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医妇科诊疗思维:阴瘙痒症治疗成果

中医妇科诊疗思维:阴瘙痒症治疗成果

时间:2024-01-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西医学之外阴瘙痒症可参照本病治疗。阴痒则无上述特点。外阴瘙痒1年。就诊时阴痒难忍,夜间加重,带下黄少,月经延至40天来潮1次,量不多,心烦口苦,手心发热。

中医妇科诊疗思维:阴瘙痒症治疗成果

第四节 阴  痒

外阴及阴道瘙痒,甚则痒痛难忍,坐卧不宁,或伴有带下增多等,称为“阴痒”,亦称“阴门瘙痒”等。本病始见于《肘后备急方》:“阴痒汁出,嚼生大豆黄,涂之,亦疗尿灰疮。”《诸病源候论·妇人杂病诸候》指出其病机:“妇人阴痒,是虫蚀所为……微则痒,重则痛。”西医学之外阴瘙痒症可参照本病治疗。

一、临床诊疗思维

(一)病因病机分析

本病内因肝、脾、肾功能失常;外因湿热下注,或虫蚀为患。肝藏血,为风木之脏,肝经绕阴器;肾藏精,开窍于前后二阴;脾主运化水湿。肝经湿热,或肝郁脾虚,化火生湿,下注前阴则阴痒;肝肾不足,精血亏虚,生风化燥,阴部肌肤失养,不荣而痒;脾虚生湿,蕴久化热,流注阴器;或感染虫毒,虫扰阴部,均可致阴痒。

1.肝经湿热 久居潮湿之地,湿蕴化热;或摄生不慎,湿邪虫毒侵入阴部;或情怀不畅,肝郁脾虚,肝郁化火,脾虚生湿,肝经湿热下注,均可致阴痒。

2.肝肾阴虚 素体肝肾不足,或年老体衰,精血亏损;或久病不愈,阴血不足,化燥生风,阴户肌肤失养,发为阴痒。

病因病机示意图

(二)诊断思维

1.辨病思维

(1)诊断要点

①病史:可有带下病、糖尿病病史,或不洁性交,或接触被污染的洁具、衣物,或绝经后外阴阴道炎等病史。

②症状:外阴瘙痒,甚则痒痛难耐,坐卧不宁,可波及肛门周围、大腿内侧。

③检查

妇科检查:局部红肿或溃破,分泌物增多;或外阴部皮肤增厚、粗糙、皲裂或萎缩,常有抓痕,或色素减退。

白带检查:正常或可见阴道毛滴虫,或假丝酵母菌、线索细胞等。

(2)鉴别诊断

①股癣:皮肤真菌所致的体癣,发生于股内侧及会阴部者称为股癣,病灶边缘呈堤状,清晰可见,表面有鳞屑,有明显的炎症改变。阴痒则无明显的堤状边缘病灶。

湿疹:皮肤病变呈对称性,边界明显,常因食物、药物或化学品过敏,反复发作,可发生于全身任何部位。阴痒则无上述特点。

2.辨证思维 主要根据阴部瘙痒的特点及全身情况进行辨证。一般来说,湿胜作痒,常浸淫流液;热胜作痒,常灼热或溃烂;虫蚀作痒,奇痒如虫爬,伴带下增多,色、质异常;风寒作痒,常局部皮肤变白;精血亏虚作痒,阴部干涩、焮热或皮肤变厚或萎缩。

(三)治则思维

治疗着重调理肝、脾、肾的功能,实者清热利湿、解毒杀虫,虚者补肝肾、养气血。本病以局部症状为主,故要注意“治外必本诸内”的原则,采用内服与外治,整体与局部相结合进行施治。

(四)辨证论治

1.肝经湿热

【证候】 阴部瘙痒,甚则痒痛,坐卧不安,带下量多,色黄如脓,或呈泡沫米泔样,或色白如凝乳状,气味腥臭,心烦少寐,口苦而腻,胸闷不适,纳谷不香。舌苔黄腻,脉弦数。

【辨证】 由于脾虚生湿,肝经郁热,湿热下注,或感染虫毒,虫蚀阴中,则阴痒;湿热下注,损伤任带,秽液下流,则带下量多,色黄如脓,或泡沫米泔样,其气腥臭,痒痛难忍,心烦少寐,坐卧不安;湿热内盛,阻于中焦,则口苦而腻,胸闷不适,纳谷不香。苔黄腻,脉弦数,为肝经湿热下注所致。

【治法】 清热利湿,杀虫止痒。

【主方】 渗湿汤加苍术苦参、白鲜皮。

【处方举例】 萆薢10g,薏苡仁15g,黄柏9g,茯苓12g,牡丹皮9g,泽泻12g,滑石9g,通草6g,苍术9g,苦参8g,白鲜皮9g。

2.肝肾阴虚

【证候】 阴部干涩,灼热瘙痒,或带下量少,色黄或赤白相兼,五心烦热,头晕目眩,烘热汗出,口干不欲饮,耳鸣腰酸。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

