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痄腮发病季节及症状特点-中医儿科诊疗

痄腮发病季节及症状特点-中医儿科诊疗

时间:2024-01-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冬春季节最为多见。胰腺炎症状多在1周消失。脑膜脑炎在腮腺肿胀前、同时、后均可发生。关节炎多发生在腮腺肿大1~2周之内,主要累及肘、膝等大关节,可持续2天至3个月不等,能完全恢复。血象中白细胞总数和嗜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

痄腮发病季节及症状特点-中医儿科诊疗

第四节 痄 腮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时邪(腮腺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以发热、耳下腮部漫肿疼痛为特征。中医称为痄腮。古籍记载有:虾蟆瘟、鸬鹚瘟。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冬春季节最为多见。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多见于学龄儿童和青少年,也见于成人,2岁以下小儿少见。本病传染性较强,易在托幼机构发生流行。

一、诊疗思维

(一)病因病机分析

病机为邪毒蕴阻少阳经脉,与气血相搏,凝结于耳下腮部,故见发热、耳下腮部漫肿疼痛等症。

1.邪犯少阳 腮腺炎时邪从口鼻而入,首犯肺卫,卫表失和,故见发热恶寒,头痛咽痛,继则侵犯足少阳胆经。足少阳胆经起于目外眦,上抵头角,下耳后,绕耳而行,腮腺位于足少阳胆经循行所过之处。邪毒入里,内犯少阳经脉,循经上攻腮颊,与气血相搏,结于耳下腮部,则腮腺肿胀疼痛,发为本病。邪阻经脉,枢机不利,则张口咀嚼不便。

2.热毒壅盛 若感邪较重,或素体虚弱,正不胜邪,邪从火化。毒热炽盛,壅阻少阳经脉,气血凝滞,则见腮部胀甚疼痛,坚硬拒按,张口咀嚼困难;热毒炽盛,则高热不退;烦躁不安,口渴欲饮,尿少而黄。

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互为表里。热毒炽盛者,邪盛正衰,邪陷厥阴,扰动肝风,蒙蔽心包,可见高热、抽搐、昏迷等证,此为邪陷心肝之变证。足厥阴肝经循少腹络阴器,邪毒内传,引睾窜腹,可见睾丸肿胀、疼痛,或少腹疼痛等证,此为毒窜睾腹之变证。若邪毒循胸过肋,入脘腹,结阳明者,则可出现上腹疼痛剧烈、恶心呕吐等证。

病因病机示意图

(二)诊断思维

1.辨病思维

(1)诊断要点

1)潜伏期:2~3周,平均18天。

2)前驱期表现:很短,数小时到1~2天。有发热、食欲不佳、恶心、呕吐、全身乏力等。注意发热程度不等,也有体温正常者。

3)腮腺肿期

①体温:仍发热,以中等发热多见,但有20%体温始终正常。

②腮腺肿胀

部位:一般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发展,边缘不清。

特点:局部皮肤紧张,但不发红,触之有弹性感,有轻触痛;言语、咀嚼(尤其进酸性饮食)时刺激唾液分泌,导致疼痛加剧。

顺序:通常一侧腮腺肿胀后1~4天累及对侧,双侧肿胀者约占75%。颌下腺或舌下腺也可同时被累及。

③腮腺管口:早期可有红肿,挤压腮腺始终无脓性分泌物自开口处溢出。

④时间:腮腺肿胀大多于3~5天到达高峰,1周左右消退。全程10~14天。

4)实验室检查

①血常规:病毒感染特征。

②血、尿淀粉酶:升高。

5)并发症

生殖系统并发症:常见睾丸炎和卵巢炎。

多发生于青少年或成人,儿童期少见。多发生于腮腺肿胀后3~13日。

睾丸炎常见突发高热、寒战、睾丸肿痛、阴囊肿胀皮肤发红,病程10日左右。病后1/3~1/2的病例发生不同程度的睾丸萎缩。双侧萎缩可导致不育症。好在多数病变常为单侧,故导致不育症并不多见。

卵巢炎发生率较睾丸炎少见,主要是不易发现。症状较轻,不影响受孕。主要表现为下腹部有压痛,月经失调,但一般不影响生育力。

胰腺炎:发生率约5%,多见于年长儿。以发热、反复频繁的呕吐、上腹剧痛和触痛、肌紧张为主要症状。胰腺炎症状多在1周消失。血清淀粉酶活力升高不能作为诊断的唯一依据,测血清脂肪酶值超过1.5U/ml(正常值0.1~1.0U/ml),提示近期有胰腺炎存在。

