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治疗方案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治疗方案

时间:2024-01-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七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小儿时期常见的出血性疾病,其特点为自发性出血,血小板减少。血涂片血小板分布稀少,体积增大,颗粒减少。①多次化验血小板计数减少。⑤除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部分患者可出现血尿及蛋白尿的紫癜肾表现。过敏性紫癜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鉴别表2.辨证思维本病的辨证以虚实辨证为主,兼用脏腑辨证。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治疗方案

第七节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小儿时期常见的出血性疾病,其特点为自发性出血,血小板减少。近年研究,发现患者血清中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及补体C3升高,因此认为本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本病发病年龄以5岁以下儿童多见。本病属中医血证”“肌衄”“紫癜”等范畴

一、诊疗思维

(一)病因病机分析

病因有外感、内伤之分,两者均可导致血不循经,溢于肌肤,发为紫癜。小儿形体不足,气血未充,卫外功能不固,易受外邪入侵,热伏血分,内搏营血,灼伤络脉,迫血妄行,络伤则血溢,血不循经,渗于脉外,留于肌肤,发为紫癜。疾病反复,则可阴血受损,或心脾受损。阴血受损则生内火,阴虚火旺,血随火动,伤及血络,血不循经,溢于脉外而成紫癫。心脾受损,心生血,脾统血,心脾气虚,生血受碍,统血失职,血失所附,不能循于脉内,溢于脉外,发为紫癜。若病情迁延,日久渐见脾肾之阳受损,导致真气亏损,生血有碍,则紫癜也会反复发作,不易痊愈。

病因病机示意图

(二)诊断思维

1.辨病思维

(1)诊断要点

1)病史:病前1~6周有病毒感染史,如上呼吸道感染、麻疹水痘等。

2)临床表现

①突然起病,出血严重,以皮肤、黏膜自发性出血为主,常见为皮肤、口腔黏膜、牙龈及眼结膜,鼻腔及外伤部位。胃肠道、泌尿道出血少见,偶见颅内出血。

②皮肤见针点样出血点、瘀点,少数病例轻度肝脾大。

3)辅助检查

①血象:血小板数减少,急性型可<20×109/L,严重者<10×109/L慢性型一般于(30~80)×109/L。血涂片血小板分布稀少,体积增大,颗粒减少。出血严重者可使血红蛋白和红细胞下降,白细胞多无变化。

②出血时间延长,束臂试验阳性,血块退缩不良,凝血时间正常。

③骨髓:急性型骨髓巨核细胞数量轻度增加或正常,慢性型骨髓象中巨核细胞显著增加;巨核细胞发育成熟障碍,急性型者尤为明显,表现为巨核细胞体积变小,胞质内颗粒减少,幼稚巨核细胞增加;有血小板形成的巨核细胞显著减少(<30%);红系及粒、单核系正常。

④血小板抗体:血小板表面免疫球蛋白PA-IgG增高或PA-IgM增高。

⑤血小板功能下降:如血小板凝集、黏附能力及血小板第三因子(PF3)活性下降。

4)诊断标准:根据1986年首届中华血液学会全国血栓与止血学术会议修订的ITP诊断标准。

①多次化验血小板计数减少。

②脾脏不增大或仅轻度增大。

③骨髓检查巨核细胞数增多或正常,但有成熟障碍。

④以下五点中具备任何一点:a.泼尼松治疗有效;b.脾切除有效;c.PAIgG增高;d.PAG3增高;e.血小板寿命测定缩短。

⑤除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

5)临床分型

①急性型:病程≤6个月。

②慢性型:病程>6个月。

③反复型:疾病恢复正常(出血消失,血小板>100×109/L),停药2个月后复发者。

6)病情分度

①轻度:血小板50×109/L,一般无出血,仅外伤后易发生出血或手术后出血过多。

②中度:血小板≤50×109/L而>25×109/L,皮肤黏膜出现出血点,或外伤处瘀斑,血肿和伤口出血延长,但无广泛出血。

③重度(具备下列一项即可):a.血小板<25×109/L而>10×109/L,皮肤黏膜广泛出血点、瘀斑或多发血肿。b.消化道、泌尿道或生殖道暴发出血,或发生血肿压迫症状。c.视网膜或咽后壁出血。d.外伤处出血不止,经一般治疗无效。