【辨证】 肝肾阴虚,精血两亏,血虚生风化燥,则阴部干涩,灼热瘙痒。肾虚带脉失约,任脉不固,阴虚生内热,则或带下量少,色黄或赤;阴虚阳亢,则五心烦热,口干不欲饮,时有烘热汗出;精血不足,清窍失养,则头晕目眩,耳鸣;腰为肾之府,肾虚则腰酸。舌红少苔,脉细数,均为肝肾阴虚之象。

【治法】 滋肾降火,调补肝肾。(www.xing528.com)

【主方】 知柏地黄汤加当归、白鲜皮、制首乌

【处方举例】 知母10g,黄柏12g,熟地黄10g,山茱萸12g,山药12g,泽泻9g,茯苓9g,牡丹皮9g,当归8g,白鲜皮12g,制首乌12g。

(五)病程观察

1.在肝经湿热证型中,若肝经湿热,症见带多,阴部瘙痒,烦躁易怒,胸胁胀痛,口苦而干,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薄黄,脉弦数者,方用龙胆泻肝汤。

2.在肝肾阴虚证型中,在若见带下量多,酌加马齿苋、土茯苓以利湿;若见赤白带下,可加白及白芷茜草以凉血;若烘热汗出,选加龟甲、牡蛎以潜阳;阴痒不止,加防风蝉蜕以祛风。

3.在湿盛的证型中,若脾虚血少,症见阴部瘙痒,头晕心悸,失眠,纳呆腹胀,大便溏,神疲乏力,舌质淡红,脉细弦,宜健脾养血,方用归脾汤(方见月经不调)。

(六)预后转归

阴痒经内外结合治疗,多可治愈。若治疗不当,部分患者可发展为阴疮。

(七)预防与调护

应注意增强体质,保持外阴卫生,避免感染,发病后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防止复发。

(八)疗效评定

1.治愈 外阴瘙痒消失,白带检查正常。

2.好转 外阴瘙痒明显减轻,白带检查尚未完全恢复正常。

3.未愈 外阴瘙痒未消失或加重,症状无改善,局部红肿或溃破,分泌物增多,白带检查仍可见阴道毛滴虫,或假丝酵母菌、线索细胞等。

二、名家医案

丁启后医案——肝肾阴虚,血燥生风

何某,女,51岁,已婚。

【就诊日期】 1992年1月20日。

【主诉】 外阴瘙痒1年。

【现病史】 述1年前开始有阴痒,发病初期用淡醋水洗后痒可缓解,以后上法无效。半年前在贵阳某医院诊为“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病史记录:“大小阴唇及阴蒂色素减退变白,阴蒂萎缩明显,色素减退处皮肤稍粗糙,无皲裂,无溃疡。”给予“可的松软膏”外用症状控制不明显,2个月前去上海某医院活检报告:“外阴白斑伴鳞状癌间变之间1级,伴慢性炎症。”建议激光照射,未执行。就诊时阴痒难忍,夜间加重,带下黄少,月经延至40天来潮1次,量不多,心烦口苦,手心发热。

【查体】 舌瘦红,苔少有裂纹,脉细。

【诊断】 阴痒。

【辨证】 肝肾阴虚,血燥生风。

【治法】 养阴润燥,祛风止痒。

【处方举例】 麦味地黄汤加减。

处方:麦冬12g,五味子9g,山茱萸12g,熟地黄12g,女贞子12g,墨旱莲12g,牡丹皮9g,石斛12g,泽泻9g,白鲜皮12g,茯苓12g,山药12。5剂,水煎服,日1剂,每周一诊,并加中药熏洗坐浴,每日2次,每次15分钟。

外洗方:山豆根15g,儿茶15g,苦参15g,苍术10g,乌梅15g,黄柏9g,补骨脂15g,川椒15g,白鲜皮15g。

二诊(1992年2月20日):用上药1个月后开始左侧阴唇脱皮,右侧脱皮稍晚。阴痒减轻,上法续用1个月。

三诊(1992年3月22日):约服药7周共脱皮3次,阴唇变白处的皮肤渐渐色泽正常,阴痒逐渐好转。第2周上方去泽泻、茯苓,加丹参12g,白芍12g,玄参12g,此方服10周,外洗方不变,症状全部控制,嘱其坚持治疗巩固,方药不变。

四诊(1992年7月20日):复查:“大小阴唇及阴蒂色泽正常,皮肤已不粗糙,唯阴蒂稍有萎缩”。临床治愈。

【按语】 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是以阴痒为主要症状但病因不明的外阴疾病,属中西医治疗都很棘手的顽固性阴痒症,本病发生的根本是肝肾阴亏,燥而生风致痒。正如《诸病源候论·妇人杂病诸候》曰:“肾荣于阴器,肾气虚……为风邪所乘,邪客腠理,而正气不泄,邪正相干,在于皮肤,故痒。”患者天癸将竭,阴血已虚,阴器失于濡养,致阴痒难忍,缠绵不愈。本案用麦味地黄汤加减内服并辅以外治近半年获效。方中麦味地黄丸合二至丸滋补肝肾之阴;石斛养阴润燥;白鲜皮祛风止痒。全方共奏滋补肝肾,养血润燥,祛风止痒之功,阴痒症状消退,外阴白色病变部位色泽正常。

[选自贺兴东,翁维良,姚乃礼.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集妇科分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