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佝偻病的治疗原则及调理脾胃和饮食

佝偻病的治疗原则及调理脾胃和饮食

时间:2024-01-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故脾肾不足实为本病发生之关键。(三)治则思维佝偻病的治疗原则为健脾益气,补肾填精。故佝偻病的患儿,在治疗时依据辨证,虽有健脾补肺、健脾平肝、补肾填精之分,但自始至终,均不能忽视调理脾胃和调节饮食。

佝偻病的治疗原则及调理脾胃和饮食

第三节 佝 偻 病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简称佝偻病,是由于儿童体内维生素D不足,致使钙磷代谢失常的一种慢性营养性疾病,以正在生长的骨骺端软骨板不能正常钙化,造成骨骼病变为其特征。本病常发于冬春两季,3岁以内,尤以6—12个月婴儿发病率较高。北方地区发病率高于南方地区,工业城市高于农村,人工喂养的婴儿发病率高于母乳喂养者。本病轻者如治疗得当,预后良好;重者如失治、误治,易导致骨骼畸形,留有后遗症,影响儿童正常生长发育。根据本病的临床特征,散见于中医学汗证、五迟、五软、鸡胸、肾疳等疾病。

一、诊疗思维

(一)病因病机分析

小儿先天禀赋不足,后天护养失宜,脾肾两虚为本病主要发病原因。

1.胎元失养 由于孕妇起居不常,少见阳光,营养失调,或疾病影响,导致孕妇体弱,胎儿养育失宜,而使胎元先天未充,肾气不足。

2.乳食失调 婴幼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如母乳喂养而未及时添加辅食,或每日摄入食物的质和量不足,致使脾之后天不足,日久脾肾两虚,促使本病发生。

3.其他因素 日照不足,或体虚多病等,均可造成体质下降,脾肾不足,又可引起心、肺、肝等脏腑功能失调,出现多汗、夜惊、烦躁等症,并易感外邪,常罹患肺炎泄泻等。

本病病机主要是脾肾两虚,常累及心、肺、肝。肾为先天之本,藏精,主骨生髓,齿为骨之余,髓之所养也。发为血之余,肾之苗;肾气通于督脉,脊骨为督脉所主。若先天肾气不足,则骨髓不充,骨骼发育障碍,出现颅骨软化、前囟晚闭、齿迟,甚至骨骼畸形。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如因饮食失调、喂养失宜,水谷精微输布无权,全身失于濡养,卫气不足,营卫失调,故可多汗;心气不足,心神不宁,脾虚失抑,肝木亢旺,因而夜惊、烦躁;肺气不足易罹外感,脾虚则肝旺。故脾肾不足实为本病发生之关键

(二)诊断思维

1.辨病思维

(1)诊断要点

1)有维生素D缺乏史。

2)多见于婴幼儿,好发于冬春季。

3)本病临床上分为以下四期。

病因病机示意图

①初期:多汗、夜惊、烦躁等神经精神症状,或有发稀,枕秃等症。血生化轻度改变或正常。

②激期:除上述表现外,以骨骼改变为主。骨骼改变以轻中度为多。X线摄片见临时钙化带模糊,干骺端增宽,边缘呈毛刷状。血清钙、磷均降低,碱性磷酸酶增高。

③恢复期:经治疗后症状改善,体征减轻,X线片临时钙化带重现,血生化恢复正常,但可遗留骨骼畸形。

④后遗症期:重症患儿残留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形,多见于>2岁的儿童。无其他临床症状,理化检查正常。

4)按骨骼畸形分为

①轻度:方颅、轻度肋串珠和郝氏沟,轻度“O”形腿(站立、两足并拢,膝关节距离在3cm以下)。

②中度:颅骨软化,明显串珠和“手镯”及郝氏沟,中度“O”形腿(膝关节距离在3~6cm以上),“X”形腿在中度以上(站立时两膝关节并拢,两踝距离在3cm以上)。

③重度:影响生理功能和运动功能。如圆而钝的串珠、手镯,明显的郝氏沟和鸡胸,以及影响步态的“O”形腿和“X”形腿,或伴有病理性骨折。

5)血生化:初期血钙正常或稍低,血磷明显下降,钙磷乘积小于30,血清碱性磷酸酶增高。激期血钙降低,碱性磷酸酶明显增高。腕部X线片可见干骺端模糊,临时钙化带消失,呈毛刷状或杯口状改变。

