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健康并不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件事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疾病监测中心统计,结核病、流感、肝炎、糖尿病、脑血管疾病、冠心病等常见病和多发病的死亡率与文化素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呈现出文化程度越高、文化传统保持得越好的国家或地区,患这些疾病的概率越低。可见,健康与文化关系密切。
一、文化及其基本特性
(一)文化的概念
在中国,《易·彖传》中有:“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一语。在这里,虽无“文化”一词,却隐含着“文化”的意思,即文化是“人文化成”、“文治教化”的意思。在西方,“文化”一词来源于拉丁文Cultura,原意指农耕及对植物的培育,后来它的词义逐渐有了变化。第一个科学意义上的“文化”定义是英国的文化人类学奠基人泰勒给出的,他认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个复合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20世纪50年代,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克拉克洪和克罗伯在《文化:概念与定义的批判性回顾》中收集了多种关于“文化”的概念和定义。克罗伯认为“文化”包括语言、社会组织、宗教信仰、婚姻制度、风俗习惯以及生产的各种物质成就。文化是人类独有的,是后天经学习获得的,是“超有机体”的,并就文化发表了“十八条宣言”。前苏联有学者将“文化”定义为人们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文化”的众多定义中,有两种观点值得注意,一种是将文化分为硬文化与软文化,硬文化就是物质文化、物态文化,软文化就是方式文化、精神文化。另一种是将文化分为三个层面,即外层的物文化,是人为的“第二自然”;内层的心文化,即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趣味、道德情操、宗教情结、民族性格等意识形态、文化心理状态;中层的物心结合文化,即理论、意蕴、制度、政治组织等。可见,就其内涵而言,文化就是人化,是与自然相对的范畴,即凡人为的、非自然的东西就是“文化”,文化是人的感情、智慧、观念及其所外化的一切;就其外延而言,文化可分为大文化与小文化,大文化包括软文化和硬文化、物文化和心文化及物心文化,小文化则专指软文化或心文化,即精神文化。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定义文化。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可归纳为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两类,从广义的文化结构来看,它是由以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文化产品。生产文化产品的活动模式常被称为文化活动方式,而以文化符号形式表现出来的各种观念则被称作文化观念。文化产品、文化活动方式与文化观念组成的一个大系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文化系统。
狭义的文化专指精神文化,即人类精神财富的总和。精神文化是人类文化心态及其在观念形态上的各种表现形式,包括文化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两个层次。文化心理是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民族情感、意志、信念、风俗习惯、社会风气、道德风尚、自发的倾向、审美情趣等,它直接与日常生活相联系,是对现实社会存在一种不定型的、不系统的和自发的反映;社会意识形态是对社会存在的间接的理论化或定型化的反映,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科学技术和哲学等。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行为文化有着广泛的渗透和交互作用。
(二)文化的基本特性
文化作为一种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存在,有着其自身的基本特征。
1.创造性 创造是指创新和发明,制造出前所未有的事物,是非自然变化所能达到的变化。大自然能孕育出高度复杂的生物,却不能产生一把简单的斧头。表面上看来,斧头的生产过程不过是一系列物理过程,如铁的冶炼、铸造、成品的力学装配等,然而斧头的物理生产过程不是自然界的物理过程的简单重演,而是一个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的工艺过程。这个工艺过程是人类生产实践的文化过程,这个过程比自然过程多了人类的意识与实践的作用。所谓文化的创造性,实质上指的是文化成果所具备的意识和实践作用,具有超自然的生成性。正是由于文化具有创造性,从而导致了文化产物的丰富性、高级性,使自然物质产生了飞跃性发展。文化将自然物打上人的意识烙印,将它按人的目的改成各种各样的形式,使我们的世界更加丰富多彩。(www.xing528.com)
2.自由性 自由特性被认为是人类的特性。而人类之所以能获得自由,就在于文化成为人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有动物性的一面,由于动物本能的限制,人不能获得自由。为了获得自由,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创造了文化。一部人类史,就是一部追求自由的历史,也是一部创造文化的历史。没有文化,就没有人类的自由。文化事物及其现象的丰富性、多样性和多变性等,都是自由性的表现。文化是人类自由生活的因素、条件和环境,文化也总是使人类向着更加自由生活的方向发展。正如德国文化人类学家兰德曼说的,人不是附加在动物基础上,有着特殊的人的特征的生物;相反,人一开始就是从文化基础上产生的,并且是完整的。就是最原始的人,也是生活在文化之中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更离不开文化,人类生活在文化的汪洋大海之中。正是文化的发展,形成了人类征服客体获得自由的道路,而且,随着文化的发展,将指向更大的人类自由,最终使人类由自然世界过渡到人化世界,由必然王国过渡到自由王国。