神经系统并发症:常见有脑炎(5%)、脑膜脑炎(27%),局部地区可达35%。若以小脑脑炎为主,则出现共济失调。

脑膜脑炎在腮腺肿胀前、同时、后均可发生。临床表现为急性高热伴剧烈头痛、呕吐、嗜睡或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阳性等,脑脊液检查均呈病毒性脑炎或脑膜炎的改变。一般预后良好,个别重者可致死亡。

④感音性耳聋:表现为呕吐、眩晕、耳鸣等症状,主要是由内淋巴迷路炎及听神经炎所致。但可成为永久性和完全性耳聋,所幸多发生于单侧(75%),故仍能保留一定的听力

⑤心肌炎、肾炎,其他如乳腺炎骨髓炎肝炎肺炎前列腺炎、前庭大腺炎、甲状腺炎、胸腺炎、血小板减少、荨麻疹、泪腺炎、急性疱疹结膜炎等均少见。关节炎多发生在腮腺肿大1~2周之内,主要累及肘、膝等大关节,可持续2天至3个月不等,能完全恢复。

(2)鉴别诊断

①痰毒(淋巴结炎):可扪及花生或鸽蛋大的肿块,肿大不以耳垂为中心,局限于颈部或耳前区,核状体较硬,边缘清楚,有触痛,表浅者可活动。发病无传染性。可发现颈部或耳前区淋巴结相关组织有炎症,如咽峡炎、耳部疮疖等。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

②发颐(化脓性腮腺炎):同有面颊肿胀疼痛,但本病以腮腺化脓为主症,多为一侧,无传染性。局部红肿压痛明显,肿块局限,晚期有波动感,腮腺管口红肿可挤出脓液。分泌物涂片及培养可发现化脓菌。血象中白细胞总数和嗜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

2.辨证思维 痄腮的辨证要点主要是辨别轻证重证。轻证不发热或发热不甚,腮肿不坚硬,属温毒在表;重证发热高,腮肿坚硬,胀痛拒按,属热毒在里。若出现高热不退,神识昏迷,反复抽搐,或睾丸胀痛,少腹疼痛等并发症者,为变证。

(三)治则思维

本病治疗,着重于清热解毒,佐以软坚散结。初起温毒在表者,以疏风清热为主,若病情较重,热毒壅盛者,治宜清热解毒为主。腮肿硬结不散,治宜软坚散结,清热化痰。软坚散结只可用宣、通之剂,以去其壅滞,不要过于攻伐,壅滞既去,则风散毒解,自然会达到消肿止痛的目的。对于病情严重出现变证,如邪陷心肝,或毒窜睾腹,则按息风开窍或清肝泻火等法治之。本病治疗应内服药与外治疗法配合应用,有助于局部消肿。

(四)辨证论治

1.常证

(1)邪犯少阳

【证候】 轻微发热恶寒,一侧或两侧耳下腮部漫肿疼痛,咀嚼不便,或伴头痛,咽痛,纳少,舌红,苔薄白或淡黄,脉浮数。

【辨证】 邪犯少阳,温毒在表。风温邪毒从口鼻而入,邪郁肌表,故有发热恶寒、咽痛;足少阳胆经绕耳而行,邪郁少阳经脉,与气血相搏,凝滞耳下腮部,故腮部肿胀疼痛;经脉受阻,关节不利,故咀嚼不便;邪毒上扰清阳,故头痛;邪扰脾胃,则纳少;舌红,苔薄白或淡黄,脉浮数,为温毒在表之征。

【治法】 疏风清热,散结消肿。

【主方】 柴胡葛根汤加减。

【处方举例】 柴胡10g,葛根10g,黄芩10g,连翘10g,石膏20g,牛蒡子10g,桔梗10g,升麻10g,甘草6g。(以7岁为例)

(2)热毒壅盛

【证候】 高热不退,腮部肿胀疼痛,坚硬拒按,张口、咀嚼困难,烦躁不安,口渴引饮,或伴头痛、呕吐,咽部红肿,食欲不振,尿少黄赤,舌红苔黄,脉滑数。

【辨证】 温毒入里,热毒壅盛。热毒炽盛故高热不退;邪毒壅盛于少阳经脉,气血凝滞不通,故腮部肿痛、坚硬拒按,张口、咀嚼困难;邪热内扰,则烦躁不安;热毒内扰脾胃,则食欲不振,呕吐;邪热上熏咽喉,则咽喉红肿;热邪伤津,则口渴引饮,尿少黄赤;舌红、台黄,脉滑数,为里热实证。

