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医儿科诊疗思维中的第五节:抽动-秽语综合征

中医儿科诊疗思维中的第五节:抽动-秽语综合征

时间:2024-01-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五节抽动-秽语综合征抽动-秽语综合征又称多发性抽搐症,临床以慢性、波动性、多发性运动肌快速抽搐,并伴有不自主发声和语言障碍为特征。85%患儿有轻中度行为异常。约半数患儿可同时伴有注意缺陷障碍。在抽动时,可出现异常的发音,如咯咯声、咳声、呻吟声或粗言秽语。

中医儿科诊疗思维中的第五节:抽动-秽语综合征

第五节 抽动-秽语综合征

抽动-秽语综合征又称多发性抽搐症,临床以慢性、波动性、多发性运动肌快速抽搐,并伴有不自主发声和语言障碍为特征。按照本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可归属于中医学慢惊风、肝风等范畴,属于慢性神经精神障碍一类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突然的、快速的、不自主的、重复的肌肉抽动,如眨眼、点头、噘嘴、皱眉、耸肩、抬臂、踢腿等。喉肌抽搐时出现轻咳、喊叫,甚至秽语骂人。本病多在儿童时期发病,男孩发病率较女孩约高3倍。85%患儿有轻中度行为异常。约半数患儿可同时伴有注意缺陷障碍。抽动在精神紧张时加重,入睡后消失。患儿智力不受影响。起病在2—15岁,病程持续时间长,可自行缓解或加重。中医古代文献中无此病名,但有不少相关论述。属于中医慢惊风、抽搐等范畴。

一、诊疗思维

(一)病因病机分析

抽动-秽语综合征的病因是多方面的,与先天禀赋不足、产伤、窒息、感受外邪、疾病影响、情志失调等因素有关。多由五志过极,风痰内蕴而引发。

本病病位主要在肝,与心、脾、肾相关。肝体阴而用阳,喜条达而主疏泄,为风木之脏,主藏血,藏魂,其声为呼,其变动为握,开窍于目,故肝风妄动之不由主动作,如挤眼、噘嘴、皱眉、摇头、仰颈、耸肩,以及怪声秽语等,均与肝病有关。

1.气郁化火 肝主疏泄,性喜条达,若情志失调,五脏失和,则气机不畅,郁久化火,引动肝风,则见挤眉眨眼、张口噘嘴、摇头耸肩。气郁化火,耗伤阴精,肝血不足,筋脉失养,虚风内动,故伸头缩脑,肢体颤动。

2.脾虚痰聚 禀赋不足或病后失养,损伤脾胃,脾失健运,水湿潴留,聚液成痰。痰气互结,壅塞胸中,蒙蔽心神,则胸闷易怒,脾气乖戾,喉发怪声;脾虚肝旺,木亢生风,则见噘嘴摇头,四肢、腹肌抽动。若痰郁化火,痰火上扰心神,则见抽动、喊叫,秽语不由自主。

3.阴虚风动 素体真阴不足,或热病伤阴,或肝病及肾,肾阴虚亏,水不涵木,虚风内动,故肢搐头摇,抽动无力。阴虚则火旺,木火刑金,肺阴受损,金鸣异常,故喉发异声。阴血不足,心失所养,心神不宁,则秽语不断。

病因病机示意图

(二)诊断思维

1.辨病思维

(1)诊断要点

①起病年龄在2—12岁,可有疾病后及情志失调的诱因或有家族史

②不自主的眼、面、颈、肩、腹部及上下肢肌肉快速收缩,以固定方式重复出现,无节律性。在抽动时,可出现异常的发音,如咯咯声、咳声、呻吟声或粗言秽语。

③病状呈慢性过程,但病程呈明显波动性。

④排除某些药物(如兴奋药)或其他疾病(如舞蹈病或病毒性脑炎)引起者。

⑤实验室检查多无特殊异常,脑电图正常或非特异性异常。智力测试基本正常。

(2)鉴别诊断

①风湿性舞蹈病:6岁以后多见,女孩居多,主要表现为四肢较大幅度的无目的而不规则的舞蹈样动作,常伴有肌力及肌张力减低,并可见其他风湿热症状。

②习惯性抽搐:4—6岁多见。往往只有一组肌肉抽搐,如眨眼、皱眉、眦牙或咳嗽声。发病前常有某些诱因,一般病情轻,预后好,但与多发性抽搐症并无严格的界限,有些患儿可发展为多发性抽搐症。