④极重度(具备下列一项即可):a.血小板<10×109/L或几乎查不到,皮肤黏膜广泛自发出血、血肿及出血不止。b.危及生命的严重出血(包括颅内出血)。

(2)鉴别诊断:过敏性紫癜为一种变态反应性毛细血管炎,其表现为皮肤出血点及紫癜,多在手足伸面及臀部,紫癜高出皮肤并伴有瘙痒感,同时可有腹痛,关节疼痛肿胀的表现。部分患者可出现血尿及蛋白尿的紫癜肾表现。血小板计数正常,束臂试验阳性,24小时血块退缩正常,骨髓中巨核细胞无质和量的异常。

过敏性紫癜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鉴别表

2.辨证思维 本病的辨证以虚实辨证为主,兼用脏腑辨证。根据起病的缓急和临床不同证候,分清实证、虚证、虚实夹杂证。一般而言,急性型发病前有外感病史,起病急,或有发热,出血倾向严重,紫癜红紫鲜明,舌红苔黄,脉数有力,多为实证、热证。病程迁延,病程较长者多属虚证。虚证者着重要分清肝肾阴虚、脾气虚弱或脾阳虚。肝肾阴虚者常生内热,以反复皮肤瘀点、瘀斑、齿衄、鼻衄为主要表现,兼见形瘦、心烦、手足心热、口咽干燥、舌红少津、脉细数症;脾气虚弱不能摄血者,常见面色萎黄或苍白少华、神疲乏力、大便不实等中气不足表现,紫癜多发生在四肢,颜色淡红;脾肾阳虚证临床除紫癜反复出现、经久不愈外,有精神困倦、形寒肢冷、面色img206白、纳呆、便溏等见证。

(三)治则思维

本病的治疗要针对出血主症,血热、血虚、血瘀的不同病机分别证治。实热者宜清热凉血止血;虚损者宜补气摄血,滋阴凉血。急性型主要在于祛除邪毒,使血络安宁;慢性型主要补益脾肾,使血有所化,髓有所生;兼有瘀血者,配合活血化瘀法;久病伤阴者,应用滋阴清热之法。

(四)辨证论治

1.风热伤络

【证候】 起病较急,先有咳嗽、咽痛、恶风、发热等,紫癜色鲜红,呈丘疹或红斑,下肢与臀部为多,大小不一,高出皮面,伴有瘙痒,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辨证】 风热之邪袭表,故有发热、恶风、脉浮数等表证。风热之邪与气血相搏,血不循经则发为紫癜。四肢乃诸阳之本,阳络受损,故多发于四肢。舌质红,苔薄黄,均为风热伤络之象。

【治法】 祛风清热,凉血止血。

【主方】 银翘散加减。

【处方举例】 金银花10g,连翘10g,薄荷(后下)6g,芦根15g,牛蒡子10g,淡竹叶10g,桑叶10g,蝉蜕5g,生地黄10g,牡丹皮10g,赤芍8g。(以5岁为例)

2.血热妄行

【证候】 病前有外感风热病史。起病较急,紫癜红润鲜明,常密布成片,伴鼻衄、齿衄,可有发热,面红心烦,口渴欲饮,或尿色红,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脉浮数。

【辨证】 见于急性型,风热之邪伤及营血,热毒内盛,灼伤血络,血溢脉外,故见紫癜。卫分证未罢,邪正交争,可见发热,面红。血随火升,上出清窍,则为鼻衄、齿衄。移热下焦,灼伤肾与膀胱,则有小便出血。舌红苔黄、脉浮数,均为血热妄行之象。

