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老人预防卒中:关注健康,及早治疗

中老人预防卒中:关注健康,及早治疗

时间:2024-01-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般来说,如何预防卒中比治疗卒中更重要。所以,当高血压病人出现下列情况时,应当警惕近期内可能会发生卒中,必须尽早到医院诊治。腔隙性脑梗死一般预后良好,多数患者经过治疗后可好转或痊愈,恢复正常工作和生活。从动物实验及人类观察中发现已形成粥样硬化的动脉,附在动脉壁上的斑块可以消除,所以处于脑动脉硬化早期的人,进行预防和治疗,可以阻止病情的进一步发展和恶化,并有可能改善和减轻症状。

中老人预防卒中:关注健康,及早治疗

1.发现卒中前兆

血压最可怕和最严重的并发症是脑血管意外,俗称中风。无论出血性还是缺血性(脑梗死)卒中,一旦发生,轻则致残尤其是伴有明显头痛、头涨和异常健忘者更应注意。

一般来说,如何预防卒中比治疗卒中更重要。近期出现站立不稳、眩晕,或呈进行性恶化、半身不遂,重则致命。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患者在积极治疗高血压的同时,如果能熟识卒中的早期信号,做到防患于未然,在卒中发生前及时采取预防措施,也许就能避免一场灾难。

研究发现,卒中前数月内,多数病人常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发作时间短则数秒,长则数小时至数日不等,发作次数可从几日1次到每日1~2次甚至数十次,且因脑血管病变部位不同而有很大差异。所以,当高血压病人出现下列情况时,应当警惕近期内可能会发生卒中,必须尽早到医院诊治。

(1)近期出现短暂的肢体麻木、无力,有时拿在手中的饭碗、茶杯跌落在地,尤其是同侧上、下肢同时发生无力、麻木,这种征象常经数秒或数分钟后便瞬即消失。

(2)突然失语或言语不清,讲话过程中突然语塞或出现口齿不灵活现象,经几分钟或几小时后又恢复常态。

(3)近期内血压波动增大,性格改变明显,脾气古怪,情绪不稳定、易怒,夜间难以入眠或频频做恶梦,降压药疗效降低,有时伴恶心、呕吐。

(4)一过性口角歪斜、流口水、伸舌偏斜、口角发麻或吞咽困难。

(5)视力进行性降低、突然视物模糊不清、视野缩小、出现一边东西看不见、一个物体看成两个等,甚至出现短暂失明。

(6)在步行过程中,突然出现头晕眼花,步履不稳甚至跌倒在地。但多数病人尚能用手扶墙,稍事休息后能很快恢复常态。

2.正确认识腔隙性脑梗死

腔隙性脑梗死是脑梗死的一种特殊类型。梗死的脑血管不是脑子的大、中血管,而是脑深部的微小动脉发生了闭塞,从而引起脑组织缺血性软化病变,为此坏死的脑组织被巨噬细胞吞噬,移走留下的小空洞被称为腔隙。这个腔隙很小,一般为0.5~20毫米,以2~4毫米最为常见。这些腔隙数量呈多个、甚至几十个不等。虽然可形成小腔隙,但大多数无明显的症状,更谈不上失语、偏瘫了。即使有点症状也很轻微,如出现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或短暂性脑缺血的发作,很少人会想到自己患了脑梗死。尤其是中年人(40~50岁左右),没有人会因注意力、记忆力下降到医院看病,还以为只不过是疲劳综合征、神经衰弱罢了。他们中大多数人没当回事,满不在乎,该干什么就干什么。除非有一部分人,由于出现面瘫、失语、智力衰退,甚至痴呆,才引起重视去找医生看病。

既然腔隙性脑梗死是由于脑深部的微小动脉闭塞引起的,通常症状不明显,为什么也会出现失语、痴呆的表现呢?因为患者发生腔隙性脑梗死后,有些人未及时诊治,反复多次发生腔隙性脑梗死,累积腔隙越来越多,使病情逐渐加重,而出现严重的后果。所以,一旦确诊为腔隙性脑梗死,要克服两个误区:①无所谓,从不诊治;②极端恐惧,不知所措。

临床应认识到,腔隙性脑梗死是脑梗死的一种特殊类型,它是在高血压和动脉硬化的基础上形成的。国外报道90%的高血压可出现腔隙性脑梗死,而国内报道为50%。一旦发生了腔隙性脑梗死就要寻找造成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所以,要进行血糖血脂、血压等全面的检查。如果确定为腔隙性脑梗死,就应治疗,控制病情发展,对引起腔隙性脑梗死的原发疾病,积极治疗。腔隙性脑梗死一般预后良好,多数患者经过治疗后可好转或痊愈,恢复正常工作和生活

