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一 王某,女,31岁,淮南市田家庵新建村人。
1973年时在长夏,余出诊至其家,见患者卧于床榻。其婆母喊伊起床看病,拉之则坐起,神情呆滞。问之,直视余,口唇稍动无声,亦不知所说为何。不问,则低头委靡,片刻欲睡,似耳聋。诊之,脉不浮而濡,面色淡黄,苔白不渴。询及病情,其婆母答曰:“病方四五日,初起发热头痛,去医院诊治,视为感冒,给白色药数片,吃后头痛稍轻。因家境不好,无力继续治疗,乃自购头痛片服。服后遍身大汗淋漓如水浇,以为汗出后感冒定会痊愈,让其入睡,谁知睡后,喊之不理,再喊亦不理,遂成此病。”结合脉症,此人定是湿温,因误汗而致神昏耳聋也。吴瑭在《温病条辨》中指出:“世医不知其为湿温,见其头痛、恶寒,身重疼痛也,以为伤寒而汗之。汗伤心阳,湿随辛温发散之药,蒸腾上逆,内蒙心窍而神昏,上蒙清窍则耳聋目瞑不言。”治宜清热利湿开窍为法。
处方:猪苓10克,云茯苓20克,薏苡仁10克,杏仁10克,白豆蔻5克,石菖蒲15克,竹叶心10克,郁金10克,活水芦根2尺。3剂,水煎服。
二诊:服上药3剂,症状消失,神志已清,两耳亦聪,胸闷大减,脉沉细。以六君子汤加味调理而安。
病例二 唐某,女,30岁。
1953年夏,余驻蚌埠,突接淮南来信曰大女(唐某)病重,数日不进饮食。余心急如焚,即从蚌来淮,视女卧于床,见吾至,唯笑而不语,如同陌生,毫无往日父女亲热之情。喊而推之坐起,仍笑而不言,不问,又即躺下。反复询问,吾女始语:我无病,但思睡。然视其现况与往日相比,确有神昏之征。细询家人,乃知前数日突高热不止,医院以针剂加倍使用(药名不详,可能为解热镇痛药),而热仍不退,又注数针后,大汗出,热退而昏睡矣。(www.xing528.com)
诊之,脉濡而无力,虽数日不食,亦不见神衰体瘦,舌苔微黄而滑腻且厚,少言懒动,不思食,日夜嗜睡,胸闷不适。盖长夏之际,感受湿温之邪,医以大量解热镇痛之剂,热虽退而湿未除,亦为湿温误治所致。故有蒙蔽清窍之兆。急当清利湿热开窍为法,否则,恐成酿痰化热、蒙蔽心包之重症。
处方:杏仁12克,广木香6克,云茯苓24克,薏苡仁20克,滑石12克,通草10克,石菖蒲10克,郁金10克,活水鲜芦根4节。1剂,水煎服。
二诊:服药1剂,热退湿动,神昏除而心神明。再以上方1剂。
三诊:胸闷除,思饮食,不嗜睡,和余谈笑共叙天伦之乐,唯气短乏力而已。改以扶正之品以建中州。
处方:党参10克,山药20克,茯苓20克,甘草10克,陈皮10克,谷芽12克,杏仁10克,薏苡仁12克。3剂,水煎服。后调理而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