【治法】 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主方】 犀角地黄汤、五味消毒饮。

【处方举例】 水牛角(先煎)30g,生地黄10g,赤芍10g,牡丹皮10g,生石膏30g,金银花10g,野菊花10g,紫花地丁10g,连翘10g,玄参10g,生甘草6g,白茅根30g。(以5岁为例)

3.气不摄血

【证候】 紫癜反复出现,瘀点瘀斑色泽较淡,病程较长,面色萎黄,神疲乏力,纳呆食少,头晕心悸,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辨证】 多见于慢性型,病程较长,心脾气虚,生血统血失职,血不循经,溢于脉外,发为紫癜。气虚则神疲乏力,纳呆食少;血虚则面色萎黄,头晕心悸。舌淡红苔薄,脉细弱,均为气不摄血之象。

【治法】 补气摄血。

【主方】 归脾汤。

【处方举例】 黄芪10g,党参10g,白术10g,熟地黄10g,当归10g,白芍10g,墨旱莲10g,远志10g,仙鹤草10g,阿胶(烊冲)10g,甘草6g。(以5岁为例)

4.阴虚火旺

【证候】 皮肤散在瘀点、瘀斑,时发时止,下肢尤甚,可有鼻衄、齿衄,低热盗汗,手足心热,心烦不宁,口干咽燥,舌质红,苔少乏津,脉细数。

【辨证】 多见于慢性型,阴虚火旺,血随火动,损伤血络,发为紫癜。虚火上扰清窍,损及黏膜血络,则可见鼻齿衄血。阴津虚亏,虚火内扰,故见低热盗汗,手足心热,心烦口干等。舌红苔少乏津,脉细数,则为阴虚火旺之象。

【治法】 滋阴降火,凉血止血。

【主方】 大补阴丸加减。

【处方举例】 黄柏10g,知母10g,生地黄、熟地黄各10g,龟甲15g,鳖甲15g,玄参10g,女贞子10g,黑旱莲10g,牡丹皮10g,甘草6g。(以5岁为例)

5.脾肾阳虚

【证候】 紫癜色暗,下肢较多,有鼻衄、齿衄,形寒肢冷,面色img207白少华,头晕神疲,纳少便溏,舌质淡,舌苔薄白,脉沉细。

【辨证】 常见于慢性型,日久脾肾阳虚,气血不足,统血失司,血渗于脉外,故紫癜色暗。阳虚之证则有形寒肢冷,面img208少华,头晕神疲。脾阳虚,运化失职,则纳少便溏。舌淡苔薄白,脉沉细,均为脾肾阳虚之象。

【治法】 温补脾肾。(www.xing528.com)

【主方】 右归丸加减。

【处方举例】 黄芪10g,生地黄、熟地黄各10g,山药10g,山茱萸10g,枸杞子10g,菟丝子10g,鹿角胶(烊冲)10g,杜仲10g,当归10g,墨旱莲10g。(以5岁为例)

(五)病程观察

1.在风热伤络证型中,咳嗽,加板蓝根30g,桔梗3g;瘙痒明显,加白蒺藜10g,地肤子10g;体温较高,加生石膏30g,寒水石15g;口渴引饮,加生地黄10g,芦根30g。

2.在血热妄行证型中,烦渴喜饮,加生石膏30g,知母10g;瘀点、瘀斑较多,加紫草10g,仙鹤草10g;鼻衄,加白茅根30g,藕节炭10g;齿衄,加人中黄10g,参三七10g;尿血,加小蓟草10g,仙鹤草10g;大便秘结,加生大黄(后下)6g。

3.在气不摄血证型中,纳呆便稀,加山药10g,焦六曲10g;头晕心悸,加制首乌10g,五味子6g;睡眠不宁,加夜交藤10g,合欢皮10g。

4.在阴虚火旺证型中,低热者,加青蒿10g,鳖甲15g;盗汗者,加牡蛎(先煎)30g,地骨皮10g;鼻齿衄血,加仙鹤草10g,白茅根30g。

5.在脾肾阳虚证型中,头晕神疲,加黄芪10g,党参10g;瘀点色暗,加参三七10g,丹参10g;大便溏薄,加菟丝子10g,炮姜炭10g。

(六)预后转归

急性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程一般为4~6周,预后良好。痊愈后很少复发。本型病死率为1%,多为颅内出血所致。慢性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程长,如不治疗病程可达1~10年甚至数十年。一般说来,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自发缓解较少或不完全,但危及生命者少。而当急性发作时,颅内出血乃是主要致死原因。

