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医外治:治疗痛经的29个方案

中医外治:治疗痛经的29个方案

时间:2024-01-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属月经病范畴,是妇科常见病症。按摩方一1.取穴患处及压痛点。3.备注主治气血亏虚型痛经。经前痛或经后痛罐后加温灸。均于月经来潮之前4日开始施术1周,每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经前或经期腹痛配膈俞、膻中、气海、血海、阿是穴;经后腹痛配天枢、归来。经前1周开始治疗,每日或隔日1次,经血来潮停止治疗。4.备注引自《外治汇要》,验之临床,一般治2~3个月经周期即愈。

中医外治:治疗痛经的29个方案

【病证介绍】

痛经是指月经来潮及经期前后出现的下腹部疼痛。属月经病范畴,是妇科常见病症。多因气滞血瘀、寒湿凝滞、气血虚损等因所致。

【按摩外治5法】

按摩方一

1.取穴 患处及压痛点。

2.操作

(1)患者仰卧,两上肢自然放于体侧,下肢微屈膝、髋,医者坐其右侧,先顺、后逆时针摩腹各6~10分钟。继以一指禅推法推气海、关元穴往返缓慢移动,推3~6分钟。

(2)患者仍仰卧,两下肢伸开,以拇指按揉血海、三阴交,每穴1~2分钟,以酸胀为度。

(3)患者俯卧,在腰骶部涂以冬青膏,以手掌小鱼际直擦腰骶部,以热深透为度。

3备注 适合于任何类型痛经。

按摩方二

1.取穴 气海、关元、中极、次髎、肝俞、膈俞、太冲、三阴交、血海等。

2.操作

(1)食指端点揉气海、关元、中极等穴各0.5分钟:

(2)左手掌顺时针摩腹5~6分钟;

(3)以掌揉法施术于腰骶部痛处,点揉次髎1分钟;

(4)按揉肝俞、膈俞,每穴约0.5分钟;

(5)拇指指端点按太冲、三阴交、血海,每穴0.5分钟,以酸胀为宜。

3.备注 主治气滞血瘀型痛经。

按摩方三

1.取穴 中脘、中极、气海、关元、归来、血海、三阴交等。

2.操作

(1)顺时针摩腹5~10分钟,以有温热感为度;

(2)中指指端点揉中脘、中极、气海、关元、归来,每穴0.5分钟;

(3)拇指指端点揉血海、三阴交,每穴各1分钟;

(4)用手掌侧方直擦背部督脉5~6分钟,以有温热感为宜;

(5)用手掌掌面横擦腰骶部,以透热为度。

3.备注 主治寒湿凝滞型痛经。

按摩方四

1.取穴 中极、阴陵泉、三阴交、行间、气冲、期门及其压痛点。

2.操作

(1)中指指端点按中极穴30~50下,以酸胀为度;

(2)拇指指端点按阴陵泉、三阴交、行间穴,每穴各30~50下;

(3)拇指掐气冲穴0.5分钟;

(4)以手掌掌根,从期门穴处沿髂骨缘自外向内下方推动至耻骨联合处,推动10~20次;

(5)掌根部从耻骨联合处,经大腿内侧向下推10~20次。

3.备注 主治肝郁湿热型痛经。

按摩方五

1.取穴 关元、气海、肝俞、脾俞、胃俞、肾俞、八髎穴、足三里、三阴交。

2.操作

(1)双手叠掌摩小腹部5~10分钟;

(2)摩揉关元、气海;

(3)掌揉肝俞、脾俞、胃俞、肾俞穴,各1分钟,先摩后揉;

(4)掌擦八髎穴5分钟,以透热为佳;

(5)拇指点揉足三里、三阴交,每穴2~3分钟。

3.备注 主治气血亏虚型痛经。

【拔罐外治11法】

拔罐方一

1.取穴 关元、归来(双)、三阴交(双)。

2.操作 采用单纯拔罐法,留罐10~15分钟。经前痛或经后痛罐后加温灸。隔姜灸关元、归来(双)各3壮,艾条悬灸三阴交(双)。经期痛用针刺后(用泻法)拔罐,或刺络拔罐法。每日或隔日1次。均于月经来潮之前4日开始施术1周,每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

