传心包,甚则热深厥脱,可危及生命,或留下多器官功能损伤;或因血栓性静脉炎引起其他并发症,预后不良。

(七)预防与调护

1.产褥发热,若高热神昏、惊厥,属危重证候,应予中西医结合救治。同时注意加强护理,取半坐卧位,以利恶露排出,注意营养,多饮水,高热者可予物理降温;保持外阴清洁,以及床边隔离,防止交叉感染等。

2.提高接产技术,及时处理产道损伤,勤换内衣裤,保持外阴清洁。

3.谨慎起居,节制饮食,调和情志,严禁房事,注意乳房卫生。

(八)疗效评定

1.治愈 无发热,体征消失,各项检查正常。

2.好转 体温降低,各项检查尚未完全恢复正常。

3.未愈 仍有发热,甚至发展为感染性休克,甚则死亡。二、名家医案

1.马华医案——气血两虚,阴阳失调,虚阳外浮

王某,女,27岁,已婚。

【就诊日期】 2005年10月6日。

【主诉】 产后半月余,反复发热。

【现病史】 患者产后半月余,反复发热,自汗恶风,口干不渴,时有心烦,肢冷踡卧,食少便溏,溲清夜多。经某医院检查,体温波动在37.5~38℃,白细胞8.6×109/ L,嗜中性粒细胞0.65。静滴青霉素、头孢唑林钠等1周病情未见好转。

【查体】 神清,面白浮红,语音低弱,舌质淡嫩尖红、苔薄白不燥,脉浮细而数。

【诊断】 产后发热。

【辨证】 气血两虚,阴阳失调,虚阳外浮。

【治法】 益气养血、扶阳固表、调和营卫。

【方药】 黄芪30g,白芍20g,人参、桂枝、炙甘草、制附子五味子各10g,当归、桑叶各15g,生姜3片,大枣6枚。水煎,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患者服本方2剂,热退汗消,它证均减。唯感神疲体倦,食少脘闷,大便清稀。于原方去五味子,改制附子为6g,加白术10g,鸡内金、黄精各20g,以调补脾胃,再服4剂而痊愈。

【按语】 产后发热多见于外感或产后感染等,出现发热恶寒脉数等实证。本例以发热自汗、恶风踡卧、舌淡、脉细数为辨证要点,故用甘温扶阳为主,以养血益气为辅之法而奏效。

[选自马华.桂枝加附子汤加味治愈产后发热案举例.陕西中医,2008,29(7):895]

2.刘培智医案——气虚外感

吕某,女,24岁,已婚。

【就诊日期】 2001年8月7日。

【主诉】 产后7天,发热恶风3天。

【现病史】 患者于1周前顺产一男婴,产后3d即感发热微恶风寒,汗出,头晕,纳差,查体温38.7℃。曾给抗感染治疗,发热退而复作,疲乏纳差加重。

【查体】 舌淡胖、苔薄色白,脉浮数。

【诊断】 产后发热。

【辨证】 气虚外感。

【治法】 健脾益气,扶正散邪。

【方药】 党参12g,白术15g,当归6g,陈皮6g,黄芪12g,升麻6g,柴胡9g,甘草9g,炒山楂15g,神曲15g,荆芥9g,防风9g。水煎2剂,1日1剂,服药后热退纳香,继以保和丸调理而愈。

【按语】 本例新产患者,气血俱虚,百脉空虚,正气不足,卫外不固,腠理不密,外邪乘虚袭表,正邪交争,营卫不和,故发热而恶寒,脾气虚弱则使运化无力,故令纳差而乏力。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山楂、神曲健脾益气,荆芥、防风解表散邪。全方合用使补中有散,散中有补,从而使脾气得补,外邪可散,热退病愈。

[选自刘培智.补中益气汤妇科应用举隅.河南中医,2005,25(4):38]

3.高三成医案——血瘀兼外感

许某,女,23岁,已婚。

【就诊日期】 1998年8月13日。

【主诉】 产后5日发热1天。

【现病史】 产后5日发热,头痛,寒热往来;微汗,少腹胀痛,恶露多兼血块,小便频数。

【查体】 体温39.2℃,舌质红、苔薄黄,脉浮弦数。

【诊断】 产后发热。

【辨证】 血瘀兼外感。

【治法】 和解少阳,行瘀止痛。

【方药】 柴胡、党参、益母草、牡丹皮各15g,黄芩12g,半夏、丹参各10g,当归、栀子、甘草各6g,荆芥9g。每日1剂,水煎服。3剂后热退,诸症消失。

【按语】 产后伤血又感受外邪,表卫调节功能失司,正邪相争故寒热往来;外邪入侵,瘀血阻滞,故小腹胀痛,恶露多兼血块。《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一》谓:“产妇郁冒……小柴胡汤主之。”该例用此方加减,疗效显著。

[选自高三成.小柴胡汤临床运用举隅.山西中医,2007,23(3):3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