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腧穴
腧穴是脏腑、经络之气输注出入之所,是针灸、推拿、拔罐等的施治点,又是某些疾病的反应点,也叫穴位。通过拔罐疗法施治于穴位皮部,可以激发经络运行气血的功能,达到扶正祛邪、疏通经络、调整脏腑、调和气血、平衡阴阳、治愈疾病、维持健康的目的。但随其施术方法、穴位不同,会有不同的治疗效果。因此,选准穴位尤为重要。
应用拔罐或同时配合其他疗法(如针灸、刺络放血、按摩、指针及药物外治等)治疗,涉及穴位很多。为便于检索、记忆和节省篇幅,现将常用十四经穴和经外奇穴的部位、作用和主治列于表1-1。
表1-1 常用穴位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二)取穴原则
1.局部取穴与循经取穴
(1)局部取穴:又称邻近取穴。是指在疾病的局部和邻近部位取穴,包括阿是穴和病理性反应点。
(2)循经取穴:包括本经、表里经、同名经和特殊穴位(即特定穴)的取穴。
2.辨证取穴与异向取穴
(1)辨证取穴:是指按循经取穴,并依据每穴的主治范围进行辨证取穴的方法。
(2)异向取穴:是指按上下、左右和交叉取穴的方法。①上病取下,下病取上。如胃脘痛取足三里、内庭;牙痛取合谷;下肢瘫痪取肾俞、关元俞、秩边;手指无力取肩髃、曲池。②左病取右,右病取左,通常称为健侧取穴法。③交叉取穴,如右踝关节扭伤,可在左腕关节处取穴。此法对于四肢疼痛性疾病尤为适用。
3.对症取穴与病理反应点
(1)对症取穴:包括按穴位特性取穴,如“针风,先向风府、百会中;或针水、水分挟脐上边取……”,采用的是穴位对全身性疾病的治疗作用,高热取大椎、心悸选内关,是对具体症状取穴;再如胆囊疾病取胆囊穴,落枕取悬钟,带下证取带脉,乳房疾病取乳根,头痛取太阳,感冒取大椎,牙痛取颊车,腹痛取神阙(肚脐)为经验取穴;此外,还可根据病情,选择特殊治疗作用的穴位(特定穴)。
(2)病理反应点:不仅对疾病的治疗有意义,对疾病的诊断也有很大临床意义。病理反应点,可按经脉循行规律的分布区域在疾病相对应的部位体表来寻找出病理反应性疹点或压痛点;脏腑病变多在相对应的背腰部出现病理反应点。张国瑞教授提出的“背腰三部区”可资临床寻找病理反应点时借鉴。“背腰三部区”的划分与适应病证如下。
肩背区:约第7颈椎以下至第7胸椎棘突下的肩背部区域。多用于治疗心、肺疾病及有关组织、器官的疾病,胸背部病证,头面部病证,上肢疼痛,麻木及运动功能障碍等。
腰背区:约第7胸椎棘突下至第1腰椎棘突下的背腰部区域。多用于治疗肝、胆、脾、胃、大肠、小肠、三焦病,及有关组织、器官的病证,上腹部、背腰部病证。
腰骶区:约从第1腰椎棘突下至长强穴的腰骶部区域。多用于治疗肝、肾、膀胱、大肠、小肠病及有关组织、器官的病证,并可用于强身健体保健。
临床可以根据以上所述分区及主治范围,结合背腰部检查之阳性所得(如反应性疹点、压痛点等)选定治疗部位。一般按先上后下、先中间后两侧、先左后右的顺序,仔细观察背腰部皮肤有无光泽改变,皮肤潮红与否,有无皮损、脱屑、瘀点、凸起与凹陷等。再按中线(督脉)—脊旁0.5寸(华佗夹脊穴)—脊旁1.5寸(俞穴)—脊旁3寸—脊旁4寸顺序切诊。双手同时对称地检查左右两侧,用循摸、触压等方法,以发现有无压痛、结节,感知肌肉紧张度、皮肤温度和湿度的改变,以及有无酸、麻、胀等敏感反应。若发现阳性反应点,即可作为施术部位之一。诊查时,背俞处为望诊、切诊的重点,若一侧发现阳性反应,应与对侧比较;若两侧同时出现反应,则更有意义。
