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肾病综合征
肾病综合征(简称肾病)是一组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临床症候群,以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及不同程度的水肿为主要特征。肾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生于2—8岁小儿,其中以2—5岁为发病高峰,男多于女,部分患儿因多次复发,病程迁延。小儿肾病属中医学水肿范畴,且多属阴水,以肺、脾、肾三脏虚弱为本,尤以脾肾亏虚为主。
一、诊疗思维
(一)病因病机分析
小儿禀赋不足,久病体虚,外邪入里,致肺、脾、肾三脏亏虚是发生本病的主要因素。而肺、脾、肾三脏功能虚弱,气化、运化功能失常,封藏失职,精微外泄,水液停聚则是本病的主要发病机制。
人体水液的正常代谢,水谷精微的输布、封藏,均依赖肺的通调,脾的转输,肾的开阖与三焦、膀胱的气化来完成,若肺、脾、肾三脏虚弱,功能失常,必然导致“水精四布”失调。水液输布失常,泛溢肌肤则发为水肿;精微不能输布、封藏而下泄则出现蛋白尿。正如《景岳全书·肿胀》说:“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今肺虚则气不化精而化水,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肾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可见肾病的病本在肾与脾,其标在肺。
外感、水湿、湿热、瘀血及湿浊是促进肾病发生发展的病理环节,与肺、脾、肾脏虚弱之间互为因果。
若肺、脾、肾三脏气虚,卫外不固则易感受外邪,外邪进一步伤及肺、脾、肾,从而致水液代谢障碍加重,病情反复。水湿是贯穿于病程始终的病理产物,可以阻碍气机运行,又可伤阳、化热,使瘀血形成。水湿内停,郁久化热可成湿热;或长期过量用扶阳辛热之品而助火生热,并易招致外邪热毒入侵,致邪热与水湿互结,酿成湿热。湿热久结,难解难分,从而使病情反复迁延难愈。肾病精不化气而化水,水停则气滞,气滞则血瘀,《金匮要略·水气病脉症并治》云:“血不利则为水。”血瘀又加重气滞,气化不利而加重水肿。水肿日久不愈,气机壅塞,水道不利,而致湿浊不化,水毒潴留。
《景岳全书·肿胀》云:“凡欲辨水气之异者,在欲辨其阴阳耳。”肾病的病情演变,多以肺肾气虚、脾肾阳虚为主,病久不愈或反复发作或长期使用激素者,可阳损及阴,肝失滋养,出现肝肾阴虚或气阴两虚之证。
总之,肾病的病因病机涉及内伤、外感,关系脏腑、气血、阴阳,均以正气虚弱为本,邪实蕴郁为标,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的病证。
病因病机示意图
(二)诊断思维
1.辨病思维
(1)诊断要点:本病分为单纯型肾病和肾炎型肾病。
①单纯型肾病:具备四大特征。a.全身水肿。b.大量蛋白尿(尿蛋白定性常在以上,24小时尿蛋白定量>0.1g/kg)。c.低蛋白血症(血浆白蛋白:儿童<30g/ L,婴儿<25g/L)。d.高脂血症(血浆胆固醇:儿童>5.7mmol/L,婴儿>5.2 mmol/L)。其中以大量蛋白尿和低蛋白血症为必备条件。
②肾炎型肾病:除单纯型肾病四大特征外,还具有以下四项中之一项或多项。a.明显血尿:尿中红细胞>10/HP(见于2周内3次离心尿标本)。b.高血压持续或反复出现[学龄儿童血压>130/90mmHg(17.3/12kPa),学龄前儿童血压>120/ 80mmHg(16.0/10.7kPa)],并排除激素所致者。c.持续性氮质血症(血尿素氮>10.7mmol/L),并排除血容量不足所致者。d.血总补体量(CH50)或血C3反复降低。
