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老人如何安度盛夏
三伏盛夏,热浪袭来,人们会感到闷热难耐。医学科学指出,人在35℃的环境中,心跳加快,血液循环加速。到了36℃,出汗大量增加,若不及时地补充水分,就会发生脱水,有诱发脑血栓的危险。到了38℃,除大量出汗外,呼吸频率增加,到体表的心脏输出量比平时增加了60%,这就增加了心脏的负荷,对心脏病人和年老体弱者构成威胁,有发生猝死的危险。高温使人的血流加快,血压升高,情绪不稳,这些对高血压患者也是一个致命的打击,有诱发脑出血的可能。若环境温度达到40℃以上,很容易发生中暑。老年人各项生理功能下降,抵抗力差,更应该引起重视。
在此情况下,最根本的措施就是防暑降温。有空调的人家,应将室温控制在28℃以下,无空调者也要用电扇或手摇扇送风驱热。在早晨、傍晚凉爽的时候,开门开窗,使空气对流,驱散室内的热气。而当室外温度超过室内时,则要紧闭门窗,防止热空气进入室内。
在热浪袭来时,老年人应尽量少外出,少曝晒,可经常用凉水洗洗脸、擦擦身,或者淋浴,这样既可以降低体温,又能保持皮肤卫生。
老人衣着应选择丝、麻和棉织品等衣料制成的衣服,这样导热性能好,又利于吸收汗液并加快汗液的蒸发。而化纤织品制成的衣服的吸水性能差,会妨碍汗液的蒸发,老年人不宜穿。
同时要情绪稳定,要戒怒、戒躁,养成心平气和的良好性格,常有冰雪在心之感,这叫精神养生。
夜晚睡眠要保证质量。老年人抵抗力差,不可贪凉而卧,以免伤风感冒。夏季日长夜短,午睡是不可缺少的,一般睡0.5~1小时为宜。
饮食应保证营养,特别是蛋白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供应必须充足,而不要吃那些肥甘厚味。夏天的饮食应清淡多汁,可将绿豆、豇豆、赤小豆熬成粥吃,也可吃一些药膳,如薄荷粥、荷叶粥、菊花粥、马齿苋粥等。出汗多者应适量补充食盐,以防低血钠症。
总之,在衣食住行各方面都要注意防暑。
2.老人夏季保健三法
(1)神志怡静法:为适应“夏长”的规律,老年人在夏季宜调息静心,神清气和。同时老年人还要心胸豁达、敦厚待事,用理智驾驭感情,保持心境的平衡和稳定。这样,才能使机体宣畅,通泄自如,免生疾病。
(2)悠闲消遣法:老年人在夏季应该学会休息和消遣。在夏季,老年人休息的最好方式就是睡眠。为防止夜晚高温睡眠不足,每天早饭后可打个盹,或在竹床、安乐椅上闭目养养神;中午也可安排1~2小时的午睡,既可缓解疲乏恢复体力,又可避开高温时刻,防止中暑。消遣是老年人抚慰身心的重要手段,能给人以精神上的享受和快乐。所以,老年人在夏季仍可在凉爽的天气下进行消遣娱乐。如欣赏荷花,结伴到清风凉爽之处进行散步、打拳、垂钓、弈棋等有益的活动。
(3)居室凉爽法:老年人在夏季拥有一个凉爽舒适的居室环境对身心健康十分重要。一是将多余和不用物品入橱入柜,以扩大室内空间,防止造成心理“拥挤”,给人以宽阔清心之感;二是将沙发套、灯罩、窗帘等换成淡绿、湖蓝或乳白色,让人心理上产生凉爽和冷意;三是可在临窗一侧悬吊一盆吊兰或绿色花卉,使人赏心悦目。
3.炎炎夏日如何照料老人
为了预防老年人发热,补充水分是十分必要的。但是由于老年人经常不说自己口渴,家里人也常常注意不到。
体内水分不足,血液浓度就会升高,容易对大脑造成不良影响,此外也容易造成便秘和食欲下降。如果因嫌帮老人上厕所麻烦而减少对老人的水分补充,老人的身体状况将陷入恶性循环。
4.夏日看护老人的注意事项
