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健康城市”形成背景及发展概况
(一)城市发展面临的挑战
进入21世纪后,城市发展速度加快,人口密集程度加大。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它的迅速发展给人类的生活、工作带来很大方便,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然而,高速发展的城市对居民健康产生了诸多问题,主要有4个方面:①社会组织因素,包括文化与意识形态、科学与技术、政治与法律和经济结构等;②生物学因素,包括机体结构和功能、个体易感性、遗传因素、致病因素和生物媒介等;③环境因素,包括环境污染、住房、工作环境与条件、气候和自然资源等;④人口因素,如人口增长、年龄结构、计划生育和生殖保健等。如何有机地解决好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诸多问题、保证城市健康地发展,已成为众多学者、政府官员、广大市民关心的热点问题。
(二)有关健康城市产生及发展的背景
19世纪,伴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健康问题也变得越来越严重。废水、废气、废渣、噪声及高密度人口聚集,导致人们生活的城市环境越来越恶化。此后,英国等国家开始研究城市健康问题,并因此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进入到20世纪后,对城市健康的研究得到了更多的重视,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了相关的概念,并把建设健康城市作为全球计划进行推广。WHO认为,健康城市是一个不断创造和改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并不断扩大社区资源,使人们在享受生命和充分发挥潜能方面得到互相支持的城市。
二、“健康城市”的定义
WHO给健康城市下的定义是这样的:健康城市就是一个能促使创造和改善其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扩大社会资源,使人们能够互相支持、履行生命中所有功能,实现能够达到的最理想的健康状态的城市。
健康城市应该由健康的人群、健康的环境、健康的社会有机结合,并且是一个不断开发、发展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并不断扩大社会资源的,使人们在享受生命和充分发挥潜能方面能够互相支持的城市。
在我国,健康城市普遍被理解为从城市规划、建设到管理等各个方面都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保障广大市民的健康生活和工作,成为人类社会发展所必需的健康人群、健康环境和健康社会有机结合的发展整体。
三、健康城市的标准
为了推进世界健康城市建设的步伐,WHO于1996年4月公布了健康城市的10条标准。
1.为市民提供清洁和安全的环境。
2.为市民提供可靠和持久的食品、饮水、能源供应,具有有效的清除垃圾系统。
3.通过富有活力和创造性的各种经济手段,保证市民在营养、饮水、住房、收入、安全和工作方面的基本需求。
4.拥有一个强有力的相互帮助的市民群体,其中各种不同的组织能够为了改善城市健康而协调工作。
5.能使其居民一道参与制定涉及他们日常生活,特别是健康和福利的各种政策。
6.提供各种娱乐和休闲活动场所,以方便市民之间的沟通和联系。
7.保护文化遗产并尊重所有居民(不分种族和宗教信仰)。
8.把保护健康视为公众决策的组成部分,赋予市民选择有利于健康行为的权利。
9.做出不懈努力争取改善健康服务质量,并能够使更多市民享受到健康服务。
10.能使人们更健康长久地生活和少患疾病。
四、健康城市的基本指标
健康城市是WHO为解决城市化给人类健康带来的威胁而提出的一项全球性行动战略,未建立考核标准,但有以下13项基本指标。
1.人口统计学。
2.自然环境的质量,包括环境污染程度、基础设施的质量和住房质量。
3.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包括失业水平。
5.人身安全。
6.环境美化程度和生活质量。
7.适当的教育。
8.社区服务水平和社区群众参与程度。
9.各部门间合作及强调公共卫生政策的程度。
10.健康促进指标,如参加锻炼的情况、饮食习惯、饮酒和吸烟的情况。
11.保健服务质量。
12.传统的健康指标,包括死亡率和发病率。
13.市民平等地享受健康的权利。
五、健康城市的特点(www.xing528.com)
随着“健康城市”项目的不断深入实施,城市在良性发展中形成了七大特点和优势。
1.政治特点 城市领导人、管理者将城市健康建设放在战略高度,从经济、文化等方面全面规划城市功能,以达到WHO提出的目标,并给予相应的政策、经济等支持。
2.经济特点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教兴市战略与环保策略,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稳定发展,努力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市民的可支配收入,大幅改善居民住房条件和生活环境,构建发达、便捷的交通,推进信息工程,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改善人民群众生活质量。
3.社会特点 鼓励市民参与城市决策,培养公众良好的日常行为、生活习惯;大力发展文化、教育等各项社会事业,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4.生态环境特点 不断改善自然环境,为市民提供一个干净、卫生、安全、清净的高质量自然环境,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体系,让市民生活在绿树成荫、到处是鲜花和草坪的城市环境中。
