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妊娠恶阻
妊娠后出现恶心呕吐,头晕厌食,甚则食入即吐者,称为恶阻。亦称为“子病”“病儿”“阻病”。恶阻多发生在妊娠6~12周,孕3个月后能逐渐消失。如果在孕早期仅有恶心欲吐、择食、头晕、倦怠,是早孕反应,不属病态。恶阻与西医所称的“妊娠剧吐”相似,可互相参照。恶阻是妊娠早期常见的病证之一,治疗及时,护理得法,多数患者可迅速康复,预后大多良好。
一、临床诊疗思维
(一)病因病机分析
本病的主要机制是冲气上逆,胃失和降。因孕后胎元初凝,血聚养胎,胞宫内实,冲气偏旺,冲气上逆犯胃所致。
1.脾胃虚弱 孕后经血停闭,血聚冲任养胎,冲脉气盛,冲脉隶于阳明,若胃气素虚,胃失和降,冲气夹胃气上逆,而致恶心呕吐。
2.肝胃不和 平素性躁多怒,肝郁化热,孕后血聚养胎,肝血更虚,肝火愈旺,且冲脉气盛,冲脉附于肝,肝脉夹胃贯膈,冲气夹肝火上逆犯胃,胃失和降,遂致恶心呕吐。
病因病机示意图
(二)诊断思维
1.辨病思维
(1)诊断要点:本病之诊断,首先应根据病史、症状及有关检查确诊为有孕。
①孕后出现恶心、呕吐、厌食、懈怠、嗜食酸味等症者,则为恶阻。初为早孕反应,逐渐加剧,甚至呕吐频频不能进食;呕吐物中有胆汁或咖啡渣样物;严重者出现意识模糊及昏睡状态。
②体征:明显消瘦、疲乏,皮肤黏膜干燥,眼球下陷,脉搏增快,体温轻度升高,甚至血压下降。
③检查:酮体测定,由于代谢性酸中毒,酮体+~++++。其他检查:肝肾功能受损,血胆红素、转氨酶升高,尿素氮和肌酐增高。尿中出现蛋白和管型。
如恶阻严重,持续不愈,血压增高,可发展为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则需住院治疗,或终止妊娠。
(2)鉴别诊断
①妊娠期合并病毒性肝炎:急性病毒性肝炎或有与肝炎患者密切接触史,接受输血、注射血制品的病史;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同时伴有厌油腻、腹胀腹泻及肝区痛,有高热、黄疸;检查肝脏肿大,有压痛;肝功、HbsAg,血清胆红素的检查等可资鉴别。
②急性胆囊炎:急性胆囊炎可有饱餐病史;右上腹绞痛,向肩部放射,伴有恶心呕吐,并可高热、寒战;右上腹腹肌紧张、反跳痛,化验白细胞增多等。
③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急性胰腺炎有饱食或饮酒史,突然上腹剧痛,向左肩或腰部放射,伴有恶心呕吐、发热等;血清淀粉酶测定有意义。
④妊娠合并急性阑尾炎:急性阑尾炎开始于脐周或中上腹部疼痛,伴有恶心呕吐,随后腹痛转移到右下腹;有压痛及反跳痛,伴肌紧张,出现体温升高和白细胞增多。
2.辨证思维 本病发生的病因病机主要是冲脉之气上逆,胃失和降。恶阻,以呕吐为主证,常可从呕吐物的性状及患者的口感辨虚实:口淡,呕吐清涎或痰涎者,多为脾胃虚弱;口苦,呕吐酸水或苦水者,多为肝胃不和;若口干烦渴,干呕或呕吐血性物,多为气阴两伤之证。
(三)治则思维
治疗恶阻以调气和中,降逆上呕为主。此外,还需重视调饮食和情志和讲究服药方法。
(四)辨证论治
1.脾胃虚弱
【证候】 妊娠早期,恶心呕吐不食,恶闻食气,食入即吐。口淡,呕吐清涎或食糜。头晕纳呆,神疲倦怠,嗜卧嗜睡。舌淡苔白,脉缓滑或细滑无力。
【辨证】 孕后血聚于下以养胎元,冲气偏盛而上逆,胃气虚弱,失于和降,冲气夹胃气上逆,所以呕吐不食,或食入即吐;脾胃虚弱,运化失职,因而脘腹胀闷,不思饮食;中阳不振,清阳不升,则头晕体倦,怠惰思睡。舌淡,苔白,脉缓滑无力,为脾胃虚弱之征。