(2)鉴别诊断

①脑积水:中医学称“解颅”。发病常在出生后数月,前囟及头颅进行性增大,且前囟饱满紧张,骨缝分离,两眼下视,如“落日状”。X线片示颅骨穹隆膨大,颅骨变薄,囟门及骨缝宽大等。

②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又称克汀病、呆小病。出生3个月后呈现生长发育迟缓,明显矮小,出牙迟,前囟大而闭合晚。但患儿智力明显低下,表情呆滞,皮肤粗糙干燥,血钙磷正常,X线片示骨龄延迟,但钙化正常。血查甲状腺素T4和促甲状腺激素TSH可资鉴别。

2.辨证思维

(1)辨轻重:症见烦躁,多汗,枕秃,纳呆,囟门开大,未见骨骼变化者为轻;症见精神淡漠,汗出如淋,肌肉松弛,颅骨软化,或方颅,前囟迟闭,严重鸡胸,下肢弯曲,脊柱畸形者为重。

(2)辨病位:病在脾,肌肉松弛,形体虚胖,纳呆便稀;病在肾,头颅骨软,头方囟大,齿生迟缓,鸡胸龟背,下肢弯曲,肋骨外翻;病在心,精神烦躁,夜啼不安,语言迟钝;病在肺,毛发稀软,面白多汗,容易感冒;病在肝,坐迟立迟,行走无力,两目干涩,性情急躁,时有惊惕,甚至抽搐。

(三)治则思维

佝偻病的治疗原则为健脾益气,补肾填精。肾精禀受于先天,滋味养成于后天。若先天已不足,唯有补于后天。填精之法,不外乎药补和食补。而药补、食补均需后天的脾胃受纳、熟腐、运化,变生为气血,方能补肾填精。故历代不少医家推崇以后天补先天的方法,如薛铠在《保婴撮要·五软》中说:“夫心主血,肝主筋,脾主肉,肺主气,肾主骨,此五者皆因禀五脏之气虚弱,不能滋养充达,故骨脉不强,肢体萎弱,源其要总归于胃。盖胃为水谷之海,为五脏之本,六腑之大源也。治法必先以脾胃为主,俱用补中益气汤,以滋化源。”并说:“慎风寒,调饮食,多能全形”。故佝偻病的患儿,在治疗时依据辨证,虽有健脾补肺、健脾平肝、补肾填精之分,但自始至终,均不能忽视调理脾胃和调节饮食。病之早期,证属脾肺气虚者,治以健脾补肺;证属脾虚肝旺者,治以健脾平肝。证情较重者,多为肾精亏损,治以补肾填精为主。

(四)辨证论治

1.肺脾气虚

【证候】 初期多以非特异性神经精神症状为主,多汗夜惊,烦躁不安,发稀枕秃,囟门开大,伴有轻度骨骼改变,或形体虚胖,肌肉松软,大便不实,食欲不振,反复感冒,舌质淡,苔薄白,脉软无力。

【辨证】 临床所见多汗,既有自汗,又有盗汗,辨证时不得谓自汗必为阳虚、盗汗必为阴虚,小儿佝偻病常自汗与盗汗并见,初期多属肺脾气虚。本证以脾虚为本,症见肌肉松软,大便不实,食欲不振等;脾虚及肺,卫外不固,则见多汗、反复感冒;脾虚肝旺,见烦躁、夜惊等症。

【治法】 健脾益气,补肺固表。

【主方】 人参五味子汤加减。

【处方举例】 黄芪10g,党参5g,白术5g,茯苓5g,五味子5g,酸枣仁5g,煅牡蛎10g,陈皮3g,神曲3g,甘草3g。(以1岁为例)

2.脾虚肝旺

【证候】 头部多汗,发稀枕秃,囟门迟闭,出牙延迟,坐立行走无力,夜啼不宁,易惊多惕,甚则抽搐,纳呆食少,舌淡苔薄,脉细弦。

【辨证】 本证是由脾虚气弱,化源乏力,气血不足,肝失濡养所致。辨证时要抓住脾虚、肝旺两个方面。脾虚证多汗、纳呆、乏力,气血不足故发稀;肝旺证夜啼、易惊、抽搐。脾虚及肾者,则有囟门迟闭、出牙延迟、骨软立行无力等。