(2)鉴别诊断:肾病综合征与急性肾炎均以浮肿及尿改变为主要特征,但肾病综合征以大量蛋白尿为主,且伴低蛋白血症及高脂血症,浮肿多为指陷性。急性肾炎则以血尿为主,浮肿多为非指陷性。
2.辨证思维 肾病的辨证首先要区别本证与标证,权衡孰轻孰重。肾病的本证以正虚为主,有肺脾气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及气阴两虚。肾病的演变,初期、水肿期及恢复期多以阳虚、气虚为主;难治病例,病久不愈或反复发作或长期使用激素者,可由阳虚转化为阴虚或气阴两虚。而阳虚乃病理演变之本始。
肾病的标证以邪实为患,有外感、水湿、湿热、血瘀及湿浊。临床以外感、湿热、瘀血多见,水湿主要见于明显水肿期,湿浊则多见于病情较重或病程晚期。
在肾病的发病与发展过程中,本虚与标实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正虚易感外邪、生湿、化热致瘀而使邪实,所谓“因虚致实”;邪实反过来又进一步损伤脏腑功能,使正气更虚,从而表现出虚实寒热错杂、病情反复、迁延不愈的临床特点,尤其难治性病例更为突出。
在肾病不同阶段,标本虚实主次不一,或重在正虚,或重在标实,或虚实并重。一般在水肿期,多本虚标实兼夹,在水肿消退后,则以本虚为主。
(三)治则思维
肾病的治疗以扶正培本为主,重在益气健脾补肾、调理阴阳,同时注意配合宣肺、利水、清热、化瘀、化湿、降浊等祛邪之法以治其标。在具体治疗时应掌握各个不同阶段,解决主要矛盾。如水肿严重或外邪湿热等邪实突出时,应先祛邪以急则治其标;在水肿、外邪等减缓或消失后,则扶正祛邪,标本兼治或继以补虚扶正为重。总之,应根据虚实及标本缓急,确定扶正与祛邪孰多孰少。
单纯中药治疗效果欠佳者,应配合必要的西药等综合治疗。对肾病之重症,出现水凌心肺、邪侵心肝或湿浊毒邪内闭之证,应结合西药抢救治疗。
(四)辨证论治
1.本证
①肺脾气虚
【证候】 全身浮肿,面目为著,小便减少,面白身重,气短乏力,纳呆便溏,自汗出,易感冒,或有上气喘息,咳嗽,舌淡胖,脉虚弱。
【辨证】 本证多由外感而诱发,以头面肿甚,自汗出,易感冒,纳呆便溏,自汗气短乏力为特点。轻症可无浮肿,但有自汗、易感冒的特点。本证多见于病程的早期或激素维持治疗阶段。
【治法】 益气健脾,宣肺利水。
【主方】 防己黄芪汤合五苓散加减。
【处方举例】 黄芪10g,白术10g,茯苓15g,泽泻10g,猪苓10g,车前子10g,桂枝10g,防己5g。(以7岁为例)
②脾肾阳虚
【证候】 全身明显浮肿,按之深陷难起,腰腹下肢尤甚,面白无华,畏寒肢冷,神疲倦卧,小便短少不利,可伴有胸腔积液、腹水,纳少便溏,恶心呕吐,舌质淡胖或有齿印,苔白滑,脉沉细无力。
【辨证】 本证多见于大量蛋白尿持续不消,病情加剧者。临床以高度浮肿,面白无华,畏寒肢冷,小便短少不利为辨证要点。若脾阳虚偏重者,则腹胀满纳差,大便溏泻;若肾阳虚偏重者,则形寒肢冷,面白无华,神疲倦卧为突出。
【治法】 温肾健脾,化气行水。
【主方】 偏肾阳虚,真武汤合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
【处方举例】 制附子9g,干姜9g,黄芪15g,茯苓15g,白术10g,桂枝10g,猪苓10g。(以7岁为例)
偏脾阳虚,实脾饮加减。
【处方举例】 制附子9g,干姜9g,黄芪15g,白术10g,茯苓15g,草果10g,厚朴10g,木香6g。
③肝肾阴虚
【证候】 浮肿或重或轻,头痛头晕,心烦躁扰,口干咽燥,手足心热或有面色潮红,目睛干涩或视物不清,痤疮,失眠多汗,舌红苔少,脉弦细数。
【辨证】 本证多见于素体阴虚,过用温燥或利尿过度,尤多见于大量使用激素,水肿或轻或无。临床以头痛头晕、心烦易怒、手足心热、口干咽燥、舌红少苔为特征。偏于肝阴虚者,则头痛头晕,心烦躁扰,目睛干涩明显;偏于肾阴虚者,口干咽燥、手足心热、面色潮红突出;阴虚火旺则见痤疮、失眠、多汗等。
【治法】 滋阴补肾,平肝潜阳。
【主方】 知柏地黄丸加减。
