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小儿泄泻及治疗,预后良好

小儿泄泻及治疗,预后良好

时间:2024-01-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七节泄泻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特征的一种小儿常见病。虽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节发病率为高,秋冬季节发生的泄泻,容易引起流行。一般及时治疗预后良好,但重者泄下过度,易见气阴两伤,甚至阴竭阳脱。重症泄泻患儿,泻下过度,易于伤阴耗气,出现气阴两伤,甚至阴伤及阳,导致阴竭阳脱的危重变证。⑤大便病原体检查可有致病性大肠埃希菌或病毒检查阳性等。

小儿泄泻及治疗,预后良好

第七节 泄 泻

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特征的一种小儿常见病。本病以2岁以下的小儿最为多见。虽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节发病率为高,秋冬季节发生的泄泻,容易引起流行。一般及时治疗预后良好,但重者泄下过度,易见气阴两伤,甚至阴竭阳脱。久泻迁延不愈者,则易转为疳病或出现慢惊风。由于发病率高,危害性大,目前被列为我国儿童重点防治的“四病”之一。本病包括西医学所称的小儿肠炎、消化不良、肠功能紊乱。

一、诊疗思维

(一)病因病机分析

小儿泄泻发生的原因,以感受外邪、伤于饮食、脾胃虚弱为多见。其主要病变在脾胃。因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脾主运化水湿和水谷精微,若脾胃受病,则饮食入胃之后,水谷不化,精微不布,清浊不分,合污而下,致成泄泻。故《幼幼集成·泄泻证治》说:“夫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盖胃为水谷之海,而脾主运化,使脾健胃和,则水谷腐化而为气血以行荣卫。若饮食失节,寒温不调,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致合污下降,而泄泻作矣。”

1.感受外邪 小儿脏腑柔嫩,肌肤薄弱,冷暖不知自调,易为外邪侵袭而发病。外感风、寒、暑、热诸邪常与湿邪相合而致泻,盖因脾喜燥而恶湿,湿困脾阳,运化失职,湿盛则濡泻,故前人有“无湿不成泻”“湿多成五泻”之说。由于时令气候不同,长夏多湿,故外感泄泻以夏秋多见,其中又以湿热泻最常见,风寒致泻则四季均有。

2.伤于饮食 小儿脾常不足,运化力弱,饮食不知自节,若调护失宜,乳哺不当,饮食失节或不洁,过食生冷瓜果或难以消化之食物,皆能损伤脾胃,发生泄泻。如《素问·痹论》所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小儿易为食伤,发生伤食泻,在其他各种泄泻证候中亦常兼见伤食证候。

3.脾胃虚弱 小儿素体脾虚,或久病迁延不愈,脾胃虚弱,胃弱则腐熟无能,脾虚则运化失职,因而水反为湿,谷反为滞,不能分清别浊,水湿水谷合污而下,而成脾虚泄泻。亦有暴泻实证,失治误治,迁延不愈,如风寒、湿热外邪虽解而脾胃损伤,转成脾虚泄泻者。

4.脾阳虚 脾虚致泻者,一般先耗脾气,继伤脾阳,日久则脾损及肾,造成脾肾阳虚。阳气不足,脾失温煦,阴寒内盛,水谷不化,并走肠间,而致澄澈清冷,洞泄而下的脾肾阳虚泻。

病机为脾胃运化失常,清浊相干,并走大肠

病变脏腑在脾胃:无论是外感、食伤、还是正虚,其共同的病理变化,都是脾主运化的功能失常。脾胃升降失司,精华糟粕不分,清浊合污下流,是形成泄泻的基本机制。

病理因素为湿滞:外感暑热或风寒,皆夹湿;乳食内停酿生湿浊;脾胃虚弱湿自内生。脾喜燥恶湿,湿困中焦,运化失司,下泄作泻。

由于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患泄泻后较成人更易于损阴伤阳发生变证。重症泄泻患儿,泻下过度,易于伤阴耗气,出现气阴两伤,甚至阴伤及阳,导致阴竭阳脱的危重变证。若久泻不止,脾气虚弱,肝旺而生内风,可成慢惊风;脾虚失运,生化乏源,气血不足以荣养脏腑肌肤,久则可致疳病。