5.生物、化学、物理特点 坚持“预防为主”和“以人为本”的原则,重点加强卫生防病、妇幼保健、环境整治、市容整治工作,依法加强食品卫生、公共场所卫生的检查和传染病的监测力度,加强垃圾分类及时回收及无公害处理,让广大市民饮用清洁水,食用营养丰富、无毒害的绿色食品,呼吸新鲜空气,减少噪声污染。提高机体免疫力,不生病、少生病、晚生病和生小病。
6.社区生活特点 丰富市民业余生活,倡导理性生活方式,树立良好的社区道德风尚。
7.个人特点 重视生理、心理健康,远离有害健康的生活方式;重视个人发展提高,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处世态度。
六、健康城市的内容
城市健康包含多方面因素,着眼于将“健康”作为一种理念植入到城市建设中,形成一个“健康包”,包括社会、环境、经济等方面因素,即WHO提出的10条标准。
七、“健康城市”项目推进步骤
“健康城市”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是一个螺旋形发展的过程。各地区应根据实际情况,结合经济与社会的发达程度,明确城市的功能定位,确立总目标,再根据总目标,制订阶段性目标。在完成阶段性目标的基础上,不断地制订阶段性目标,从而不断地提升城市的健康内涵。我们认为“健康城市”按进展,可以分成3个阶段。
1.第一阶段为启动阶段,包括建立支持系统、统一思想、明确目标、建立创建机构、设立办公地点、了解城区环境状况、准备创建方案、确定各部门工作职责和任务、形成健康城区创建工作网络。
2.第二阶段为实施阶段,包括宣传健康城区建设方案、全面实施各项工作计划、组织各部门创建行动、鼓励社区积极参与、促进革新、保证健康有关公共政策的顺利出台和有效实施。
3.第三阶段为提高阶段,包括提高居民对健康的认识、提高创建效率、确保创建质量、调整创建方案、创造更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打造以健康为基础的小康社会。
综上所述,“健康城市”行动计划主要从政治、经济、社会、环境、服务、文化教育等方面,以“健康”为目标,以健康社区为基础,通过一段较长的时间,逐步消除或预防因城市高速发展而给市民的健康和生活质量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形成一个由健康人群、健康环境、健康经济、健康社会所共同发展的有机整体,市民能相互帮助、相互支持、团结合作,共同开创人类健康生活的新纪元。
八、我国健康城市的发展历程
1988年,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代表我国政府庄严承诺了WHO提出的“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1990年和1995年卫生部、国家计委、农业部、环保局、全国爱卫会等部委先后联合下发了我国农村和城市《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规划目标》,该规划目标对全国城市和农村实现WHO“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考核标准。
1989-1994年,WHO西太区初级卫生保健官员K·S·Lee博士先后6次专程到北京市东城区、上海市虹口区、哈尔滨市道外区等地考察我国卫生部城市初级卫生保健工作试点区,指导我国城市初级卫生保健规划目标的制定工作。按照初级卫生保健的原则,指导以上地区建立多部门合作开展初级卫生保健的机制。他多次对北京市初级卫生保健工作人员进行城市卫生发展和初级卫生保健有关知识的培训。
1994年6月,WHO西太区Temle博士专程到北京市,考察北京市城市环境卫生问题。1994年9月,西太区Ogawa博士到北京市东城区考察并指导东城区和上海市嘉定区拟订《中国健康城市发展规划》。1995年以后,重庆市渝中区、海南省海口市、河北省保定市、辽宁省大连市等地区先后参加了西太区健康城市项目的试点工作。
2003年4月上海市政府宣布要在全市开展健康城市活动,并于2003年8月以上海市政府的名义发布了《上海市健康城市3年行动计划》,其目标是:积极推进生态环境、市容环境的建设,加强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和健康促进活动,全力提升城市环境卫生管理水平和市民文明素质。到2005年,各项生态环境指标、总体环境质量和市民健康主要指标处于全国大城市先进水平,为建设一个健康人群、健康环境、健康社会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提供服务。
附 上海市建设健康城市3年(2003-2005)行动计划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总体目标
显著提高本市生态环境、市容环境和居住环境质量,进一步提升市民综合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到2005年,努力使上海各项生态环境指标和总体环境质量处于全国大城市先进水平,进一步提高市民的身体健康水平。
(二)主要任务
以全面提高市民健康水平为中心,组织社会各界和全体市民广泛参与,从而支持和推进各相关部门共同完成8项目标任务。
1.营造健康环境 全市大气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主要污染物指标基本达到发达国家同类城市20世纪90年代水平,可吸入颗粒物指标达到国内大城市先进水平,环境空气质量二级和优于二级的天数稳定在全年天数的85%以上。中心城区河道基本消除黑臭,郊区主要河道实现“面清、岸洁、有绿、畅流、水净”,全市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提高到70%以上。全面完成内环线500米半径公共绿地服务网络,基本建成以“环、楔、廊、园、林”为特征的绿化布局框架。创建一批星级公园、景观道路、优美绿化景点,使中心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7%,人均公共绿地达11平方米;郊区新增绿地66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0%,中心城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率达到70%,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郊区城镇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率达到40%,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进一步扩大景观道路和景观区域管理范围,逐步消除白天与夜间、主干道与中小道路、中心城区与郊区的差异。新建商品房居住小区公共区域的专业保洁率达到100%,其他类型居住小区的专业保洁率达到60%,使全市居住小区环境更加优美,居住质量更加提高,服务水平更加优质。