3.疗效 多年使用,治验颇多,一般1~2疗程即愈。

拔罐方二

1.取穴 关元、三阴交。经前或经期腹痛配膈俞、膻中、气海、血海、阿是穴;经后腹痛配天枢、归来。

2.操作 经前或经期腹痛用留针拔罐法,或刺络拔罐法。经后腹痛用灸罐法(即拔罐后加温灸)。留罐10~15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于经前4天开始,连治4~5天。

3.疗效 屡用效佳。一般2~3个疗程即愈。

4.备注 引自《外治汇要》。注意腹部保暖,保持精神舒畅很重要。

拔罐方三

1.取穴 关元、三阴交、归来、神阙、天枢;配穴:脾俞、肝俞、八髎、肾俞、气海、足三里。

2.操作 每次取主穴3~4个,配穴2~3个,均拔罐15~20分钟,除神阙穴用单纯拔罐法外,其余诸穴随症配用其他疗法。如为经前或经后腹痛,可于罐后加温灸(三阴交用悬灸,余穴隔姜灸);如为经期腹痛,罐前针刺或刺络,留针拔罐(神阙穴不针)。经前1周开始治疗,每日或隔日1次,经血来潮停止治疗。

3.疗效 临床多年,疗效满意,一般1~2个月经周期可见效或痊愈。

拔罐方四

1.取穴 次髎、关元、三阴交、水道。气滞血瘀者,配气海、太冲;寒湿凝滞者,配肾俞、神阙、大赫;气血虚弱者,配脾俞、气海、血海、足三里;肝肾不足者,配肝俞、肾俞、膈俞。

2.操作 实证用刺络拔罐法,或针刺后拔罐法;虚证用拔罐后加温灸法。留罐10~15分钟。神阙穴不针。太冲穴不拔罐。每日或隔日1次。

3.疗效 屡用效佳。

4.备注 引自《外治汇要》。于经前5天开始,连治5天,一般1个疗程即效,2~3个疗程即愈。

拔罐方五

1.取穴 腰骶脊椎两侧各旁开0.5寸和1.5寸处。

2.操作 采用走罐法(依法走罐)。虚证、寒凝证用拔罐后加温灸,或用食盐炒热熨敷;实证,先用梅花针叩刺3~5遍后再拔罐。每日或隔日1次。于经前5天开始,连治4~5天。

3.疗效 屡用效佳,一般2~3个疗程即愈。

4.备注 引自《外治汇要》。

拔罐方六

1.取穴 分3组:一为天枢、关元、水道;二为神阙、肝俞、三阴交;三为脾俞、肾俞、气海。

2.操作 每次选用1组穴,交替使用。留罐10~15分钟。虚寒证罐后加灸,实证罐前先刺络,或针刺后再拔罐。每日1次。于经前施治,连治5~7天。

3.疗效 临床多年,均有良效。

拔罐方七

1.取穴 分4组:一为关元、水道;二为中极、归来;三为神阙、天枢;四为三阴交、气海。

2.操作 采用单纯拔罐法。每次任选用1组穴,留罐15~20分钟。或随证用针刺后拔罐法、刺络拔罐法或罐后加温灸法。每日1次,于经前施治,连治4~5天。

3.疗效 临床屡用,效果甚佳。

4.备注 施治时间,一般实证在经后10天开始治疗;虚证在经前3~5天开始治疗。经期停止治疗。每日或隔日1次,连治5~10天为1个疗程。如未愈,次月再行第2个疗程,如此调治,疗效甚佳。

拔罐方八

1.取穴 关元、中极、三阴交、气海、血海。(www.xing528.com)

2.操作 采用单纯拔罐法。留罐10~15分钟。或随证配用其他疗法。每日或隔日1次。于经前5天施治,连治4~5天。

3.疗效 屡用屡验,效佳。

4.备注 引自《外治汇要》,验之临床,一般治2~3个月经周期即愈。

拔罐方九

1.取穴 中极、关元、次醪。气滞血瘀型加气海、血海;寒凝胞中型加大赫;气血虚弱型加气海、脾俞、膈俞、足三里;湿热下注型加脾俞;肝肾虚损型加肝俞、肾俞。

2.操作 采用单纯拔罐法。患者仰卧或俯卧,穴位局部常规消毒,取大小适中的玻璃火罐10只备用。用闪火法将火罐拔于穴位上,留罐10~15分钟后起罐。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于经前5天起开始治疗。

