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流行性乙型脑炎时邪(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临床以高热、意识障碍、抽搐、病理反射及脑膜刺激征为特征。本病属中医学“暑温”范畴,依据其临床表现,又有“暑风”“暑痉”“暑厥”等病名,暑风者手足搐搦而动;暑痉者颈强、角弓反张;暑厥者必兼手足逆冷。本病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发生在7、8、9月盛夏时节。任何年龄均可发生,但以10岁以下儿童多发,尤其是2—6岁小儿发病率高,且有较强的传染性。
一、诊疗思维
(一)病因病机分析
1.病因
(1)感受流行性乙型脑炎时邪致病,属于暑温时邪范畴。
(2)神气怯弱,气血未充,脏腑未坚。
(3)病理变化:本病急性期按照温病卫、气、营、血的规律发展变化,但传变迅速,卫、气、营、血的界限常不分明,多表现为卫气同病、气营同病、营血同病。从急性期到恢复期、后遗症期,又随热、痰、风的演变而转化。
(4)主要病位:急性期在肺、胃、心、肝,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在心、脾、肝、肾。
2.卫气营血传变 小儿脏腑柔嫩,肌肤薄弱,易感暑温时邪而发病。暑为阳邪,病属温毒,最易传变。其发病之后,急性期病变不外卫、气、营、血的传变。暑温时邪由皮毛而入,病在卫分,首先犯肺,表热蒸盛,肌表不宣,见发热恶寒,头痛颈强。邪正相争,正不压邪,暑邪由表入里,传入气分,肺热燔炽、胃气上逆、肝火上炎,症见壮热无汗或少汗,头痛剧烈,项强不舒,呕吐频繁,嗜睡或烦躁不宁,四肢抽搐。邪势盛则暑邪进一步侵入营分,心肝俱病,暮热早凉,神识不清,四肢抽搐。邪入血分,伤津劫液,耗血动血,昏不知人,舌质绛干,吐衄出血,甚至出现呼吸不整,内闭外脱。暑温邪毒炽烈,伤人最速,感邪之后,传变迅速;卫、气、营、血传变并不严格按照“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的一般规律。往往卫表未解,气热已炽;气热方燔,营分已灼;营热正盛,血分已伤。
乙脑的病情及转归,与感邪轻重、体质强弱密切相关。急性期起病急骤,病多在肺胃而出现肺卫表证或卫气同病,若正气尚盛,感邪轻者,则邪可透出肌表或从气分而解,是为轻证;若正气虽盛,但感邪深重者,则邪毒迅速内传而出现气营两燔或邪陷心肝之证,此为重证;若病情进一步发展,邪毒内闭清窍,耗劫气津,正不胜邪,则可出现内闭外脱之危证。
3.热痰风演变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属暑温,常见惊风证候,其病变机制,自始至终,不离乎热、痰、风的演变。本病急性期以高热、抽搐、昏迷为主症,是热、痰、风的典型证候。热证,在本病初为卫表郁热,继而内犯为里热,循气、营、血分传变;痰证,因热炼津液而生,无形之痰蒙蔽心神、有形之痰壅于肺咽;风证,外风初郁于表,继则因邪热化火动风、邪陷心肝生风。急性期热、痰、风相合肆疟,如《幼科铁镜·阐明发惊之由兼详治惊之法》所说:“惊生于心,痰生于脾,风生之肝,热出于肺,此一定之理也。热盛生风,风盛生痰,痰盛生惊,此贼邪逆克必至之势”。
疾病进入恢复期、后遗症期,邪势虽减,而气阴耗伤,临床证候以虚为主,或虚实夹杂,但仍不离热证、痰证、风证之候。恢复期、后遗症期之热证,由热伤阴液而内生虚热,或卫阳亏损、营阴失藏,营卫不和而生热;痰证于急性期痰蕴未消,热郁未清,则痰火内扰;若热蕴痰盛,则痰浊内闭;风证因风窜络脉,则气血痹阻,或热伤气阴,则血燥风动。