(1)切勿让老人长期待在温度过低的房间里。室温与外界温差保持在5℃左右。盛夏应将空调温度设制在25~28℃。
(2)水分补充以每日1.3~1.5升为宜。除了吃饭时间和下午茶时间以外,应当在老人起床后,就寝前,洗完澡后,发热时勤补充水分。
(3)过凉的食物或饮料容易造成腹泻和肠胃功能障碍,所以应当让老人尽量少喝少吃凉东西。为了让老人排便通畅,应当让他们食用蔬菜等高纤维的食品。
(4)为了防止老年人出现皮肤病,对于容易感到黏热的阴部、皮肤重叠部分(如乳房下,腋下等),应特别注意清洁卫生。
(5)老人出现皮肤干燥、唾液黏稠、尿色深等不正常情况时,可能是出现了脱水,应及时就医。
(6)老年人食欲低下、长痱子时,应当向看护医师咨询,请求增加夏季看护服务次数和内容等。
5.夏季养生防病谈
立夏后,天气逐渐炎热,7、8月份气温则高达35~40℃,雨水充沛,中医认为这是一年四季中阳气最旺盛时期。根据天人相应的理论,夏季人体正处于机体功能最旺盛时期,消耗也最大,五脏中心与夏相应,故夏季应当注重对心脏的养护。
夏季易患暑热暑湿病,如中暑。心主火,心火过盛,则易生痱痤,患皮肤感染和过敏性疾病。暑伏天气,湿浊伤脾,清阳蒙蔽,精微不化,故易导致脘腹痞闷,腹泻等胃肠病。夏季出汗较多,人们易贪凉受寒,心阳受损,对心脏疾病患者非常不利。
夏季出汗较多时,中医认为人的皮肤腠里打开,暑热上气,一旦气候变化,温度下降或过度使用空调降温,则阴寒入侵,从而导致夏季感冒。内有湿热,外感寒邪,中医称为“寒包火”,患者高热、无汗,或汗出而热不解,治疗非常困难。因此,夏季不要贪凉,包括睡凉地、吹凉风、过度服食冷饮冰品,否则会伤及脾阳,容易造成腹泻不止,或患风湿性关节病。
夏季日照时间长,兼之外界温度高,很容易出现脑疲劳,表现为易困、乏力、没有精神。因此,应该在保证每天必要睡眠时间的基础上,保证1小时左右的午睡,以缓解脑疲劳。也可使用风油精,涂于风池穴、太阳穴等穴位,醒神通窍。
夏季炎热,食欲减退,脾胃纳呆,所以饮食宜清淡,不宜饮酒和吃辛辣油腻食品,否则容易损伤脾胃,湿热蕴阻,发生皮肤痈疽。要多食清热利湿的消暑食物,主食如绿豆粥、红小豆粥、荷叶粥等,蔬菜包括苦瓜、丝瓜、白扁豆、西葫芦、冬瓜等,这些食物具有清热利湿、清泻心火的作用。夏季还应常饮酸梅汤,因为酸梅汤有消暑止渴、生津养胃的作用。
6.中老年人如何对付夏季常见病(www.xing528.com)
夏季养生是中老年人四季养生法则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包括食疗、食养、气功、药物等传统保健法,而且和气候或气象医学密切相关。根据夏季“养阳”、“养心”、“养神”的基本原则以及老年人的一些特点,可采用以下的简易养生法。
(1)指压两眼间,预防心脏病。用手指触摸鼻根(双眼之间鼻梁凹陷部分),用拇指、中指并拢压揉该处,随着心跳节律按摩,每次1分钟即可。此时,该处皮肤温度会上升,是夏季宁心安神、保养心脏的好方法。
(2)轻敲脑部,预防夏季头痛。一般地说,预防夏季头痛,只须用5个指尖轻敲头部即可。先敲整个头部,如果在敲打时,发现有特别舒服之处,就可以把该处作为重点轻敲,每次至少3分钟。
(3)按摩“天柱”,防治中暑。将大拇指贴住天柱穴(在颈肌外侧缘入发际处),把小指和中指贴在眼尾附近,然后头部慢慢歪斜,利用头部的重量,压迫拇指,来按摩天柱穴。按摩该穴位能很好地预防中暑,还能改善头晕、耳鸣等中暑症状。
(4)“呵”字功。面向东方静坐,叩齿36次,用舌搅至唾液满时,漱口数遍,分3次咽下。咽唾液时必须猛然有声,用意念送到丹田,然后吐气发“呵”(he/喝)音,发音不要大声,自己能听到即可。此功法可以稳定心神,治疗心病。
