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关心中老年人健康,养心锻炼很重要

关心中老年人健康,养心锻炼很重要

更新时间:2025-01-20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3.老年人情绪锻炼很重要不良的情绪将扰乱体内的正常生理功能,降低对疾病的免疫力,诱发或加重心脏病,导致胃肠功能紊乱、早衰、癌症等,对中老年人的健康影响很大。4.常“养心”者善养生对老年人来说,“养心”是养生的重要一环。

1.养生莫若养性

《万寿丹书·安养篇》:“众人大言,而我小语;众人多烦,而我小记;众悖暴,而我不怒。不以俗事累意,不临时俗之仪,淡然无为,神气自满,以此为不死之道。”恬澹虚无,与世无争,精神内守,则气血调和,邪无所容,百病不生,所以能健康长寿。古人舒畅情志的方法,以静坐第一,观书第二,看山水花木第三,与良朋讲论第四,教子弟第五。认为人生的十大乐事为谈义理字,书法帖字,澄心静坐,益友清谈,小酌半醺,浇花种竹,听琴玩鹤,焚香煎茶,登城观山,寓意奕棋。古人怡养情志的养生之道迄今仍值得我们借鉴。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心理状态一直处于泰然自若的最佳水平者,神经内分泌对机体各器官的调节也保持最佳状态,从而提高了机体的抗病能力,有助于健康长寿,所以古人强调“养生莫若养性”是很有科学道理的。

精神养生像戒烟一样,是最容易做,又最不容易做到的养生方法。说其最容易做是因为精神养生完全可以由主观意识所支配;说其最不容易做到是指一个人很难把握客观条件对主观意识的干扰。在当今生活中,人们很难有古人那种游遍名山大川、临渊观鱼、披林听鸟的机会。但是,如能努力做到闹中取静、忙里偷闲、淡泊名利、摆脱世俗事务的烦恼,对健康长寿也是十分有利的。

2.“静养生命”也福寿

现代保健学发现:生命不单单在于运动,也离不开静养。动与静的互补更助益强身健体、焕发精神、福寿双赢。

环境污染、噪声作祟、人际交往复杂、相互攀比,高效率、快节奏的生活节拍困扰着大脑及各个“部件”。持久又高度的紧张、兴奋或应激状态,致身体各系统“超负荷运转”,天长日久极易引起失眠、高血压、高血糖、心理障碍、痴呆或癌症,导致焦虑、暴躁、惆怅“缠身”,同时也是机体抗病力“下降”的祸根。

国际时兴的“冥思遐想养生健身术”为可靠的“意念保健法”。据调研人员通过脑电波测量仪器对受试者打坐冥想前、冥想中、冥想后进行的脑活动检测表明,冥想能够增强大脑活动能力并显著影响大脑负责调节情绪与快乐的区域。

另一项研究也认为“静养生命”可使机体经络畅通顺达、细胞血氧充盈,有利于废气、废物排出,体温、血液酸碱度、血糖、血压及钾、钠、氯化物等稳定在正常“圈”中。

具体做法为:寻觅个寂静又温度适宜的环境,排除声与强光的干扰。盘腿端坐,头朝前、目微闭、齿放松、唇略合,勿扩张前胸,后背微圆,双手交叉置于大腿上。上腹部内收、臀后突,双膝不并拢,双足分离。呼气长缓嘘、吸气短促又“介于不经意中”。

运气用力应求自然,不使劲,将“力点”集聚于脐下。默默地静思并极力追忆儿时的趣闻乐事、同窗旧谊、挚友赠言……每天清晨和临睡前做一次,每次不宜短于30分钟。只要坚持不懈,对疗疾、醒脑、提神、解乏和改善肺脏气体交换、微循环等,必生裨益。

3.老年人情绪锻炼很重要

不良的情绪将扰乱体内的正常生理功能,降低对疾病的免疫力,诱发或加重心脏病,导致胃肠功能紊乱、早衰、癌症等,对中老年人的健康影响很大。中老年人锻炼身体,不应只重视锻炼体格,还要锻炼情绪。