暑为阳邪,其性峻烈,易从火化,耗气伤液。火热炽盛,热盛生风,风盛生痰,痰盛生惊,热、痰、风相互交织,互为因果,则高热、神昏、抽搐、痰鸣四证并见。若气液耗劫,正不胜邪,又可卒然出现呼吸不整,汗出肢冷,脉微欲绝等内闭外脱之险候。暑多挟湿,湿为阴邪,其性黏腻,夏季雨水较多,天暑下迫,地湿上蒸,暑湿相合,内困中阻,蒙蔽清阳,则可出现头痛如裹,胸闷呕恶,嗜睡昏迷等症。
(二)诊断思维
1.辨病思维
(1)诊断要点
1)有明显的季节性,发生于7、8、9三月。
2)初期:发热1~3天。起病大多急骤,初期发热无汗,头痛呕吐,嗜睡或烦躁不安,婴儿囟填,颈项抵抗感或强直,可见抽搐。
3)极期:病程4~10天。
①高热:持续高热,达39~40℃或以上,持续时间短者4~5天,重者可达2~3周。自嗜睡、昏睡、浅昏迷至深昏迷,昏迷持续1周左右,重者持续1个月以上。
②惊厥:频作抽搐。多见于病程2~5天。持续数分钟至几十分钟,极重型患者还可出现邪毒内闭、气阳外脱的变证,发生脑疝、呼吸衰竭等危症。
4)恢复期:病程8~10天,多数进入恢复期,身热下降,神志渐清,抽搐由减轻至停止,逐渐向愈。但部分患儿仍可有不规则发热,意识障碍,吞咽困难,四肢僵硬,失
病因病机示意图
聪不语,失明耳聋等症状。
5)后遗症期:少数患儿发病6个月或1年后仍有意识障碍、智力障碍,躁扰多动,肢体瘫痪,癫发作等,称为后遗症。
6)实验室检查
①血象检查:白细胞总数多在5日内增高,一般在(10~20)×109/L,中性粒细胞增至80%以上。
②脑脊液检查:早期压力增高,白细胞计数多在(50~500)×106/L,分类以淋巴细胞为主(早期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蛋白轻度增高,糖与氯化物正常。
③补体结合试验:乙型脑炎病后2~5周内阳性。
④血凝抑制试验:发病5天后出现阳性,第2周达高峰。
(2)鉴别诊断
①中毒性菌痢(疫毒痢):两病皆好发于夏季。中毒性菌痢(疫毒痢)起病暴急,突然高热神昏,四肢抽搐,常可出现循环衰竭,并有中毒性休克。一般无脑膜刺激症状,脑脊液检查无异常。做肛拭子或盐水灌肠镜检粪便,可见脓细胞、红细胞、巨噬细胞,粪便培养可见痢疾杆菌。
②化脓性脑膜炎:多发生于冬春季节。头痛、呕吐、惊厥等症状与乙脑相似,昏迷多发生在发病1~2天内,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病人有特殊的皮肤黏膜瘀点。脑脊液浑浊,呈细菌性脑膜炎改变,取涂片染色或培养可发现细菌。
2.辨证思维 流行性乙型脑炎以热、痰、风辨证为纲,急性期辨卫、气、营、血,全病程结合虚实、表里辨证。
(1)辨别热证:急性期热证属实热,常夹湿。初期以表热证为主,发热恶寒,头身疼痛,颈强不舒。但其病情很快转为里热证,即由卫分证转为气分证,表现壮热不退,神烦嗜睡,颈项强直,恶心呕吐。极期热证表现为气营两燔,持续高热,神昏谵语,项强抽搐,脉数有力。极期后阶段热入营血,发热不退,朝轻暮重,胸腹灼热,舌质绛干。恢复期热证多属虚热。阴虚发热者低热延绵,颧红烦躁,口干舌红;营卫不和者低热起伏,汗出不温,面色苍白,神萎倦怠。
(2)辨别痰证:急性期痰证重在辨别无形之痰与有形之痰。无形之痰的表现为烦闹不安、嗜睡或谵妄,重者昏迷不醒;有形之痰的主证为痰壅气道,喉间痰壅,闻之有声、吐之有痰,重者与昏迷同见,时有痰堵窒息之虞。急性期重证患儿往往痰蕴未解,神识不清;恢复期、后遗症期痰证主要辨痰火与痰浊,痰火证见躁扰不宁,哭闹不安,舌质红赤,舌苔黄腻;痰浊证见痴呆失聪失语,吞咽困难,喉中痰鸣。