4.坚持中西医理论相结合 在中医配穴原则的同时,应结合西医理论进行选择拔罐部位。如按神经分布取穴治疗坐骨神经痛,可沿坐骨神经走向拔罐;上肢疾患在颈椎及上胸椎两旁拔罐;下肢疾患在腰椎两旁拔罐;治疗躯体神经分布的腧穴以调节内脏功能等。或按淋巴走向拔罐,或按分泌腺作用,在相应部位拔罐等。在临床中,笔者曾亦按上述理论及规律进行拔罐治疗某些疾病,确有效验。可见,中西并存,互为参用,是提高临床疗效、拓宽治疗思路的一条可行途径。
(三)耳穴
耳穴是人体脏腑器官气血输注于耳郭并进行相互沟通的部位,在耳穴上能反映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见图1-21~图1-24。
图1-21 耳郭背面解剖穴
图1-22 耳郭正面部分耳穴
图1-23 耳郭背面穴位
图1-24 耳穴分区定位及其区点英文代码
耳穴的全称叫“耳部腧穴”,即耳郭部位上的腧穴。“腧”有传输、灌注之意,“穴,土室也”(《说文》),即皮下的洞孔。耳穴是耳郭上经络、脉气内外灌注的地方。当人体内脏或躯体有病时,往往会在耳郭的一定部位出现压痛敏感点,皮肤电特性改变(低电阻点)、变形、变色或出现鳞屑、充血、丘疹等反应。这些现象既可作为诊断疾病时的参考,又可通过刺激这些部位以防治疾病,故这些反应点又有“阳性点”“压痛点”“良导点”“反射点”“敏感点”“反应点”“治疗点”等别称。
1.取穴 取穴就是根据病情,应用医学理论确定治疗应选择穴位的过程。它是耳穴贴压疗法治疗疾病的重要前提,其依据来自大量的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是这些实践和研究揭示了耳穴与人体生理、病理关系的规律,可指导正确地选取穴位,提高疗效。耳穴贴压疗法的取穴一般根据以下5个方面进行。
(1)按对应部位取穴:按对应部位取穴是根据患病部位,在耳郭上相对应的部位选取穴位。这是耳穴取穴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是耳穴贴压疗法治疗中的首选穴位。其内容包括两个方面。
①根据患病部位选穴:这种方法即头病取头、脚病取脚的方法,如胃病取耳穴胃,心脏病取耳穴心,胆囊炎取耳穴胰胆等。只要知道了患病的部位,就可在耳郭上选取与之相对应的穴位。
②根据病变在耳穴上的相应阳性反应点取穴:当机体某个器官、脏腑或肢体部位患病时,在耳郭上会出现阳性反应点,如低电阻点、疼痛、变色、变形、脱屑、丘疹等,许多疼痛性疾病、急性病,绝大多数在患病部位的对应耳穴可以找到阳性反应点,取此穴治之,往往可获得立刻缓解,甚至消除病痛的效果。
(2)按脏腑辨证取穴:脏腑辨证是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也是取穴的重要依据。它按照各脏腑的生理功能表现,在辨证的基础上取穴,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以五脏六腑的功能活动为中心的有机整体,每个脏腑在生理上都分管着一部分组织器官,而脏腑本身在功能上又密切联系。因此,当一个脏腑有病,可以影响到其分管的那些组织器官和与之在功能上有联系的那些脏腑表现出复杂的综合征。反过来,一个症状又可与多个脏腑的组织器官有关。这种种联系都会在耳穴上反映出来,耳穴贴压时刺激这些耳穴,其产生的治疗信息会反馈到相应的脏器,起到调理和治疗作用。如对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等疾病引起的失眠、健忘、心悸等症状,可根据“心主神明”的理论,推断为心的疾病,取心、神门等穴进行治疗。