3.疗效 屡用效佳。一般连治3个疗程多可恢复正常。

拔罐方十

1.取穴 任脉的气海至中极穴,双子宫穴、腰骶部、肾俞穴。

2.操作 采用走罐法。患者仰卧,在中极、关元、气海、子宫穴处涂润滑介质,行旋转走罐法10分钟。起罐后抹去介质,翻身俯卧,在腰骶部及肾俞穴区域涂润滑介质,先上下顺行走罐10分钟,再在肾俞穴处行旋转走罐5分钟,起罐后擦去介质。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3.疗效 多年使用,疗效显著。

4.备注 一般于经前几天开始治疗,1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

拔罐方十一

1.取穴 肾俞、气海俞、大肠俞。

2.操作 采用出针走罐法。在经期或经前3~6天施术。先以毫针从肾俞下斜刺透气海俞,得气后留针10~20分钟。出针后在双侧肾俞穴至大肠俞段走罐8~10次,至局部皮肤出现红紫充血为度。若出现明显丹痧者,也可选4~5点行挑痧法。隔日1次,3次为1个疗程。每疗程间隔3~4天。或用挑罐法,在经期前3~5天施术,留罐15分钟。每月1次,连续施术4~5个周期。

3.疗效 屡用有效。

4.备注 引自《外治汇要》。

刮痧外治5法】

刮痧方一

1.取穴 脊柱两侧,腰骶椎及其两侧,脐侧区,下腹部(或脐孔至耻骨联合处),腹股沟区及膝弯区。

2.操作 用刮痧法。先在脊柱两侧(从大椎穴至尾椎部)轻刮3行,至出现潮红为止,并重点刮腰骶椎及其两侧5行,至出现痧痕为止。再刮脐侧区、下腹部、腹股沟区及膝弯区(诱导)。每日1次。

3.备注 手法力度视证情而定。一般而言,经前痛的力度中等(刮后加温灸关元、神阙和肾俞穴);经期痛的力度较重;经后痛的力度较轻。多年使用,治验甚多,都收到了较好的治疗效果。连治3个月经周期,多获痊愈。

刮痧方二

1.取穴 大椎、大杼、膏肓俞、神堂。配穴:关元、三阴交、中极、地机、太冲、次髎、合谷、章门、曲泉。

2.操作 用刮痧法。先刮主穴至出现痧痕为止,再刮配穴。每日1次。继用补法刮配穴。

3.备注 屡用效佳。

刮痧方三

1.取穴 关元、三阴交、阿是穴(压痛点)。气滞配膈俞、肝俞;寒凝配神阙、照海;虚证配脾俞、气海俞、肾俞。

2.操作 用刮痧法。先刮主穴至出现痧痕为止,再随证加刮配穴。每日1次。

3.备注 实证力度中等,虚证力度较轻。寒凝配穴:神阙拔罐、照海温灸。于经前5天开始,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以上,每收全功。

刮痧方四

1.取穴 分两组:一为中极、次髎、地机。血瘀配血海、膈俞;气滞配期门、太冲。二为命门、肾俞、关元、足三里、三阴交。

2.操作 用刮痧法。第1组血瘀型宜先刮背部膈俞至次髎,再刮腹部中极,然后刮下肢血海至地机;气滞型宜先刮背部次髎,再刮胁部期门,然后刮腹部中极,最后刮下肢地机、太冲。用泻法,刮至出现痧痕为度。每日1次。

第2组先刮背部肾俞、命门,再刮腹部关元,然后刮下肢内侧三阴交,最后刮下肢外侧足三里。用补法,刮至出现微痧为度。隔日1次。

3.备注 屡用效佳。

刮痧方五

1.取穴 肝俞、脾俞、胃俞、肾俞、八髎、关元、气海、血海、曲泉、三阴交。

2.操作 用刮痧法。先刮背部肝俞、脾俞、胃俞、肾俞、八髎,再刮腹部关元、气海,然后刮下肢部血海、曲泉、三阴交。依据患者的体质、病情选用补泻手法,刮至出现痧痕为度。每日或隔日1次。