(七)预防与调护

1.急性出血期,卧床休息,限制活动,避免外伤。并注意观察病情,如神志、呼吸、血压、脉象及出血情况等。

2.预防上呼吸道感染,注意生活起居,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并注意保暖。

3.饮食清淡,富于营养,饮食易消化。忌食辛辣刺激食物。呕血、便血时,宜半流质或流质饮食,忌坚硬及粗纤维食物。

(八)疗效评定

1.显效 血小板计数恢复正常,无出血症状,持续3个月以上;维持2年以上无复发者为基本治愈。

2.良效 血小板升至50×109/L或较原来水平上升30×109/L,无或基本无出血症状,持续2个月以上。

3.有效 血小板有所上升,出血改善,持续2周以上。

4.无效 血小板计数及出血症状无改善或恶化。

二、名家医案

1.董廷瑶医案——血热伤络

患儿,男,5岁。

【现病史】 肌肤散布紫斑,血小板6万。西医诊断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伴有发热,唇赤如朱,胃纳较差,二便尚通,舌红无苔。

【诊断】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医:紫癜)。

【辨证】 血热伤络。

【治法】 凉血解毒化斑。

【方药】 广犀角(先煎半小时)4.5g,生地黄15g,牡丹皮9g,白芍9g,女贞子9g,墨旱莲9g,生侧柏叶9g,连翘9g,金银花9g。连服7剂。

二诊:紫斑隐隐,血小板上升10万,发热已平,唇朱稍减,纳和便调,脉象尚数,舌红苔薄。药已见功,再踵原法。生地黄15g,女贞子9g,墨旱莲9g,生甘草3g,川石斛9g,白芍9g,炒藕节9g,广犀角(先煎半小时)4g。7剂。

三诊:紫斑退净,唇朱大减,胃气已和,便下正常,舌脉均可。再以原方去广犀角加桑椹9g,续服7剂,血小板增至17万而愈。

本病患者,为了预后的巩固起见,另拟膏方一份,可继续服用,拟方如下:墨旱莲12g,冬青子120g,桑椹120g,另加大枣250g,干荷叶100g。每日上下午备1匙开水冲服。

[选自董廷瑶.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与过敏性紫癜不同的辨治.吉林中医药,1994,(3):1]

2.董廷瑶医案——血热妄行

患儿,女,5岁。

【现病史】 全身皮下紫斑,血小板1.2万。西医诊断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曾突发吐血、衄血、便血,经治后出血基本已止。

【查体】 面色萎黄,伴有低热,大便较干,斑赤唇朱,舌红苔薄,脉数。

【诊断】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医:紫癜)。

【辨证】 血热妄行。

【治法】 凉血化斑。

【方药】 生地黄炭15g,冬青子9g,墨旱莲9g,牡丹皮9g,白芍9g,桑椹9g,仙鹤草12g,侧柏炭9g,地榆炭9g,生甘草3g。3剂。

二诊:血出已停,热度亦和,胃纳初动,二便均通,血小板2.3万,脉舌同前,仍以凉血潜阴兼调中。方药:太子参9g,白芍9g,生甘草3g,冬青子9g,茯苓10g,仙鹤草12g。4剂。

三诊:紫斑已隐,无新出血,纳和便调,面唇较泽,血小板已增到18万,脉象带数,舌红苔薄润。血热获清,调扶中土为主。方药:太子参9g,焦白术9g,茯苓9g,炙甘草3g,陈皮3g,冬青子9g,墨旱莲18g,薏苡仁10g,炒麦芽9g。续服7剂,诸症均安。