【处方举例】 熟地黄12g,山药15g,山茱萸12g,牡丹皮10g,茯苓10g,泽泻10g,知母10g,黄柏10g,女贞子10g,墨旱莲10g。(以7岁为例)
④气阴两虚
【证候】 面色无华,神疲乏力,汗出,易感冒或有浮肿,头晕耳鸣,口干咽燥或长期咽痛,咽部暗红,手足心热,舌质稍红,舌苔少,脉细弱。
【辨证】 本证多见于病程较久,或反复发作,或长期、反复使用激素后,其水肿或重或轻或无。本证的气虚是指脾气虚,阴虚是指肾阴虚。其中以汗出、反复感冒、神疲乏力为气虚特点;而阴虚则以头晕耳鸣、口干咽燥,长期咽痛、咽部暗红、手足心热为特征。此外,在激素减撤过程中,患儿由阴虚转向阳虚,而见神疲乏力,面色苍白,少气懒言,口干咽燥,头晕耳鸣,舌质由红转淡,此乃阴阳两虚之证,临床应注意辨别。
【治法】 益气养阴,化湿清热。
【主方】 六味地黄丸加黄芪。
【处方举例】 黄芪15g,生地黄12g,山茱萸12g,山药15g,茯苓10g,泽泻10g,牡丹皮10g。(以7岁为例)
2.标证
①外感风邪
【证候】 发热,恶风,无汗或有汗,头身疼痛,流涕,咳嗽,或喘咳气急,或咽痛乳蛾肿痛,舌苔薄,脉浮。
【辨证】 本证可见于肾病的各个阶段,尤多见于肾病的急性发作之始。此乃气虚卫表不固,加之长期使用激素或细胞毒药物,使免疫功能低下,卫外功能更差,易于感受风邪而致。临床应区别风寒或风热之不同。外感风寒以发热恶风寒、无汗、头身痛、流清涕、咳痰稀白、舌淡苔薄白、脉浮紧为特点;外感风热则以发热、有汗、口渴、咽红、流浊或黄涕、舌红、脉浮数为特征。如见喘咳气急,肺部细湿啰音者,则属风邪闭肺之证。
【治法】 外感风寒:辛温宣肺祛风。外感风热:辛凉宣肺祛风。
【主方】 外感风寒者,选用麻黄汤加减。
【处方举例】 麻黄10g,桂枝10g,杏仁5g,连翘10g,牛蒡子10g,蝉蜕6g,僵蚕10g,桔梗10g,荆芥10g。(以7岁为例)
【主方】 外感风热者,选用银翘散加减。
【处方举例】 金银花10g,连翘10g,牛蒡子10g,薄荷(后下)6g,荆芥10g,蝉蜕6g,僵蚕10g,柴胡10g,桔梗10g。(以7岁为例)
②水湿
【证候】 全身广泛浮肿,肿甚者可见皮肤光亮,可伴见腹胀水臌,水聚肠间,漉漉有声,或见胸闷气短,心下痞满,甚有喘咳,小便短少,脉沉。
【辨证】 本证以中度以上水肿,伴水臌(腹水)、悬饮(胸腔积液)为特征。此外,尚可结合触诊、叩诊,腹胸部B超、X线等检查,不难确诊。水臌(腹水)责之于脾、肾、肝;悬饮(胸水)责之于肺、脾。
【治法】 一般从主证治法。伴水臌、悬饮者可短期采用补气健脾、逐水消肿法。
【主方】 防己黄芪汤合己椒苈黄丸加减。
【处方举例】 黄芪15g,白术10g,茯苓15g,泽泻10g,防己5g,椒目5g,葶苈子10g,大黄(后下)5g。(以7岁为例)
③湿热
【证候】 皮肤脓疱疮、疖肿、疮疡、丹毒等;或口黏口苦,口干不欲饮,脘闷纳差等;或小便频数不爽、量少、有灼热或刺痛感、色黄赤浑浊,小腹坠胀不适,或有腰痛、恶寒发热、口苦便秘。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辨证】 湿热为肾病患儿最常见的兼夹证,可出现于病程各阶段,尤多见于足量长期用激素或大量用温阳药之后。临证应区分上、中、下三焦湿热之不同。上焦湿热以皮肤疮毒为特征;中焦湿热以口黏口苦、脘闷纳差、苔黄腻为主症;下焦湿热则以小便频数不爽、量少、尿痛,小腹坠胀不适等为特点。此外,下焦湿热之轻症可无明显症状,但尿有白细胞、脓细胞增多,尿细菌培养阳性。
【治法】 上焦湿热,清热解毒。中焦湿热,清热解毒,化浊利湿。下焦湿热,清热利湿。
【主方】 上焦湿热者,选用五味消毒饮加减。
【处方举例】 金银花10g,菊花10g,蒲公英10g,紫花地丁10g,天葵子10g,黄芩10g,黄连5g,半枝莲10g。(以7岁为例)
【主方】 中焦湿热者,选用甘露消毒丹加减。
【处方举例】 黄芩10g,茵陈15g,滑石(包)10g,藿香10g,厚朴10g,白蔻仁10g,薏苡仁15g,猪苓15g,车前子10g。
【主方】 下焦湿热者,选用八正散加减。