3.脑动脉硬化早期症状

脑动脉硬化是全身动脉硬化的一部分,早期症状多不为人们重视,从而导致未及时治疗使病情逐渐加重。该病预防和早期发现、及时治疗是十分重要的。

脑动脉硬化的临床表现,是慢性脑供血不足所致的大脑皮质高效活动功能减弱,主要症状如下。

(1)头晕头痛。多数病人诉头晕头痛多在额部枕部钝痛。在体位变动时出现头晕头痛、或原有头晕头痛症状加重。有时感觉走路不稳,如基底动脉硬化时可有眩晕、眼球震颤、恶心、面部肌肉麻痹感;有的并有吞咽困难。

(2)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脑力劳动能力降低,感到工作和学习很吃力。记忆力减退还表现为遇事忘得快,往事却记得清楚,记忆力缺损不明显。

(3)早期睡眠障碍。表现为入睡难,多梦、易惊醒。

(4)情绪行为改变。自制力降低,易伤感,有时情绪低落,有时高兴、易激动。有的烦躁不安、多疑、恐慌、处事寡断。有的出现欣快症,强行嬉笑。这种精神症状常引起家庭不和。早期脑动脉硬化精神症状时轻时重,各人表现不一,交替出现,常被误诊为“神经衰弱”、“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

另外,脑动脉硬化可因脑部组织受累部位不同,病变程度不同,使病情表现多样。如颈内动脉硬化可出现肢体麻木无力、行动迟缓、走路不稳呈小碎步、一侧视力减退或失明。双侧脑干束硬化可有言语不清、不自主地强笑强哭、饮水反呛甚至吞咽困难,有的有吸吮表现。锥体外系硬化受损时,可致面部无表情,呈痴呆样。

脑是人体最复杂的器官,中年起,对脑动脉硬化早期症状表现应有足够的认识,一旦出现上述症状,不能疏忽大意,应及时到医院检查治疗。

4.怎样防治脑动脉硬化

因脑动脉硬化所致的各种症状称之为脑动脉硬化症,但脑动脉硬化的病变也是脑血管病的病理基础,所以积极防治脑动脉硬化,不仅能控制动脉硬化所出现的各种症状,还可以防止其他脑血管病的发生。

脑动脉硬化是全身动脉硬化的一部分,因此在防治方面也要考虑到全身情况,由于动脉硬化为缓慢隐匿地发展,可以长期无任何症状,所以在早期常不引起人们的注意。一般20岁左右的人即可开始有脑动脉弹性逐渐减弱的趋势,40岁以后逐渐明显,50岁以后会出现早期症状,可见防治脑动脉硬化最好从儿童及青年时期开始,如从小培养健康生活方式,加强体育锻炼,注意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不吸烟,不饮酒,避免过度紧张和精神刺激,合理饮食,防止肥胖等,这些对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是很有好处的。即使到了中老年,脑动脉开始硬化,开始采取防治措施也不算晚。从动物实验及人类观察中发现已形成粥样硬化的动脉,附在动脉壁上的斑块可以消除,所以处于脑动脉硬化早期的人,进行预防和治疗,可以阻止病情的进一步发展和恶化,并有可能改善和减轻症状。具体治疗措施如下。

(1)避免精神紧张、烦恼焦虑,生活要有规律,学会经常用脑,又要避免用脑过度。

(2)合理的饮食结构应该是低钠高钾,高蛋白,足够的维生素和适宜的含较多不饱和脂肪酸的脂肪。素油、瘦肉、鱼类、豆制品、新鲜蔬菜水果都较为适宜,做到少吃糖,不吸烟,少饮酒,不饱食等。

(3)参加力所能及的体育锻炼和体力劳动,可帮助改善血液循环,增强体质和防止肥胖。

(4)治疗能加速动脉硬化的疾病,如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

(5)药物治疗应根据病情及症状,血脂水平、脑血流图表现等,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一些改善大脑代谢、扩张血管、降低血脂、活血化瘀中药或西药,但要有针对性地应用,不要过多或重复使用,如桂利嗪、芦丁、冠心舒、丹参灯盏花、维生素B6、维生素C等,血黏度高者可用小剂量阿司匹林、潘生丁等。视病情需要也可用些改善大脑代谢的药物,如吡拉西坦、谷氨酸、三磷酸胆碱、复方磷酸酯酶等。调节神经、精神方面的药物有谷维素、珍合灵、刺五加、地西泮等。