2.提供健康食品 开展食品放心工程,强化食品生产和流通管理。建成一个现代化生猪屠宰加工厂,撤销不符合国家标准的屠宰场20家,对近郊8家较大的屠宰场进行全面整治;郊区化肥、农药使用量降低到合理水平,农田化肥亩均年施用量减少15%,农田农药亩均使用量减少20%;严格食用农产品市场准入,食用农产品安全检测合格率达到85%以上,禁止检测不合格食用农产品进入市场,对粮油、蔬菜、肉类、豆制品安全检测做到基本覆盖;中心城区供水水质全面达标,新城及中心镇水厂水质基本达标,优化供水资源配置,归并乡镇水厂30座,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9.9%。
3.追求健康生活 改变市民不良饮食习惯,提高市民合理营养知识知晓率,推进社区公共营养服务,改善居民的营养状况。全市实行烟草有限制销售,推进公共场所禁烟工作;预防和控制未成年人吸烟,遏制青少年吸烟率上升势头;建立30%无烟学校、50%无烟医疗机构和500家无烟企业。市民心理健康知识的知晓率达到40%,在校学生心理保健知识知晓率达到50%;遏制学生心理行为问题上升趋势,实施心理健康咨询服务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引导市民从我做起,告别不卫生习惯、杜绝不卫生行为,自觉做到不随地吐痰,不吃不洁食品,饭前、便后用流动水洗手,劝阻他人不卫生行为。普及免疫接种知识,根据传染病流行趋势有计划地免疫接种,提高人群免疫水平。
4.倡导健康婚育 全市各社区100%建立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服务站,纳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综合服务功能,为社区居民提供避孕节育、优生优育等家庭计划指导和服务。其中,80%的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服务站达到规范化标准,部分达到国内一流水平。以“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为抓手,倡导健康文明的婚育观念,做好生殖保健综合服务,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学校学生青春期生殖健康知识知晓率达到93%。提倡健康、负责任的性行为,性病、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达到80%,降低性传播疾病的发病率。孕产妇保健知识普及率达到90%,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分别降至15/10万以下和6‰以下,母乳喂养率达到85%。
5.普及健康锻炼 积极推进全民健身活动,构建以运动设施、团队组织、体质监测和信息咨询为主要内容的全民健身服务保障体系。完善社区健身设施,使所有街道和50%以上的乡镇拥有健身苑,2/3以上的居(村)委拥有健身点;加快群众体育场所的建设,使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2平方米以上;加快上海全民健身科学化进程,50%以上的街道和20%以上的乡镇设立市民健康体质监测站。让每个市民都喜爱、学会和参与一项体育活动,使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全市人口数的45%。
6.建设健康校园 建立学校健康促进委员会,保健教师与医务人员职业培训率达到100%,学校健康教育开课率达到100%。学校食堂卫生等级评比B级以上达到97%,控制集体性食物中毒事件发生。学生计划免疫接种率达到100%,做好常见病和突发病的预防保健工作。开展心理咨询的学校达到94%。建立校内控烟的规章制度和措施。学校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推行“中小学生课外文体活动工程”,建成2~3个“上海市中小学生课外文体活动示范区”,力争80%的学校建成“健康校园”。
7.发展健康社区 广泛开展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继续推进国家卫生区、国家卫生镇的创建活动,在力争建成80%的国家卫生区和20%的国家卫生镇以及巩固灭鼠、灭蟑、灭蝇工作成果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建设“健康城区”和“健康社区”,重点抓好以加强健康管理、营造健康环境、完善健康设施、发展健康服务、拥有健康人群、普及健康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健康社区”工作。组织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积极参与,进一步改善城乡健康环境,积极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促进全市人民健康水平的提高。
8.创建精神文明 继续广泛深入开展文明小区、文明村镇、文明社区和文明城区等创建活动,全市三分之二的小区建成文明小区,四分之一的村建成市文明村,三分之一的镇建成市文明镇,社区基本建成文明社区,并建成100个市和区级文明示范标志区域。把创建活动与建设健康城市有机结合起来,加大创建工作中健康教育、健康服务、健康管理内容的含量,促进上海两个文明建设。
摘自《上海市建设健康城市3年行动计划(2003-2005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