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年人与心脏病猝死
随着人们步入中年,心脏疾患的发病率也开始明显升高。据对全国22省市5万余例40岁以上的中年人调查显示,仅冠心病的平均患病率就达6%以上,且随年龄增长而增高。部分心脏病病人可因心脏局部电生理紊乱等因素,引起严重心律失常而导致心脏突然骤停,医学上称为心性猝死。猝死都是突然发病,病人在平时往往无明显症状,而普通心电图检查只能提供不足半分钟的心电生理变化,很难反映人体24小时内各种状态下心脏活动的全部过程,对心性猝死难以预测。近年发展起来的24小时动态心电图克服了普通心电图的不足,能及时发现可能导致猝死的各种严重心律失常。动态心电图是一种佩戴在病人身上的装有磁带记录的微型心电图机,可以连续记录病人在24小时内工作、学习、休息、运动及各种情绪变化下的心电生理变化,然后经电子计算机进行数据整理作出诊断,从而及时发现病人长时期内的各种短暂心律失常发作及缺血性改变。据某医院进行的900余例检测表明,有相当一部分平时症状不明显,普通心电图检查正常的中年病人,在24小时动态心电图上记录到各种异常情况,从而能及早地、针对性强地对病人提供必要的预防和及时的治疗,对指导病人日常工作、学习、生活及避免猝死发生起到积极作用。
2.冠心病的几种临床类型
临床分型是以世界卫生组织的分型为标准的,即心绞痛、心肌梗死和猝死。心绞痛又可分为劳力性心绞痛和自发性心绞痛。
劳力性心绞痛又分三类,一是新发生的劳力性心绞痛;二是稳定型劳力性心绞痛;三是恶化型劳力性心绞痛。
自发性心绞痛一般指休息状态下发作的心绞痛。其中将心绞痛发作时伴ST段抬高者,称为变异型心绞痛。
3.什么是心绞痛
胸痛是一种常见的主观症状,许多疾病和因素均可引起胸痛,胸痛者不一定都患有冠心病、心绞痛。心绞痛是心肌暂时性缺血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其典型表现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1)诱因:主要有自发性或劳力性,劳力性心绞痛多与用力、疲劳、激动、饱餐等因素有关。
(2)部位及放射:主要位于胸骨后或心前区,一般疼痛可放射到咽、臂部,左臂侧多见。有的可放射到上腹部,少数报告有放射到大腿侧。发作时病人常因疼痛逐渐加重而不敢继续活动。
(3)性质:可为胸骨后压榨感、紧缩感、烧灼感或窒息感,一般表现为针刺样、刀割样或触电样痛。
(4)持续时间:心绞痛一般很少超过15分钟,如超过30分钟应考虑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
(5)缓解方式:除去诱因,休息或含硝酸甘油后3分钟之内即可缓解。
心绞痛发作的部位及疼痛性质常不典型,所以易与其他病症相混淆。如有的心绞痛发作不在心前区,而是在颈、牙床、咽喉、背、肩、臂或腹部等处。也有的病人心绞痛可表现为臂和腕部麻木、沉重等不适感。另外,由于胸痛部位主要取决于痛觉神经的分布,因而任何刺激,如缺氧、炎症、肌张力增力、癌肿浸润、组织坏死以及物理化学因素等,均可引起胸痛。一般来讲,针刺样锐痛,特别是出现在左乳房下区者,往往非心绞痛表现。胸部持续性憋闷,深吸气后症状可减轻,含硝酸甘油无效,往往多见于心脏神经官能症。极短促的疼痛也很少是由心肌缺血引起的。此外,心绞痛也并非冠心病所特有,主动脉瓣狭窄或关闭不全、贫血、特发性肥厚性主动脉瓣瓣下狭窄、心肌炎等疾病均可有之。且冠状动脉疾病也并不仅限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遗传与先天性畸形、外伤和胶原病以及其他血管炎症性疾病,均可引起冠状动脉病变。