情绪为什么会影响健康?医学专家研究发现,不良情绪会打乱人的生理活动,直接刺激内脏器官,引起不同的疾病。生气、发怒的时候,会伤及肝脏;心情忧郁的时候会伤及肺、脾;害怕恐惧的时候就会伤肾等。多年研究发现,88%的胃痛、恶心是由不良情绪引起的。另外,结肠炎、高血压、结核病及糖尿病等。也都与情绪波动有直接关系。

有些中老年人因为生活环境相对单一,容易孤独和失意,不良情绪时有发生。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保持良好的情绪?首要的就是要注意锻炼情绪。

锻炼情绪,就是要使思想情绪经常处于恬静的环境气氛中,要心胸开阔,豁达大度,有所作为,培养自己的爱好和兴趣。

锻炼情绪,就是要保持良好的心境,遇事心平气和,胸襟开阔,忧愁要释放,生活要充实,人生就会快乐无忧,健康长寿。

4.常“养心”者善养生

对老年人来说,“养心”是养生的重要一环。尽管老人的生理功能逐渐退化,但身体的老化和心理的老化并不一定平行发生,事实上,常“养心”者才能善养生。

心正:即要有道德心、位义心。《论语·雍也》说:“仁者寿”,就是说仁德者高寿。

心静:静能养神,静可生慧。心静就是要有“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雅境界。明代《养生四要》曰:“心常清静则神安,神安则精神皆安,明此养生则寿,没也不殆”。

心安:《内经》云:“心安而不惧,志闭而少欲,气从以顺”。保持内心安详,可克服浮躁,细品人生。

心宽:《礼记·大学》有言:“富润屋,德润心,心广体胖”。此处说的“胖”是安详舒泰之意,心广即心宽。胸怀宽广大度,能容天下难容之事。对他人的宽容,也是自我解脱。

心忍:祖国医学认为“怒伤肝”。养心须要忍心,即忍受和排解一切败坏心境的因素。高寿诗人陆游常说:“忍字常须作座铭”、“扫尽世间闲忿欲”。一忍过后,心胸畅然,妙味无穷。