病因病机示意图

(二)诊断思维

1.辨病思维

(1)诊断要点

①大便次数增多,每日超过3~5次,多者达10次以上,呈淡黄色,如蛋花汤样,或黄绿稀溏,或色褐而臭,可有少量黏液。或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口渴等症。

②有乳食不节,饮食不洁或感受时邪病史。

③重症腹泻及呕吐严重者,可见小便短少,体温升高,烦渴神疲,皮肤干瘪,囟门凹陷,目眶下陷,啼哭无泪等脱水征,以及口唇樱红,呼吸深长,腹胀酸碱平衡失调和电解质紊乱的表现。

④大便镜检可有脂肪球或少量白细胞红细胞

⑤大便病原体检查可有致病性大肠埃希菌或病毒检查阳性等。

在正常情况下,婴儿大便次数比成人多,特别是母乳喂养的婴儿,大便呈糊状,质地稠匀,每天2~4次,食欲良好,精神正常,无呕吐、无发热等症状。泄泻患儿的大便次数较平常明显增多,大便质地的变化较次数的增加更为重要,如果大便次数虽然增加不明显,但大便内水分增多,质地稀薄,甚至如水样,精神萎软,亦当诊断为泄泻。

(2)鉴别诊断

痢疾:大便稀,有黏冻或脓血,便次增多,里急后重,腹痛明显。大便常规检查红细胞、白细胞均多,可找到吞噬细胞;大便培养有痢疾杆菌生长。

②生理性腹泻:多见于6个月以下的小儿,外观虚胖,常伴湿疹,生后不久就腹泻,除大便次数增多外,食欲好,无呕吐,生长发育不受影响。添加辅食后大便逐渐转为正常。

2.辨证思维

①辨病因:不同的病因可导致不同的证型,以及不同的大便性状。一般大便稀溏夹乳凝块或食物残渣,气味酸臭,或如败卵,多由伤乳伤食所致。大便清稀多泡沫,色淡黄,臭气不甚,多由风寒引起。水样或蛋花汤样便,量多,色黄褐,气秽臭,或见少许黏液,腹痛时作,多是湿热所致。大便稀薄或烂糊,色淡不臭,多食后作泻,是为脾虚所致。大便清稀,完谷不化,色淡无臭,多属脾肾阳虚。

②辨轻重:大便次数一般不超过10次,精神尚好,无呕吐,小便量可,属于轻证。泻下急暴,次频量多,神萎或烦躁,或有呕吐,小便短少,属于重证。若见皮肤干枯,囟门凹陷,啼哭无泪,尿少或无,面色发灰,精神委靡等,则为泄泻的危重变证。

③辨虚实:泄泻病程短,泻下急暴,量多腹痛,多属实证。泄泻日久,泻下缓慢,腹胀喜按,多为虚证。迁延日久难愈,泄泻或急或缓,腹胀痛拒按者,多为虚中夹实。

(三)治则思维

泄泻治疗,以运脾化湿为基本法则。泄泻有虚有实,实证之湿,有寒湿、湿热之分,因此,祛除湿邪又有温化寒湿、清化湿热之别。虚证之湿,多由脾虚不能化湿,须用健脾化湿,若脾肾阳气不足者,则用温阳化湿之法。化湿必须使邪有出路,燥湿于中,选用芳香辟秽之品,使其消于无形;渗湿于下,选用淡渗利水之品,使其从小便而去。辨证时,实证以祛邪为主,根据不同的证型分别治以消食导滞,祛风散寒,清热利湿。虚证以扶正为主,分别治以健脾益气,补脾温肾。泄泻变证,分别治以益气养阴、酸甘敛阴,育阴回阳、救逆固脱。本病除内服药外,还常使用外治、推拿、针灸等法治疗。

(四)辨证论治

1.常证

①湿热泻

【证候】 大便水样,或如蛋花汤样,泻下急迫,量多次频,气味秽臭,或见少许黏液,腹痛时作,食欲不振,或伴呕恶,神疲乏力,或发热烦闹,口渴,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指纹紫。

【辨证】 本证以起病急,泻下急迫,量多次频,舌质红,苔黄腻为特征。偏热重气味秽臭,或见少许黏液,发热;偏湿重便如稀水,口渴尿短;兼伤食大便夹不消化物,纳呆。若泻下过度,本证易于转为伤阴甚至阴竭阳脱变证。失治误治,迁延日久,则易转为脾虚泄泻。