【治法】 健脾和胃,降逆止呕。
【主方】 香砂六君子汤(《名医方论》)加减。
【处方举例】 党参20g,白术15g,云茯苓20g,法半夏10g,砂仁(后下)6g,木香(后下)10g,生姜3片,大枣6个,柿蒂15g,橘红6g。
2.肝胃不和
【证候】 妊娠早期,恶心呕吐,恶闻食气,甚则食入即吐;呕吐酸水或苦水。头晕而胀,胸胁胀痛,心烦躁急,嘈杂不安,口苦咽干。唇干舌红、苔黄,脉弦滑数。
【辨证】 孕后冲气夹肝火上逆犯胃,故呕吐酸水或苦水;肝郁气滞,气机不利,所以胸胁满闷,嗳气叹息;肝火上逆,因而头晕目眩,口苦咽干;热盛伤津,故渴喜冷饮,便秘溲赤。舌红,苔黄燥,脉弦滑数,为肝热内盛之征。
【治法】 调肝养胃,降逆止呕。
【主方】 苏叶黄连汤(王孟英《温热经纬》)合橘皮竹茹汤(严用和《济生方》)。
【处方举例】 苏叶15g,川黄连6g,白茯苓20g,陈皮6g,竹茹15g,法半夏10g,麦冬15g,枇杷叶15g,太子参30g,代赭石15g,白芍15g。水煎服。
上述都可致呕吐不止,不能进食,而导致阴液亏损,精气耗散,出现精神萎靡,形体消瘦,眼眶下陷,双目无神,四肢无力,严重者,出现呕吐带血样物,发热口渴,尿少便秘,唇舌干燥,舌红,苔薄黄或光剥,脉细滑数无力等气阴两亏的严重证候(查尿酮体常呈强阳性反应)。治宜益气养阴,和胃止呕。方用生脉散合增液汤(《温病条辨》方:玄参、麦冬、生地黄)加乌梅、竹茹、芦根。呕吐带血样物者,加藕节、海螵蛸、乌梅炭养阴清热,凉血止血。
(五)病程观察
1.在脾胃虚弱证型中,如兼脾胃虚寒,症见呕吐清水,畏寒者,加干姜人参半夏丸(《金匮要略》)。若脾胃虚弱,湿聚成痰,症见口黏胸闷,呕吐痰涎者,改用小半夏加茯苓汤(《金匮要略》),加白术、枇杷叶、砂仁、陈皮、苏梗、川厚朴等。
2.在肝胃不和证型中,如胃热明显者,加黄芩、天花粉、芦根,以清热生津和胃。若肝热较甚者,加夏枯草、龙胆草,以清泻肝火。
3.在肝胃不和证型中,对于肝胃不和之恶阻,多用桂枝汤(《伤寒论》)合小半夏加茯苓汤(《金匮要略》),认为桂枝汤既能调和营卫,又能调理肝脾。
(六)预后转归(www.xing528.com)
治疗及时,护理得法,多数患者可迅速康复,预后大多良好。必要时,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给予输液、纠正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若经治疗无好转,或体温增高达38℃以上.心率超过120/min,或出现黄疸时,应考虑终止妊娠。
(七)预防与调护
1.素有胃病者,往往恶阻会较严重,必须注意保护胃气,饮食宜软而清淡,易于消化。
2.恶阻者食之易吐,故服药必须少量多次或煎汤代茶,慢慢温服。
3.本病严重者呕吐频繁,易引起水、电解质紊乱,必要时应给予输液,如出现尿酮体阳性者应纠正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
4.如妊娠合并肝炎,或有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时,应做相应治疗。
(八)疗效评定
1.治愈 呕吐好转或消失,正常进食,妊娠继续,尿酮体检查正常。
2.好转 呕吐明显好转,尿酮体等检查尚未完全恢复正常。
3.未愈 呕吐症状不缓解甚至加重,出现体温增高达38℃以上,心率超过120/min,或出现黄疸时,应考虑终止妊娠。
二、名家医案
1.朱南松医案——肝旺气逆,胃失和降