【治法】 清热解毒,软坚散结。

【主方】 普济消毒饮加减。

【处方举例】 黄芩10g,黄连5g,连翘10g,板蓝根15g,升麻10g,柴胡10g,牛蒡子10g,马勃10g,玄参10g,桔梗10g,僵蚕10g,薄荷(后下)5g,陈皮6g,甘草6g。(以7岁为例)

2.变证

(1)邪陷心肝

【证候】 耳下腮部漫肿疼痛,坚硬拒按,头痛项强,烦躁,呕吐剧烈,神昏嗜睡,反复抽搐,舌质红,舌苔黄,脉弦数。

【辨证】 热毒壅盛,内陷厥阴,引动肝风,故以腮部漫肿疼痛加重,高热、头痛、呕吐、项强、嗜睡,甚或神昏抽搐为特点。

【治法】 清热解毒,息风开窍。

【主方】 清瘟败毒饮加减。

【处方举例】 栀子10g,黄连5g,连翘10g,板蓝根15g,水牛角15g,生地黄12g,生石膏30g,牡丹皮10g,赤芍10g,竹叶10g,玄参10g,芦根15g,钩藤15g,全蝎5g,僵蚕10g。(以7岁为例)

(2)毒窜睾腹

【证候】 病至后期,腮部肿胀渐消,一侧或两侧睾丸肿胀疼痛,或伴少腹疼痛,痛甚者拒按,舌红,苔黄,脉数。

【辨证】 邪毒不清,内窜厥阴。足厥阴肝经循少腹络阴器,与足少阴胆经互为表里,病程后期足少阳胆经壅结之邪毒渐消,余邪流毒内窜至足厥阴肝经,蕴结于阴器,故见睾丸肿胀疼痛;流滞于少腹部,故有少腹疼痛;舌红,苔黄,脉数,为邪毒未散之象。

【治法】 清肝泻火,活血止痛。

【主方】 龙胆泻肝汤加减。(www.xing528.com)

【处方举例】 龙胆草10g,山栀子10g,黄芩10g,黄连5g,柴胡10g,川楝子10g,延胡索10g,荔枝核10g,桃仁10g。(以7岁为例)

(五)病程观察

1.常证

(1)在邪犯少阳证型中,热甚重用石膏,清热;咽喉肿痛加马勃10g,玄参10g,清热利咽;纳少呕吐加竹茹10g,陈皮6g,清热和胃;发热恶寒加白芷10g,紫苏叶10g,疏风解表;咳嗽加前胡10g,浙贝母10g,宣肺化痰止咳。

(2)在热毒壅盛证型中,腮部肿胀疼痛甚者,加夏枯草10g,海藻10g,软坚散结;热甚者,加生石膏30g,知母10g,清热泻火;大便秘结者,加大黄5g,芒硝5g,通腑泄热。

2.变证

(1)在邪陷心肝证型中,头痛剧烈者加用龙胆草10g,石决明10g,清肝泻火;恶心呕吐甚者加竹茹10g,代赭石15g,清热降逆止呕;神志昏迷者加服至宝丹清热镇惊开窍;抽搐频作者加服紫雪丹解毒平肝息风。

