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科学健康观构建健康型社会

科学健康观构建健康型社会

时间:2024-01-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与复杂性是否有关及其关系如何尚有争论。健康的生态系统是未受到干扰的生态系统,但稳定的生态系统可能受到干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两个重要指标包含在生态系统健康标准中,而且干扰与这两个指标紧密相关。作为生态系统健康的评估,最重要的是活力、恢复力、组织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维持等几个方面。

科学健康观构建健康型社会

一、健康型生态

健康型生态实际上指的就是生态系统健康。虽然关于生态系统健康目前尚无普遍认同的定义,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都对生态系统健康概念作了探讨。

Constanza认为健康的生态系统是稳定而且可持续发展的,也就是说,健康的生态系统应能够维持自身的组织结构长期稳定,并具有自我运作能力,同时对外界压力有一定的承受弹性。Schaeffer等认为当生态系统的功能阈限没有超过时,生态系统是健康的,这里的阈限定义为“当超过后可使危及生态系统持续发展的不利因素增加的任何条件,包括内部的和外部的”。Karr等认为,如果一个生态系统的潜能能够得到实现,条件稳定,受干扰时具有自我修复能力,这样的生态系统就是健康的。Haworth等认为生态系统健康可以从系统功能和系统目标两个方面来理解:系统功能是指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弹性、有效性以及使生境群落保持活力的必要性。Rapport等认为生态系统健康是指生态系统没有病痛反应、稳定且可持续发展,即生态系统随时间的推移有活力并且能维持其组织及自主性,在外界胁迫下容易恢复;生态系统健康是指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没有受到损伤,关键生态成分保留下来,系统对自然干扰的长期效应具有抵抗力和恢复力;系统能够维持自身的组织结构长期稳定,并具有自我运作能力。

国际生态系统健康学会将生态系统健康学定义为:研究生态系统管理的预防性的、诊断性的和预兆的特征,以及生态系统健康与人类健康之间关系的一门科学,其主要任务是研究生态系统健康的评价方法、生态系统健康与人类健康的关系、环境变化与人类健康的关系以及各种尺度生态系统健康的管理方法。可以看出,生态系统健康是指生态系统的稳定及可持续性。

值得一提的是,当生态健康失调到一定阈值时就会危及生态安全。生态安全的破坏意味着社会安全、经济安全、治安安全和人类健康防线的失守。生态健康也是一个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尺度上的功能概念,它#及水、能、土、气、生、矿等自然过程,涉及生产、消费、流通、还原、调控等经济过程,涉及政治、体制、技术、文化等社会过程,旨在推进一种将人与环境视为相互关联的系统而不是孤立处理问题的系统方法,通过生态恢复、培育和保护去促进人、生物和生态系统相互依赖的健康。生态健康是人与环境关系的健康,不仅包括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健康,还包括人居物理环境、生态环境和代谢环境的健康,以及产业、城市和区域生态系统的健康。

二、健康型生态的内容和形态

(一)健康型生态的内容

由上述各个学者对生态系统健康的理解可以看出,生态系统健康或健康型生态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它随着人们对生态系统研究的偏好会发生研究内容上的改变,但其研究人与环境关系的健康的基本内涵则是不可动摇的。

1.影响生态系统健康的因素

干扰和胁迫是影响生态系统健康的主要因素。在生态系统可承受的外界因素作用下,生态系统对干扰的反应过程有3个阶段:开始时为初期反应,随后是抵抗阶段,最后是恢复阶段。生态系统对胁迫的反应结果有4种:一是消亡;二是退化;三是恢复——恢复到原状态或其相似状态;四是进入新的状态。干扰会导致一个群落或生态系统特征超出其正常波动的范围。干扰体系包括干扰类型、频率、强度及时间等。各种生态系统对逆境的胁迫反应不同,同样的生态系统内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层次对胁迫的反应也不一致。生态系统在胁迫情况下会在能量、物质循环、群落结构和一般系统水平上发生变化。生态系统在受到压力胁迫情况下会产生健康风险。然而,并非所有胁迫都影响生态系统的生存力和可持续性,实际上许多生态系统依靠某种胁迫而维持。这些胁迫已成为自然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可称为正向胁迫。但在更一般的意义上,胁迫常常指给生态系统造成负面效应的逆向胁迫。胁迫表现形式多种多样,而且同一因子对不同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和强度也并不相同。如,影响农业生态系统健康的主要胁迫因子有如下几个方面:农药环境污染化合物,生物技术,生态入侵,不恰当的农业生产活动和其他如一些偶发性的自然灾害,如地震、火山爆发等。对水生生态系统来说主要包括污染物的排放、过度捕捞、围湖造田、水土流失、外来物种的入侵、水资源的利用不当等。