【处方举例】 通草5g,车前子10g,萹蓄10g,滑石(包)10g,栀子10g,大黄5g,连翘10g,黄柏5g,金钱草15g,半枝莲10g。(以7岁为例)
④血瘀
【证候】 面色紫暗或晦暗,眼睑下发青、发黯,皮肤不泽或肌肤甲错,有紫纹或血缕,常伴有腰痛或胁下有癥瘕积聚,唇舌紫暗,舌有瘀点或瘀斑,苔少,脉弦涩等。
【辨证】 血瘀也为肾病综合征常见的标证,可见于病程的各阶段,尤多见于难治病例或长期足量用激素之后,临床以面色晦暗,唇暗舌紫,有瘀点瘀斑为特点。也有以上证候不明显,但长期伴有血尿或血液流变学检测提示有高凝情况,也可辨为本证。
【治法】 活血化瘀。
【主方】 桃红四物汤加减。
【处方举例】 桃仁10g,红花10g,当归12g,生地黄12g,丹参15g,赤芍10g,川芎10g,党参12g,黄芪15g,益母草15g,泽兰10g。(以7岁为例)
⑤湿浊
【证候】 纳呆,恶心或呕吐,身重困倦或精神委靡,水肿加重,舌苔厚腻,血尿素氮、肌酐增高。
【辨证】 本证多见于水肿日久不愈,水湿浸渍,脾肾衰竭,水毒潴留,使湿浊水毒之邪上逆而致。临床以恶心呕吐、纳差、身重困倦或精神委靡,血尿素氮、血肌酐增高为辨证要点。
【治法】 利湿降浊。
【主方】 温胆汤加减。
【处方举例】 半夏10g,陈皮6g,茯苓15g,生姜9g,姜竹茹10g,枳实10g,石菖蒲10g。(以7岁为例)
(五)病程观察
1.本证
①在肺脾气虚证型中,浮肿明显,加五皮饮;伴上气喘息、咳嗽者加麻黄5g,杏仁5g,桔梗10g,宣肺止咳;常自汗出而易感冒者应重用黄芪,加防风10g,牡蛎15g,取玉屏风散之意,益气固表;若同时伴有腰脊酸痛,多为肾气虚之征,应加用五味子5g,菟丝子10g,肉苁蓉10g,以滋肾气。
②在脾肾阳虚证型中,肾阳虚重者加用淫羊藿10g,仙茅10g,巴戟天10g,杜仲10g,增强温肾阳之力;水湿重加五苓散;若兼有咳嗽胸满气促不能平卧者,加用己椒苈黄丸。兼有腹水者,加牵牛子末1g,带皮槟榔10g,行气逐水。
③在肝肾阴虚证型中,肝阴虚突出者,加用沙参10g,沙苑子10g,菊花10g,夏枯草10g,养肝平肝;肾阴虚突出者,加枸杞子10g,五味子10g,天冬10g,滋阴补肾;阴虚火旺者重用生地黄、知母、黄柏,滋阴降火;有水肿者加车前子10g,利水。
④在气阴两虚证型中,气虚证突出者重用黄芪,加党参12g,白术10g,增强益气健脾之功;阴虚偏重者加玄参10g,怀牛膝10g,麦冬10g,枸杞子10g,养阴;阴阳两虚者,应加益气温肾之品,如淫羊藿10g,肉苁蓉10g,菟丝子10g,巴戟天10g,阴阳并补。
2.标证
①在外感风邪证型中,无论风寒、风热,如同时伴有水肿者,均可加五苓散以宣肺利水;若有乳蛾肿痛者,可加板蓝根15g,山豆根5g,冬凌草15g,清热利咽。若出现风邪闭肺者,属风寒闭肺用小青龙汤或射干麻黄汤加减以散寒宣肺;属风热闭肺用麻杏石甘汤加减以清热宣肺。
②在水湿证型中,脘腹胀满加大腹皮10g,厚朴10g,莱菔子10g,槟榔10g,以行气除胀;胸闷气短,喘咳者加麻黄10g,杏仁5g,紫苏子10g,桑白皮10g,宣肺降气利水;若水臌、悬饮,胸闷腹胀,大小便不利,体气尚实者,可短期应用甘遂末(分冲)1g,牵牛子末(分冲)1.5g,攻逐水饮。当单纯中药不能奏效时,可配合西药利尿药短期应用。
③在血瘀证型中,尿血者选加仙鹤草15g,蒲黄炭15g,墨旱莲10g,茜草10g,参三七10g,以止血;瘀血重者加水蛭6g,三棱10g,莪术10g,活血破血;血胆固醇过高,多从痰瘀论治,常选用泽泻10g,瓜蒌10g,半夏10g,胆南星10g,生山楂10g,以化痰活血;若兼有郁郁不乐,胸胁胀满、腹胀腹痛、嗳气呃逆等气滞血瘀症状,可选加郁金10g,陈皮6g,大腹皮10g,木香6g,厚朴10g,以行气活血。本证之高黏血症,可用水蛭粉装胶囊冲服,1.5~3g/d为宜。本证也可用丹参注射液或脉络宁注射液静脉滴注。
