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医儿科诊疗思维:疳病成因与病理解析

中医儿科诊疗思维:疳病成因与病理解析

时间:2024-01-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八节疳病疳病是由于喂养不当,或因多种疾病的影响,导致脾胃受损,气液耗伤而形成的一种小儿慢性病证。综上所述,疳病的主要病变部位在脾胃,其基本病理改变为脾胃受损,津液消亡。

中医儿科诊疗思维:疳病成因与病理解析

第八节 疳 病

疳病是由于喂养不当,或因多种疾病的影响,导致脾胃受损,气液耗伤而形成的一种小儿慢性病证。临床以形体消瘦,面黄发枯,精神委靡或烦躁,饮食异常,大便不调为特征。本病相当于西医学营养不良

一、诊疗思维

(一)病因病机分析

引起疳病的病因较多,临床以饮食不节、喂养不当、营养失调、疾病影响以及先天禀赋不足为常见,其病变部位主要在脾胃,可涉于五脏。胃主受纳,脾主运化,共主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及其水谷精微输布,以营养全身。脾健胃和,则气血津液化生有源,全身上下内外得以滋养。若脾胃失健,生化乏源,则气血不足,津液亏耗,肌肤、筋骨、经脉、脏腑失于濡养,日久则形成疳病。正如《小儿药证直诀·诸疳》所说:“疳皆脾胃病,亡津液之所作也。”

1.喂养不当 饮食不节,喂养不当是引起疳病最常见的病因,这与小儿“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密切相关。小儿神识未开,乳食不知自节,若喂养不当,乳食太过或不及,均可损伤脾胃,形成疳病。太过指乳食无度,过食肥甘厚味、生冷坚硬难化之物,或妄投滋补食品,以致食积内停,积久成疳。正所谓“积为疳之母”也。不及指母乳匮乏,代乳品配制过稀,未能及时添加辅食,或过早断乳,摄入食物的数量、质量不足,或偏食、挑食,致营养失衡,长期不能满足生长发育需要,气液亏损,形体日渐消瘦而形成疳病。

2.疾病影响 多因小儿久病吐泻,或反复外感,罹患时行热病、肺痨诸虫,失于调治或误用攻伐,致脾胃受损,津液耗伤,气血亏损,肌肉消灼,形体羸瘦,而成疳病。此即《幼科铁镜·辨疳疾》所言:“疳者……或因吐久、泻久、痢久、疟久、热久、汗久、咳久、疮久,以致脾胃亏损,亡失津液而成也。”

3.禀赋不足 先天胎禀不足,或早产、多胎,或孕期久病、药物损伤胎元,致元气虚惫。脾胃功能薄弱,纳化不健,水谷精微摄取不足,气血亏耗,脏腑肌肤失于濡养,形体羸瘦,形成疳病。

综上所述,疳病的主要病变部位在脾胃,其基本病理改变为脾胃受损,津液消亡。因脾胃受损程度不一,病程长短有别,而病情轻重差异悬殊。初起仅表现脾胃失和,运化不健,或胃气未损,脾气已伤,胃强脾弱,肌肤失荣不著者,为病情轻浅,正虚不著的疳气阶段;继之脾胃虚损,运化不及,积滞内停,壅塞气机,阻滞络脉,则呈现虚中夹实的疳积证候;若病情进一步发展或失于调治,脾胃日渐衰败,津液消亡,气血耗伤,元气衰惫者,则导致干疳。

干疳及疳积重症阶段,因脾胃虚衰,生化乏源,气血亏耗,诸脏失养,必累及其他脏腑,因而易于出现各种兼证,正所谓“有积不治,传之余脏”也。若脾病及肝,肝失所养,肝阴不足,不能上承于目,而见视物不清,夜盲目翳者,则谓之“眼疳”;脾病及心,心开窍于舌,心火上炎,而见口舌生疮者,称为“口疳”;脾病及肺,土不生金,肺气受损,卫外不固,易于外感,而见咳喘、潮热者,称为“肺疳”;脾病及肾,肾精不足,骨失所养,久致骨骼畸形者,称为“骨疳”;脾虚不运,气不化水,水湿泛滥,则出现“疳肿胀”。若脾虚失摄,血不归经,溢出脉外者,则可见皮肤紫斑瘀点及各种出血证候。重者脾气衰败,元气耗竭,直至阴阳离决而卒然死亡。