5.做个小测试预知脑梗死

(1)筷夹豆粒:将大豆30粒、2厘米大小的豆腐若干块,置于小碟内,用筷子交替夹豆粒和豆腐块,放到另一碟子里,反复5次。如果需时30秒以上,就要引起注意。

(2)直线前行:在地板上画一条5~10米长的直线,左右脚交替踩在上面向前走,不能准确踩线或身体摇晃者,小脑或脑干往往有异常。

(3)画螺旋线:在纸上以5毫米间隔画螺旋线4圈,然后用另一种颜色的笔在5毫米间隔中间加一条线,要求10秒钟完成。如果添上去的线有两处以上与螺旋线碰到一起,就有可能存在隐性脑梗死。

(4)尝试画钟:用此法诊断早期老年人脑部异常,敏感性在80%~90%。用一支笔、一张纸,在白纸上画出一个钟,标出指定的时间,例如9时15分,要求在10分钟内完成。国际上采用4分法来对测试情况计分:能画出封闭的圆,计1分;将数字在表盘上准确地标出,计1分;标出表盘上全部的12个数字,计1分;将指针画出正确位置,计1分。如果老人能得4分,说明大脑健康,否则家人就要注意带老人进行进一步检查了。对于已经确诊患有脑梗死的老人,可以通过这些测试来检测病情的变化。

6.动作慢半拍远离脑出血

冬季,40岁以上的人,特别是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患者要积极预防脑出血,生活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三高”患者控制好血压、血糖,避免精神紧张和疲劳。

(2)饮食清淡,少吃动物脂肪或胆固醇含量高的食物,可多吃豆类、水果、蔬菜和鱼类等。

(3)出门注意保暖防寒,运动可在气温稍高的下午进行,避免早晨锻炼。

(4)早晚开窗透气,每次半个小时,保证室内空气新鲜,同时,预防室内外温差过大而引起脑出血。

(5)下蹲、弯腰、起床时动作要缓慢,每个动作完成后,停3分钟后再做下一个动作,切勿突然改变体位。

7.脑健康的生活提示

(1)保持良好的心情,豁达的心态,平和的心理,保证充足的睡眠。日常生活要有规律。

(2)阳光和旋律优美的音乐,对人的心情非常有益处。

(3)适当地多饮用番茄汁,它含有丰富的钙、钾、钠。

(4)常吃坚果类有益于健康,比如说每天吃8~11个核桃,就能降低你血脂中6%的胆固醇。

(5)多吃菌类,长期吃菌类不仅可以预防糖尿病,还有降低血脂的作用。(www.xing528.com)

8.心脑血管病患者三忌

忌多说:研究发现,98%的高血压病人说话超过半分钟血压将升高15%~50%,停止说话1分钟后,血压才能恢复。而血压突然升高,极易导致脑血管意外、心绞痛或心肌梗死的发生。

忌大笑:笑有益于健康,但不宜大笑。患高血压的人常常因情绪激动而引起脑出血,冠心病患者因情绪激动可使冠状血管痉挛,增加心肌耗氧量,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及心律失常。

忌暴怒:有心脑血管病的患者时常因为生气,致使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素分泌增多,血管收缩,血压升高,从而导致心脑血管意外发生。

9.注意“三个半分钟”

对付心脑血管疾病,关键是把好三关。第一关:预防疾病;第二关:患了疾病,防发病;第三关:一旦发病,重治疗。

患心脑血管疾病的潜在因素有9种,即家族史、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肥胖、缺乏运动、精神紧张、过量喝酒,90%的心肌梗死患者都与这9项因素有直接关系。如果能注意这些因素,基本上可降低一半以上的发病率。

得了病以后最重要的是不能让它突然发病,即突然发生心肌梗死、猝死或脑出血,即使平日有心口痛的症状,若注意日常保养,一样可以平安高寿,否则看似健康的中年人,常常也会发病猝死。因此防止发病要做到“三个半分钟”。