(3)按经络理论取穴:主要分为循经取穴与按经络证候取穴两种。
①循经取穴:经络虽遍布全身,但循行分布是有一定规律的,主治范围则应坚持“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选穴原则。哪条经脉循行线路上的脏器产生了病变,就可选取哪条经脉所属脏腑对应的耳穴。如坐骨神经痛,其疼痛部位属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部位,即取耳穴“膀胱”穴治疗。
②按经络证候取穴:这种取穴法是根据经络“是动则病所生病”的证候取穴。如手阳明大肠经是动则病为齿痛,故齿痛取大肠穴治疗;手少阴心经是主“心”所生病,如目黄、胁痛、臂内后廉痛,掌中热痛等则可取“心”穴来治疗。
(4)按现代医学理论取穴:耳穴中许多穴位是根据现代医学理论命名的,这些穴位的功能与现代医学的理论是一致的,如消化道溃疡,发病原因与皮质—内脏相关学说有关,精神因素可引起其产生和发展。因此,对消化道溃疡患者取皮质下、交感穴,以调节皮质和自主神经功能,可使溃疡更快修复;又如肾上腺所分泌的激素有抗变态反应、抗炎、抗风湿等作用,可取“肾上腺”穴治疗炎症及风湿性疾病等。
(5)按临床经验取穴:在临床医疗实践中,发现某些穴位对治疗某病有特殊疗效,则取而用之;某些穴位对某病有负效应,则避而弃之。如“外生殖器穴”从理论上讲,并无治疗腰腿痛的作用,但临床却发现它对该病有较好疗效,故在腰腿痛时取该穴。其他如胃痛取“腕”穴,甲状腺疾患取“肘”穴等都属此类。临床还发现,在治疗肝炎、肝炎后综合征、胃肠功能紊乱等病时,不能选用神门穴;交感穴以扩张血管为主,并有抑制腺体分泌的作用。由于每个人的临床体会不同,临床经验心得各异,因此在平时多注意总结十分必要。
在临床治疗中,一定要从全局出发,既要掌握耳穴的共性,还要掌握耳穴的特性;辨证取穴的同时要注意多方验证疗效的最佳穴位,使治疗效果不断提高。
2.耳穴贴压 耳穴贴压疗法的材料大多数是中药和蔬菜的种子或果实,也有中药成药的药丸,还有一些没有药效的圆形颗粒物及磁珠等。
(1)中药类
①王不留行籽:本品为干燥种子,近球形,直径约2毫米,以干燥、大小均匀、充实饱满、色泽乌黑者为佳。
性味苦平,入肝、胃经,功用行血通经,催生下乳,清热解毒,消肿敛疮,以行血著称,功专通利。主治妇女经闭、乳汁不通、难产、血淋、痈肿、金疮出血。
②冰片:也叫龙脑,呈半透明块状、片状或颗粒状结晶,直径0.1~0.7毫米,厚约1毫米,色白或浅棕色。以片大而薄、色洁白、质松、气清香纯者为佳;机制者呈半透明薄片状结晶,直径0.5~2.5毫米,厚2~3毫米,白色,表面有如冰的裂纹,质松脆有层。
气清香,性味辛凉,微寒。入心、肺、脾经。功用开窍醒神、清热止痛、明目退翳,辛香走窜、开窍辟秽。主治卒中口噤、热病神昏、中暑、喉痹口疮、目赤外障等。
③白芥子:本品种子呈圆球形,直径1~2毫米,表面白色至淡黄色,光滑。以个大、饱满、色白、纯净者为佳。
性味辛温,归脾、胃、肺经。功用利气豁痰、散结止痛、温中散寒、通络。主治痰饮咳喘、胸胁胀痛、反胃呕吐、卒中不语、瘰疬阴疽、跌打肿痛。
④酸枣仁:干燥成熟的种子呈扁圆形或椭圆形,长5~9毫米,宽5~7毫米,厚约3毫米,表面赤褐色,以粒大饱满、外皮紫红色、无核壳者为佳。
性味甘、酸、平。归心、肝、胆、脾经。功用养心安神、敛阴止汗,为滋养安神要药。主治虚烦不眠、惊悸怔忡、烦渴虚汗等症。