【治法】 健脾助运,平肝息风。

【主方】 益脾镇惊散加减。

【处方举例】 人参3g,白术5g,苍术5g,茯苓5g,煅龙骨10g,灯心草2g,煅牡蛎10g,钩藤10g,甘草3g。(以1岁为例)

3.肾精亏损

【证候】 有明显的骨骼改变症状,如头颅方大,肋软骨沟,肋串珠,手镯,足镯,鸡胸,漏斗胸等,O形或X形腿,出牙、坐立、行走迟缓,并有面白虚烦,多汗肢软,舌淡,苔少,脉细无力。

【辨证】 病在激期至恢复期、后遗症期,重在肾精亏损。在临床症状中,本证以骨骼改变为主,尤以颅骨软化、囟门晚闭、出牙延迟为多见,恢复期、后遗症期则见鸡胸、漏斗胸、O形或X形腿等症。

【治法】 补肾填精,佐以健脾。

【主方】 补肾地黄丸加减。

【处方举例】 紫河车5g,熟地黄5g,山茱萸5g,枸杞子5g,山药10g,茯苓5g,肉苁蓉5g,巴戟天5g,菟丝子5g,远志5g。(以1岁为例)

(五)病程观察

1.在肺脾气虚证型中,湿重者,白术易苍术以燥湿助运;汗多者加浮小麦10g,糯稻根10g,敛表止汗;夜惊烦躁者,再酌加煅龙骨10g,合欢皮5g,夜交藤10g,养心安神;大便不实加山药10g,扁豆5g,以健脾助运。

2.在脾虚肝旺证型中,汗出浸衣,加碧桃干5g,五味子5g,固表止汗;夜间哭吵者加蝉蜕3g,竹叶5g,清心降火;睡中惊惕者加珍珠母10g,僵蚕5g,息风镇惊;抽搐者加全蝎2g,息风止痉。

3.在肾精亏损证型中,烦躁夜惊加茯神10g,酸枣仁5g,养血安神;汗多者加黄芪10g,煅龙骨10g,煅牡蛎10g,益气止汗;气虚乏力加黄芪10g,党参5g,健脾益气;纳少腹胀加苍术5g,佛手5g,砂仁(后下)3g,运脾理气;面白唇淡加当归5g,白芍5g,滋阴养血。

(六)预后转归

本病轻者如治疗得当,预后良好;重者如失治、误治,易导致骨骼畸形,留有后遗症,影响儿童正常生长发育。

(七)预防与调护

1.加强户外活动,多晒太阳,增强小儿体质。并积极防治慢性病

2.提倡母乳喂养,及时增添辅食。多食含维生素D及钙磷较丰富的食物。

3.每天服维生素D400U预防。

4.患儿不要久坐、久站,防止发生骨骼变形。不系裤带,穿背带裤,防止肋骨外翻。(www.xing528.com)

5.帮助患儿做俯卧抬头动作,每天2~3次,防止鸡胸形成。

6.直接照射阳光,同时注意防止受凉。

(八)疗效评定

1.治愈 症状消失,颅骨软化消失,肋串珠由锐变钝,其余体征服著减轻。实验室及X线摄片检查正常。

2.好转 症状改善,体征减轻,实验室及X线检查好转。

3.未愈 临床症状、实验室及X线检查均无变化。

二、名家医案

1.王传吉医案——肺脾气虚

邬某,女,5个月。

【现病史】 自汗盗汗、烦躁易惊、夜寐欠安、乳食难进、大便溏薄,病已月余。毛发稀少,舌淡苔薄,指纹浅淡,查尿钙(—)。

【诊断】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中医: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辨证】 肺脾气虚。