生态系统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保持正常动态的能力,主要包括恢复力(干扰后回到先前状态的速度)和抵抗力(系统避免被取代的能力)。目前,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与复杂性是否有关及其关系如何尚有争论。一般地讲,稳定的生态系统是健康的,但健康的生态系统不一定是稳定的;干扰作用于稳定的生态系统或健康的系统,会导致不稳定或不健康,在一定强度范围下,干扰可能导致生态系统不健康,但仍是稳定的。健康的生态系统是未受到干扰的生态系统,但稳定的生态系统可能受到干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两个重要指标包含在生态系统健康标准中,而且干扰与这两个指标紧密相关。

2.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1)生态系统健康的标准:为了对生态系统健康与否作出准确的评价,必须根据生态系统健康的概念来制定相应的标准,并围绕这个标准描述出各种健康状态。绝对健康的生态系统是不存在的,健康是一种相对的状态。任海等总结了生态系统健康的标准主要包括活力、恢复力、组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维持、管理选择、外部输入减少、对邻近生态系统的影响及人类健康影响8个方面,涵盖了生物物理、社会经济、人类健康及一定的时间、空间等范畴

作为生态系统健康的评估,最重要的是活力、恢复力、组织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维持等几个方面。然而,面对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很难找到一个共有的标准,因此讨论什么是生态系统健康是一个困难的问题,而且评判某个状态是否健康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利益。

(2)生态系统健康的评价方法:相对于传统的环境评价方法,现代生态系统的健康评价作为若干交叉学科的实践活动,如果仅仅着眼于物理化学参数或生物检测技术方面,它的局限性是难以有所突破的。现代生态系统的健康评价不仅应包括系统综合水平、群落水平、种群及个体水平等多尺度的生态指标来体现生态系统的复杂性,还兼收了物理、化学方面的指标,以及社会经济、人类健康指标,反映生态系统为人类社会提供生态系统服务的质量与可持续性。

(3)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指标选择:指标是用来表达和交流持续发展状态和过程信息的工具,指标设计和使用的好坏,直接影响决策的正确性和有效性。生态系统健康研究深深根植于生物学和生态学,并与保护生物学、生态环境监测景观生态学领域密切相关,也与可持续发展有关。上述学科提供了用于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大多数参数,并且主要聚焦于生态学和生物物理的整体性。Hannon提出生态系统总产量,作为生态指标,被用于监测潮汐湿地生态系统健康。Rapport等考察了一些压力和它们的症状,并且给了生态系统压力的5个指标:营养池、初级生产力、尺度分布、物种多样性和系统恢复力。

评价生态系统健康需要基于功能过程来确定指标,特别是评价其干扰后的恢复能力,包括其完整性、适应性和效率。Schaeffer等首次探讨了生态系统健康的度量问题,但没有明确定义生态系统健康。王小艺等认为可以从生态系统失调综合征的诊断、生态系统的缓冲力和持续性评估、生态系统风险评估等方面对生态系统健康进行评价。生态系统健康评价除了需要对其小尺度生态过程进行研究监测外,从景观尺度进行环境质量监测也是必不可少的步骤。也就是说,将遥感和景观生态学原理等宏观技术手段与地面研究紧密结合,通过景观结构的变化了解其功能过程。因而,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最佳途径应该是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的综合性研究,我们在实际操作中要尽可能地避免厚此薄彼,只有这样才能获得较好效果。

然而由于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很难建立统一的指标体系来评价所有的生态系统。不同的生态系统所处的自然、社会、经济状态不同,且同一生态系统发展的不同阶段所具有的特点也不同,需要由不同的指标来监测。不同系统、同一系统不同时间段上要求使用的指标也不一样,这就使得一致性的指标体系更加难以确定。

但是,一般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设计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①物理化学指标:主要是包括生态系统的环境指标,如水质、大气质量、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等方面。