⑤草决明:干燥种子呈菱形,形状如马蹄,长5~8毫米,宽2.5~3毫米,表面黄褐色或绿褐色,平滑光泽。以颗粒均匀、饱满、黄褐色者为佳。
性味苦、甘凉,入肝、肾经,功用清肝明目、利水通便。主治风热赤眼、青盲、雀目、高血压、肝炎、肝硬化、腹水、习惯性便秘。
⑥莱菔子:干燥种子呈椭圆形或近卵圆形而稍扁,长约3毫米,宽2.5毫米,表面红棕色,质硬,以粒大饱满、油性大者为佳。
性味辛、甘、平,归脾、胃、肺经,功用消食导滞、降气祛痰。主治咳嗽痰喘、食积气滞、胸闷腹胀、下痢后重。
⑦蔓荆子:干燥果实呈圆球形,上端稍大略平而圆,下端稍尖,长约3毫米,宽约2毫米。以颗粒饱满、干燥、无杂质为佳。
性味苦辛温,功用祛风除痰、行气止痛。主治感冒、咳嗽、哮喘、风痹、疟疾、胃痛、疝气、痔漏。
⑧菟丝子:干燥种子呈扁球形或卵圆形,两侧常凹陷。长约1.5毫米,宽约1毫米,种皮红棕色或棕黄色,微粗糙,质坚硬。以颗粒饱满、无尘土及杂质者为佳。
性味甘、辛,微温。归肝、肾经。功用补益肾精、养肝明目,主治腰膝酸痛、遗精、消渴、尿有余沥、目暗。
⑨急性子:干燥种子略呈扁球形至扁卵圆形,长2.5~3毫米,宽2~3毫米,种皮赤褐色或棕色。质坚硬,以颗粒饱满者为佳。
性味苦、辛温。有毒。入肺、肝、肾经。功用破血、消积、软坚。主治经闭、积块、疮疡坚肿等。
⑩补骨脂:干燥果实呈扁椭圆形,或略似肾形,长3~5毫米,宽2~4毫米,厚约1.5毫米。表面黑棕色,粗糙。以粒大色黑、饱满坚实、无杂质者佳。
性味辛温,入肾经。功用补肾助阳。主治肾虚冷泻、遗尿滑精、小便频数、阳痿、腰膝冷痛、虚寒喘嗽。
(2)中成药类
①六神丸:药丸为圆球形,直径1.8~2毫米,黑色,表面光滑。
本药功用解毒消肿止痛。主治烂喉丹痧、喉风、乳蛾、咽喉肿痛、咽下困难、痈疽疮疖。
②磁珠丸:药丸为圆球形,黑色,表面光滑,直径4~5毫米。
功用重镇安神、潜阳明目。主治水火不济、心悸失眠、耳鸣、耳聋、视物昏花。(www.xing528.com)
③喉症丸:药丸为圆球形,表面光滑,色黑。直径1.8~2毫米。
功用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主治咽炎、喉炎、扁桃体炎、疮疖。
④牛黄消炎丸:机制药丸为圆球形,表面光滑,色黑。直径1.8~2毫米。
功用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主治咽喉肿痛、疔、疖、痈、疮。
⑤仁丹:药丸为棕红色或银白色圆球形,直径约为4毫米。
功用祛风舒气、生津、健胃。主治消化不良、晕船、晕车及因气候闷热所引起的不适。
(3)蔬菜、粮食种子类
①绿豆:本品为干燥种子,呈短圆形,长4~6毫米,表面呈黄绿色或暗绿色,有光泽,质坚硬,由于颗粒较大,耳压时多剖成两半使用。
性味甘凉,入心、胃经,功能清热解毒、利尿消肿,清暑解渴。主治暑热烦渴、皮肤生疮、水肿泻利、药物中毒等。
②油菜子:本品为种子,类圆球形,长1~2毫米,种皮黑或暗红棕色,少数呈黄色,以饱满、表面光滑、无杂质者为佳。
性味辛温,无毒。功用行气破血、消肿散结。主治产后血滞腹痛、血痢、肿毒、痔漏。
③高粱子:干燥种子呈卵圆形,赤褐色、长4~6毫米。
性味甘涩,无毒。入脾、胃经。功用温中、燥湿、收敛,涩肠胃,止霍乱,益中利气。主治霍乱、下痢及湿热小便不利。
④黍米:种子圆形或椭圆形,平滑而有光泽,长约3毫米,黄色多见。
性味甘、平,入脾、胃经。功用益气补中。主治泻痢、烦渴、吐逆、咳嗽、胃痛、鹅口疮、烫伤。
(4)其他类
①磁珠:用带磁性的金属丸制成,长约2毫米。耳压时可同时对耳穴产生磁力的作用。磁力有通经活络、镇痛催眠、止痒止痛、调节自主神经功能。