【治法】 健脾益气,补肺固表。

【方药】 黄芪12g,白术6g,防风10g,生龙骨、生牡蛎各10g,陈皮5g,当归5g。水煎服,日1剂。连进2剂,汗出减少,夜寐渐安,乳食增加,便已成形。

上方继进4剂后复查尿钙(++),除毛发稀少外,诸症悉除,随访半年未见异常。

【按语】 本案辨证为肺脾气虚,治以健脾益气,补肺固表为法,方选人参五味子汤合玉屏风散加减。本案方中重用黄芪益气固表止汗为主药;辅以白术助黄芪健脾益气补肺,佐以防风走表而祛风邪。合黄芪、白术以益气散邪;陈皮行气健脾助运;龙骨、牡蛎平肝镇静安神兼收敛止汗;当归补血。现代药理研究证明:龙骨、牡蛎富含钙质,对佝偻病患儿补钙尤为适宜;防治小儿佝偻病的中成药龙牡壮骨冲剂即以此两味中药为主。

[选自李安源.王传吉应用新加玉屏风汤治疗儿科病经验.山东中医杂志,1994,13(7):323]

2.朱瑞群医案——脾虚肝旺

陶某,男,8个月。

【初诊日期】 1985年10月9日。

【现病史】 4个月前曾腹泻淡黄色稀水,此后一直食欲不振,多汗烦躁,屡经西药治疗未见好转。就诊时面白少华,形体消瘦(体重6300g),汗多烦躁,夜啼易惊,食欲不佳,两便尚调。出生体重3200g,混合喂养。

【查体】 前囟大,颅缝增宽,顶骨中央按压有乒乓感,肋骨骺部膨大形成串珠,肋弓缘上部内陷形成肋软骨沟,腹膨隆,发疏枕秃,舌苔白腻,脉象濡软。

【实验室检查】 血磷3mg/dl,血钙7.5mg/dl,碱性磷酸酶45U(改良金氏法)。X线检查:长骨骨质明显稀疏,干骺端临时钙化带模糊,呈毛刷状,并有杯口变形,骨骺端见软骨球影。

【诊断】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中医: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辨证】 脾虚肝旺。

【治法】 健脾助运,平肝息风。

【方药】 以抗佝方[黄芪20g,菟丝子20g,煅龙骨(先煎)10g],炒谷、麦芽各10g)加苍术、陈皮、鸡内金治之,服药1个月。

二诊:出汗明显减少,夜啼、惊跳消失,神安纳增,体重7100g,苔腻大部已化,脉有力。X线复查:长骨骨质疏稀减轻,干骺端出现新的临时钙化带。治法合度,守法再进。

原方继服1个月,诸症消失,面现华色,体重达7750g,苔净,脉和缓。血生化检查:血磷4.5mg/dl,血钙9mg/dl,碱性磷酸酶25.5U。X线检查:长骨骨质密度正常,临时钙化带增厚,杯口状逐渐变平,干骺端部分骨质致密。单以抗佝方治疗1个月,以冀巩固。1988年1月X线复查已完全恢复正常,体重达8500g,已告痊愈。

【按语】 本案辨证为脾虚肝旺,治以健脾平肝为法。本案用方为朱瑞群经验方,方中重用黄芪健脾益气,固表止汗;苍术、陈皮、谷芽、麦芽、鸡内金运脾消食和中,既助脾虚恢复,又促进水谷精微化生气血以濡养全身,充形壮骨;菟丝子既能补肾益精又可益脾止泻,脾肾双补,一药两用;龙骨平肝、镇静安神、收敛止汗。纵览全方,药精而效专,独具匠心。

[选自王忆勤,张曼韵.朱瑞群儿科验方拾零.中医杂志,1995,36(5):273]

3.龚人爱医案——肾精亏损

孙某,男,18个月。

【初诊日期】 1984年10月23日。

【主诉】 形瘦少食多汗1年余。

【现病史】 诊见形体消瘦,面色无华,自汗盗汗,易惊多啼,纳呆便溏,夜眠不安,发稀枕秃。11个月开始出牙,14个月能行走。平时易感冒。

【查体】 舌质淡、苔薄白,脉迟无力,指纹淡。方颅囟大,肋骨外翻,鸡胸,O形腿。

【实验室检查】 X线摄片示干骺端增宽。血钙1.25mmol/L。

【诊断】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中医: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辨证】 肾精亏损。