病机在于脾胃受损,气阴耗伤,受纳运化功能失调。

病因病机示意图

(二)诊断思维

1.辨病思维

(1)诊断要点

①有喂养不当或病后饮食失调及长期消瘦史。

②形体消瘦,体重比正常同年龄儿童平均值低15%以上,面色无华,毛发稀疏枯黄;严重者干枯羸瘦,体重可比正常平均值低40%以上。

③饮食异常,大便干稀不调,或脘腹膨胀等明显脾胃功能失调症状。

④兼有精神不振,或好发脾气,烦躁易怒,或喜揉眉擦眼,或吮指磨牙等症。

贫血者,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减少。出现肢体浮肿,属于疳肿胀(营养性水肿)者,血清总蛋白大多在45g/L以下,血清白蛋白约在20g/L以下。

(2)鉴别诊断

①厌食:本病由喂养不当,脾胃运化功能失调所致,以长期食欲不振,厌恶进食为主症,无明显消瘦,精神尚好,病在脾胃,不涉及他脏,一般预后良好。

②积滞:本病以不思乳食,食而不化,脘腹胀满,大便酸臭为特征,与疳病以形体消瘦为特征有明显区别。但两者也有密切联系,若积久不消,影响水谷精微化生,致形体日渐消瘦,可转化为疳病。

2.辨证思维

(1)辨病因:疳病的病因有饮食喂养不当、多种疾病影响及先天禀赋不足等,临床上各种原因互相参杂,应分辨主次,掌握重点。

(2)辨轻重:疳病之初期,症见面黄发稀,易发脾气,厌食或食欲不振,形体消瘦,病情较轻者仅表现为脾胃不和,运化失健;疳病发展,脾失健运,积滞内停,壅滞气机出现形体明显消瘦,肚腹膨胀,躁扰不安,嗜食异物等,为本虚标实,病情较重;若极度消瘦,皮肤干瘪,大肉已脱,杳不知食,甚则突然虚脱,为疳病后期,气血俱虚,脾胃衰败,病情危重。审查患儿的精神状态及食欲好坏,是辨别轻重、判断预后的关键

(3)辨兼证:疳病病变部位开始主要在脾胃,主要出现脾胃方面症状,疳病后期,气血虚衰,诸脏失养,若出现入夜视物不明,为肝阴不足的眼疳;出现口舌生疮,为心火上炎的口疳;出现足踝浮肿,为脾病及肾,气不化水的疳肿胀;出现咳嗽、潮热,为肺阴不足的肺疳;出现齿衄、皮肤紫癜者为疳病恶候,提示脾不统血,血不归经;若出现面色img37

白,四肢厥冷,呼吸微弱,杳不思纳,为阴竭阳脱的危候。

(三)治则思维

本病治疗原则以健运脾胃为主,通过调理脾胃,助其纳化,以达气血丰盈、津液充盛、肌肤得养之目的。根据疳气、疳积、干疳的不同阶段,而采取不同的治法。疳气以和为主;疳积以消为主,或消补兼施;干疳以补为要。出现兼证者,应按脾胃本病与他脏兼证合参而随症治之。此外,合理补充营养,纠正不良饮食习惯,积极治疗各种原发疾病,对本病康复也至关重要。

综合近年有关成方治疗疳病的临床报道,分析其拟方共同点为补脾助运,组方选药比较平和,无大补大消之品,均以补脾运脾法同用。用药大致有以下四类:第一类健脾益气药,如党参黄芪白术大枣;第二类健脾化湿药,如薏苡仁、茯苓苍术、砂仁等;第三类健脾消食药,如谷麦芽、鸡内金、山楂等;第四类健脾行气药,如青皮、陈皮枳壳等。经临床运用表明,补运兼施是治疗疳病的可靠疗法,在促进患儿消化吸收功能方面有较为可靠的疗效,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除补运兼施外,还须肝脾同治,因“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所以,肝之疏泄功能对维护脾胃正常运化起着重要的作用。疳病病机特点为不离乎脾胃,也不局限于脾胃,特别是疳气证,脾病及肝,土虚木旺,所以肝脾同治亦是治疗疳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四)辨证论治