4.什么是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是指因持久而严重的心肌缺血引起部分心肌缺血坏死。发生心肌梗死的病人,可有剧烈的胸痛、急性心衰、休克、意识障碍、严重心律失常等症状。同时,由于心肌损伤与坏死,可引起特征性的心电图及血清酶学改变,病人还可有体温轻度升高、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血沉增快等改变。心肌梗死根据心电图诊断可分为Q波梗死和非Q波梗死,按病情发展过程又可分为急性(指发病后4~8周)和陈旧性梗塞。心肌梗死的病因,多数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或在此基础上血栓形成,造成血管腔堵塞,少数病例是由于单纯血管痉挛或冠状动脉炎症闭塞所致,偶尔也可因心腔或瓣膜上的栓子脱落,造成冠状动脉梗死。
5.什么是心律失常
正常心脏的激动起源于窦房结,经结间束、房室交界组织、房室束、左右束支及浦肯野纤维和心室肌使全心肌激动。正常情况下,心脏激动的起源来自窦房结(为正常起搏点),窦房结的激动,不仅能以一定的频率规则地按上述顺序传导,而且激动在各个部位传导的时间都有一定的限度。如果窦房结的激动不能按正常频率规律地发生或激动的起源不在窦房结,而是在窦房结以外的其他传导组织形成的“异位起搏点”,或是激动的频率、节律不正常,或其传导不依正常顺序进行,或是激动的传导异常,使心脏活动的频率和节律发生紊乱,称为心律失常。
6.寒冬季节警惕冠心病高发
冠心病四季均可发生,但冬季是高发季节。这是因为冬季天气寒冷,人体处于一种应激状态,血管收缩,代谢增高。再加上几个重要节日都在冬季,如元旦、春节,节日期间由于忙碌,加上生活不规律,也会诱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寒冷季节还容易发生呼吸系统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气喘等,这些都会加重原有心脏血管疾病的病情。因此,专家提醒老年朋友,特别是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朋友,在寒冷的冬季要增强自我保健意识,警惕冠心病的复发。
第一,规范用药。患有心血管等慢性疾病的病人要按时、规范用药,尤其要控制好血压。冬季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原因,都与血压的骤然波动有关。
第二,注意保暖。要特别注意头部、手部、脚部的保暖。外出时要戴手套、帽子、围巾、大衣等,睡前用热水烫烫脚,夜晚上卫生间时要注意穿衣服,洗澡时先放热水,等水温合适后再脱衣服。
第三,起居有常。冬季宜早睡晚起,不可熬夜,晨练不可过早,在日出后为宜。走路、上楼梯、骑车宜慢,饱餐后不宜运动。运动项目要轻松,强度要适量,如打太极拳、散步等。
第四,均衡膳食。五谷杂粮都要吃,宜多食鱼类、豆类、鸡蛋、牛奶、瘦肉等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以及新鲜蔬菜水果。要戒烟、限酒、低盐低脂,饮食应清淡多样。
第五,防止便秘。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平时多吃一些富含纤维的蔬菜、水果,如芹菜、香蕉等。冬季气候干燥,要注意补充水分,早晨起床或晚上睡觉前最好喝一杯温蜜水或白开水,这样不仅可以防止便秘,而且有利于稀释血液。
第六,怡情养性。情绪激动时,交感神经兴奋引起心跳加快,血流加速,血压便会升高,容易诱发脑出血、心绞痛,严重的会导致心肌梗死。因此,要保持淡泊宁静、乐观自信的情绪,避免过于激动和感情上的大喜大悲。
7.老人应留意心绞痛特殊信号
近来医学研究发现,有30%以上的老年性心绞痛患者临床症状是不典型的,这就使得心绞痛有机会瞒天过海而不被发现。如果老年人突然出现以下一些不适,要小心可能是心绞痛在作怪。
(1)头痛。老年人在劳累、情绪激动、睡觉不好的时候出现头部一侧或双侧一跳一跳地痛,有时还会伴随头晕,休息3~5分钟或情绪平稳后头痛也就缓解了。
(2)鼻痛。对无原因或不好解释的鼻尖或颌面部剧烈疼痛不缓解者,尤其是中老年,应做心电图检查。