④在湿浊证型中,若呕吐频繁者,加代赭石30g,旋覆花(包)10g,降逆止呕;若舌苔黄腻,口苦口臭之湿浊化热者,可选加黄连6g,黄芩10g,大黄5g,解毒燥湿泻浊;若肢冷倦怠、舌质淡胖之湿浊偏寒者,可选加党参12g,淡附片9g,吴茱萸3g,姜汁黄连3g,砂仁6g,以寒温并用,温中清热;若湿邪偏重、舌苔白腻者,选加苍术10g,厚朴10g,生薏苡仁15g,燥湿平胃。(www.xing528.com)
(六)预后转归
半个世纪以来,小儿肾病预后有很大改观。在磺胺药、青霉素、皮质激素应用前1/3~2/3患儿死于合并症。现今5年存活已超过95%。在小儿时期死亡主要由于感染、心血管合并症和血栓栓塞合并症。至于肾病最终发展至终末期肾衰竭与否主要与激素耐药、持续蛋白尿、病理类型有关。如Habib报道经1~18年随访发展到慢性肾衰竭者在微小病变为7%,局灶阶段性硬化为38%,膜性肾病8%,膜增生性肾炎41%。
(七)预防与调护
1.尽量寻找病因,若有皮肤疮疖痒疹、龋齿或扁桃体炎等病灶应及时处理。
2.注意接触日光,呼吸新鲜空气,防止呼吸道感染。保持皮肤及外阴、尿道口清洁,防止皮肤及尿道感染。
3.水肿明显者应卧床休息,病情好转后可逐渐增加活动。
4.水肿期及血压增高者,应限制盐摄入,并控制水入量。
5.水肿期应给予清淡易消化食物。蛋白质摄入量应控制在1.5~2.0g/kg,避免过高或过低。
6.水肿期,每日应准确记录病儿的饮水量及尿量,测体重1次,了解水肿的增减程度。
(八)疗效评定
1.完全缓解 水肿等症状与体征完全消失,连续3次尿蛋白检查阴性,或24小时尿蛋白定量持续<0.1g,高倍镜下红细胞消失,血清白蛋白恢复到35g以上,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基本正常,肾功能正常。
2.基本缓解 水肿等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治疗后尿蛋白3次检查在(+~++),24小时尿蛋白定量持续0.1~0.5g,血清白蛋白在30~35g/L,血总胆固醇、三酰甘油接近正常,肾功能正常或基本正常。
3.有效 水肿等症状与体征好转:尿蛋白检查减少至1个“+”号,或24小时尿蛋白定量0.51~2.0g,血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与治疗前相比有所改善,肾功能有所改善。
4.无效 水肿等症状与体征无好转,24小时尿蛋白定量>2.0g,肾功能无好转。
二、名家医案
1.王志国医案——肺脾气虚
某女,7岁。
【初诊日期】 1990年3月9日。
【主诉】 全身浮肿半年。
【现病史】 患儿半年前因高度浮肿,尿蛋白(++++),胆固醇9.88mmol/L,血浆蛋白46g/L,在某医院就医,诊断为“肾病综合征”,给予泼尼松等药物治疗,3周后尿蛋白转阴,泼尼松减量后,病情反复,尿蛋白持续在(++~+++),并伴有眼睑浮肿,故来我院小儿肾病专科门诊诊治。
症见:形体虚胖,纳呆食少,倦怠乏力,小便色白沫多。
【查体】 眼睑浮肿,面色白,舌淡,苔薄白,脉缓。
尿常规:蛋白(+++),白细胞(+++),红细胞:1~3/HP。
【诊断】 肾病综合征(中医:水肿)。
【辨证】 肺脾气虚。
【治法】 益气健脾,宣肺利水。
【方药】 紫苏梗10g,连翘12g,桔梗10g,枳壳10g,泽泻10g,猪苓10g,知母10g,厚朴10g,麦冬10g,陈皮10g。服14付。
二诊:眼睑浮肿消退,纳增,小便正常,舌脉同前,尿蛋白(+),白细胞(++),红细胞(—)。上方去连翘,加茯苓10g,甘草梢6g。服14剂。
三诊:患儿纳可,二便调,无倦怠乏力等症,尿蛋白阴性。嘱继服上方3个月。1年后随访,患儿已上学,未见复发。
【按语】 本案阴水,辨证为脾虚湿困,治疗以健运脾胃为本。如《幼幼集成·肿满证治》曰“夫肿满之证,悉由脾胃之虚也,脾土喜燥而恶湿,因中气素弱,脾虚无火,故水湿得以乘之,而脾虚不运,则乳食凝而不化,停积于中,而肿满作焉。治肿者,当以脾胃为本,而以浮肿为标。”本方中厚朴、陈皮、枳壳辛香苦温,燥湿健脾为主药;伍以紫苏梗、桔梗开腠宣肺以发其汗;泽泻、猪苓淡以渗其湿,使水湿之邪从上中下分消;加知母、麦冬可顾脾胃之阴。俟脾运恢复,升清降浊如常,则肿退,蛋白尿亦消失。