(5)夏日昼寝法。人的睡眠可分为正相和异相两期,前者表现为睡得“很死”,深沉安静;后者则睡得“很浅”,常有梦境出现。人过70岁之后,机体为了自身的需要,能自发性地增加异相睡眠时间,而异相睡眠时间的延长,能使寿命延长。夏日昼寝可诱导异相睡眠的延长。“昼寝”的具体方法可自由掌握,既可午后卧室安枕也可坐而假寐,每次的时间一般在20~30分钟为宜。
7.酷热夏天,谨防中暑
夏天烈日炎炎,高温湿热,容易发生中暑。了解一些知识,将有助于预防中暑,尤其是高温环境下的工作者、体弱者、老年人、疲劳状态、产妇等人群,更应注意。
在中暑发生前,常先有身体不适的先兆症状,如大量出汗、口渴、头昏、耳鸣、心悸、恶心、四肢无力、注意力不能集中等,此时体温正常或稍高,如及时离开高温环境,好好休息,症状可能很快就会好转。但如未能及时处理,则可能出现轻度中暑:体温可升高至38℃以上,病人面色潮红,感觉到胸闷,皮肤有灼热感,并可能出现呼吸及循环衰竭的早期症状: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大量出汗、血压下降和脉搏细弱而快等情况。如出现重症中暑,则表现又有不同:有些皮肤变为干燥无汗,体温可能上升到40℃以上。有些病人主要表现为循环衰竭症状,如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血压降低,甚至神志不清。有些则以高热烦躁为主,并有嗜睡或神志昏迷等症状。有些出现四肢肌肉抽搐,称为热性痉挛。还有些以脑神经系统症状为主,医学上称为日射病,包括剧烈头痛、头晕、耳鸣、眼花、恶心、呕吐、兴奋不安或意识不清。
掌握症状,及早预防处理,一般与神经系统相关的一些疾病可以鉴别,做出诊断。在先兆期与轻症中暑时进行休息处理,到凉爽的地方散热,补充清凉饮料,即可逐渐恢复。轻症的中暑如有呼吸循环衰竭的倾向,则需要静脉输入葡萄糖生理盐水等加以纠正,民间常用的刮痧治疗也有效。此外,可以选用中药藿香正气散等。
如出现重症中暑情况,则应及时请医生进行紧急抢救治疗。治疗原则是降低过高的体温和纠正水钠失衡、酸碱失衡。物理降温,可用冰水、冷水或酒精擦身,同时用电风扇吹向病人以加速降温。但有时物理降温会使病人寒战,故常常配合药物降温,常用的有氯丙嗪、异丙嗪、阿司匹林等。有时需用低温的液体如4℃的葡萄糖盐水输入体内以降温。
预防的主要人群是体弱年老者,但这里特别提出,尤其在农村,年轻妇女在夏天因受传统的错误认识的影响,在产后,密闭门窗,以致因高热引起中暑甚至死亡者,并不少见,应当特别重视。环境要通风,及时补充充足的饮料,注意劳逸结合,谨防中暑。
8.夏日,老年人要适当多“补水”
水有止渴、镇静、稀释血液、散热、润滑、利尿、运送营养等功效,已有研究证明,补水多少与老年人冠心病发作密切相关。
据统计,心绞痛、心肌梗死多在睡眠时或早晨发作。老年人由于生理衰老等各种因素,大都有不同程度的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血液黏稠度较高。人在夜间因呼吸和出汗会消耗部分水分,加之老人常有起夜(小便多)习惯,水随之消耗也较多。夜间缺水会使血液黏稠度升高,血流量减少,血小板凝聚,使粥样硬化的血管更易发生栓塞,当栓子脱落在脑动脉、冠状动脉及其分支内时,心肌就会出现急性供血不足而导致坏死。所以,老年人尤其患冠心病的老年人,重视饮水是预防心肌梗死发生的重要保健方法之一。