(3)牙痛。如果老人一直没有牙痛的毛病,而且也没有吃酸、冷、硬的东西,却出现牙痛,就要注意可能是心脏病变引起的牙痛。这种牙痛往往是牙床的一侧或两侧疼痛,以左侧为多,但很难确定到底是哪颗牙在痛,牙龈、脸颊也不红不肿,服用止痛药也没用。
(4)咽喉疼痛。咽部、喉部、下颌或面颊疼痛,疼痛可沿食管、气管向下放射,一瞬间胸口发紧,感觉有些窒息,但咽喉无红肿,上消化道检查时也没有发现疾病。
(5)耳痛。少数老年心绞痛患者可表现为单侧耳痛,多伴有胸闷、心悸、血压增高。(www.xing528.com)
(6)肩痛。有时老年人的心绞痛会放射到左肩、左臂内侧,可一直到达左侧的无名指和小指,表现为短暂的酸痛。
(7)颈部疼痛。老人颈部的一侧或双侧出现跳痛,或疼痛在很小的范围内来回蹿动,疼痛的同时会感觉精神紧张、心情烦躁。
(8)腹痛。有的老年人的心绞痛,疼痛位于上腹部,并伴有恶心、呕吐及腹泻等症状,其临床表现极易与急性胆囊炎、胃炎或消化性溃疡相混淆。
(9)腿痛。腿离心脏比较远,好像心绞痛再严重也不会痛到腿上去,但实际上心绞痛时出现腿部放射痛并不少见,而且痛得有些特别:只发生在腿的前部,有时连脚趾都不能幸免。但不会放射到腿的后部。
8.心脏骤停应立即抢救才可能救命
心脏骤停应立即抢救才可能救命,错过黄金4分钟生还希望会很渺茫。
心脏骤停的病人通常会突然晕倒,人们很难想象就在之后的短短几分钟内,生命体征会下降得如此迅速:在正常室温下,心脏骤停3秒钟之后,人就会因脑缺氧感到头晕;10~20秒钟后,人就会出现意识丧失;30~45秒钟后,瞳孔就会散大;1分钟后呼吸停止,大小便失禁;4分钟后脑细胞就会出现不可逆转的损害。
心脏骤停的最佳抢救时间为4~6分钟,如果在4分钟之内得不到抢救,患者随即进入生物学死亡阶段,生还希望就极为渺茫。因此,发现心脏骤停应立即抢救,别只等医生。
9.颈动脉搏动消失即为心脏骤停
日常生活中,身边的老年人突然昏倒可有很多原因,常见的有脑卒中、低血压、心肌梗死等。在缺乏专业知识的情况下,人们通常因为无法分辨从而失去了帮助病人的黄金时间。此时,患者的颈动脉搏动消失,即为判断心搏骤停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
一旦确定,应尽快使病人就地平卧,迅速掏出咽部呕吐物,并尝试在离患者心前区上30厘米左右用拳叩击患者胸部,拳击力中等,连续3~4次,心跳可能因此而恢复。
10.心脏叩击后进行心肺复苏
如果拳击数次无效,应立即改为胸外心脏挤压和人工呼吸:解开病人的衣领及腰带,使之平卧,头部后仰,然后施行口对口人工呼吸。人工呼吸常与胸外心脏挤压同时进行,如果急救者只有一人,则每按压15秒,较快地连续吹气2次。作心脏按压的时候,应将病人放于硬板床或地上,施术者将双手掌十字形交叉,重叠放在病人胸骨中下端1/3处,两臂伸直,利用体重力量加压,每分钟有节奏地挤压80~100次,以可摸到动脉搏动为有效。
专家提醒,70%~80%的心源性猝死是由冠心病引起的,其次还有心肌炎、扩张型心肌病等原因。由于大部分心脏骤停没有先兆,只有部分患者会在之前出现胸闷、血压高等不适,但通常会瞬间过去,因此,预防、治疗诱发疾病至关重要。
11.心跳骤停重启只有10分钟
“10分钟内不做胸外按压光等救护车来,心脏病突发患者基本就没得救了。”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某教授提出“四步曲”简单救人法。如遇到有人在室内、室外突然不省人事倒地,四步简单救人方法将十分奏效。
第一步,拨打120急救电话,并保持患者气道通畅,如其喉咙有异物要设法取出,人体弯曲要扶正并帮其躺平;
第二步,为其进行人工通气,口对口展开呼吸、吹气;
第三步,是最重要的心脏按压:按压人体两乳之间,不能放手,应该一直按到救护车到;
第四步,家庭配备了自动体外除颤器的可马上使用。
如果患者倒地5分钟内有人帮他做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抢救成功率会非常高。但遗憾的是,和美国6%复苏成功率相比,中国只有不到1%。