[选自董廷瑶.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与过敏性紫癜不同的辨治.吉林中医药,1994,(3):1]

3.张芳馥医案——脾虚不运,统摄失司

杨某,男,5岁。

【初诊日期】 2005年7月3日。

【现病史】 于2年前因不明原因出现皮肤出血点,在某医院诊为ITP,2年多来转诊于云南、贵州、重庆各大医院,经输血激素等治疗,未能痊愈。

【查体】 皮肤散在出血点,脸胖,神差倦怠,面色萎黄,食少纳差,便溏,每日2~3次,舌淡苔白,脉细无力。

血液检查提示血小板少见,血块收缩不良,IgG抗体阳性。骨髓检查提示幼巨细胞增多,未见产生巨核细胞,血小板罕见。

【诊断】 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医:紫癜)。

【辨证】 脾虚不运,统摄失司。

【治法】 健脾益气,兼以活血止血。

【方药】 党参15g,黄芪15g,白术15g,茯苓15g,陈皮10g,山药20g,炒扁豆15g,建曲15g,山楂15g,小蓟15g,茜草15g。文火慢煎,2日1剂,每日3次服。

连服10剂后皮肤散在出血点消失,精神好转,饮食增加,查血小板增加至15× 109/L。前方去茜草、小蓟、炒扁豆,加木香、砂仁各5g,再服15剂后病情明显改善,精神较佳,面色显红润,饮食较佳,大便正常,舌淡苔薄白,脉仍较弱,查血小板增至130×109/L。于前方加血余炭10g,继服20剂后血小板增至200×109/L以上。遂于前方去血余炭,继服10剂以巩固疗效,随访至今,多次复查血小板均正常。

【按语】 本病既属脾虚血亏,为何只用香砂六君类健脾益气之药,而不用四物类补血剂。张老谓:小儿乃稚阴稚阳之体,脾常不足,四物汤类补血剂,用药过于滋腻,有碍脾胃运化功能,易使脾虚更甚。脾运复,血自生,小儿脏腑娇嫩,生长迅速,只要坚持健脾益气之法,可收生血之效,正如《血证论》所谓:“脾统血,血之运行上下,全赖乎脾。”张老强调,小儿发病容易,传变迅速,既易伤阴,又易伤阳,因此即使有瘀血征象,亦须慎用祛瘀法,因为活血化瘀药多易伤气,如运用不当可损伤正气,使气虚更甚而加重出血。

[选自张彪,冉文绪.张芳馥治疗小儿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经验.实用中医药杂志,2007,23(4):245]

4.赵绍琴医案——热入血分,肝失藏血

刘某,男,3岁。

【现病史】 患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住某医院用激素治疗月余无效。1993 年3月赵老初诊时,血小板计数仅为30×109/L,鼻衄时作,夜寐不安,便干溲黄。

【查体】 全身有散在性瘀斑,下肢较多,形瘦舌红,苔黄而干,脉象弦数。

【诊断】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医:紫癜)。

【辨证】 热入血分,肝失藏血。

【治法】 疏调气机,凉血化瘀。

【方药】 升降散加味。蝉蜕、姜黄各3g,茜草、僵蚕、炒槐花各6g,大黄1g,白茅根、小蓟各10g。7剂,水煎服。复诊时,全身瘀斑颜色转淡,未再出现新的瘀斑。鼻衄未作,化验血小板已上升至90×109/L。继服原方7剂,血小板上升至160×109/ L。如此调治3个月,血小板维持在(100~260)×109/L,紫癜、鼻衄等症未再出现。

【按语】 升降散为清代名医杨栗山治疗温病名方,主药为蝉蜕、僵蚕、姜黄、大黄,有升散风热、驱降浊阴之功,赵老广泛用于内科杂病中,此案用升降散加凉血化瘀之品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收到明显效果。

[选自乐德行.赵绍琴临证经验学习心得.新疆中医药,2001,19(4):55]

(万力生 邱静宇 黄慧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