(3)辨别风证:风证的主要表现为抽搐。在流行性乙型脑炎疾病的不同阶段,风证的起因不同,临床表现各异。初期邪在卫分,可为热扰风动,抽搐于高热时发作,为时短暂,发作后神识清醒,是为外风;初期后阶段至极期邪入气分,高热不退,常因邪热炽盛,肝风内动,颈项强直,牙关紧闭,肢体反复强直性抽搐,甚至角弓反张;极期邪入营血之后,热盛阴伤,邪陷心肝动风,表现双目上翻,牙关紧闭,颈项强直,四肢抽动,其昏迷程度较气分证加重,抽搐持续时间延长。恢复期及后遗症期的风证表现,其实证因暑风窜络痹阻气血,症见强直性瘫痪或癫样发作;其虚证因阴亏血瘀,筋脉失养,症见肢体不用、肌肉萎软。
(三)治则思维
1.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治疗以清热、豁痰、开窍、息风为法则。
2.根据病期采用不同治法:急性期以解热为先,暑邪在表,宜清暑透表,佐以芳香化湿,使邪从外泄;暑邪入里,宜苦寒清热,佐以通腑泄热;邪郁化火,入营入血,则宜苦寒合咸寒清营泻火。结合痰证、风证,施以开窍豁痰、镇惊息风等法。恢复期及后遗症期治以扶正祛邪:余邪未尽,虚热不退,治以养阴清热或调和营卫;痰蒙清窍,神识不清,治以豁痰开窍或泄浊醒神;内风扰动,肢体失用,治以益气活血祛风或搜风通络舒筋。
3.积极配合针灸、推拿、理疗等综合疗法,以促进康复。
(四)辨证论治
1.初期、极期(急性期)
(1)邪犯卫气
【证候】 急起发热,微恶风寒,或但热不寒,头痛不舒,颈项强硬,无汗或少汗,口渴引饮,常伴恶心呕吐,或见抽搐,神烦不宁或嗜睡,舌质偏红,舌苔薄白或黄,脉象浮数或洪数。
【辨证】 本证见于疾病初期,起病急骤,以暑温初发、卫气同病为特征。卫分证见发热恶寒,头身疼痛,颈强不舒;气分证见但热不寒,烦闹口渴,脉数有力。暑多夹湿,故患儿又可见头身困重,恶心呕吐,神识嗜睡,舌苔厚腻等症。需注意的是,本病传变迅速,如初见卫分证,则知必传气分,当早用清气之品,以截邪势。暑温之邪,常夹湿伤人,与风温病之卫、气分证表现有所不同,亦须辨识。
【治法】 辛凉解表,清暑化湿。
【主方】 偏卫分证用新加香薷饮加减。
【处方举例】 香薷10g,金银花10g,连翘10g,淡豆豉10g,扁豆花10g,厚朴10g。(以5岁为例)
【主方】 偏气分证用白虎汤加减。
【处方举例】 石膏20g,知母10g,大青叶10g,黄芩5g,玄参10g,钩藤15g,僵蚕10g,竹茹10g,藿香10g,生甘草6g。
(2)邪炽气营
【证候】 壮热不解,头痛剧烈,呕吐频繁,口渴引饮,颈项强直,烦躁不安,或神昏谵语,四肢抽搐,喉间痰鸣,呼吸不利,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脉数有力。
【辨证】 本证为暑邪由卫分传入气营,或暑邪炽盛,直入气营,表现气营两燔、三焦火炽之证。临床以高热、神昏、抽搐等暑温三大主症为特征。偏气分证壮热有汗,口渴引饮,烦躁不安;偏营分者,神识昏迷,四肢抽搐,舌质红绛。
【治法】 清气凉营,泻火涤痰。
【主方】 清瘟败毒饮加减。
【处方举例】 生石膏20g,水牛角(先煎)15g,生地黄12g,知母10g,牡丹皮10g,黄连5g,黄芩10g,石菖蒲10g,大青叶10g,甘草6g。(以5岁为例)
(3)邪入营血
【证候】 热势起伏不退,朝轻暮重,神识昏迷,两目上视,口噤项强,反复抽搐,四肢厥冷,胸腹灼热,二便失禁,或见吐衄,皮肤斑疹,舌质红绛,苔薄少津,脉沉细数。
【辨证】 本证属暑邪传入营血,邪正相争,正不胜邪,以伤津耗阴为特征。身热起伏不退,昏迷加深,反应迟钝,时时抽掣,或见动血,舌质红绛,苔薄少津为本证辨证要点。
【治法】 凉血清心,增液潜阳。
【主方】 犀角地黄汤合增液汤加减。
【处方举例】 水牛角(先煎)15g,牡丹皮10g,赤芍10g,板蓝根15g,生地黄12g,玄参10g,麦冬10g,竹叶10g,连翘10g。(以5岁为例)
2.恢复期、后遗症期
(1)阴虚内热
【证候】 低热不退,或呈不规则发热,两颧潮红,手足心灼热,虚烦不宁,时有惊惕,咽干口渴,大便干结,小便短少,舌质红绛,舌苔光剥,脉象细数。