【治法】 清肠解热,化湿止泻。

【主方】 葛根黄芩黄连汤。

【处方举例】 葛根10g,黄芩5g,黄连3g,地锦草5g,豆卷10g,甘草6g。(以5岁为例)

②风寒泻

【证候】 大便清稀,夹有泡沫,臭气不甚,肠鸣腹痛,或伴恶寒发热,鼻流清涕,咳嗽,舌质淡,苔薄白,脉浮紧,指纹淡红。

【辨证】 本证以大便清稀夹有泡沫,臭气不甚,肠鸣腹痛为特征。风象重便多泡沫,鼻流清涕;寒象重腹部切痛,恶寒;兼伤食大便夹不消化物,纳呆。风寒化热则便次增多,气转臭秽,发热加重。寒邪易伤阳气,见大便不化,肢冷神萎,需防伤阳变证。

【治法】 疏风散寒,化湿和中。

【主方】 藿香正气散加减。

【处方举例】 藿香5g,紫苏叶10g,白芷10g,生姜5g,半夏5g,陈皮5g,苍术10g,茯苓10g,甘草6g,大枣3枚。

③伤食泻

【证候】 大便稀溏,夹有乳凝块或食物残渣,气味酸臭,或如败卵,脘腹胀满,便前腹痛,泻后痛减,腹痛拒按,嗳气酸馊,或有呕吐,不思乳食,夜卧不安,舌苔厚腻,或微黄,脉滑实,指纹滞。

【辨证】 以起病前有乳食不节史,便稀夹不消化物,气味酸臭,脘腹胀痛,泻后痛减为特征。伤乳者稀便夹乳凝块;伤食者夹食物残渣。本证可单独发生,更常为他证兼证。调治不当,病程迁延,积不化而脾气伤,易转为脾虚泻,或脾虚夹积,甚至疳病。

【治法】 运脾和胃,消食化滞。

【主方】 保和丸加减。

【处方举例】 焦山楂10g,焦神曲10g,鸡内金10g,陈皮5g,半夏5g,茯苓10g,连翘10g。(以5岁为例)

④脾虚泻

【证候】 大便稀溏,色淡不臭,多于食后作泻,时轻时重,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缓弱,指纹淡。

【辨证】 本证常由暴泻失治迁延而成,以病程较长,大便稀溏,多于食后作泻,以及全身脾虚证象为特征。偏脾气虚者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神疲倦怠;偏脾阳虚者大便清稀无臭,神萎面白,肢体欠温。本证进一步发展,则由脾及肾,易转成脾肾阳虚泻,或久泻而成疳病。

【治法】 健脾益气,助运止泻。

【主方】 参苓白术散加减。

【处方举例】 党参10g,白术10g,茯苓10g,甘草6g,山药10g,莲子肉10g,白扁豆10g,薏苡仁15g,砂仁(后下)5g,桔梗10g。(以5岁为例)

⑤脾肾阳虚泻

【证候】 久泻不止,大便清稀,澄澈清冷,完谷不化,或见脱肛,形寒肢冷,面色img32白,精神委靡,睡时露睛,舌淡苔白,脉细弱,指纹色淡。

【辨证】 本证见于久泻,以大便澄澈清冷,完谷不化,形寒肢冷为特征。偏脾阳虚者大便清稀,或见脱肛,面色img33白;偏肾阳虚者大便清冷,滑脱不禁,腹凉肢冷,精神委靡。本证继续发展,则成重症泄泻,终则阳脱而亡。

【治法】 温补脾肾,固涩止泻。

【主方】 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加减。

【处方举例】 党参10g,白术10g,甘草6g,干姜5g,吴茱萸3g,制附子10g,补骨脂10g,肉豆蔻10g。(以5岁为例)

2.变证

①气阴两伤

【证候】 泻下过度,质稀如水,精神萎软或心烦不安,目眶及囟门凹陷,皮肤干燥或枯瘪,啼哭无泪,口渴引饮,小便短少,甚至无尿,唇红而干,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苔,脉细数。

【辨证】 本证多起于湿热泄泻,以精神萎软,皮肤干燥,小便短少为特征。偏耗气者大便稀薄,神萎乏力,不思进食;偏伤阴者泻下如水,量多,目眶及前囟凹陷,啼哭无泪,小便短少甚至无尿。本证若不能及时救治,则可能很快发展为阴竭阳脱证。