【治法】 补肾填精,佐以健脾。

【方药】 方用龟鹿二仙膏(鹿角900g,龟甲450g,枸杞子、党参各200g)加熟地黄90g,怀山药100g,山茱萸70g,茯苓50g,甘草40g。熬膏,每日早、晚各服3g。

连服3个月后,患儿纳食增加,出汗减少,夜眠转安。面色红润,大便通调。第2年冬季再服3个月,以巩固疗效。现患儿发育健康,身高1.8米。

【按语】 本案辨证属于肾精亏损,治以补肾填精,佐以健脾为法。本案所用方药为作者经验方,方中鹿角、龟甲、熟地黄、山茱萸、枸杞子补肾填精充髓壮骨;党参、淮山药、茯苓健脾益气,以促气血化生,濡养全身。

[选自龚人爱.龟鹿二仙膏在儿科疾病中的运用.浙江中医杂志,2004,39(5):215]

4.刘韵远医案——脾肾两虚

张某,男,3.5岁。

【初诊日期】 1989年3月6日。

【现病史】 患儿2年来鸡胸、驼背、双下肢弯曲呈“O”形,不会行走。追问病史,患儿在1岁内母乳喂养到5~6个月时,母乳不足,其母忙于劳动,对孩子照顾不周,令其长期坐在床上,到1岁时发现双下肢不会站立,扶着站立双下肢发抖,日后出现鸡胸、驼背,在当地诊为“小儿佝偻病”,服过多种钙片、维生素AD等不见好转,来本院就诊。

【现症】 大便溏,每日1~2次,易出汗,哭声低。

【查体】 面色苍白无华,头发干枯,形体瘦弱,双下肢肌肉松软,小腿呈弓形,鸡胸,驼背,唇色淡。舌淡苔黄,脉细无力。

【诊断】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中医: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辨证】 脾肾两虚。

【治法】 补肾填髓,益气养血,佐温经通络。

【方药】 紫河车1具,煅牡蛎30g,黄芪30g,蜈蚣10条,青盐10g。

用法:将上药焙干,研为细面,分成100小包。每次温开水服1包,1天2次,连服3个月。

二诊:患儿服药3个月后,体力大增,胃纳好转,自汗、盗汗明显减少,扶着能站立。上药又配制1剂,连服3个月后,自己会站立,家长扶着会走路,且精神好,面色好转,在服药期间让家长注意喂养,多食咸味饮食,增加户外晒太阳。

三诊:服上药6个月后,患儿面色红润,胃纳好,二便如常,且长胖,体丰有力,活泼,自己能行走,疾病告愈。

【按语】 本例患儿为小儿佝偻病重症,骨骼已造成畸形,刘老运用补肾填髓方药,使病情控制,症状好转。本病在初期时,仅是五脏功能失调,虽虚尚未成损,临床多见小儿肌肉松软,消瘦或呈虚胖,生长发育迟缓,胃纳欠佳,时有腹泻,神倦无力,汗易惊,或烦躁不安,爱哭,脉沉缓无力。在治疗时刘老强调改善喂养方法,再配合健脾补肾,消导和中,方药常选用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有时还配合捏脊疗法。

对重症晚期病人,除有上述症状外常见有骨骼发育不良,或见鸡胸、驼背,双下肢“O”形或“X”形,方颅,前囟逾期不闭,牙齿逾期不出或出而不齐,夜寐盗汗,肌肉松弛,毛发稀疏,在小婴儿还多见抽搐,生长发育障碍,脉沉细无力。如上述验案,刘老对晚期重症患儿强调健脾补肾,增补真元,再配合饮食调养,常需治疗时期较长方可见效。用药以刘老验方“健宝口服液”为主,或用补肾地黄丸,或用大剂填补脾肾之紫河车,如本验案长期服用。紫河车为血肉之物,补肾生髓,滋养肝肾,肾主骨,肝主筋,再配合煅牡蛎,味咸入肾,滋阴潜阳,黄芪益气补血,佐用蜈蚣以多脊柱多足之物活血通络,实乃攻补兼施,气血双补。滋补肾髓,同时要注意改善喂养方法,增加营养,以增强体力才能以助生长发育,改善症状,控制病情发展。

[选自李桂茹,闫惠敏.刘韵远治疗小儿佝偻病验案.北京中医杂志,1994,(2):5]

(万力生 宋晓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