【辨证】 本证见于恢复期,暑邪渐退,然阴液耗伤、余邪未尽。以低热不已,两颧潮红,手足心热,咽干口渴,舌质红绛为特征。
【治法】 养阴清热。
【主方】 青蒿鳖甲汤合清络饮加减。
【处方举例】 青蒿15g,地骨皮10g,鳖甲(先煎)10g,生地黄10g,玄参10g,鲜芦根15g,丝瓜络10g,西瓜翠衣15g。(以5岁为例)
(2)营卫不和
【证候】 面色苍白,神疲乏力,多汗出而不温,四肢发凉,或有身热起伏,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舌质胖嫩,舌淡苔白,脉象细数无力。
【辨证】 本证见于恢复期,病后失调,或余邪未尽,卫阳受损,卫外不固,营阴外泄。以身热起伏,多汗出而不温,体虚易感为特征。
【治法】 调和营卫。
【处方举例】 桂枝10g,生姜9g,白芍12g,黄芪15g,白术12g,煅龙骨15g,煅牡蛎15g,浮小麦15g,大枣5枚,甘草6g。(以5岁为例)
(3)痰蒙清窍
【证候】 神识不清,或见痴呆,语言不利,或见失语,吞咽困难,口角流涎,喉间痰鸣,舌质胖嫩,舌苔厚腻,脉象濡滑。
【辨证】 本证见于恢复期、后遗症期,痰浊内闭,清窍被蒙。以神识呆滞,吞咽困难,喉间痰鸣,舌苔厚腻为特征。
【治法】 豁痰开窍。
【主方】 涤痰汤加减。
【处方举例】 胆南星10g,半夏12g,天竺黄10g,石菖蒲10g,陈皮6g,郁金10g,枳壳10g,瓜蒌皮10g。(以5岁为例)
(4)痰火内扰
【证候】 号叫哭闹,狂躁不宁,烦闹少眠,手足躁动,神识不清,咽喉干燥,口渴欲饮,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脉数有力。
【辨证】 本证见于恢复期、后遗症期,热郁肝胆,痰热互结,扰乱心神。以狂躁不宁,神识不清,舌质红绛,舌苔黄腻为特征。
【治法】 涤痰泻火。
【主方】 龙胆泻肝汤加减。
【处方举例】 龙胆草10g,栀子10g,黄芩10g,天竺黄10g,胆南星10g,青礞石15g,当归10g,生地黄10g,白芍12g,甘草6g。(以5岁为例)
(5)气虚血瘀
【证候】 面色萎黄,肢体不用,僵硬强直,或震颤抖动,肌肉萎软无力,神疲倦怠,容易出汗,舌质偏淡,舌苔薄白,脉象细弱。
【辨证】 本证见于恢复期、后遗症期,乃热病后气血受损,气虚血瘀,筋脉肌肉失养。以神疲倦怠,易感多汗,肌肉萎软,肢体不用为特征。
【治法】 益气养阴,活血通络。
【主方】 补阳还五汤加减。
【处方举例】 黄芪15g,当归10g,鸡血藤15g,川芎10g,红花10g,赤芍10g,桂枝10g,桑枝10g,地龙10g。(以5岁为例)
(6)风邪留络
【证候】 肢体强直瘫痪,关节僵硬,或有角弓反张,或有癫发作,舌苔薄白,脉象细弦。(www.xing528.com)
【辨证】 本证见于恢复期、后遗症期,乃余邪未尽,风邪内窜,留注经络,气血痹阻。以肢体呈强直性瘫痪为特征。
【治法】 搜风通络,养血舒筋。
【主方】 止痉散加减。
【处方举例】 乌梢蛇10g,全蝎5g,蜈蚣2条,僵蚕10g,地龙10g,当归10g,生地黄12g,白芍12g,红花10g,鸡血藤15g。(以5岁为例)
(五)病程观察
1.初期、极期(急性期)
(1)在邪犯卫气证型中,偏卫分者,胸闷作呕,舌苔白腻,加用白豆蔻10g,藿香10g,佩兰10g,化湿和胃;表证明显加荆芥10g,鲜荷叶15g,西瓜翠衣15g,菊花10g,解暑透热;颈项强直加葛根10g,僵蚕10g,蝉蜕5g,解痉祛风;如卫分证未除,气分热已盛,选用银翘白虎汤。偏气分者,汗出热不解,困倦纳呆,神昏嗜睡,加佩兰10g,滑石(包)10g,菖蒲10g,清暑化湿;腹部胀满,舌苔白腻加苍术10g,厚朴10g,燥湿除满;壮热不退,大便干结,加大黄5g,全瓜蒌10g,通腑泄热,或用凉膈散表里双解。