1.常证

(1)疳气

【证候】 形体略瘦,面色少华,毛发稀疏,不思饮食,精神欠佳,性急易怒,大便干稀不调,舌质略淡,苔薄微腻,脉细有力。

【辨证】 本证为疳病初起阶段,由脾胃失和,纳化失健所致。以形体略瘦,食欲不振为特征。失于调治者,可转为疳积证。

【治法】 调脾健运。

【主方】 资生健脾丸加减。

【处方举例】 党参10g,白术10g,山药15g,茯苓15g,薏苡仁15g,泽泻10g,藿香10g,砂仁5g,白扁豆10g,麦芽15g,神曲10g,山楂10g。(以5岁为例)

(2)疳积

【证候】 形体明显消瘦,面色萎黄,肚腹膨胀,甚则青筋暴露,毛发稀疏结穗,精神烦躁,夜卧不宁,或见揉眉挖鼻,吮指磨牙,动作异常,食欲不振或善食易饥,或嗜食异物,舌淡苔腻,脉沉细而滑。

【辨证】 本证多由疳气发展而来,属脾胃虚损,积滞内停,虚实夹杂之证,病情较为复杂。症见形体明显消瘦,四肢枯细,肚腹膨胀,烦躁不宁。辨别疳之有积无积,须视腹之满与不满,腹大肢细是本证的典型体征。若脘腹胀满,嗳气纳差为食积;大腹胀满,叩之如鼓为气积;腹胀有块,推揉可散为虫积;腹内痞块,推之不减为血积。本证重者也可出现兼证,若疳积失于调治而发展,则成干疳之证。

【治法】 消积理脾。

【主方】 肥儿丸加减。

【处方举例】 人参5g,白术10g,茯苓10g,神曲10g,山楂10g,麦芽15g,鸡内金10g,大腹皮10g,槟榔10g,黄连3g,胡黄连10g,甘草6g。(以5岁为例)

(3)干疳

【证候】 形体极度消瘦,皮肤干瘪起皱,大肉已脱,皮包骨头,貌似老人,毛发干枯,面色img38

白,精神委靡,啼哭无力,腹凹如舟,杳不思食,大便稀溏或便秘,舌淡嫩,苔少,脉细弱。

【辨证】 本证为疳病后期表现,由脾胃虚衰,津液消亡,气血两败所致。以形体极度消瘦,精神委靡,杳不思食为特征。常出现病涉五脏的种种兼证,严重者可随时出现气血衰亡、阴竭阳脱的变证。

【治法】 补益气血。

【主方】 八珍汤加减。

【处方举例】 党参10g,黄芪15g,白术10g,茯苓10g,熟地黄10g,当归10g,白芍10g,川芎10g,陈皮6g,白扁豆10g,砂仁(后下)5g,甘草6g。(以5岁为例)

2.兼证

(1)眼疳

【证候】 两目干涩,畏光羞明,眼角赤烂,甚则黑睛混浊,白翳遮睛或有夜盲等。

【辨证】 本证由脾病及肝,肝血不足,不能濡养眼目所致。形体消瘦,伴有上述眼部症状,无论轻重,均可辨为本证。

【治法】 养血柔肝,滋阴明目。

【主方】 石斛夜光丸加减。

【处方举例】 石斛10g,天冬10g,生地黄12g,枸杞子15g,菊花10g,白蒺藜10g,蝉蜕5g,木贼草10g,青葙子10g,夏枯草10g,川芎10g,枳壳5g。(以5岁为例)

(2)口疳

【证候】 口舌生疮,甚或满口糜烂,秽臭难闻,面赤心烦,夜卧不宁,小便短黄,或吐舌、弄舌,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数。

【辨证】 本证由脾病及心,心失所养,心火上炎所致。以形体消瘦,伴口舌生疮为特征。

【治法】 清心泻火,滋阴生津。

【主方】 泻心导赤散加减。

【处方举例】 黄连3g,栀子5g,连翘10g,灯心草3g,竹叶10g,生地黄12g,麦冬10g,玉竹10g。(以5岁为例)

(3)疳肿胀

【证候】 足踝浮肿,甚或颜面及全身浮肿,面色无华,神疲乏力,四肢欠温,小便不利,舌淡嫩,苔薄白,脉沉迟无力。

【辨证】 本证由脾病及肾,阳气虚衰,气不化水,水湿泛滥肌肤所致。以形体消瘦,伴肢体浮肿,按之凹陷难起为特征。

【治法】 健脾温阳,利水消肿。(www.xing528.com)