心善:善心待人,可令自己常处于助人为乐的生活氛围之中。施善可养生,好人能长寿,养生之道,贵在养德。

心诚:为人诚恳,开诚相见,胸怀坦荡就具有良好的心境。以仁爱之心视物,以仁爱之心待人,这是智者的选择。

5.老年人面对年龄的最佳心态

(1)当你每天早起时要忘记年龄,朝气蓬勃地去干事情;当你午饭或晚11点后,应想起年龄,有规律地去床上休息。

(2)当你制定学习计划时可忘记年龄;当你进行风险投资或风险经营时,应想起年龄。

(3)当你与大家聚餐时,谈笑风生中可忘记年龄;但进食时要想起年龄,再好吃的东西也不能太贪,再好喝的酒也要限量。

(4)当你身体健康时,可以忘记年龄;身体感觉异常时要想起年龄,及时去体检看医生。

(5)当你高兴时可忘记年龄;当你生气时要想起年龄。

(6)当你读一本好书或与朋友聊天时可以忘记年龄;当你长久地坐在电视机前看电视时,应想起年龄。

(7)当你与年轻人交往时,可忘记年龄;当你和他们一起工作劳动时应该想起年龄。

(8)当你穿衣打扮的时候可以忘记年龄;但在众人面前言谈举止中却要记住年龄。

(9)当你散步时可忘记年龄;但你爬山时要记住年龄。

(10)当你回首人生时,可记住年龄;当你面对未来时,应忘记年龄。

6.老人需要多语言交流

不少老年人多有这样的经历,即使有子女常在身边,与他们也少有可谈论的话题;两口子虽形影相伴,交谈的内容也有限。难怪有的老人常发出这样的感叹:“与人说话的机会太少,整天呆在家中,心里老是觉得闷。”这说明老人是喜欢多与人交谈,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作为儿孙们,应该多鼓励老年人走出户外,例如到公园、老年活动场所等地方去,主动与人多交谈、闲聊。老人们相聚在一起,可以海阔天空,说古道今,时事趣闻、家庭子女等等,无所不谈。美国科学家研究认为:老人多说话应当是值得鼓励的,因为讲话能刺激大脑,促进大脑功能的进化,对增强大脑各项功能,抵抗脑神经退化和衰老,增强记忆力都有益处。事实证明,在聊天过程中,老人无论是主动交谈还是被动聆听,都可以排解心中的郁闷,增添生活的乐趣,有助于老人身心健康和长寿。老人多闲聊的好处在于:①可以促进大脑思维,防止过早衰老。老年人大脑衰退随着年龄增长而加快,谈话要用脑,聆听时也需思考,有时在闲聊中还能学到一些新知识,这样就能促使大脑细胞活动加快,勤动脑、多思维,从而达到防衰健脑的作用。②可以消愁解闷。忧愁人人都有,特别是人到晚年,因体弱多病,以及子女和生活问题,不会处处顺心,事事如意。而通过闲聊中的趣事、乐事有助于消除不愉快的心情,摆脱烦恼、疑虑、不满、委屈等情绪。③可以广交朋友。特别是已丧偶的老人怕孤独,那么闲聊之中可结识新的朋友,与他们常聚会多聊天,会有助于老人排遣心中的寂寞,逐渐忘掉往日的痛苦和忧愁。④可以扩大生活的视野。闲聊可知道国家大事、天下事,有余力的老人可为其再作贡献。⑤可以彼此分享快乐,获得安慰。聊天时,一方说话时是一种感情的表达,倾听一方通过内心活动常会受到对方语言的感染,可以分享对方的快乐。当一方道出心中的苦闷时,对方的安慰往往就是一剂治病良药,可令人放下包袱,愁绪顿消。

7.常常上火易衰老

(1)着急容易上火。一般的着急能使人发挥能力多做些事,但着急到一定程度就会上火。比如一个人如果丢了两元钱会着急,但如果丢了2 000元,就该上火了。所以,上火实际上是“生命力”反应过度,超出了身体的能力。

超出身体能力的生命力跑哪去了呢?都直接变成热量散发了。上火的首要表现就是“热”,上火的症状主要有5方面:热、肿、痛、烦、躁。上火的火(热量)和日常生活的火有相似之处,本质都会发热,蒸发掉水,使皮肤黏膜起疱,只是火消耗的是柴草,上火的火消耗的是人体的糖、脂肪和蛋白质。

人体的生命力是有限的,正常细胞的分裂有一定的次数限制,且和寿命的长短一致。生命力的过度使用会使人提早衰老,所以预防上火能延缓衰老。

(2)环境雌激素令女性上火。对女性来说,环境雌激素是导致身体生命力过旺的一个重要因素。(www.xing528.com)

环境雌激素是指身体外来的有雌激素样作用的物质,如二恶英、多氯联苯等,包括避孕药和更年期激素替代疗法使用的雌激素。

环境雌激素会使女性的生命力增强,也容易上火。对处于发育期的女孩来说,主要表现为性早熟,性早熟中医一般认为是“阴虚火旺”。对中老年妇女来说,由于发育期已过,这种生机会被郁在身体当中,最终郁而生火。

(3)欲望使人上火。中医的“心”是指人的精神活动。精神活动中的欲望过强,导致生命力反应过度,超出了身体的能力,是上火的主要原因。所以,火由心生,心静自然凉。

欲望过强引起的火叫做心火。心火时的“烦”其实就是欲望满足不了。欲望和火是紧密联系的,所以我们常说“欲火”。

欲望与现实不适应自古以来就是影响健康的一个大问题。所以古代各种文化都把降低欲望作为养生的法宝。

(4)无事也有三分火。“着急上火”是火,光“着急”还没上火其实也已有火,就是在“没着急”的情况下也有三分火。

生物进化主要进化出热量消耗高的物种和器官,进化程度最高的大脑消耗的热量也比其他器官多得多。所以,人作为进化顶端的生物,其生命力就有直接转化成热量的趋势。

“无事三分火”的“火”不能用去火药治疗,而应该靠人自身的入静解决。入静的主要作用是让身体进化程度高的功能要和进化程度低的功能协调,以减少热量消耗。人入静时心率及呼吸减慢,胃蠕动排空加快,有利于降低热量的消耗。