王某,女,32岁,工人。
【初诊日期】 1990年3月16日。
【主诉】 停经2个月余,呕吐1周。
【现病史】 孕2个月余,近1周呕吐剧烈,饮水亦吐,甚则呕吐物中带血,头昏乏力,右上腹抽掣,夜寐欠安,大便干结,5、6日一行,口干乏液。
【查体】 舌红,苔薄中剥,脉细滑数。
【诊断】 妊娠剧吐。
【辨证】 肝旺气逆,胃失和降。
【治法】 平肝降逆,和胃宽中。
【方药】 生地黄12g,黄芩6g,白芍9g,钩藤15g(后下),首乌藤15g,合欢皮12g,生甘草6g,代代花2.4g,左金丸4.5g(包)。7剂。
二诊(3月23日):上药服后,呕吐较前减轻,仍诉口干乏液,大便干结,舌质红,苔薄略剥,脉细滑数,仍继上方出入。
生地黄12g,黄芩6g,白芍9g,钩藤15g(后下),首乌藤15g,合欢皮12g,生甘草6g,代代花2.4g,姜竹茹9g,玄参9g,五味子6g,左金丸4.5g(包)。5剂。
三诊(3月29日):呕吐渐平,口干亦瘥,大便日行1次,舌偏红,苔薄少津,脉滑带数,继以养阴和胃,益肾安胎。
太子参15g,黄芩6g,白芍9g,生地黄12g,首乌藤15g,合欢皮12g,玄参12g,麦冬9g,五味子4.5g,续断12g,桑寄生12g,生甘草6g。5剂。
[选自朱南松.朱南松妇科临床秘验.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4]
2.朱南松医案——肝气上逆犯胃
蒋某,女,39岁,医务工作者。
【初诊日期】 1974年12月15日。
【主诉】 停经3个月,呕吐间作1月余。
【现病史】 29岁结婚,35岁时流产1次,平时经行量多,现已怀孕3个月,近1个月来,呕吐明显。2周前因上吐下泻做急诊处理住院,尿酮体(++),补液后尿酮体(+),但仍间断的呕吐不止,神疲嗜睡,夜寐不安。
【查体】 舌红,苔薄腻,乏液,脉细滑数。
【诊断】 妊娠剧吐。
【辨证】 肝气上逆犯胃。
【治法】 平肝降逆,和胃安胎。
【方药】 生地黄12g,白芍9g,茯苓9g,钩藤12g(后下),首乌藤12g,合欢皮12g,姜黄连3g,淡吴茱萸2.4g,乌梅1只。6剂。
二诊(12月22日):尿酮体(—),吐已减轻,腹痛腰酸,口干唇燥,大便干结,舌绛,苔薄少津,脉细滑数。肾水亏乏,阴虚火旺,治宜养阴清热,益肾安胎。
生地黄12g,白芍9g,淡黄芩4.5g,黄连3g,钩藤12g(后下),首乌藤12g,茯苓9g,续断9g,桑寄生12g,苎麻根12g,生甘草3g。5剂。
【按语】 妇女因经、带、胎、产数耗于血,在生理上常表现为“阴常不足,阳常有余”。尤当妇女受孕后,阴血养胎,肝血易虚,肝气易亢易逆,上逆犯胃,胃失和降而发妊吐。前例孕后呕吐剧烈,食入即吐,呕吐物中带血并伴有夜寐梦扰,大便干结;后例孕前每次经行量多,渐至阴血不足。二例辨证均属肝旺血热,脾胃不和,治疗平肝清热,降逆和胃,理气宽中,方用生地黄、淡黄芩、白芍、钩藤清热平肝,首乌藤、合欢皮镇惊安神。妇女初孕时,妊娠恶阻、漏红、腹痛、腰疼,往往会精神不安,神不安则胎不安,神宁则胎安,故在处方中喜用首乌藤、合欢皮等安神药,方中左金丸辛开苦降,降逆止呕,对于呕吐剧烈者,嘱病人先饮姜汁数滴,或生姜加薄粥滚饮后服药,少量频服,以不拒药为度。另外对呕吐剧烈者,还有香菜蒸汽止呕法,取香菜(即鲜芫荽)1把,苏叶、藿香各3g,陈皮、砂仁各6g,蒸沸后倾入大壶,将壶口对准患者鼻孔,令吸其气,能宽胸定逆,悦脾醒胃,思食不呕,屡试屡验。
[选自朱南松.朱南松妇科临床秘验.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