“三个半分钟”是指早上醒来以后,不要马上起床,而是要有步骤地分三步起床,以防快速起床后出现直立性低血压,发生晕倒、心肌供血不足、心绞痛、心肌梗死等意外。因此,不妨按照下面三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睡醒以后躺在床上半分钟。因为经过整夜的睡眠,全身血液循环比较慢,而且血液的有些成分会滞留在血管内壁上,这时候血液黏稠度较高。因此早晨醒来时,先在床上平躺片刻,伸展腰肢,使全身血液进入良性循环,这样能减少很多意外的发生。

第二步坐起来靠在床头半分钟。这个半卧的体位,是促使心脏加速运动的一个适应过程和预热过程。

第三步把腿下垂,再等半分钟。这可使身体再一次预热,促使心跳加快,改善脑供血状况。

现实生活当中很多人都有一个习惯,就是用闹钟把自己叫醒,而且闹钟一响,就立刻起身关掉。这个动作极其危险,因为严格说来,这个动作就没有遵循这个“三个半分钟”的养生法。

“三个半分钟”对于养生防病来说尤为重要,它可以减少心脏猝死、心绞痛、脑出血等疾病的发生。“三个半分钟”不单适用于老年人,对年轻人同样适用。有些年轻人,往往也会因快速起床出现意外,如晕倒等。因此注意养生保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应从年轻时开始。

10.卒中十大高危因素

现在,科学家把与卒中发病有关的因素称为“高危因素”,并且认为如果能把高危因素部分或全部消除,人们发生卒中的可能性就会减少。那么哪些是“高危因素”呢?

(1)年龄。资料表明:45岁以上的人发生卒中的可能性比45岁以下的人高3倍;60岁以上的人发生卒中的可能性比45岁以下的高5倍。

(2)高血压。高血压是卒中最主要的独立高危因素。不论是收缩压或是舒张压升高,都存在发生卒中的危险。

(3)各种类型的心脏病,尤其是冠心病。值得注意的是,心脏病中有心房纤颤的病人卒中的危险性比没有心房纤颤的高17倍,而没有心脏瓣膜病变的心房纤颤病人有19%会发生卒中。

(4)糖尿病。糖尿病对脑血管有非常显著的损伤作用,是导致脑动脉硬化的重要原因。糖尿病患者非常容易发生卒中,而且卒中后恢复很差。

(5)高血脂。经过研究发现:高脂和卒中的关系不是呈直线性,而是呈U字形。三酰甘油低时,容易患出血性卒中;三酰甘油高时,容易患缺血性卒中。高血脂容易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已是不争的事实。

(6)吸烟。烟草中含有的成分会使血管收缩,长期大量地吸烟容易使动脉处于痉挛状态,可促使血压升高或使原有的高血压更高。

(7)肥胖。肥胖的人易患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也容易因此患心脏病和发生卒中。

(8)食盐摄入过多。食盐为氯化钠,如果摄入过多,体内钠含量增高,会贮钠、贮水,易引起水肿,也会促使高血压加重。

(9)遗传因素。家庭中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肥胖成员的,下一代也容易患同一疾病。

(10)口服避孕药英国一项研究表明,育龄妇女口服避孕药和卒中有一定的关系,特别是口服避孕药并且吸烟的妇女,卒中的危险性较一般妇女高7倍。

11.脑卒中出院后的治疗

脑卒中是一种与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嗜酒、情绪激动等多种危险因素相关的疾病,患者经住院治疗好转并出院后,要注意如下事项。

(1)定期复诊。有些患者病情较轻、恢复较好,容易忽视复诊;一些致残严重的患者来医院又不方便。其实脑卒中患者出院后要定期到医院复诊,专科医生的指导有利于患者的恢复。

(2)控制高血压。定期检查血压,最好用电子血压计在家里每天自测血压。血压高者要根据医嘱长期服降压药,将血压控制达标。控制高血压是防止急性脑出血再复发的关键。

(3)控制血糖水平。伴有糖尿病者,应遵循医生的建议,使用降糖药控制糖尿病。注射胰岛素较口服降糖药更适宜,笔型胰岛素可在家中自己注射。控制好血糖对延缓脑动脉硬化、防止脑卒中复发至关重要。

(4)戒烟限酒。吸烟嗜酒对患过脑卒中的病人是很不利的,必须戒烟限酒;提倡食不过饱、饮食清淡;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可根据病情适当锻炼,以促使瘫痪的肢体恢复功能。

(5)避免诱因。脑卒中的发生会有一些诱因。因此要避免用力过猛、体位突然改变;便秘者可服缓泻药,不可用力屏气;避免过度疲劳和精神刺激;切忌暴饮暴食;天气骤变注意防寒保暖。