(2)在邪炽气营证型中,头项疼痛,哭闹不安,加菊花10g,葛根10g,僵蚕10g,蔓荆子10g,解热止痛;呕吐频繁加黄连5g,生姜9g,竹茹10g,清热和胃止呕;抽搐频繁加羚羊角粉(另吞服)0.3g,钩藤15g,合安宫牛黄丸清热镇惊;喉间痰鸣,烦躁谵语加天竺黄10g,鲜竹沥15g,合猴枣散化痰开窍;高热不退,腹胀便秘,加生大黄5g,玄明粉5g,泻火通腑;口干唇燥,小便短赤,加用生地黄12g,灯心草3g,清暑生津。面白肢厥,呼吸不利加独参汤益气固脱;汗出如珠,脉微欲绝者加参附龙牡救逆汤以回阳救逆。
(3)在邪入营血证型中,高热不退加龙胆草10g,黄连5g,清热泻火;频繁抽搐加羚羊角(另吞服)0.3g,钩藤息风止痉;喉间痰鸣,神志模糊加天竺黄10g,菖蒲10g,郁金10g,化痰开窍;昏迷不醒加服安宫牛黄丸清心开窍。四肢厥冷,加用参附注射液静脉滴注;脉微细欲绝,加用生脉注射液静脉滴注。
2.恢复期、后遗症期
(1)在阴虚内热证型中,大便秘结加瓜蒌仁10g,火麻仁10g,润肠通便;虚烦不宁加胡黄连10g,莲子心10g,清心除烦;惊惕不安加钩藤、珍珠母安神除烦。
(2)在营卫不和证型中,神疲乏力加太子参10g,怀山药10g,益气健脾;纳呆便溏加鸡内金10g,焦山楂10g,和胃消食;感寒流涕加紫苏叶10g,防风5g,解散表寒。
(3)在痰蒙清窍证型中,四肢抽搐加全蝎5g,蜈蚣2条,僵蚕10g,镇惊息风;痰涎壅盛,喉间痰鸣,可用礞石粉2份、硼砂粉1份、玄明粉1份,混匀,每服1~3g,1天3次,以泄浊化痰。
(4)在痰火内扰证型中,躁扰不眠,加生龙骨15g,灵磁石15g,远志10g,安神定志;狂躁不宁加朱砂(水飞)0.1~0.2g,每日3次,以镇惊安神。
(5)在气虚血瘀证型中,肢体强直,加白芍12g,生地黄10g,乌梢蛇10g,养阴祛风;肢体震颤,加阿胶(烊化)10g,鳖甲(先煎)10g,鸡子黄2个,养血息风;肌萎瘦削,加人参10g,茯苓15g,五加皮10g,补气生肌。并结合中药外治、针灸、推拿等方法治疗。
(6)在风邪留络证型中,角弓反张,加葛根10g,钩藤15g,舒筋活络;癫发作者,加羚羊角粉(另吞服)0.3g,胆南星10g,天麻10g,钩藤15g,息风定。
(六)预后转归
本病轻证,治疗及时,预后良好;重症患儿,发病急骤,疾病传变迅速,容易出现内闭外脱、呼吸障碍等危象,急需抢救,即使存活,往往留有后遗症,甚至造成终身残疾。近20年来,由于大规模推行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接种,本病的发病率明显下降,现已少见本病的大规模流行,临床多见为散发病例,发病后亦以轻症较为多见。
(七)预防与调护
1.搞好环境卫生,做好防蚊灭蚊工作,消灭孑孓。流行区内应管理好家禽家畜。
2.控制传染源,做好疫情报告,对病人应早期发现,及时治疗,早期隔离(一般需隔离至体温正常)。
3.接种流行性乙型脑炎灭活疫苗。初种:1足岁开始;加强:次年及小学一、四年级各加强一次。接种方法:皮下注射2次,间隔7~10天,学龄前儿童全程和加强均为0.5ml,小学生为1.0ml。
4.患儿居室应保持凉爽通风,室温宜保持在30℃以下,病室保持安静,配备抢救药品及氧气、吸痰器等。
5.密切观察患儿的体温、呼吸、脉搏、血压、面色及瞳孔大小、神识变化等,以便必要时及时处理。
6.注意患儿五官和皮肤的清洁,可用生理盐水或1∶5000呋喃西林液清洁眼、鼻、口腔等。
7.昏迷患儿需经常翻身,拍背,更换体位,防止呼吸道梗阻及压疮发生。
8.急性期宜流质饮食,供给充足水分,必要时进行鼻饲。恢复期应注意逐渐增加营养。
9.恢复期要早期进行被动性功能锻炼,促进患儿肢体运动功能康复。
(八)疗效评定
1.治愈 症状及体征消失,实验室检查恢复正常,不留有后遗症。