(2)在毒窜睾腹证型中,睾丸肿大明显者,加青皮10g,乌药10g,莪术10g,理气消肿;少腹痛甚,伴腹胀、便秘者,加大黄5g,枳壳10g,木香5g,理气通腑。

(六)预后转归

患病后一般可获较持久的免疫力。一般预后良好,病死率0.5%~2.3%。主要死于重症腮腺炎病毒性脑炎。

(七)预防与调护

1.发病期间应隔离治疗,直至腮部肿胀完全消退后3天为止。患儿的居室应空气流通,衣被、用具等物品均应煮沸消毒。

2.患儿应卧床休息,直至热退、腮肿消退为止。并发睾丸炎者适当延长卧床休息时间

3.给予易消化、清淡流质饮食或软食,忌食酸、硬、辣等刺激性食物。每餐后用生理盐水或4%硼酸溶液漱口或清洗口腔,保持口腔清洁。

4.有高热、头痛、嗜睡、呕吐者,应密切观察病情,及时发现并发症,并给予必要的处置。睾丸肿大痛甚者,局部可给予冷湿敷,并用纱布做成吊带,将肿胀的阴囊托起。

(八)疗效评定

1.治愈 体温正常,腮肿完全消失,无并发症。

2.好转 腮肿及诸症减轻。

3.未愈 腮肿未见改善,或出现变证。

二、名家医案

1.杨增昌医案——邪犯少阳

夏某,女,7岁。

【初诊日期】 1983年11月29日。

【现病史】 3天前因发热,咳嗽,咀嚼时有酸涩感,经用链霉素鱼腥草等治疗2天,症状加重而来诊。症见两侧腮部肿如鸡卵大,皮色光亮,边缘不清,触之腮部灼热胀痛,拒按,咀嚼困难,憎寒壮热,体温38.6℃。咳嗽痰黄,舌红,苔薄黄,脉弦数。

【诊断】 流行性腮腺炎(中医:痄腮)。

【辨证】 邪犯少阳。

【治法】 疏风清热,散结消肿。

【方药】 金银花、连翘、板蓝根各12g,白僵蚕、柴胡、黄芩、桔梗各10g,黄连5g,蒲公英15g,川贝母8g,牛蒡子、甘草各9g。3剂,水煎2次,取汁和匀,分4次服。外治用大黄、青黛各20g,为末醋调外敷,每日换药3次。用药3天而愈。

【按语】 本案辨证属于邪犯少阳。治疗以疏风清热、散结消肿为法,方选柴胡葛根汤加减。方中柴胡、黄芩清利少阳;金银花、连翘、蒲公英、黄连清热解毒;板蓝根专解温毒;白僵蚕祛风通络;川贝母、桔梗化痰止咳,牛蒡子、甘草疏风利咽。加用大黄青黛末醋调外敷,内外合治,有助于腮肿消退。

[选自罗和古,曾令真,朱秋俊,等.儿科医案·杨增昌医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4:729]

2.沈志伟医案——热毒壅盛

陈某,女,10岁。

【初诊日期】 1992年6月20日。

【现病史】 3天前发热,咽喉及左腮部疼痛,体温:38.8℃,咽充血,两侧扁桃体Ⅰ度肿大,腮腺管口红肿,颌下腺肿约鸽蛋大小,左腮以耳垂为中心漫肿,轻压痛,心肺正常。拟诊为腮腺炎。予犀角化毒丸、板蓝根冲剂、对乙酸氨基酚(扑热息痛)、如意金黄散治疗,药后2天发热不退,体温在38.5~39.4℃之间波动,腮部肿痛更甚,同时双下肢出现绿豆大小紫癜,以小腿伸侧面多见,较密集,呈对称性分布,余无异常。

【实验室检查】 WBC6.4×109/L,N0.48,L0.52,PLT104×109/L,出凝血时间正常,尿检正常。大便隐血试验阴性。该患儿无药物过敏史,上药以往曾多次服过。故可排除药疹,腮腺炎合并过敏性紫癜诊断成立,转中医治疗。

【刻诊】 患儿身热神倦,汗少,左腮部肿痛,咀嚼更甚,口淡不渴,纳少不馨。双下肢见较多绿豆大小之紫斑,小便微黄,大便正常,舌红绛偏干,苔黄厚腻,脉弦滑而数。

【诊断】 流行性腮腺炎(中医:痄腮)。

【辨证】 热毒壅盛。

【治法】 清热解毒,软坚散结。

【方药】 普济消毒饮加减。生石膏(先煎)30g,生山栀子、黄芩、桔梗各6g,连翘、玄参、生地黄、牡丹皮、赤芍、僵蚕、柴胡各10g,板蓝根、夏枯草各15g。日服2剂。

22日复诊:身热已平,腮肿不痛,颌下腺缩小,舌红润,苔黄厚腻未化。此乃暑湿之邪未化之象。予原方去生石膏、山栀子、生地黄、牡丹皮、赤芍,加藿香、佩兰、全瓜蒌、焦山楂、神曲各10g,日1剂,连服3天,腮肿消失,腻苔化尽,胃纳大增,诸症皆愈。