【主方】 防己黄芪汤合五苓散加减。

【处方举例】 黄芪15g,白术12g,茯苓15g,猪苓15g,泽泻10g,防己5g,桂枝5g,甘草6g。(以5岁为例)

(五)病程观察

1.常证

①在疳气证型中,食欲不振,腹胀苔厚腻,去党参、白术,加苍术5g,鸡内金10g,厚朴5g,运脾化湿,消积除胀;性情急躁,夜卧不宁加钩藤10g,黄连3g,抑木除烦;大便稀溏加炮姜3g,肉豆蔻5g,温运脾阳;大便秘结加火麻仁10g,决明子10g,润肠通便。

②在疳积证型中,腹胀明显加枳实5g,木香5g,理气宽中;大便秘结加麻仁10g,郁李仁10g,润肠通便;烦躁不安,揉眉挖鼻加栀子5g,莲子心5g,清热除烦,平肝抑木;多饮善饥加石斛10g,天花粉10g,滋阴养胃;恶心呕吐加竹茹10g,半夏10g,降逆止呕;胁下痞块加丹参10g,郁金10g,穿山甲10g,活血散结;大便下虫加苦楝皮10g,使君子10g,杀虫消积。治疗过程中须注意消积、驱虫药不可久用,应中病即止,积去、虫下后再调理脾胃。

③在干疳病型中,四肢欠温,大便稀溏去熟地黄、当归,加肉桂5g,炮姜3g,温补脾肾;夜寐不安加五味子5g,首乌藤10g,宁心安神;舌红口干加石斛10g,乌梅10g,生津敛阴。若出现面色苍白,呼吸微弱,四肢厥冷,脉细欲绝者,应急施独参汤或参附龙牡救逆汤以回阳救逆固脱,并配合西药抢救。

2.兼证

①在眼疳病型中,夜盲者选羊肝丸。

②在口疳病型中,内服药同时,加外用冰硼散或珠黄散涂搽患处。

③在疳肿胀证型中,若浮肿明显,腰以下为甚,四肢欠温,偏于肾阳虚者,可用真武汤。

(六)预后转归

大多可以痊愈,预后良好。若胃气衰败,食欲全无,或伴有其他严重兼证者,则预后不良。如果患儿生长发育广泛受损,智力及生理发育迟缓可能是永久性的。婴儿患营养不良的时间越早,其远期影响越大,尤其是知觉和抽象思维的能力缺陷。

(七)预防与调护

1.合理喂养 婴儿期应采用母乳喂养,尤其是早产儿及小于胎龄儿,对母乳不足及无母乳者,应采用合理的混合喂养或人工喂养。随年龄增长,应补充各种辅食,包括各种维生素矿物质,尤其应注意补充优良蛋白质

2.合理安排生活 保证小儿充足的睡眠,纠正不良卫生习惯,适当安排户外活动及锻炼身体,以增进食欲,提高消化能力。

3.预防各种传染病和矫正先天畸形 要做好传染病的预防接种、隔离和早期治疗。防治反复呼吸道感染。对患有先天畸形如唇裂、腭裂及幽门狭窄等,也必须及时予以适当治疗。

4.定时测量体重和身长 每周测体重1~2次,每月测身长1次,如发现小儿体重不增或减轻,皮下脂肪减少,肌肉松弛,皮肤苍白,应分析原因,及早诊断与治疗。

(八)疗效评定

1.治愈 体重增加,接近正常健康小儿体重,各种症状消失。实验室检查指标恢复正常。

2.好转 体重有所增加,精神、食欲及其他症状改善。

3.未愈 症状及体征均无变化。

二、名家医案

1.曹必如医案——脾虚不运

阁某,男,1岁半。

【现病史】 患儿因断乳过早,人工喂养不当,营养失调,形体日渐消瘦,食欲不佳,强行喂食即作呕,大便稀溏,每日2~3次,小便正常。

【查体】 精神较差,面色img39白,头发较稀色黄无光泽,腹部微膨,按之濡软,舌淡红,苔薄徽腻,指纹淡。

【诊断】 营养不良(中医:疳病)。

【辨证】 脾虚不运。

【治法】 健脾益气。

【方药】 参苓白术散加减。太子参6g,白茯苓6g,炒白术6g,白扁豆6g,砂仁1.5g,薏苡仁6g,大枣6g。每日1剂,煎2次,分2~4次服完。

半月后复诊,谓患儿服药以来,无不良反应,口味渐佳,大便成形,精神转好,比以前活泼。嘱其坚持服药1个月,然后视情况而定。

1个月余后来复诊,面色略现红润,食欲好,精神佳,二便正常,家长谓煎药太麻烦,同意停药,嘱其每日早晚服食怀山药粉各1次,略加糖微甜为度,用冷水调成糊状,火上加热成干糊状,或用沸水冲调亦可,每次服半小碗,坚持服用半年至1年。或用薏苡仁粉亦可,服食方法同前。