②生态学指标: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生命周期、生物多样性、有毒物质的循环与隔离、生物栖息地的多样性、食物链、初级生产力、恢复力、抵抗力、群落结构、稳定性、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等。

③社会经济指标:包括人类健康水平、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技术发展水平、公众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的观念以及政府管理决策等。

当然,我们也可以从生态系统内、外两个方面建立指标体系,一是生态系统内部指标,包括生态毒理学流行病学和生态系统医学;二是生态系统外部指标,如用社会经济指标和结构功能指标来评价生态系统健康等。

总之,以生态学和生物学为基础,结合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综合运用不同尺度信息的指标体系是未来评价生态系统健康与否的关键。

(4)生态系统健康的恢复:对某类生态系统,通过某种方式或手段诊断出其已经开始退化或处于不健康的状态,下一步的工作是怎样去恢复该类生态系统的健康,恢复生态学的发展为此提供了智力和行动上的支持。

生态恢复的流程概括如下:①首先要明确被恢复对象的性质,确定系统边界;②对受损症状进行诊断分析;③进行综合评判,确定恢复目标;④对生态健康恢复的自然经济社会技术可行性分析;⑤提出恢复规划和具体方案;⑥实施方案并进行长期定位观测,获取具有可操作性的生态系统健康恢复模式。

(二)关注健康生态的研究

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相对稳定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维护与保持生态系统健康,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是关系到人类健康生存的重大课题。健康的生态系统对于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健康生态学是研究人类健康与环境辩证统一关系的科学,这里所说的环境,既包括自然环境,又包括社会环境,特别是人类的文化环境和行为环境。因此,健康生态学的内涵,有以下几个主要层面的问题需要研究。

1.人类健康的基础是人类的生存环境,只有生态系统健康,才能保证人类的生存健康。自然灾害、生态破坏、环境污染都是健康的大敌。可持续发展的健康观念是健康生态学的核心,要为当代人类和将来的世代人类及地球上所有的物种维持一个健康的、完整的、丰富的、多样化的生态系统,人类的健康才有根本的保障。

2.人体对环境中元素摄入的个体差异和生态适应的差异,往往决定生活在该环境中的人体和人群健康状态的差异。由于地球上化学元素分布不均匀造成的某些地方病,以及由于环境污染而产生的环境污染病,都是疾病产生的生态学原因。因此,需要对地球化学环境与地方病的关系及环境污染物与健康的关系作详细的研究,以减少地方病和环境污染病。(www.xing528.com)

3.人类需要健康的体魄。人类的饮食文化对人的健康至关重要,需要倡导绿色食品和均衡营养的健康观念,使摄入的各种营养元素达到人类营养的最佳状态。当人体需要的某些元素出现社会性缺乏时,可通过社会的公益服务措施来补充。

4.社会经济环境是人类生存最重要的社会环境。目前,对发展中国家居民健康的重大威胁是饥饿和营养不良,以及由于公共卫生设施不良造成的大众性的消化系统疾病和寄生虫病,还有各种各样的细菌性传染病,有媒介和无媒介传染病。而发达国家危及健康的疾病主要是心脏病癌症、糖尿病、卒中、交通事故等。此外,病毒也一直是威胁人类健康的大敌,因而对病毒的研究也是健康生态学的一大重要问题。

5.健康不仅仅意味着不生病,而且是人的身体、心理,人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生理生化过程,以及行为的一种和谐与平衡。人体在能量上可分为体能、智能、情感能三大能量层次,并且会产生相应的熵值,人必须在这三个层次上不断地从环境中得到负熵、排出熵,才能与环境之间达到一种和谐与平衡,真正做到身心健康。