【按语】 本案辨证属痄腮热毒壅盛证,治疗当清热解毒,软坚散结,方选普济消毒饮加减。方中柴胡、黄芩清利少阳;栀子、连翘、板蓝根清热解毒;生石膏清热泻火;桔梗、玄参清热利咽;僵蚕解毒通络;生地黄、牡丹皮、赤芍清热凉血;夏枯草软坚散结。再加芳香化湿,消食化积治之,则腻苔得化后诸症皆愈。

[选自罗和古,曾令真,朱秋俊,等.儿科医案.沈志伟医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4:729]

3.赵心波医案——邪陷心肝

杜某,女,7岁。

【现病史】 旬余日来,头晕头痛,呕逆黄水,日来右颐肿大。曾服普济消毒饮1剂,次晨病情似有转剧之象,体温当时38.2℃,头痛嗜睡。呕吐7、8次,两耳下肿大如杏,并出现病理反射征阳性。脑脊液检查:细胞数98个,糖1~4管阳性,蛋白(±)。舌苔薄黄,脉浮数。

【诊断】 流行性腮腺炎(中医:痄腮)。

【辨证】 邪陷心肝。

【治法】 清热解毒,息风开窍。

【方药】 清瘟败毒饮加至宝丹、紫雪丹加减。广犀角(先煎)3g,金银花12g,连翘10g,牡丹皮、赤芍、竹叶、青竹茹、玄参各6g,生石膏18g,全蝎8g,蜈蚣2条。

服药2剂,体温大减,诸症已退,神经系统检查正常,仅腮腺肿大尚未消失,继服原方数剂而致痊愈。

【按语】 本案辨证属于邪陷心肝。治疗以清热解毒,息风开窍为法。方取清瘟败毒饮加减。方中犀角(现在因属保护动物,已禁用,常以水牛角代替)、生石膏,牡丹皮、赤芍清热凉营;竹叶、玄参、青竹茹清热生津,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全蝎、蜈蚣平肝息风。腮腺炎脑炎属重证,时邪已内陷心肝,必须加重清气凉营解毒护阴,故清瘟败毒饮为主方,并佐用开窍息风之紫雪丹、至宝丹方能显效。

[选自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儿科整理.赵心波儿科临床经验选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07]

4.蔡辉医案——毒窜睾腹

某男,15岁,中学生

【初诊日期】 1993年7月20日。

【现病史】 患者1周前起病,无明显诱因及接触史。左侧脸颊部肿痛,咀嚼、吞咽时疼痛加重,曾去当地医院门诊,查体发现左侧腮腺丰满,局部红肿,两侧扁桃体肿大Ⅱ度,体温36.2℃,予板蓝根冲剂、先锋霉素治疗,腮腺肿痛逐渐减轻。入院前一日晚突起寒战,高热,体温39.5℃,左侧睾丸肿胀疼痛,有下坠感。

【查体】 入院后体温40.8℃,脉搏120/分。血压128/82mmHg(17/11kPa)。左侧睾丸肿大如鸡蛋,触痛及牵拉疼痛明显,左侧精索亦有肿胀及触痛,舌红,苔薄黄腻,脉弦数。

【实验室检查】 Hb148g/L,RBC5.0×1012/L,WBC6.2×109/L,N0.78、L 0.22。先后3次查找疟原虫均(—);大小便、咽拭子培养、血培养、抗“O”、肝肾功能检查均正常。

【诊断】 流行性腮腺炎(中医:痄腮)。

【辨证】 毒窜睾腹。

【治法】 清肝泻火,活血止痛。

【方药】 龙胆泻肝汤加味。龙胆草、山栀子、车前草、黄芩、生地黄、当归泽泻各10g,柴胡3g,木通5g,甘草6g,板蓝根30g,连翘15g,金银花12g。每日1剂,水煎服。3剂药后体温降至正常,6剂睾丸肿痛明显减轻,9剂治愈出院。

【按语】 本案辨证属于痄腮毒窜睾腹证。治疗以清肝泻火,活血止痛为法。方选龙胆泻肝汤加减。方中龙胆草、栀子清泻肝胆实火;柴胡、黄芩清利少阳;金银花、连翘、板蓝根清热解毒;生地黄、当归清热养阴;车前草、木通、泽泻清热利水消肿;甘草利咽和中。本方清泻肝经郁火作用较强,故投之收效颇捷。

[选自罗和古,曾令真,朱秋俊,等.儿科医案.蔡辉医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4:733]

(万力生 黄慧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