[选自曹必如.治疳七法.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92,12(4):31]

2.曹必如医案——气血亏乏,脾肾两虚

王某,女,1岁半。

【现病史】 患儿早产,生下时体重仅4斤。母亲身体不好,母奶不足,加用牛奶、奶糕等喂养,身体一直羸瘦,尿多且清长,纳差便溏。牙齿生长及走路都较正常儿童为迟,

【查体】 精神委靡不振,毛发稀疏而桔黄,面色img40白,囟门未闭,舌淡少苔,指纹淡。

【诊断】 营养不良(中医:疳病)。

【辨证】 气血亏乏,脾肾两虚。

【治法】 健脾益肾,补气养血。

【方药】 八珍汤合扶元散。红参3g,黄芪6g,熟地黄6g,当归3g,白芍6g,怀山药6g,茯苓6g,炒白术6g,生牡蛎15g,川芎3g,炙甘草2g,石菖蒲3g。每日1剂,煎汤代茶。

服药半个月,病有转机,以此方加减,共治疗3个月,患儿精神明显好转,食欲增强,体重增加,其他症状均已减轻,嘱继续精心护理,注意喂养和调治。

[选自曹必如.治疳七法.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92,12(4):33]

3.傅德华医案——脾疳夹痢,虚中夹实

周某,男,4岁。

【初诊日期】 1980年7月25日。

【现病史】 患者在1个月前,开始发热,泄泻带黏液便,初起赤白相兼,1日6~10次。曾在某医院等处治疗,效不佳而来诊。

【现症】 低热,纳少,腹胀痛,时弯腰挺肚,啼哭烦躁,黏液便1日4~6次。

【查体】 体温38℃精神委靡,两眼凹陷,肌肉消瘦,肛门红,舌红,苔薄,脉弱,针四缝穴液多。

【诊断】 营养不良(中医:疳病)。

【辨证】 脾疳挟痢,虚中夹实。

【治法】 健脾扶正,佐以清热燥湿,行气。

【方药】 杞地异功散加减。党参9g,白术、茯苓、山药、白芍、槟榔、神曲各6g,炙甘草、陈皮、枸杞子、黄连、黄芩各3g。3剂。并针刺四缝穴。

二诊(7月28日):诸证已减,大便转常,腹胀痛已除,神志好转,针刺四缝穴尚有黏液。按前方去芩、连、曲,加白扁豆6g,谷虫6g,大枣4枚。3剂,并针刺四缝穴。

服药后诸症基本消失,仅有肌肉消瘦和两眼凹陷未复,针刺四缝穴液极少夹血。原方继服2剂,巩固疗效,并适当增加营养。(随访愈)

[选自傅寿根.傅德华老中医治疳积的经验.福建中医药,1993,24(5):10]

4.傅德华医案——肺脾气阴两虚、兼虚热

赖某,女,3岁,住宁化水茴沿溪。

【初诊日期】 1980年8月17日。

【现病史】 患者反复低热,咳嗽已4个月,曾服中西药无效而来诊,症见反复低热,咳嗽无痰,声音嘶哑,食少倦怠,短气,夜间盗汗,口渴欲饮。

【查体】 形体消瘦,唇干肤燥,舌红少津,指纹淡,脉细数。针刺四缝穴液多。

【辨证】 肺脾气阴两虚、兼虚热。

【治法】 健脾益气,滋阴退热。

【方药】 枸杞子、熟地黄、太子参、茯苓、麦冬、麻黄根、生黄芪、川贝母、胡黄连、地骨皮各6g,白术、炙甘草各3g,五味子、鸡内金各4g。4剂,并针刺四缝穴。

复诊(8月21日):诸症大减,低热已除,纳增、汗止。继前方2剂后去胡连、地骨皮、麻黄根,又进2剂而愈。

[选自傅寿根.傅德华老中医治疳积的经验.福建中医药,1993,24(5):11]

(万力生 丛 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