6.人类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通过生物生态适应和社会生态适应来适应环境。由于生物的生态适应,人类形成了不同的人种和不同的体质形态;由于人类的社会生态适应,形成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因此,人类的健康也往往与生物的生态适应和社会生态适应两个方面有关,而医学科学技术正是人类创造的与疾病作斗争并保持身心健康的一种文化。人类健康在文化方面对环境的适应与不适应则包含了更广的内容,如政策、教育保健等方面。因此,健全和完善健康政策、公共卫生法制建设和应急措施,对促进公众的生态健康教育、提高公众的健康观念和技能,以及健康和安全的社区建设、公众参与等,都是健康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7.生态系统健康研究面临的挑战。当前,生态系统健康研究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主要包括:一是,由于生态系统健康的不可确定性,很难确定生态系统在何种状态下没有干扰健康;二是,生态系统健康要求考虑生态、经济和社会因子,但对各种时间、空间和异质性的生态系统而言实在太难,尤其是人类影响与自然干扰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有何不同难以确定、生态系统改变到何种程度其为人类服务的功能仍然能够维持,目前,对于这些问题以及相关的类似问题尚待研究确定;三是,由于生态系统的复杂性,生态系统健康是否可以概括为一些简单而且容易测定的具体指标,以便为生态学家和政策的制定者提供参考点,来评估生态系统健康受害程度以及生态系统对胁迫的反应等亟须作出回答;四是,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有一个产生、成长到死亡的过程,很难判断哪些是演替过程中的症状,哪些是干扰或不健康的症状;五是,健康的生态系统具有吸收、化解外来胁迫的能力,但对这种能力尚难测定其在生态系统健康中的角色及其地位;六是,生态系统健康的时间尺度以及能够持续的时间还难以确定;七是,生态系统保持健康的策略是什么等,也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三)实例——健康型生态社区建设的几个问题

1.树立营建生态系统就是营建健康的观念 社区建设要全力打造人性化的和谐社区环境,从早期小区的规划设计就注重保持建筑地域原有的生态原貌、因地制宜,增加绿化覆盖率,营造整洁、优美、舒适、温馨的社区环境,陶冶人的情操;在社区道路交通组织力求采用自然的人车分流的规划方式,还应具有景观性和识别性的步行系统,以有效杜绝人车混杂,真正做到人车分流,用巧妙的规划手段实现舒适安全的社区生活。另外,还应从规划布局开始,使社区建筑与环境、绿地与道路有机融合,景色相互交融,错落有致,充分体现“清新、自然、健康”的理念,使社区处处都洋溢着人与自然的和谐与亲近的氛围,让人们的健康体魄和生活品质在社区中得到升华。

2.健康的生态环境是构建和谐社区的关键 人与自然的和谐也是构建和谐社区的重要部分,因此,“宽敞、舒适、健康、生态”等概念就应运而生了。楼盘在规划、设计、建筑、配套方面都将更加注重健康要素,要以人类居住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满足居住者生理、心理和社会多层次需求;要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开发建设理念,将绿色生态与住宅空间、生活环境相结合,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对社区内的自然资源实行保护与合理开发相结合的原则,以高度的责任感建造健康住宅产品,保障人们的健康生活,构建和谐社区,最终达到营造和谐人文、和谐城市、和谐社会的最高境界。建设良好的小区生态环境主要通过绿化,如今园林景观已成为楼盘销售的一个重要筹码,买家更为注重园林的特色,无论从观赏角度还是实用性方面都要求自成一格。

3.完善社区配套设施是和谐社区建设的重要环节 营造一个新的社区,实际上是要给大家提供一个自由和谐的生活环境,它需要发展多元化的服务,让住户感受入住新区的便利,为客户创造长久价值。因此,健康型生态社区的建设应从人性化的角度出发,完善社区公共设施,提供或创造供人们健身、休闲、娱乐的公共空间,提供一个交朋会友的良好场所,供人们之间的交流、沟通;同时,应注重地产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将邻里文化融入社区服务模式中,为满足人们生活需要,提供一种全面、多功能、相互搭配的服务概念,为创建和谐社区打下良好基础。生活空间一切以人为本,提倡一种积极向上,高品位、优雅的生活方式,体现健康、生态、文化的居住小区风格。体育运动设施配套能表现运动健康型生态社区的动感美。要既能承办一定规模的体育赛事,又能展示运动文化、体育教育、休闲娱乐等活动。设立专门的宠物放养区域,既有利于规避邻里间不必要的摩擦,保持小区的卫生、环保,也有利于满足宠物饲养者的实际需求,不要因随地放养宠物造成不和谐现象发生。