[选自王志国.肾病综合征.第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24]
2.王志国医案——脾肾阳虚
童某,男,8岁。
【初诊日期】 1986年12月10日。
【主诉】 全身浮肿3个月。
【现病史】 3个月前骤然浮肿,在市儿童医院确诊为“肾病综合征”,而收住病房治疗。入院时,面肿,两眼如线状,腹胀如鼓,阴囊水肿,四肢末端肿胀如馒头状,溲少如涓滴,神情弱淡漠,纳谷欠香,时有泛恶,形寒肢冷,呼吸气弱,寐则蜷缩,大便如常。
【查体】 舌淡胖,苔白如霜,咽部微红,脉象濡细。腹围78cm。尿常规:蛋白(++++~+++),颗粒管型2~3/HP。
【诊断】 肾病综合征(中医:水肿)。
【辨证】 脾肾阳虚。
【治法】 温肾健脾,化气行水。
【方药】 黑附块(先煎)5g,桂枝5g,干姜2g,熟地黄8g,白术10g,茯苓皮15g,山药10g,山茱萸10g,车前草15g,泽泻10g,牛膝10g,炙甘草6g,鹿茸粉(分3次吞服)1g。服5剂。
二诊:全身浮肿略见消退之势,小便渐增,日750~1000ml,神情较前舒畅,已思饮食,呼吸亦见平静,苔脉如前。上方尚称合度,再击鼓前进。
【方药】 黑附块(先煎)5g,桂枝5g,干姜2g,熟地黄10g,白术10g,茯苓皮15g,山茱萸10g,泽泻10g,当归10g,白芍10g,牛膝10g,炙甘草6g,鹿茸粉(分3次吞服)1g。再服5剂。
三诊:面部、四肢、腹部及阴囊水肿减退,腹围66cm,全身浮肿显见改善,前后判若两人,精神亦见恢复,已能起坐,饮食显增,小便量日约2000ml以上,大便溏薄水样,舌质淡红,苔薄白,脉象濡滑。尿常规:蛋白(++~+),颗粒管型0~1/HP。肾阳不足已见采复之势,阴霾亦见消散,病势日见好转,再宗前法损益。
【方药】 黑附块(先煎)5g,桂枝5g,山茱萸10g,山药10g,熟地黄10g,茯苓皮10g,牡丹皮10g,当归10g,白芍10g,炙甘草6g,鹿茸粉(分2次吞服)0.5g。
上药连续服用将近1个月余,好转出院。出院时,全身浮肿消失,精神活跃,饮食如常,已能起床活动,二便正常,尿常规:蛋白(±)。
【按语】 本案肾阳虚衰,气化失司,水湿泛滥,故投以真武汤加减,温补肾阳,化气行水。王太仆曾谓“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盖肾为水脏,中寓真火,蒸腾变化,全赖于此。本案治疗取制附子、鹿茸、干姜温肾暖脾壮阳;桂枝、茯苓皮、炙甘草通阳化气行水;白术、山药益气健脾利水;泽泻、车前草行水渗湿;熟地黄、山茱萸、牛膝补肾益阴。前后治疗1个月余,终使阳气来复,浮肿消失。诸证显著好转而出院。
[选自王志国.肾病综合征.第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30]
3.时毓民医案——脾肾两虚
俞某,男,4岁。
【初诊日期】 1998年4月20日。
【现病史】 患儿因全身浮肿,尿蛋白(+++),拟诊“肾病综合征”住院治疗,经皮质激素等治疗,水肿消退,全身症状改善,家长要求出院改用中药治疗。
【查体】 就诊时患儿面色萎黄,倦怠乏力,眼睑微肿,舌偏红,苔薄腻,脉细软。
【实验室检查】 尿蛋白(+++)。
【辨证】 脾肾两虚。
【治法】 益气健脾补肾。
【方药】 生黄芪15g,太子参12g,生地黄10g,山药20g,茯苓12g,菟丝子12g,泽泻10g,芡实10g。泼尼松减量,改隔日服1次。
二诊:1个月后,患儿精神好转,浮肿消退,尿蛋白少量。药用生黄芪15g,党参10g,女贞子10g,补骨脂10g,山药20g,菟丝子12g,白术10g。
三诊:2周后患儿面色转润,食欲改善,尿蛋白转阴,停用泼尼松,继用原方,随访1年正常。