②塑料丸:塑料丸是工厂订做的约2毫米的硬质聚苯珠。
③火柴棒、棉签、大头针、圆珠笔芯等:可作为对耳穴进行临时点压,不适宜做耳穴贴压。
(四)梳头疗法
梳头疗法常用全息穴区,一是朱明清和周敏华的头皮疗法治疗区,二是贾怀玉的头皮治疗带。
1.朱—周头皮疗法治疗区
(1)神庭区
①定位:以神庭穴为中心,前后各长0.5寸,左右各旁开至眉冲穴的方形区。又以神庭穴为界分为前后两区,前为神庭1区,后为神庭2区。
②功能:神庭1区:宁神醒脑、定惊镇眩。
神庭2区:开窍利咽。
③主治:神庭1区:以神志病、头面病为主。如头痛、眩晕、目疾、鼻疾、癫狂等。
神庭2区:以咽喉、口舌病为主。如咽痛、声音嘶哑、言语不清等。
(2)囟会区
①定位:以囟会穴向前延长1寸,向后延长1.5寸,左右旁开1.5寸至足太阳膀胱经之间的方形区。又以囟会穴为界分为前后二区,前为囟会1区,后为囟会2区。
②功能:囟会1区:清心宁神、宽胸理气、疏经通络、强筋止痛。
囟会2区:和胃清肠、疏肝利胆、疏经通络、强筋止痛。
③主治:囟会1区:以心、肺、气管、膈等上焦病症为主。如心悸、怔忡、烦躁、失眠、健忘、咳嗽、气喘、胸痛、呃逆等。
囟会2区:以肝、胆、脾、胃、胰等中焦病症为主。如胃脘痛、呕吐、腹泻、胸胁、胀痛、烦躁易怒、肢体震颤、手足抽搐、目疾、口苦等。
囟会区之两侧:以上肢运动障碍及感觉障碍为主。如瘫痪、麻痹、疼痛、震颤等。
(3)百会区
①定位:以百会为中心,向前、后、左、右各延长1.5寸的方形区,又以百会穴为界分为前后二区,前为百会1区,后为百会2区。
②功能:百会1区:清利肠道、益肾利尿、调经、升阳固涩、疏通经络、强筋止痛。
百会2区:疏筋通络、强筋止痛。
③主治:百会1区:以下焦病症(消化、泌尿、生殖等系统)为主,如下腹疼痛、便秘、泄泻、腰膝酸痛、耳鸣耳聋、阳痿遗精、月经不调、小便不利、脱肛等。百会1区之两侧部主治下肢运动障碍及感觉障碍为主,如瘫痪、麻痹、疼痛等。
百会2区:后枕部、项部病症为主,如落枕、颈椎病等。百会2区两侧部可主治肩关节病变。
(4)强间区
①定位:以强间穴区为中心,向上、下各延长1.5寸,左右两侧足太阳膀胱经路线的区域。又以强间穴为界分为两区。上为强间1区,下为强间2区。
②功能:疏通经脉与膀胱经经气,益肾、明目。
③主治:强间1区:以背部及上腰部病为主,如腰背疼痛乏力、脊柱外伤等。还可以治疗背部所对应的内脏所主病症,如神经精神疾病、心胸痛、腹痛等。
强间2区:以腰骶部病症为主,如腰扭伤、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骶尾部外伤等。还可以治疗腰部对应的内脏所主病症,如眩晕、目疾等。
(5)本神区
①定位:以本神穴为中心,上下各延长0.5寸,左右旁开1.5寸的方形区。又以本神穴为界,分为内外两区,内侧为本神1区,外侧为本神2区。
②功能:本神1区:疏肝和胃、利胆清肠。
本神2区:益肾利尿、调经固涩。
③主治:本神1区:脾、胃、肝、胆、胰等中焦急性病症为主。
本神2区:肾、膀胱、生殖系统等下焦急性病症为主。
(6)率谷区
①定位:以率谷穴为中心,向上、下、左、右各旁开1寸的方形区。又以率谷穴为界分为上下两区,下为率谷1区,上为率谷2区。
②功能:疏通少阳经气、定眩、利耳窍。
③主治:率谷1区:偏头痛、耳聋耳鸣等。
率谷2区:偏头痛、眩晕等。
2.贾氏头部治疗带 贾怀玉提出的头部治疗带,划分方法简明扼要,广泛适应于各科病症的治疗,为梳头疗法常用的头部全息穴区带。
(1)额中带
①定位:额部正中发际内,自神庭穴向下1寸,左右各旁开0.25寸的条带,属督脉。