③注意缺陷障碍:以注意力不集中、自我控制差,动作过多、情绪不稳、冲动任性,伴有学习困难,但智力正常或基本正常为主要临床特征。

2.辨证思维 本病辨证重在辨别虚、实。病之标在风火痰湿,病之本主要在肝、脾、肾三脏不足。临床往往风火痰湿并存,虚实夹杂。气郁化火者,病初多为肝阳上亢,其证面红耳赤,急躁易怒,抽动频繁,舌红苔黄,属实证;脾虚痰聚者,其证面黄体瘦,胸闷咯咳,秽语抽动,舌淡苔白或腻,属本虚标实证;阴虚风动者,为肝肾不足,其证形体消瘦,两颧潮红,抽动无力,舌红苔少,属虚证。

(三)治则思维

治疗以平肝息风为基本法则。气郁化火者,宜清肝泻火,息风镇惊;脾虚痰聚者,宜健脾化痰,平肝息风;阴虚风动者,宜滋阴潜阳,柔肝息风。本病来渐去缓,且易反复,临床往往需要较长时间的药物治疗,并可配合针灸、支持性心理治疗等。

(四)辨证论治

1.气郁化火

【证候】 面红耳赤,烦躁易怒,挤眉眨眼、张口噘嘴、摇头耸肩,发作频繁,抽动有力,口出异声秽语,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舌苔黄,脉弦数。

【辨证】 本证以起病较急,病程较短,发作频繁,抽动有力,面红耳赤,烦躁易怒,眨眼耸肩,舌红苔黄,脉弦数等风阳妄动证候为特征。

【治法】 清肝泻火,息风镇惊。

【主方】 清肝达郁汤加减。

【处方举例】 菊花10g,栀子10g,牡丹皮10g,薄荷(后下)5g,柴胡10g,青橘叶10g,白芍12g,钩藤15g,蝉蜕5g,琥珀(分冲)3g,茯苓15g,甘草6g。(以7岁为例)

2.脾虚痰聚

【证候】 面黄体瘦,精神不振,脾气乖戾,胸闷作咳,喉中声响,皱眉眨眼,嘴角、四肢、腹肌抽动,秽语不由自主,纳少厌食,舌质淡,苔白或腻,脉沉滑或沉缓。

【辨证】 本证以面黄体瘦,精神不振,胸闷纳少,喉响秽语,舌淡苔白或腻,脉滑为特征。

【治法】 健脾化痰,平肝息风。

【主方】 十味温胆汤加减。

【处方举例】 党参12g,茯苓15g,半夏12g,陈皮5g,枳实10g,远志10g,枣仁10g,石决明10g,钩藤15g,白芍12g,甘草6g。(以7岁为例)

3.阴虚风动

【证候】 形体消瘦,两颧潮红,性情急躁,口出秽语,摇头耸肩,挤眉眨眼,肢体震颤,睡眠不宁,五心烦热,大便干结,舌质红绛,舌苔光剥,脉细数。

【辨证】 本证以形体消瘦,两颧潮红,五心烦热,震颤抽动,舌红绛,苔光剥,脉细数为特征。

【治法】 滋阴潜阳,柔肝息风。

【主方】 大定风珠加减。

【处方举例】 龟甲(先煎)10g,鳖甲(先煎)10g,生牡蛎15g,生地黄12g,阿胶(烊化)10g,麦冬10g,麻仁10g,白芍12g,鸡子黄2个,甘草6g。(以7岁为例)