2.好转 症状与体征有明显改善,或留有智力减退、失语、震颤、偏瘫或精神失常等后遗症。
3.未愈 症状与体征无改善,或病情恶化。
二、名家医案
1.任继学医案——暑温夹湿,风寒外束
患者,男,14岁。
【现病史】 因发热、头痛6天,加重伴呕吐1天于2001年7月11日下午4时入我院求治。患者自述于2001年7月6日晚突觉发热、头痛,无恶心呕吐、咳嗽、腹痛腹泻等症状,即入市内某医院就诊,当时测体温38.8℃,按上呼吸道感染给予头孢氨苄、穿琥宁、抗病毒口服液及百服宁等药物治疗,用药后体温可降到37℃,过后体温又回复至38℃,伴恶寒,又加服银翘片治疗5天,症状无明显改善,仍觉发热、头痛、恶寒,体温波动在38~39.8℃。7月10日下午5时发热、头痛加重,头痛呈胀痛感,以右颞侧为甚,活动后加重,呕吐1次,为胃内容物,非喷射状,无腹痛、腹泻、颈项强直及视物模糊等症状,当时体温39.7℃。至入院时,发热、头痛无缓解,并伴畏寒,呕吐7次,均为淡黄色胃内容物,量约150ml,为求进一步治疗乃入我院。适逢任老来我院讲学,乃于患者入院当晚请任老会诊。
【查体】 体温39.2℃,脉搏84次/min,呼吸15次/min,血压118/84mmHg,神清,精神差,球结膜稍充血,全身皮肤未见皮疹及出血点,浅表淋巴结不大,咽充血,双侧扁桃体肿大Ⅱ度,表面无脓点,心肺(—),腹软,无压痛,未触及包块,肝脾肋缘下未触及。神经系统检查: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颈稍抵抗,左克氏征阳性,左布氏征可疑阳性。眼底检查示:视盘边界清楚,无渗出,A∶V=2∶3。
急查血常规示:WBC7.4×109/L,NE84.5%,LY11.8%,MO0.36%,腰穿示:脑脊液无色透明,压力220mmH2O,WBC90个/mm3,其中N10%,L90%;蛋白0.15mg/L。
任老四诊见:神清,体倦乏力,面色白,肉轮稍红,发热,畏寒,无汗,头闷痛沉重感,纳差,胸脘痞闷,恶心,呕吐,口干不欲饮,小便少,大便正常,喉核微红肿,舌质淡,舌体胖边有齿痕,苔白腻,脉濡数。细询病史,患者曾于运动后即入空调室纳凉,病发前后大量吃冰冻西瓜。
【诊断】 流行性乙型脑炎(中医:暑温)。
【辨证】 暑湿内阻,风寒外束。
【治法】 透邪达表,涤暑化湿。
【方药】 新加香薷饮合六一散加味。滑石15g,生甘草6g,香薷15g,扁豆15g,厚朴15g,金银花50g,连翘15g,藿香15g,佩兰15g,黄连10g,枳壳5g,金果榄15g,1剂分3次服,每4小时1次。患者当晚即服1剂,第2日晨,体温降至38.1℃,头痛减轻,未再恶心、呕吐。第3天体温在37.3~37.6℃,服至7月13日,患者发热、头痛症状消失,体温恢复至36.8℃,7月18日复查血常规及腰穿各项指标均正常后出院。
【按语】 该患儿发病正值夏暑酷热之际,身体必处于外盛内衰的状态。言外盛者,阳气趋于表,腠理疏达,玄府功能开多合少,以行散热之能,体液代谢以清除秽浊之力;言内衰者,是阴气在内,阳气相对减少,中气、营气由气街随阳气外达,而中气只供脾升胃降之用,胃为营气之源,营气不足,则导致人体内外正气、卫气、营气三维防御功能失调,加之贪食冷饮及凉西瓜,内伤脾胃,运化失职,湿浊内生,再则天热汗出进入空调之室,冷气寒凉之邪,侵犯人体,外伤皮毛,内束于肺,由气道及经络下犯于胃。因外有所感,内湿招引外邪内入,致暑湿内伏,为阴寒所遏,而见一派暑湿兼寒之象。暑湿内阻,风寒外束,腠理闭塞,玄府不开,故发热无汗;卫表为邪所闭,邪正交争剧烈,则为畏寒;头为诸阳之会,湿邪内阻,清阳失展,寒邪外束,正不胜邪,上犯于头,内扰脑髓,逆惹脑中,气血变乱,血脉不舒,邪气逆于脑则神不舒而生头痛;湿浊中阻,中焦升降失常,毒犯阳明,胃失和降则胸脘闷,时有呕恶,口不渴;舌淡,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白腻,脉濡数,均为暑湿内阻,风寒外束之象。故任老仿吴鞠通之辛温复辛凉法,以透邪达表,解暑化湿为法,选用新加香薷饮解表清暑,合六一散加强清暑利湿之功;取金果榄苦寒,入肝胃二经,清火解毒,消咽喉之肿痛;藿香、佩兰以助化湿解表之力;黄连苦寒,燥湿清热;枳壳畅中焦气机,以温化湿浊,诸药共奏透邪达表,涤暑化湿之功。