8.老年女性在心理上的变化

中老年人的更年期阶段是人生必须经历的阶段,也是一个正常的生理阶段。实际上,在更年期前有些人可能就会有出汗多、心里烦躁不安、睡眠质量不好等情况。女性在更年期,以上症状会更明显。有的人还会动不动就发脾气,出现血压高、便秘、水肿等异常情况,这些都属于更年期综合征。这时的月经量都比较失常,雌激素代谢也越来越少,会产生很多不适应的症状。有些人不愿意承认自己老了,心理上产生恐怖的感觉,甚至还会产生被社会和家庭遗弃的感觉。经常会因家庭或者单位的一点儿不起眼的小事儿发脾气、生闷气,做事情缺乏信心和耐心,人也变得很敏感。

9.中老年人应该如何应对更年期的变化

首先从思想上要放松,要知道这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不仅仅是女性,男性也会有更年期的经历。女性更年期开始的时间一般是在50岁左右,男性一般在60岁左右。认识到这个问题后平时就应该理性地面对一些问题。人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因此不能够只考虑自己的感受,还要考虑到家庭成员和其他人的感受。只有处理好了与家人以及周围人群的关系,才能够有一个祥和的生活环境,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度过更年期。

10.女性在更年期常用的中药有哪些

女性在更年期都应该在医生指导下适当补充一些药物,比如六味地黄丸等。如上火、口腔溃疡等可以吃知柏地黄丸。如果心情很烦躁,易出汗,可以饮用甘麦大枣汤(甘草、小麦、大枣同煮)。

11.中老年女性应该如何修身养性

所谓修身就是要坚持锻炼,因为进入更年期后雌激素水平降低,很多人身体就会发胖,但盲目进行减肥也是没有必要的,要因人而异,还应该注意化解生活中的矛盾。

特别对于刚刚退休的人来说,应该找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来做,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增添生活的情趣,较快适应生活中的角色变换,以免产生失落感。

12.“离退休情感障碍”要早防

老人离退休前半年是非常重要的时期,在这个时期老人应该主动地进行心理调整,以积极的心态迎接离退休后的生活。北京安定医院老年科卜力医生认为,这个时期调整好了,老人就能顺利过渡到离退休生活,不会感觉到离退休后的心理落差,像离退休前一样积极乐观地生活。如果调整得不好,老人就会感到孤独、空虚、无助、无价值感,生活没有寄托,甚至引起身体不适和疾病,严重的会产生焦虑和抑郁,临床上将其称为“离退休情感障碍”。那么,在心理上该如何调整呢?

(1)学会角色转化。特别是曾担任过领导职务者,一下子由权威型的社会角色变成“无足轻重”的老百姓,感觉“人走茶凉”,周围的人对自己冷漠了,其实大可不必这样。要认识到离退休只是从肩负社会公职的角色类型向不肩负社会公职的角色类型的转换,但仍然没有脱离社会生活,可以利用自己在职时的资源、知识以及经验,做点其他方面的工作,继续体现自我价值。

(2)肯定自己的价值。记住人们常说的“老当益壮”“姜还是老的辣”。从心理上,不要觉得自己已经老了,对社会没用了,要认识到自己有着非常丰富的社会阅历和生活经验,完全可以继续做一些对家庭、对社会有益的事。就是一些很平常的事情,如给子女带小孩,给老伴做一道可口的饭菜,都是自己的价值所在。即使身体不好,什么事也做不了,还可以在精神上给自己和家人带来一些愉快。

(3)培养兴趣爱好。老人要以积极的心态发掘自己的兴趣爱好,找准自己的定位。在兴趣爱好上多培养、多参与,广交朋友,逐渐获得周围人们的认可,增加自信。性格外向的老人可参加一些社区的文艺团体,如唱歌、跳舞、外出旅游等。性格偏静的老人则可参加老年大学,学习琴棋书画、养花、钓鱼等,或者尝试一些年轻时想做,但没时间、没条件做的事情。总之,就是要使老年生活充实起来,活出自己的风采。