4.高素质人文环境是高品位社区生活的条件 社区是城市社会的基本构成单元,是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除了要有优美的环境、舒适的配套外,它还应该是充满亲和力的和谐社区。和谐的本质,是人际关系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和生态的和谐,使全体社区成员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社区各要素健康发育、充满活力而又稳定有序。以人为本,构筑良好的社区人文体系,是环境优美、清洁舒适、安全方便、职责清楚、管理有序、和睦共处的居住社区模式。因此,健康型生态社区的建设中,要注意构建良好的社区道德风尚,形成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的社区氛围;注意构建互相尊重、和睦相处的邻里关系,形成内容丰富、健康向上的社区文化;注意构建稳定和谐的社区安全环境,培养人们良好的法律意识、较强的法制观念;注意构建有效化解各种矛盾的机制,及时调解邻里纠纷,从而营造高水平的社区文明。

(四)善待自然、保护环境是健康型生态和谐发展的基础

20世纪以来,人类文明有了飞速发展,但是也无情地破坏了地球的生态平衡,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在全球范围内呈现扩大的态势。发达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走了一条大量消耗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并逐渐将其发展所造成的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危害转嫁给发展中国家。而发展中国家则由于生存与发展的矛盾日益尖锐,难以摆脱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的发展道路。

随着生物多样性的降低、自然灾害的频繁、淡水资源的枯竭以及荒漠化的加剧,自然生态系统为人类生存与发展提供服务的功能越来越弱,全球出现了生物效应、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现象,直接影响全人类的健康和生存空间,制约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问题给人类带来的惨痛教训,人们普遍感到,没有生态的健康,就没有人类的健康和地球的健康,也就不会有社会的发展进步。保持生态平衡、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发展,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任务。

生态环境问题始终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解决的一大难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将生态环境的保护放在了突出位置,环境保护已成为我国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中共中央、国务院每年都召开“中央人口环境资源工作会议”,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有效防止和治理污染,改善生态,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尊重自然,合理利用资源,努力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协调发展的观念,正日渐成为全国人民的共识。尽管我国生态环境工作已经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保护生态环境安全和人民群众健康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沙尘暴、森林面积减少、土地沙漠化、大气污染、水源污染、珍稀动植物濒临绝种等问题,使我国的发展越来越受到生态环境的严重制约。特别是全球变暖的远虑近忧,更是对生态安全提出了迫切而严峻的问题。此外,环境问题也危害到群众健康和社会安定。特别是2003年以来发生的SARS及禽流感等疾病,引起人们对生态健康的风险防范体制及环境行为的关注和反思,启迪我们要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关注生态健康,保障生态安全。

我国是人口众多、自然灾害发生频繁、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弱的发展中国家,有些问题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根本解决。因此,高度重视资源和环境问题,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仍然是关系到民族命运的全局性问题。善待自然,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解决生态环境问题,需要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强调人的发展权利、环境权利与保护环境义务的统一;强调当代人及后代人发展机会的平等;强调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建立符合生态规律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统筹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李东升 刘典恩 吉鹏程)

参考文献

[1] 霍寿喜.气候·生态·健康.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10-08

[2] 地球正发两千年来“最高烧”,人类活动应负责.新闻晚报.2006-06-23

[3] 刘典恩,杨瑞贞.生态医学模式:后SARS时代的选择.医学与哲学.2003,(11):27-29

[4] Costanza R..Toward an operational definition of health.EcosystemHealth:New Goals for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Washington DC:Island Press.1992:239-256

[5] SCHAEFFER DJ,COX D K.Establishing ecosystem threshold criteria.Ecosystem healthnew goods for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Washington DC:Island Press.1992:1-178

[6] KARR J R,FAUSCH KD,ANGERMEIER P L.Assessing biological integrity in running waters:A method and its rationale.Champaigre:Illinois Natural History Survey,Illinois,Special Publication,1986,5-225

[7] HAWORTHL,BRUNKC,J ENNEXD.Adual-perspective model of Agroecosystem health:system functions and system goals.Journal of Agroecosystem and Environmental Ethics.1997,(2):127-152

[8] RAPPORT D J.Ecosystem Health.Oxford:Blackwell Science Inc.1998,1-356

[9] 凌青根.生态系统健康与服务功能.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2001,(4):67-74

[10]RAPPORT D J,REGIER H A,HUTCHINSON T C.Ecosystem behavior under stress.The American Naturalist.1985:617-640

[11]王小艺,沈佐锐.农业生态系统健康评估方法研究概况.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1(1):84-90

[12]孔红梅,赵景柱,姬兰柱,等.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初探.应用生态学报.2002,13(4):486-49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