(五)病程观察

1.在气郁化火证型中,喜怒不定,喉中有痰者,加浙贝母5g,天竺黄10g,清化痰热;肝火旺烦躁目赤者,加龙胆草10g,清泻肝火;大便秘结者,加槟榔10g,瓜蒌仁10g,顺气导滞。

2.在脾虚痰聚证型中,痰热甚者,去半夏,加黄连3g,瓜蒌皮10g;秽语妄言,加石菖蒲10g,远志10g,郁金10g,豁痰宁心;痰火扰心喊叫者,加青礞石15g,黄芩10g,磁石15g,泻火安神;纳少厌食者,加焦神曲10g,炒麦芽10g,调脾开胃。

3.在阴虚风动证型中,血虚失养者,加何首乌10g,沙苑子10g,天麻10g,养血柔肝;心神不宁,惊悸不安者,加茯神15g,炒枣仁10g,钩藤15g,养心安神;肺阴受损,金鸣异常,喉发异声者,加桑白皮10g,地骨皮10g,桔梗10g,养阴清热,宣肺利咽。

(六)预后转归

本症的病程呈缓慢进展,症状起伏波动,新的症状可代替旧的症状。疾病初期有少数病儿可短暂自行缓解。国外学者认为到了青春期,抽动-秽语综合征的症状变得越来越难以预期,估计30%~40%的抽动症状到青春期后期会缓解。症状严重程度不一,轻者不被人们所注意,可照常上学;严重者则干扰日常生活和学习,尤其伴发行为症状,如注意缺陷障碍、强迫及其他行为障碍等。

(七)预防与调护

1.注意围生期保健孕妇应保持心情舒畅,生活规律,营养均衡,避免造成胎儿发育异常的可能因素。

2.培养儿童良好的生活习惯,减轻儿童学习负担和精神压力

3.加强精神调护,耐心讲解病情,给予安慰和鼓励,避免精神刺激。

4.合理安排患儿生活及教育

5.饮食宜清淡,不进食兴奋性、刺激性的饮料。

(八)疗效评定

1.痊愈 抽动及秽语全部消失。(www.xing528.com)

2.好转 抽动部位、次数或频率减少,秽语大部分消减。

3.未愈 症状无明显好转甚至加重者。

二、名家医案

1.陈昭定医案——肝郁化火

刘某,男性,8岁。

【主诉】 不自主眨眼、耸鼻、面部肌肉抽动2年余。

【现病史】 近半年多来出现频繁点头,有时咽部发出吭吭声音,曾在当地医院做脑电图、CT等检查均正常,先后服用硫必利、氟哌啶醇和苯海索(安坦)等西药治疗,效果不明显。患儿性情急躁,好动易怒,食欲及二便均正常,舌质红,苔白,脉弦。

【诊断】 抽动-秽语综合征(中医:抽动症)。

【辨证】 肝郁化火,肝风内动。

【治法】 清肝泻火,息风止痉。

【方药】 青黛3g,菊花10g,白芷6g,山豆根6g,栀子10g,黄芩10g,天麻6g,钩藤10g,僵蚕10g,珍珠母30g,白蒺藜10g,石决明10g,夜交藤30g,远志10g,益智仁10g,青礞石15g。14剂。

服药2周后,患儿点头症状减轻,其他症状时轻时重,予前方加柴胡10g,石菖蒲10g,郁金10g。继服2周,药后症状均明显减轻,脾气也较前好转,效不更方,原方再服3周,诸症悉平。巩固疗效2个月,未见病情反复。

[选自季之颖,陈芳.陈昭定教授治疗儿童抽动症经验.中国中医急症,2006,15 (3):278]