②主治:头痛、眩晕、癫、卒中、精神失常、失眠,头面部及口、鼻、舌、咽喉疾病。
(2)额旁1带
①定位:额中带外侧,目内眦直上入发际,自眉冲穴向下1寸,左右各旁开0.25寸的条带,属足太阳膀胱经。
②主治:心、肺、胸膈等上焦疾病,如胸痛、胸闷、心悸、失眠、心绞痛、哮喘、肺炎、呃逆等。
(3)额旁2带
①定位:额旁1带外侧,瞳孔直上入发际,自头临泣穴向下1寸,左右各旁开0.25寸的条带,属足少阳胆经。
②主治:脾、胃、肝、胆、胰等中焦病症,如急性胃炎、肠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肝炎、胆囊炎、胆石症、胰腺炎、肋间神经痛、带状疱疹等。
(4)额旁3带
①定位:在额旁2带外侧,目外眦直上入发际,自头维穴内侧0.75寸处向下1寸,左右各旁开0.25寸的条带,属足少阳胆经和足阳明胃经。
②主治:肾、膀胱、泌尿生殖系统等下焦病症,如阳痿、遗精、功能性子宫出血、痛经、盆腔炎、不孕症、白带、子宫脱垂、肾炎、前列腺炎、阑尾炎、泌尿系统感染、尿潴留、尿失禁、夜尿症等。
(5)额顶带
①定位:从神庭穴至百会穴的连线,左右各旁开0.5寸的条带,属督脉。
②主治:上中下三焦疾病,将此带分为三等份,前1/3治疗胸部及上焦病症,如感冒、哮喘、心悸、胸痛、胸闷等;中1/3治疗上腹部及中焦病症,如肝炎、胃炎、胃溃疡、胃肠炎、胰腺胆囊疾病等;后1/3治疗下腹部、下焦及腰腿足病症,如肾炎、水肿、皮质性尿频、排尿困难、尿失禁、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阳痿、遗精、子宫脱垂、脱肛、小儿夜尿、高血压、头顶痛、瘫痪、麻木、颈腰腿足疼痛等。
(6)顶颞前斜带
①定位:自前顶穴至悬厘穴的连线,向前后各旁开0.5寸的条带,贯穿督脉、足太阳膀胱经及足少阳胆经。
②主治:全身运动障碍的疾病。将全带分为三等份,上1/3治疗对侧下肢的瘫痪、震颤、疼痛、水肿等病症;中1/3治疗对侧上肢的瘫痪、震颤、疼痛、水肿等病症;下1/3治疗中枢性及周围性面神经瘫痪、失语、流涎、发音障碍、脑动脉硬化、偏头痛及口腔疾病。
(7)顶颞后斜带
①定位:从百会穴至角孙穴的连线,向前后各旁开0.5寸的条带,贯穿督脉、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
②主治:全身感觉障碍病症。将全带分为三等份,上1/3治疗对侧腰腿痛、麻木、感觉异常及髋关节、臀部等病症;中1/3治疗对侧上肢疼痛、麻木、感觉异常;下1/3治疗面部麻木、偏头痛、耳鸣、耳聋、眩晕、三叉神经痛、牙痛、颞下颌关节炎及失语等。
(8)顶后斜带
①定位:在顶后部,由络却穴至百会穴连线两侧各旁开0.25寸的条带,贯穿足太阳膀胱经和督脉。
②主治:颈肩部病症。如颈椎病、落枕、肩周炎、冈上肌腱炎。
(9)顶枕带
①定位:在顶枕部,从百会穴至脑户穴连线左右各旁开0.5寸的条带,属督脉。
②主治:头颈、腰背、腰骶及眼部疾病。将全带分为三等份,上1/3主治头颈部疾病,如后头痛、头晕、颈椎病、落枕等;中1/3主治腰背部病症,如急慢性腰背痛;下1/3主治腰骶痛、皮质性视力障碍、近视、白内障以及各种眼病,还可以治疗足癣等。
(10)枕下旁带
①定位:在枕部枕外粗隆下方,玉枕穴至天柱穴连线左右各旁开约0.25寸的条带,属足太阳膀胱经。
②主治:小脑疾病引起的平衡障碍、共济失调、后头痛以及偏瘫肢体的精细运动障碍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