【治法】 健脾益气,酸甘敛阴。

【主方】 人参乌梅汤加减。

【处方举例】 人参10g,炙甘草6g,乌梅10g,木瓜5g,莲子10g,山药10g。(以5岁为例)

②阴竭阳脱

【证候】 泻下不止,次频量多,精神委靡,表情淡漠,面色青灰或苍白,哭声微弱,啼哭无泪,尿少或无,四肢厥冷,舌淡无津,脉沉细欲绝。

【辨证】 本证常因气阴两伤证发展,或久泻不止阴阳俱耗而成,以面色青灰或苍白,精神委靡,哭声微弱,尿少或无,四肢厥冷,脉沉细欲绝为特征。阴竭证皮肤枯瘪,啼哭无泪,无尿;阳脱证神萎而悄无声息,四肢厥冷,脉细欲绝。本证为变证危症,不及时救治则迅即夭亡。

【治法】 挽阴回阳,救逆固脱。

【主方】 生脉散合参附龙牡救逆汤加减。

【处方举例】 人参10g,麦冬10g,五味子5g,白芍10g,炙甘草6g,制附子10g,龙骨15g,牡蛎15g。(以5岁为例)(www.xing528.com)

(五)病程观察

1.常证

①在湿热泻证型中,热重泻频加鸡苏散10g,辣蓼10g,马鞭草10g;发热口渴加生石膏10g,芦根10g;湿重水泻加车前子10g,苍术10g;泛恶苔腻加藿香5g,佩兰5g;呕吐加竹茹10g,半夏5g;腹痛加木香5g;纳差加焦山楂10g,焦神曲10g。

②在风寒泻证型中,大便质稀色淡,泡沫多,加防风炭10g;腹痛甚,里寒重,加干姜5g,砂仁(后下)5g,木香5g;腹胀苔腻,加大腹皮5g,厚朴5g;夹有食滞者,去甘草、大枣,加焦山楂10g,鸡内金10g;小便短少加泽泻10g,车前子10g;恶寒鼻塞声重加荆芥10g,防风10g。

③在伤食泻证型中,腹痛加木香5g,槟榔10g;腹胀加厚朴5g,莱菔子10g;呕吐加藿香5g,生姜5g。

④脾虚泻中,胃纳呆滞,舌苔腻,加藿香5g,苍术10g,陈皮5g,焦山楂10g;腹胀不舒加木香5g,乌药10g;腹冷舌淡,大便夹不消化物,加炮姜5g;久泻不止,内无积滞者,加煨益智仁10g,肉豆蔻10g,石榴皮10g。

⑤在脾肾阳虚泻证型中,脱肛加炙黄芪10g,升麻10g;久泻滑脱不禁加诃子5g,石榴皮10g,赤石脂10g。

⑥小儿泄泻虽然可分风寒、伤食、湿热、脾虚、脾肾阳虚等不同证型,然各型之间常相互交织。风寒、脾虚泻易夹食,伤食泻又多外感风寒,湿热泻多伤暑,因此,治疗时要分清主次,相互兼顾。

2.变证 在气阴两伤证型中,泻下不止加山楂炭10g,诃子5g,赤石脂10g;口渴引饮加石斛10g,玉竹10g,天花粉10g,芦根10g;大便热臭加黄连3g,辣蓼5g。

(六)预后转归

轻型腹泻无明显口干、眼窝凹陷、前囟凹陷、尿少、皮肤弹性差等脱水症状者预后较好。生理性腹泻和“秋季腹泻”一般预后良好。但应注意慢性迁延性腹泻影响婴儿对营养物质吸收,使婴儿抵抗力降低,易患各种感染性疾病,这不仅影响生长发育,还会由于并发症而发生危险。重型腹泻大便次数多,常伴频繁呕吐、精神委靡、高热、腹胀、脱水症状等,应特别警惕。脱水、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都会对机体造成严重影响,如不及时抢救就会发生生命危险,因此应及时就医。

本病转归主要取决于素体脾胃强弱,治疗迟早得当,以及感邪轻重性质。感受暑热湿邪最易传变,其结果,或暑邪化火,内陷心包;或泻下不止,伤阴伤阳。另大泻不止,伤及脾阳,土虚水旺又可见慢脾风。