2.马融医案——肝阳上亢

魏某,男,7岁。

【初诊日期】 2006年6月29日。

【主诉】 眨眼伴异常发声1年。

【现病史】 患儿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频繁眨眼,努嘴,偶有扭脖子,伴有咽中“吭吭”发声。曾就诊于儿童医院,诊断为“抽动症”,予氟哌啶醇1/8片,2次/日,服药2周后又配合中药治疗(具体不详),疗效不佳而求诊于我院。患儿现可见耸鼻,努嘴,扭脖子及喉中不自主发出异声,无秽语,夜间睡眠时症状消失,每遇感冒及压力大时症状加重。平素烦躁易怒,纳欠佳,寐欠安,二便调。

【查体】 神清,精神反应可。咽红,扁桃体未见肿大。舌淡红苔薄黄,脉弦。

曾查脑电图示:未见异常。

【诊断】 抽动-秽语综合征(中医:抽动症)。

【辨证】 肝阳上亢。

【治法】 平肝息风。

【方药】 天麻钩藤饮合甘麦大枣汤加减。天麻15g,钩藤15g,生石决明15g,桑叶10g,菊花10g,陈皮10g,半夏10g,茯苓15,羌活9g,僵蚕9g,黄芩10g,白芍15g,甘草6g,当归15g,浮小麦30g,大枣3枚,葛根30g,射干30g,焦山楂10g,焦神曲10g,炒麦芽10g,砂仁6g,鸡内金6g,山豆根6g。7剂。

二诊(2006年7月6日):症状减轻服前药7剂后,无耸鼻,仍有努嘴,及“吭吭”声,次数减少,患儿脾气急躁,纳欠佳,寐欠安,纳呆,便调。舌淡红,苔黄,脉略弦。前方减山豆根,加夏枯草15g,龙胆草15g。21剂。

三诊(2006年7月27日):患儿服上药后,抽动减轻,仍有“吭吭”,自行停药5天,症状未见加重。现纳少,便调,舌淡红苔白,脉弦。继用前方治疗。14剂。

四诊(2006年9月7日):因上学患儿自行停药1个月,但抽搐仍较前减轻,“吭吭”消失,偶有努嘴,纳可便调。舌淡红苔白,脉平。继以前药巩固治疗。

【按语】 本例患儿根据其症状及舌脉、素质等表现,辨证为肝阳上亢型。故治疗拟天麻钩藤饮加减。肝阳化风故临床出现“抽动”诸症,肝火扰心,心神失养,故寐欠安;肝旺克脾,脾失运化,故纳欠佳。故此方中以天麻、钩藤、石决明平肝潜阳;白芍、当归护肝阴;桑叶、菊花疏散外风以防引动内风;甘麦大枣汤养心安神;砂仁、内金、焦山楂、焦神曲、炒麦芽运脾开胃,配陈皮、半夏、茯苓以健脾利湿;配羌活以解表,预防外邪;配葛根以柔颈,僵蚕、射干以利咽。诸药合用使肝阳得潜,肝风得息,心神得养,脾胃得运,诸症得解。

[选自蒋明辉,韩晓丽.马融教授治疗多发性抽动症二则.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10(5):71-72]

3.马融医案——肝风内动

李某,男,12岁。

【初诊日期】 2005年8月l3日。

【主诉】 不自主抽动3年。

【现病史】 患儿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嗓子“吭吭”出声,相继出现抽鼻子,挤眼,鼓肚子,动手指,咧嘴,吐舌头,动耳朵,说脏话,爱插话,并发现有注意力不集中,听课时间少于10分钟,小动作多,急躁,学习成绩不好,已休学1年。纳可,便调,智力发育可,舌红苔白腻,脉弦细。服氟哌啶醇(4/9片,3次/日),患儿抽动症状无明显改善。

【实验室检查】 脑电图示大致正常脑电图。脑CT:未见明显异常。微量元素:正常范围。

【诊断】 抽动-秽语综合征(中医:抽动症)。

【辨证】 肝风内动,心神不宁。

【治法】 平肝息风,养心安神。

【方药】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柴胡15g,桂枝10g,黄芩10g,党参15g,生龙骨30g,生牡蛎30g,僵蚕10g,地龙15g,半夏12g,枳壳10g,钩藤15g,磁石30g,远志10g,浮小麦30g,大枣3枚,甘草6g,白芍30g,葛根30g,菊花15g。7剂。