【按语】 肾病综合征在中医属“水肿”范畴。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水道身肿候》曰:“水病者,由脾肾俱虚故也。”治疗应以健脾益气补肾为主。小儿肾病均有脾气虚,脾虚不能制水,故水气盈溢,渗于皮肤,流遍四肢,所以遍身肿。本例年龄虽幼,仍重用黄芪补益脾气,配以补肾健脾药收到良效,未见副作用。
[选自时毓民.黄芪在儿科疾病中的应用.上海中医药杂志,2002,(2):8]
4.王志国医案——气阴两虚
卢某,男,9岁。
【初诊日期】 1970年1月5日。
【主诉】 反复全身浮肿1年。
【现病史】 1年前曾患水肿,医谓是急性肾炎。治之半个月,肿消。不久复肿,如是反复多次。1969年5月后浮肿不消,某院诊断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用大量泼尼松、氢氯噻嗪、苯丙酸诺龙等治之半年,初则肿消,减后复肿,乃兼用中医。医云:脾肾阳虚,先后用济生肾气丸、真武汤、实脾以及六君、归脾等方治之,迄无效验。诊查:患儿全身浮肿,呈赤色圆月面,头发粗疏,不柔软,无光泽。性情躁,易怒易哭,大便时溏时硬,有时数日一行。小便黄短,晨起略多,以器盛之,则如肥皂泡状,经久不散。
【查体】 脉浮弦而数(110/分),舌干红苔少。血象:白细胞9.2×109/L,红细胞3.1×1012/L,血红蛋白8.1g/L。尿检:蛋白(+++),红细胞少许,白细胞少许。下面摘自患儿入院前8天在某院检查报告:血浆蛋白42g/L,A/G0.75/1.0,血胆固醇7.3mmol/L,三酰甘油2.5mmol/L,24小时尿蛋白定量11.5g。
【诊断】 肾病综合征(中医:水肿)。
【辨证】 气阴两虚。
【治法】 益气养阴,化湿清热。
【方药】 第一阶段:当务之急以滋阴降火为宜,大补阴丸合二至丸加味。泼尼松每天由30mg减为15mg,停用其他西药与温补食物。方药:龟甲24g,生地黄30g,知母15g,黄柏15g,女贞子15g,墨旱莲15g,天冬15g,牡丹皮12g,白茅根30g。
以此方为基础,随症加味,如肠胃不和加麦芽、山楂,口苦脘闷加竹茹、芦根等。除入院第10天感受冬温时邪,暂用辛凉轻剂3天外,此方服至20剂后,烦躁、易惕、口干诸恙递减。惟小便仍不利,浮肿未消,尿蛋白仍是(+++)。考虑此时真阴虽未充,然壮火已得制,目前脾虚水湿停滞之矛盾比较突出,转方以补脾行水为宜,养阴清火为辅,投剂仍不宜温燥,用陈士铎《辨证录》之决水汤加减。
第二阶段:车前子30g,连皮茯苓50g,赤小豆20g,王不留行15g,砂仁5g(用代原方之肉桂),加北沙参18g,扁豆30g,白茅根30g。加服知柏地黄丸6g,早、晚各吞服1次。
每日坚持汤剂、丸剂并进,患儿尿量渐增,泡沫渐减,浮肿缓缓消退。1个月后泼尼松再减至每日10mg。此法一直维持至3月上旬,患儿精神胃纳日佳,水肿消退一半左右,脉数减(90~95/分),舌赤亦渐淡。3月l5日再往某院检查。血浆蛋白48g/ L,A/G:0.85/1.0。虽略有好转,但仍不理想。此时内热证候消退已久,可渐进补益之剂,拟脾肾双补之法。
第三阶段:黄芪21g,石韦18g,白术12g,防风10g,大枣18g,生姜皮3g,连皮茯苓40g,扁豆24g,砂仁5g。加服六味地黄丸6g,早晚各吞服1次。并用食疗:山药30g,芡实30g,白果肉6g,猪瘦肉100g。煮作羹常食,此法治虚性蛋白尿,平稳有效。
从此患儿日服黄芪、白术已不觉温燥,病情日轻。4月中旬,泼尼松减至每日5mg(维持至年底停用),4月底,浮肿已消退八九。5月初出院检查:红细胞42× 1012/L,血红蛋白108g/L,血浆蛋白55g/L,A/G:1.02/1.0。尿蛋白(+)。
出院后,继续门诊观察治疗,常服六味地黄丸不辍,间歇服参苓白术散加黄芪、芡实等,至年底停药,再往某院检查,已一切正常。至今20年未复发,已结婚生子矣。