(七)预防与调护

1.注意饮食卫生,食品应新鲜、清洁,不吃变质食品,不要暴饮暴食。饭前、便后要洗手,乳具、食具要卫生。

2.提倡母乳喂养,不宜在夏季及小儿有病时断奶,遵照添加辅食的原则,注意科学喂养。

3.避免长期滥用广谱抗生素,以防止难治性肠道菌群失调所致的腹泻。

4.加强户外活动,注意气候变化,防止感受外邪,避免腹部受凉。

5.适当控制饮食,减轻脾胃负担。对吐泻严重及伤食泄泻患儿暂时禁食,以后随着病情好转,逐渐增加饮食量。忌食油腻、生冷、污染及不易消化的食物。

6.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勤换尿布。每次大便后,要用温水清洗臀部,扑上爽身粉,防止发生红臀。

7.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早发现泄泻变证。

(八)疗效评定

1.治愈 大便成形,全身症状消失。大便镜检无异常,病原学检查阴性。

2.好转 大便次数及水分减少,全身症状改善。大便镜检脂肪球或红、白细胞偶见。

3.未愈 大便次数及水分未改善,或症状加重。

二、名家医案

1.汪受传医案——风寒泻

姜某,女,1岁。

【初诊日期】 1999年12月20日。

【主诉】 发热伴腹泻、咳嗽1天。

【现病史】 患儿昨日外出感受风寒,出现发热,体温在37~38℃之间,微恶寒,无汗。腹泻,日行5~6次,为稀水便,无黏液及脓血,沫多,臭气不甚。伴咳嗽,少痰,流清涕,纳呆,小便量稍少。

【查体】 神清,精神反应尚可,皮肤弹性好,咽不红,心肺未闻异常。舌淡红苔白腻,指纹淡红在风关。

大便常规:稀水便,红细胞(—),白细胞(—)。

【诊断】 婴幼儿腹泻(中医:泄泻)。

【辨证】 外感风寒。

【治法】 解表化湿,理气和中,佐以宣肺止咳。

【方药】 藿香正气散加减。藿香5g,紫苏梗5g,川厚朴5g,半夏5g,芥穗5g,枳壳5g,桔梗5g,杏仁5g,甘草3g。3剂。

二诊:服药1剂,热退,泄泻减轻,服3剂,泻止,偶轻咳,无涕,纳增,舌淡红苔薄白,指纹淡紫。

【按语】 汪师认为小儿“脾常不足”,湿滞易停,若失于调护,外伤风寒,内伤湿滞,运化失职,发为泄泻;小儿“肺常不足”,风寒束肺,肺失宣肃,发为咳嗽;郁于卫表,则发热。故治疗应重在以解表化湿,理气和中为主,方中藿香辛散风寒、芳香化湿,配以芥穗疏风解表,增强辛散之力,祛邪外出;紫苏梗、川厚朴、半夏、枳壳理气和中;桔梗、杏仁宣肺止咳;甘草调和药性。诸药相合,使风寒外散,湿浊内化,脾气上升,肺气下降,诸症自愈。

[选自万力生.汪受传儿科医论医案选.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142-143]

2.汪受传医案——湿热泻

王某,男,13个月。

【初诊日期】 2004年12月5日。

【主诉】 发热伴腹泻1天。

【现病史】 1天前患儿发热,体温波动在38~39℃,偶咳。今晨起,患儿呕吐2次,为胃内容物。便稀,水样便,已7次。诊时,患儿发热,不咳,稀水样便,少尿。

既往体健,出生情况良好。

【查体】 体温38.3℃,精神反应稍差,咽充血,心肺未闻明显异常,皮肤弹性尚好,舌质红,苔薄黄,指纹紫滞。

查血常规:白细胞9.8×109/L,中性粒细胞0.48,淋巴细胞0.44。便常规:稀水便,白细胞0~1/HP。

【尿常规】 酮体(img34)。

轮状病毒检测:阳性。

【诊断】 轮状病毒肠炎(中医:泄泻)。

【辨证】 湿热泻。

【治法】 清热利湿。

【方药】 葛根芩连汤加减。葛根5g,黄芩5g,川黄连1.5g,木香3g,清半夏5g,甘草3g,泽泻5g,2剂。配合输电解质液以纠正水电解质平衡。

二诊:患儿昨天热退,无吐,尚见腹泻,腹胀,水样便稍见转稠,日6~8次,未见黏液便,尿量增。舌质红,苔薄,指纹淡紫。中药拟健脾止泻法,宗七味白术散加减:藿香5g,葛根5g,木香3g,党参5g,白术5g,茯苓5g,甘草3g,川黄连1g。2剂。