发热是临床常见病症,临证当辨明病因,审清病机,查验证候,谨遵《内经》所谓“邪在表者,汗而发之”“体若燔炭,汗出而散”之旨,“见热莫攻热”“有表先解表,无表则治里”等古训,方可如任老药到病除。
[选自黄燕,蔡业峰.任继学教授治愈暑温夹湿验案.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3,1(10):920-921]
2.董建华医案——暑温挟湿,邪在气分
李某,男,11岁。
【现病史】 1960年7月30日开始发热、头痛,随即精神倦怠,不思饮食,有时呕吐,于8月4日入某医院。西药输液及注射青霉素预防感染,于8月5日应邀会诊。
【查体】 入院时体温38.6℃,嗜睡,颈项强直,咽(—),心肺(—),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存在,腹软无压痛,脊柱四肢无异常,腱反射存在,布鲁津斯基征(+),凯尔尼格征(+),巴宾斯基征(+),腹壁反射(+),提睾反射(+)。
脑脊液:白细胞数196个/mm3,中性粒细胞68%,淋巴细胞32%,氯化物750mg,糖(+)。
现症:高热,头痛,汗出,背部畏寒,神倦嗜睡,颈项强直,呕吐时作,身重,四肢酸楚,口渴思饮,小溲赤少,舌苔黄腻而厚,脉象微数。
【诊断】 流行性乙型脑炎(中医:暑温)。
【辨证】 暑温挟湿,邪在气分,热炽风动。
【治法】 清暑化湿,平息肝风。
【方药】 藿香、钩藤、佩兰各10g,葛根、厚朴各5g,蝉蜕、通草各2.5g,僵蚕、秦艽各6g,滑石12g,生甘草3g,白蔻仁1.5g。3剂,日3服。
二诊药后体温降至37℃,项强好转,呕吐减少,凯尔尼格征(—),布鲁津斯基征(—),巴宾斯基征(—),惟头痛未除,两目微红,舌质红赤,舌苔中厚焦黄。气分湿热未清,肝火内炽。治宗原意,佐以平肝降火。
省头草、滑石、白蒺藜、钩藤各10g,龙胆草、通草各2.5g,葛根、菊花各5g,全瓜蒌12g,桑叶6g。2剂。
三诊:药后头痛明显减轻,舌红已退,焦黄苔渐化,肝火湿热渐平。继宗原法,以清余邪。
菊花、陈皮各5g,省头草、滑石、茯苓、白蒺藜,瓜蒌、大腹皮各10g,枳壳6g。服药2剂,诸症均除,脑脊液复查正常,于8月16日痊愈出院。
【按语】 本例为流行性乙型脑炎,据其发病季节和临床表现,符合中医学暑温病证。本病多因感受暑湿秽浊之气而成,即《温病条辨》暑温篇所说“上热下湿,人居其中而成暑矣。伤暑则发热,热甚逼津外出则自汗;多汗伤气,故微恶寒,暑热上扰则头痛且昏,面垢;火热伤津引水自救则烦渴引饮。因暑性炎热,易入心营和引动肝风,故神倦、嗜睡、项强。湿困脾胃,故身重、胸闷不舒。舌苔黄腻而厚、脉象微数均为暑湿蕴阻之象。”此例虽邪在气分,但已有动风闭心之势,本当按张风逵“暑病首用辛凉”之法,泄热涤暑,平息肝风。然病暑而挟湿,湿遏热蕴,暑热难除。王纶云“治暑之法,清心利小便最好”,诚属经验之谈。以暑多兼温,清暑利小便可使热从下行,邪有出路,是治疗暑温的一个好方法。故寓清暑于芳化渗利之中,暑湿同治,清热息风。方中滑石、甘草即河间天水散,清暑利湿,导邪下行。藿佩芳香化湿,蔻仁宣中,厚朴苦温燥湿,通草淡渗利湿。因暑易伤津,白蔻性燥,通草利水作用较强,有伤津之虞,故宜小用其量以为佐。秦艽治头身痛,葛根治项强,乃取其辛凉透散,濡润经脉之意。加入僵蚕、蝉蜕、钩藤则在清肝息风。二诊时,舌苔焦黄而厚,是湿热未清而肝火内炽,故加胆草、菊花、白蒺藜以增强清肝息风之力。病虽急重,但因药证相符,配伍得当,故阻断了病情进一步发展而获速效。