此外,为自己的离退休生活提前做好规划也是必要的。想上老年大学的提前报名,或按照自己的兴趣买一些乐器、书籍等,逐渐接触一些退休以后生活中的事物,给自己一个过渡的时间,避免离退休后没事可做,产生不适应感。

13.生活有目标,长寿概率高

(1)一个丑角进城,胜过一打医生。英国化学家法拉第,年轻时身体不好,经常头痛失眠,多方医治无效。有一次请一位名医诊治,医生仔细地检查了他的身体之后,笑着说:“一个丑角进城,胜过一打医生。”说完扬长而去。

法拉第细品其言,悟出其妙。从此,他业余时间经常去看滑稽戏,被丑角逗得捧腹大笑,久而久之,其病渐愈,恢复了健康,一直活到76岁。经验告诉人们:部分疾病的治疗,药疗不如食疗,食疗不如心疗。

(2)生活有目标,长寿概率高。如果生活没有目标,衰亡进程就会加速。日本东北大学的医学家经过长期研究首次得出了这一结论。生活中没有明确目标、不愿紧张劳作的人,他们的病死率要比“积极分子”高出50%。生活没有目标的人容易得心脑血管疾病,主要是由于心情抑郁而引发的。

(3)常感不公平,生病概率大。英国和芬兰学者的一项研究表明,感觉不公平的人更易受到诸如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威胁,严重影响身心健康。

专家认为,不公平感不仅压抑一个人健康向上的良好心境,而且影响他的聪明才智与创造才能的发挥,使人感觉沮丧,从而可能会选择用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排解心中的苦闷,如吸烟、酗酒等,这些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

14.良好生活方式可延缓精神老化

人到老年后,无论是思维能力还是记忆功能,以及精力和体力都处于低下状态,此种情况可通过改善生活方式与防治疾病来减低其程度,其中,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关注。

(1)提高文化素养。学者们认为,培养读书写字与琴棋书画,做到勤用脑,善用脑,可保持大脑细胞的活跃代谢状态,有利于延缓精神老化。

(2)健康生活方式。日常生活中许多高龄老人仍能够保持耳聪目明,思维敏捷,其中的“秘诀”除了与勤用脑有关外,还与其长期做到了生活规律,起居有时,饮食有节,讲究卫生、戒烟戒酒、喜爱运动及保持情绪乐观有关。

(3)良好精神状态。一个心胸豁达、情绪乐观,不仅使自己能够生活得更好,还可大大降低身心疾病的发病率及有助于延缓精神老化。

15.人老了,有哪些需求

(1)老年人由于年老体衰,加之部分老年人无经济来源,常常失去了往日的权威,所以怕受冷落,遭子女嫌弃。为人子女,这时就要主动给老人制造尊重的机会,凡事可多向老人请教,老人一些意见即便不对也可先接受,让老人觉得自己受到尊重,让他产生“我还中用”的心理安慰。

(2)让老人自由活动,想干嘛就干嘛,少些干涉,平时多给老人几个闲钱,让他有自由活动的资本。要为老人安排一些单独活动的时间,不要以老人要静心养病为由,把老人圈在家里。

(3)人老话多,子女要多陪老人聊天,解其寂寞。一些老人总是怀念过去的美好时光,或是对自己过去辉煌经历津津乐道,子女不要嫌老人唠叨,要满足其内心的得意。

(4)碰到老人生日或特殊纪念日,子女要放下手头的事情,多陪伴一下老人,祝其生日、节日快乐,让老人高兴,盼望着下一次的到来。

(5)老人最怕闲。孩子孝顺,让老人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享清福,想法是好,可也许是帮倒忙。给老人一点事做,让老人动起来,胜过最好的补药。

(6)人老了,最怕疾病缠身,身边却没个人照料。此时子女要理解老人的需求,或搬过来与老人同住,或委托社区专门保健医生帮忙照看,或为老人买个医疗保险,让老人过得安稳点。

(7)老人也有情感方面的需求,黄昏恋也不无存在的可能,子女要理解并支持老人这些情感需求。

(8)一些老人对身后事忧心忡忡,此时子女不妨先说开,询问老人对身后事的安排,提前准备一些寿事,反倒可安慰老人的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