三诊:患儿便常,纳增,精神活泼。舌质偏红,苔薄白,指纹淡紫。腹泻病愈。予“保和散”调治脾胃。

【按语】 汪师认为秋季腹泻,初起因感邪热,多表里同病,葛根芩连汤为主以解表清热利湿。小儿脾常不足,热退或表邪解后,多表现脾弱失运,宜以七味白术散为主健脾止泻,若兼泄泻明显或有热象,可少佐川黄连苦寒坚肠止泻。方中用泽泻者,旨在利小便而实大便。

[选自万力生.汪受传儿科医论医案选.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141-142]

3.何炎img35

医案——脾阳将败,肾阳将绝之慢脾风

陈某,男,20天。

【初诊日期】 1991年11月24日。

【现病史】 小孩足月顺产,出生40天患泄泻,中西药并进,而病日重,到广州某医院请专家诊治,诊断为小儿腹泻、营养不良,经输液及抗生素、止泻等药治疗10余天,病益重,甚至泄泻每日20余次,肌肉尽削、声低息短。又到某中医院治疗数日亦罔效,再转某医院由儿科专家、教授会诊皆言病危重。用血清蛋白、血浆、补液、抗菌、止泻等药治疗6天,甚至神惫气促,惊惕抽搐,泄泻无度,甚则30分钟1次,只好转回东莞某医院留医,因病情加剧而请何老治疗。

就诊时病孩精神疲惫,声低息促,沉睡露睛,四肢厥冷,时时惊醒、抽搐,目上视,脸色萎黄,两颧高突,两目深陷,皮肤无弹性,大便日30余次,所泻皆胶冻清冷,小便赤短,口渴,舌质淡、苔厚腻,脉徽欲绝,指纹青紫至命关。尚幸能吞咽饮食。何老诊察后,细思片刻说:“此乃元气将亡,脾阳将败,肾阳将绝之慢脾风重病。”应急挽其欲脱之元气,振奋脾肾之阳,授以《谢映庐医集》大回生汤加减。

【诊断】 腹泻(中医:泄泻)。

【辨证】 脾阳将败,肾阳将绝之慢脾风。

【治法】 急挽其欲脱之元气,振奋脾肾之阳。

【方药】 吉林人参(另炖和服)、炒车前子各6g,白术、黄芪各10g,茯苓15g,干姜、制附子、炙甘草各5g,五味子、砂仁(后下)各3g。2剂。

二诊:服上药泄泻减少3次,夜寐惊醒稍减,但抽搐反增,乃土败木贼,肝风内动之兆。前方去五味子,如全蝎、蜈蚣(后下)各5g,乌梅肉3g。3剂。

三诊:精神好转,四肢已温,寝寐安稳,抽搐减少,呼吸畅顺,大便减至每天24次,病有转机,然险候未除,前方用党参易吉林人参,去全蝎,加天麻3g。3剂。

四诊:精神转佳,声音较前响亮,诸恙亦减,惟大便每天20次。元气转复,脾肾之阳稍振,然久病则大肠滑脱。仲景谓病在下焦是也。仿其法加固脱涩肠之剂。前方加赤石脂、禹余粮、石榴皮各10g。4剂。

五诊:精神佳,大便每天17次,便如糊状,小便量增色清,病势虽挫,仍未入坦途。前方去天麻,再进5剂。

六诊:精神旺,会发笑,面色光泽,肌肉稍丰。大便每日14次,舌淡红、苔白而干。阳气渐复,考虑阳损及阴,前方去赤右脂、禹余粮、石榴皮、炒车前子、制附子,加熟酸枣仁6g,淮山药、白扁豆各10g,以兼顾脾阴,服4剂。

七诊:精神健旺,大便成形日8次,效不更方。此后坚守上方服食1个月余,干姜累计用700余克,始大便正常,神旺体健,面色红润而病愈。

[选自刘石坚.何炎燊名老中医治疗小儿腹泻验案3则.新中医,1994,(6):14]

(万力生 丛 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