3.备注 王敬、杨金生经验。屡用多效。

【指压外治3法】

指压方一

1.取穴 气海、关元、中极、下腹部、调经

2.操作

(1)痛经发作时:可以弹性按压气海、关元和中极穴,即用拇指使劲按压15~20秒,把手指弹起来,然后再按下去,如此反复多次,同时不断变换按压穴位。

(2)痛经缓解后:可以按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地来回按压腹部。当将腹壁抚摸得有明显的松弛感时,转入对下腹部做“▽”形按摩,以手掌从右下侧腹开始→左下侧腹→下腹最下端中点→再回复至右侧腹,如此反复按摩。另外,还可以用拇指或食指指腹或指关节或小棒代指按压足底的调经穴。

3.备注 对于继发性痛经,最好找出病因,进行病因治疗;对于原发性痛经,尽管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按压也能起到缓解作用。

指压方二

1.取穴 三阴交、关元、气海。

2.操作

(1)按揉三阴交穴:从月经开始前1周起,每天按揉三阴交穴,每次2~3分钟,每日1~2次。

(2)按揉关元、气海穴:用拇指或食指、中指的指腹或大鱼际,按揉穴位,每穴2~3分钟,每日1~2次。

3.备注 合谷、三阴交及至阴穴均有引起流产的可能,所以孕妇不宜用这3个穴位。

指压方三

1.取穴 三阴交、内关。

2.操作

(1)按压三阴交穴:一面缓慢呼气,一面按压三阴交穴,每隔6秒钟用力按压1次,重复20次。

(2)按压内关穴:一面缓慢呼气,一面用力按压内关穴2秒钟,反复操作5次。两侧方法相同。

3.备注 注意精神调养,解除思想顾虑,消除焦躁、紧张和恐惧心理;生活起居要有规律;注意经期少食生冷或刺激性食物,忌涉水游泳,防受风寒湿之邪入侵,尤其是防止受寒,注意保暖。

耳穴贴压外治4法】

耳穴贴压方一

1.取穴 子宫、内分泌、交感、肾。配穴:肝、脾、皮质下、神门、下腹、会阴、肾。

2.操作 每次选主穴2或3穴,配穴根据不同证型选3或4穴。将王不留行籽用胶布固定在所选耳穴上,嘱患者每天按压3或4次,或痛时按压,每穴1分钟。按压力以能耐受为度,单耳取穴,两耳交替治疗,从经前2天开始,每天1次,每月经周期治疗5次为1个疗程。

耳穴贴压方二

1.取穴

(1)寒湿凝滞型:子宫、内分泌、交感、皮质下、神门;

(2)气滞血瘀型:子宫、交感、卵巢、肝、脾;

(3)气血虚弱型:子宫、肝、胃、内分泌、神门、心。

2.操作 取王不留行籽贴压上穴,用拇、食指按压使其产生酸胀痛感,每天3~5次,每次1~3分钟。2天更换1次,3次为1个疗程。

耳穴贴压方三

1.取穴 子宫、卵巢、内分泌、盆腔、交感。气滞血瘀加肝、神门;气血亏虚加肾、脾;寒湿凝滞加脾、三焦;肝郁湿热加肝、脾;肝肾亏虚加肝、肾。

2.操作 用王不留行籽贴压耳穴,每天对应按压,早、中、晚饭前30分钟及临睡前各按1次,以有酸胀热感为止,每穴按压3~5分钟,每隔1天换药1次,左右耳交替,连续4天,于经前2~3天开始,取穴4~6穴。

耳穴贴压方四

1.取穴 神门、肝、肾、内分泌、内生殖器。

2.操作 以王不留行籽贴压耳穴,按压0.5~1分钟。如效果不显每隔5~10分钟自行按压10~15次,贴压12~24小时,双耳同时进行。

【梳头外治1法】

1.持梳呈45°,梳齿深触额旁2带(左侧)、3带(双侧),额顶带后1/3(图2-30左),用平梳法上下左右梳刮每带3分钟,频率每分钟80次。

2.梳棒按振肾、内生殖器、盆腔穴(图2-30右)各2分钟,频率每分钟100次。

3.用手指捏揉皮质下、内分泌(图2-30右)各2分钟,至发热为宜。

图2-30 梳头外治痛经穴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