二诊(2005年8月20日):患儿抽动症状无明显改善。纳可,便调,寐安。舌红,苔白,脉弦细。治疗继以前法。14剂。

三诊(2005年9月3日):服上药后,患儿仍有眨眼、努嘴、扭颈、鼓肚子等症。时好时坏。纳可,便调,寐安。舌红苔白,脉弦。治疗同前。14剂。

四诊(2005年9月19日):患儿仍有眨眼,频繁努嘴,扭脖子,且近日较前频繁。患儿情绪波动大,纳可,大便日行2~5次,便质稀,小便可,舌红苔白脉弦。考虑患儿风动较甚,有情绪刺激因素,故治疗在平肝息风的基础上,加用重镇之品增强息风之力,并安神定志。方拟风引汤化裁。方药:大黄12g,干姜12g,龙骨12g,桂枝6g,甘草6g,生牡蛎6g,滑石18g,生石膏18g,赤石脂18g,紫石英18g,磁石18g,寒水石18g,钩藤15g,菊花15g,僵蚕9g,葛根30g,炒栀子10g。

谨守此方,随症加减治疗约3月余,患儿症状明显减轻,偶有摇头,眨眼,无不自主发声,寐安,纳可,便调。

【按语】 本例患儿是在抽动-秽语综合征的基础上,又出现了兼变症,即合并了注意缺陷障碍。肝旺风动而发病,临床表现为抽动诸症。若患儿痰火动风,病久则易津耗气,必然导致心、肝、脾三脏俱伤,使精微不能濡养五脏,阴阳失衡,浮火妄动,上扰心神,从而出现躁扰不宁、多动、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困难等症状。此类患儿在平肝息风的同时还应辅以安神,初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合甘麦大枣汤平肝息风,养心安神效不著,后改以风引汤重镇安神,平肝息风而获效,是因其痰火旺盛,非重镇成寒之品不得解之故。方中龙骨、牡蛎、石脂、磁石、紫石英重镇以潜肝阳之亢;石膏、寒水石、滑石成寒似泻风化之火;大黄之苦寒泻下,使热盛风动得以平息;反佐以干姜、桂枝之温,以制诸石之寒;钩藤平肝潜阳。僵蚕息风止痉,炒栀子泻三焦之热而不伤脾胃,葛根专治扭颈,菊花疏散外风以防引动内风,甘草和中调和诸药。

[选自蒋明辉,韩晓丽.马融教授治疗多发性抽动症二则.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10(5):71-72]

4.胡成群医案——脾虚痰扰

患儿,女,8岁。

【初诊日期】 2006年2月5日。

【现病史】 挤眉弄眼、耸肩摇头、四肢抽动等不自主动作。诊为多发性抽搐,曾用西药氟哌啶醇治疗不效。现仍耸肩摇头,挤眉弄眼,歪嘴,皱眉,四肢抽动,纳呆,便溏,面色萎黄,舌淡胖色红,苔黄白,脉滑。

【诊断】 抽动-秽语综合征(中医:抽动症)。

【辨证】 脾虚痰扰。

【治法】 健脾化痰,安神息风。

【方药】 太子参8g,云茯苓15g,广陈皮8g,法半夏10g,枳实6g,远志10g,酸枣仁6g,钩藤12g,白芍10g,石决明15g,甘草6g,炒谷芽、炒麦芽各15g。7剂,水煎300ml,分3次服,每日1剂。其中,炒谷芽、炒麦芽用量根据患儿大便干稀程度调整。

二诊:药后大便调畅,挤眉弄眼减轻。上方去炒谷、麦芽,加白术10g。继服14剂,诸证渐消。后以平肝健脾方巩固2个月余。随访,至今未见复发。

[选自张军,叶冬兰.胡成群主任医师辨治小儿多发性抽搐症经验.北京中医药,2008,27(1):15-16]

(万力生 邱静宇 黄慧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