【按语】 本案初时阴虚火旺较为突出,故急以滋阴降火,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用大补阴丸合二至丸加味,服药20剂后烦躁、易怒、惊惕、口干诸恙递减,但小便仍不利,浮肿未消,尿蛋白仍(+++),此乃真阴虽未充,壮火已得制。但脾运未复,故水湿停滞之标象较为突出,转方以决水汤补脾行水为主,知柏地黄丸养阴清火为辅,如此汤剂、丸剂并进,泼尼松逐渐减量,水肿渐消,临床证候及实验室检查均有改善,说明真阴渐充。故第三阶段以防己黄芪汤合玉屏风散化裁,去防己之苦寒,易以石韦之清淡,加茯苓、扁豆补脾除湿,砂仁健脾行气,共奏益气健脾,利水消肿之功。加服六味地黄丸,配以食疗,基本缓解出院。但此时浮肿仍有一、二,血红蛋白及血浆蛋白仍偏低,尿蛋白未消尽,病未痊愈,尚有复发之可能。继以门诊观察,常服六味地黄丸以补肾。参苓白术散加黄芪,芡实以补脾,坚持脾肾双补以治本,终得痊愈。
[选自王志国.肾病综合征.第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42]
5.汪受传医案——标证外感风邪
任某,男,9岁。
【初诊日期】 1984年4月16日。
【主诉】 发热、全身浮肿1天。
【现病史】 患儿曾于1981年5月18日因肾病综合征住院,经泼尼松、健脾利水中药治疗3个多月,尿蛋白由(+++)降为微量而出院。出院后继服泼尼松、知柏地黄丸2周而停药。偶尔复查小便,尿蛋白仍为微量。本月16日,患儿发热后继见浮肿,尿蛋白(+++),由门诊再次收住入院。入院时发热、少汗,咽红,咳嗽,纳差,全身浮肿,按之凹陷难起,尿少色黄。
【查体】 体温39.5℃,全身浮肿,按之凹陷难起,咽红,舌质红,苔黄腻。血压102/58mmHg。体重29.5kg。血白细胞总数17.2×109/L,中性粒细胞82%,淋巴细胞18%,红细胞沉降率115mm/h。血蛋白图谱:PA0.046,A0.264,α10.035,α2 0.356,β0.16,γ0.139。胆固醇7.33mmol/L。
【诊断】 肾病综合征(中医:水肿)。
【辨证】 标证——外感风邪。
【治法】 疏风清热,宣肺利水。
【方药】 金银花10g,连翘10g,荆芥6g,防风6g,桔梗6g,桑叶10g,桑白皮10g,车前子10g,鱼腥草15g,荔枝草15g。每日1剂。治疗3日后,热退咳止,浮肿依然。
4月20日,易宣肺利水法。方药:麻黄3g,防己10g,桔梗6g,连翘10g,桑白皮10g,车前子10g,泽泻10g,荔枝草15g,赤小豆15g。药后小便增加,浮肿渐减。此方加减,至4月27日,诸症均退,但尿蛋白仍为(+++)。
5月5日,给服雷公藤合剂(每30ml中含雷公藤15g,鸡血藤15g,生甘草6g),每次10ml,1天3次。
5月7日,尿蛋白降为微量。复查血白细胞8.4×109/L,中性粒细胞55%,淋巴细胞40%,嗜酸性粒细胞5%。红细胞沉降率94mm/h。血蛋白图谱:PA0.015,A 0.449,α10.035,α20.181,β0.154,γ0.166。此后,因患儿小便黄,舌质偏红、舌苔根部黄腻,改用四妙丸加味,雷公藤合剂续服。尿蛋白维持于阴性到极微。
5月31日,红细胞沉降率20mm/h。胆固醇4.55mmol/L。雷公藤合剂减为每次5ml,1天3次。
6月8日,停用雷公藤合剂,仍予四妙丸加味。
6月25日,查24小时尿蛋白定量为0.12g。观察至7月3日,患儿身无所苦,尿常规检查正常,以“临床缓解”出院。
【按语】 本案因外感风热致肾病复发而水湿泛溢,全身浮肿。急则治其标,首以疏风清热,宣肺利水解其表邪,利其水湿。银翘散、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10剂后水肿消退,诸证好转,惟尿蛋白仍(+++)。用雷公藤合剂后尿蛋白减少,但小便黄、舌质偏红、舌苔根黄腻,说明湿热未清,继以清热燥湿之四妙丸加味,与雷公藤合剂同用,加减治疗1个月余,尿蛋白转阴,实验室检查基本恢复正常而出院。
[选自汪受传.雷公藤为主治疗儿童肾病综合征.浙江中医杂志,1985,20(9):405-406)]
(万力生 邱静宇 黄慧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