[选自董建华.暑温案.上海中医药杂志,1989(10):20-21]
3.王伯岳医案——卫气同病
高某,女,9岁。
【初诊日期】 1965年9月7日。
【主诉】 发热,头痛2天。
【现病史】 因发热,头痛2天,由某医院经腰穿诊断为“乙脑”,于9月7日转我院住院治疗。患儿身热无汗,头痛身痛,困倦嗜睡,口渴喜饮,腹满不欲食,大便调,小便短赤。
【查体】 体温38.8℃,神清,项强,颈淋巴结未触及,布氏征阳性。舌尖红,苔黄,脉浮数。
血常规:白细胞34.8×109/L,中性0.84,淋巴0.16。
【诊断】 流行性乙型脑炎(中医:暑温)。
【辨证】 风热袭表,湿阻中焦。
【治法】 辛凉解表,芳香化湿。
【方药】 金银花15g,鲜荷叶、香薷、鲜芦根各12g,连翘、豆豉、鲜藿佩各9g,僵蚕10g,薄荷(后下)、生甘草各6g。服6剂后,病情有所加重,体温40.5℃,烦躁,时有腹痛,苔黄厚,脉滑数,余症同前。
王老查房谓:此表尚未解,邪已入里,卫气同病。
【治法】 清气透卫,解毒祛湿。
【药用】 金银花、鲜芦根、香薷各15g,连翘、鲜藿佩、生地黄、知母各9g,生石膏(先煎)45g,大青叶30g,牡丹皮、鲜荷叶各12g,六一散(包)18g。上方服4剂后,体温渐降至正常,继以本方加谷芽9g,治疗8天,痊愈出院。
【按语】 暑温挟湿,胶漆难已,症见壮热,恐邪内陷,速以清透芳化法,并以生地黄、牡丹皮“先安未受邪之地”,这是王老治疗本病初起的常用方法之一。
[选自胡瑾,连伟,邵玉宝.王伯岳儿科医案.四川中医,1989,(9):10-11]
4.别良忠医案——暑热动风,上逆害清,下迫大肠
蔡某,男,2岁。
【初诊日期】 1989年7月22日。
【主诉】 高热抽搐3天、昏迷1天半。
【现病史】 入院时体温39℃,呈深昏迷状,唇绀,颈强,心肺听、叩诊无异常,肝脾不大,神经反射存在。西医诊断:乙脑。予各种抗生素、吸氧、降温、能量合剂等治疗数日,体温一直波动在38~39℃,神志时昏时清,乃于8月7日邀别老会诊。
现症:身热灼手,纳差,泻利色黄(日5~6次)。
【查体】 体温39.2℃,昏迷不清,身无抽搐但四肢颤动不止,指纹青紫,舌红苔薄黄腻。
血常规:白细胞9.3×109/L,中性0.7,淋巴0.3,血红蛋白125g/L。
大便常规:脓球(+),红细胞2/HP。
脑脊液清,白细胞10个/mm3,蛋白47.3mg,潘氏试验(+)。
【诊断】 流行性乙型脑炎(中医:暑温)。
【辨证】 暑热动风,上逆害清,下迫大肠。
【治法】 清热燥湿,平肝息风。
【方药】 葛根芩连汤加味。葛根5g,白芍6g,天麻3g,黄芩5g,黄连2g,蝉蜕3g,双丁3g,石菖蒲4g,郁金5g,焦三仙各5g,甘草2g,竹叶3g。2剂水煎,日一剂分3次服。
二诊(8月9日):体温37.5℃,神清肢安,饮食增加,大便正常,稍有咳嗽,舌苔转薄白,庚守既效之方,又数剂后疗效稳固而出院。
【按语】 “乙脑”属中医暑温范畴。盖暑为阳邪,其性峻烈,极易化火动风,且多挟湿为害,湿热停滞中焦,上蒙清窍,下迫大肠,伤阴动风,故现高热、神昏、肢颤之症。在治法上,总以清暑泄热,息风开窍为原则。方中葛根为君,气轻质重,能解肌清热止利,配芩、连清热燥湿厚肠,泻利自止;菖蒲,郁金开窍宁神,化湿和中,疏利气机,竹叶、白芍、天麻、蝉蜕、双丁等平肝息风,宁神定惊;焦三仙开胃醒脾;甘草甘缓和中,与白芍相伍甘酸化阴,用药功专,故获捷效。
[选自马荣华,黄德友,张秀荣.别良忠老中医治疗小儿高热验案举隅.国医论坛,1990,(3):16]
(万力生 黄慧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