(6)克服焦虑情绪。刚出院的脑卒中患者常有焦虑、烦恼情绪,但需要适时调整自己的心态,一个人身体的健康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精神的健康,如长期忧郁的脑卒中患者可在医生的帮助下,服用一些抗忧郁的药,对脑卒中能取得疗效。

(7)了解再次脑卒中的早期症状。如发现面肌及肢体无力、麻木,言语不清,视力丧失,眩晕,严重头痛等症状应尽快去医院就医,及时的治疗对挽救生命和降低致残率是相当重要的。

12.老人入夏防“卒中”

卒中是老年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研究表明,卒中与气温关系密切。在一年四季中,气温在0℃以下或32℃以上时,是卒中的发病高峰。因此,老年人入夏谨防“热卒中”。

医学调查分析发现,老年人在夏季易发热卒中的原因是忽视降温保健。有些老年人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功能不灵敏,大脑反应又较差,尤其是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心功能不全的老年人,即使气温不是很高,也会发生热卒中。为此,对这类热反应能力差的老年人应及早采取措施来防暑降温。有心血管疾病者应坚持服药,防止脑出血。

另一方面,老年人由于脑动脉硬化,口渴中枢对缺水的反应并不那么灵敏。而夏季气温高,老年人常处于轻度脱水状态,如不经常补充水分,就会使血液过度浓缩而形成血栓,堵塞脑血管,诱发卒中。因此,老年人即使不感到“口渴”,每天至少也要饮水1升以上,尤其在出汗或发热、腹泻以及清晨起床时,更要多饮水,以利于血液稀释,促进大脑的血液循环,防止栓塞。

此外,老年人要重视卒中的征兆,发现有一过性脑缺血发作,运动功能异常,感觉功能异常及精神状态异常等表现时,应及时请医生诊治。

13.科学膳食防卒中

急性脑血管疾病又称“脑卒中”、“中风”,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其病常因高血压动脉硬化而引起。究其根源,除种族、遗传、环境等因素外,饮食结构和营养因素的不合理,也是很重要的原因。因此,进行科学的饮食营养治疗是防治急性脑血管疾病的重要途径之一。

饮食营养治疗的原则是,给予患者全身营养的支持,保护脑功能,促进神经细胞的修复和其功能的恢复。在饮食营养的供给上要求个体化,即根据病人的病情轻重,有无并发症,能否正常饮食,消化吸收功能、体重、血脂、血糖、电解质是否正常等因素,提出特定的饮食营养治疗方案。在急性期,饮食治疗能起到对疾病的辅疗作用,为恢复创造条件。恢复期的合理饮食,可以纠正营养不足或营养失调,从而促进恢复和防止病症复发。

(1)重症病人的饮食治疗:重症或昏迷病人在起病的2~3天之内如有呕吐、消化道出血者应禁食,改从静脉补充营养。3天后开始鼻饲,为适应消化道吸收功能,开始的几天内以米汤、蔗糖为主,每次200~250毫升,每天4~5次。在已经有耐受的情况下,给予混合奶,可用牛奶、米汤、蔗糖、鸡蛋、少量植物油,以增加热能、蛋白质和脂肪。

对昏迷时间较长且有并发症者,应供给高热能、高脂肪的混合奶,保证每天能有蛋白质90~110克、脂肪100克、糖类300克,总热能10.46兆焦,总液体量2 500毫升,每次300~400毫升,每天6~7次,采取“鼻饲”方法时速度宜慢些,防止反流到气管内。必要时,可选用匀浆饮食或素饮食。

(2)一般病人饮食治疗:热能可按125~167千焦供给,体重超重者可适当减少。蛋白质按每天1.5~2.0克/千克供给,其中动物蛋白质不低于20克/天,包括含脂肪少、蛋白质高的鱼类、家禽、瘦肉等,豆类每天不少于30克。脂肪不超过总热能的30%,胆固醇应低于300毫克/天。应尽量少吃肥肉、动物油脂,以及动物的内脏等。

超重者每天摄入脂肪应占总热能的20%以下,胆固醇限制在200毫克以内。糖类以谷类为主,总热能不低于55%,要粗细粮搭配,具备多样化。限制食盐的摄入,每天控制在6克以内。为了保证能获得足够的维生素,每天应供给新鲜蔬菜400克以上。进餐应定时定量,少量多餐,每天4餐,晚餐以进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