由于不少老年人神经中枢对缺水反应不太敏感,会因“不渴”而不愿喝水,身体经常处于一种轻度脱水状态而不自觉。因此,老年人即使口不渴也要常喝点水。可在临睡前半小时,适当喝些水。早晨起床后,首先饮一杯水(200毫升左右),可及时稀释过稠的血液,促进血液流动。夜尿多者,起解时可喝些白开水,补偿体液的消耗。当气候炎热或饮食过咸时,更应多喝些水,这既可补充流失的水分,也可将废物及时排出体外,防止人体酸性化而损害血管。
9.老年人热天莫贪凉
如今居住在城市的老人,大都喜欢在空调或电扇等人工制造的冷环境中度热天,这的确是一种享受。但对于年老体衰的老人来说,舒适凉爽的背后潜伏着致命的隐患。
这是因为,人体血管遇冷收缩,遇热扩张。而老人的体温调节中枢不如青年人灵活,若长时间处于冷环境中,很容易诱发血管反射性收缩,致使血黏度上升,甚至形成血栓。例如:将手浸在冰水中一分钟,血压就会上升,特别是高血压病人,对这种“寒冷加压”的反应尤为敏感。故不断有老年高血压患者由于贪凉过度而发生脑血管意外。再者,汗液排泄是人体散热的主要方式,吹电风扇虽能使皮肤表面的温度降低,但表皮毛孔的收缩却会影响体内能量的散发。所以停吹后反而感到浑身火辣辣的。老年人皮下汗腺萎缩,血液循环功能较差,在这些人工制造的冷环境中若出现头晕、下肢乏力、全身发冷、头痛、咽痛、腰背酸痛等症状,很可能就是肌体受到冷刺激所做出的反应,应及时去医院就诊。
由此可见,高龄和生病老人暑天降温最好采用自然风,或用手摇扇方式,还可以喝些盐开水,以加速汗液排泄,辅助肌体散热。切勿长时间吹电风扇或待在温度很低的空调室内,以免铸成大错。
10.入夏,老年人须防血黏度增高
医学研究认为,卒中、心肌梗死、心绞痛等疾病与血黏度增高密切相关。这一类疾病最容易在夏季发生,特别是七八月份是该病的高发期,多见于老年人。主要表现为晨起头晕,晚上清醒;午饭后犯困,令人难以忍受;蹲着干活气短;阵发性视物模糊等。
为什么在夏季血黏度易增高呢?这是因为夏季气温高,人们出汗多,体内容易缺水。再加之老年人体内水分比年轻人少1/3,对口渴的反应普遍迟钝,若水分不能及时补充,缺水更加严重,致使血黏度增高,促进血压升高和血栓形成,因而诱发卒中、心肌梗死、心绞痛等病。预防这类疾病必须采取如下措施:
(1)饮食疗法。日常膳食宜清淡,以素为主,粗细搭配。根据医学家的推荐,应食用有助于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的食物,如黑木耳、青葱、洋葱、大蒜、柿子椒、香菇、柠檬、菠萝等;具有降脂作用的食物,如香芹、胡萝卜、魔芋、螺旋藻、紫菜、海带、山楂、核桃、玉米、芝麻等;具有类似抗凝作用的食物,像西红柿、红葡萄、橘子、生姜等。
(2)饮水疗法。饮水要注意时机,早晨起床后、每餐饭前1小时和就寝前饮水较好。最好每天饮用2000毫升水,且应选用稀释水。最理想的稀释水是20~50℃的白开水或淡茶水,其张力、密度、生物活性都接近血液和组织细胞液,有利于冲洗血液,缓解血液黏度,保持体内血循环顺畅。
(3)体育疗法。根据个人的体质、兴趣和爱好,选择适当的项目,如散步、慢跑、打羽毛球、爬山、游泳、打太极拳、登楼梯等,以促进血液循环及体内脂类的代谢。
(4)生活疗法。平时生活规律,起居有常,注意劳逸结合,保持睡眠充足,精神愉快,情绪稳定,心理健康。
(5)药物治疗。已有血黏度增高的老年人,应在医师的指导下,选用降脂药,对怀疑有血黏度增高的人,应定期到医院做血液流变学测定以便早发现,早治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