还有教授指出,根据最新的标准,胸外按压应有力而快速,成人复苏按压为100次/分钟(以前要求是80次/分钟),按压幅度为4~5厘米,每次按压后胸廓完全弹回,保证松开的时间与按下基本相同,按压中尽量减少中断,这样才能保证心脏的血流量。
12.老人白天总犯困需提防心脏出问题
民间有句俗话说“前三十年睡不醒,后三十年睡不着”。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在年轻的时候,总是感觉觉不够睡,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到了中年尤其是到了老年,睡眠的时间会明显减少,有时甚至彻夜难眠,但在现实生活中,有些老年人,不仅清晨睡不醒,而且在大白天里也总是昏昏欲睡,身心疲惫,打不起精神来。
临床研究表明,老人睡不醒并非是一件好事,尤其是白天总犯困者,其心脏病发生的概率很大。美国的研究人员发现,白天爱犯困的老人,尤其是老年妇女,与白天精力充沛者相比,更容易患心脏病。
总犯困的老人为什么易出现心脏病呢?大家知道,大脑是人体的“司令部”,人们所进行的任何活动都离不开大脑的分析和综合,由于大脑细胞活动量大,所以需要大量的氧气和营养物质。心脏要把它泵出的1/5血液供给脑组织,在紧张工作时,大脑对氧和营养物质的需求量更大。所以说,活跃的大脑新陈代谢要靠强有力的心脏功能来完成,当心脏出现一些细微的病变时,虽然临床上尚无法检查出来,但心脏的功能却已经下降,血液循环就会受到很大影响,在全身器官中大脑对此最为敏感,便出现昏昏欲睡、精神疲乏这些能量供应和供氧不足的表现。如果对这种状况不给予重视,任其发展下去,心脏就可能发生明显的器质性病变,就是说发展成了心脏病。
13.老年人防治高脂血症
众所周知,冠心病是威胁中老年人健康和生命的重要疾病之一。长期临床观察结果表明,冠心病属于多源性疾病,其中高脂血症在导致动脉硬化及冠心病的形成中占有主导地位。同时临床实践也表明,降低血清胆固醇水平,可以延缓,甚至逆转动脉硬化斑块的形成,有助于冠心病的防治。不久前,世界卫生组织发表的一份调查资料指出,应将控制血清胆固醇水平,作为防治动脉硬化及冠心病的基本措施。
那么,何为高胆固醇血症呢?血清胆固醇是血脂的重要成分之一。不同的种族和人群,其血清含量标准稍有不同。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标准为:理想的胆固醇水平应小于5.2毫摩尔/升(200毫克/立升),凡大于此数字者,即以高胆固醇血症论之。
迄今,治疗高胆固醇血症主要采取药物及非药物治疗两种手段。但不论采取何种治疗方法,饮食控制始终是治疗的基础。况且,事实证明,多数患者采取良好的控制饮食法,即可使血清胆固醇水平降低。反之,仅仅依赖药物治疗,不限制饮食,不仅不能降低血清胆固醇,还可能招致药物的不良反应。
为此,饮食治疗再配合体育运动为治疗高脂血症的第一步。饮食治疗的主要内容包括减少食物中胆固醇和总脂肪(特别是饱和脂肪)的摄入。每人每日总热量的需求与性别、体重、年龄、工作性质、活动量有关,大约平均每日需求的基本热量在2 500~3 000千卡左右。高胆固醇血症的热量摄入控制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需将每日总脂肪的摄入量控制在小于总热量的30%,其中饱和脂肪(凝固脂肪)的摄入量应小于总热量的10%,全天胆固醇的摄入量应小于300毫克。如果第一阶段饮食治疗仍不能使患者达到理想的血清胆固醇水平,则需进一步减少饱和脂肪的摄入量(即进入第二阶段)。使其摄入量小于总热量的70%,每日总胆固醇的摄入量小于200毫克。超过标准体重20%以上并伴有高胆固醇血症者,采取减轻体重的措施也是十分重要的,所以除控制饮食外,还必须增加体力活动。
总之,控制饮食是治疗高胆固醇血症的一项基本措施。一般主张,在选择降血脂药物治疗之前,均要控制饮食3个月至半年,只有通过长期观察,发现血脂持续增高者,方可考虑配合降血脂药物治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