3.群体性 任何一种文化都是一种群体性很强的存在,文化是超个体的群体性的东西。人类社会可分为许多不同的群体,诸如社会团体、阶级、民族、国家等,这些不同的群体都拥有特定的文化,如团体文化、地域文化、阶级文化、种族文化、国家文化等。文化为人所拥有,是以群体形式实现的。但是,文化创造往往要由个人来承担,这种活动似乎是个体的,例如,我们往往以发明创造者的名字来命名某种文化事物,甚至对技术上的发明从法律上规定和保护其“专利权”。这当然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实际上,从社会的大背景看,这种文化创造只是整个社会文化创造的一部分,丝毫离不开群体性的文化创造而独自发生。在创造过程中,也往往运用着前人的文化成果。此外,文化的群体性还表现在文化的传播上。人不能生而知之,任何一个人的降生,总是要坠入文化组成的世界中,在后天生活中通过父母、家庭、社会和学校的教育,通过社会生活的熏陶,通过在社会实践中的学习,获得人类既有的文化成果。文化的群体性、社会性使人由生物学上的人转化为社会人、文化人。通过文化传播,通过社会交往,一种物质文化被创造出来后,会被仿效而成为社会生产。一种科学理论会被别人接受而转化成一种群体意识、社会意识。文化的群体性,往往也使社会上出现不同的文化群,这些文化群有其地域、职业、文化传统或文化修养等方面的不同。
4.时空性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任何事物都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存在着,文化也不例外,换句话说,文化也存在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具有一定的时空性。
文化的时间性指的是文化有自身的起源、演化、变迁的发展过程。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在不断的变化发展之中。人们常用“文化变迁”来表述文化的变化发展。不同类型的文化都有内容上的增减、结构上的变化,有渐变或突变、量变或质变、延续或间断、兴盛或衰落。以生产工具这种物质文化为例,我们通常区分为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蒸汽机时代和电力时代等,反映的就是以生产工具的材料或内容为主要特征的文化变迁史。
文化的空间性指的是文化随空间区域的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类型和文化层次。按区域大小的不同,往往可区分为文化群、文化圈和文化区等。文化群基本上是以规模较小的社会群体为基础而形成的文化层。各种各样的社会团体和生活群落,就相应地形成了不同形态的文化群,如乡村文化、城市文化,艺术群、作家群等。文化圈由许多文化性质相似或相同的文化群相连接而成,具有一定的综合性。而文化区是比文化圈更大的文化层次,它不仅是一个空间概念,也是-个文化类型概念。斯宾格勒在《西方的没落》一书中把人类的文化划分为埃及的、希伯来的、希腊的、罗马的、印度的、中国的等文化类型。不同类型的文化具有自身的不同性质,主要表现在一些文化主要因素的不同,如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艺术风格等的区别上。某一类型的文化有时候会覆盖几个不同的国家。虽然国家不同,但它们在文化渊源上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文化的基本因素上是相同的。
5.开放性 文化是一个开放的世界。文化的开放性体现在文化结构的开放性和文化功能的开放性上。文化的开放性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不断地向着无限的宇宙延伸。正如舍勒所说的,人按其本性而言,本质上是能够无限地扩张到他自己作用范围的地方,即扩展到现存世界所能延伸到的地方。文化的这种开放性还表现在文化的各个领域中,如科学、艺术、社会心理等意识文化,它们担负着认识世界、调节实践的作用。已有的科学知识,不论其内在结构如何严密,总是一定认识阶段上的产物,随着实践和认识的发展,旧的科学知识体系总是不断被更新,不断被新的理论所充实或取代。人们常说认识是无止境的,这足以表明各种起着认识功能的文化的开放性。文化的开放性更体现在物质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天上的飞机和人造卫星,地上的汽车和磁悬浮列车,水中的轮船和潜艇,人们衣、食、住、行所需的许多物质,都是人类创造的物质文化,物质文化的发展将随着人类的实践而不断地发展。
6.民族性 文化与民族发展是联系的,代表着民族的情感和精神风貌,并把其中的精华部分融入人类共同文化的大潮中。所谓文化的民族性,是体现在特定民族文化类型中,并作为其基本内核而存在的民族文化心理素质的特征,是对特定民族文化心理的最高层次的抽象。文化的民族性具有沟通特定民族中全体成员心灵的普遍性。各个民族之所以不同,不仅在于他们的生活条件不同,而且在于民族精神形态的不同。凡生活在同一民族中的每一个体,都会受该民族文化的浸染而表现出该文化所要求的品质。另外,文化的民族性还表现在,具有与民族共存亡的超时代性。文化的民族性一旦形成,就以其特殊的感染力影响着对于本民族文化有着天然认同感的每一个体。当然,随着文化的发展,文化的自由性、创造性和开放性,又都促使着不同的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融会。世界文化发展中越是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也往往越是国际的文化;而文化的国际化发展中又需要有民族特色。
二、文化良劣的健康标准
由于人们所处的时代、环境和条件的不同,对健康的认识也不尽相同。受传统观念和世俗文化的影响,长期以来人们多将有无疾病作为健康的准绳,把健康单纯地理解为“无病、无残、无伤”。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健康有了新的含义。大家都十分熟悉的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经典定义是:“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且是躯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性的良好状态。”世界卫生组织还始终坚持强调,健康是基本的人权,达到尽可能的健康水平是世界范围内的一项重要的社会性目标。由此可见,健康作为人的一项基本需求和权利,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和潜在动力。尤其是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性的完好状态被纳入健康的内涵之中,这是对健康组合的有力补充和发展。这就要求在健康标准内不能漠视人的内心世界是否处于丰盈充实、和谐安宁的状态,不能漠视人与周围的社会环境是否保持协调和均衡等。以对健康概念的这种理解为基础,我们或许应该将“道德健康”列入健康范畴。从道德健康概念出发,每个人不仅要对自己的健康承担责任,而且还要对他人、群体乃至全社会的健康承担义务。不难看出,健康不仅应立足于个人身心和社会适应状态的完好,同时还关系着全社会的精神面貌和整个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可见,健康和文化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并且这种联系随着社会的日益进步而更加密切。
衡量某种文化的优劣有许多标准,而从医学的角度来讲,有助于促进健康的文化就是优良的文化,否则,就是次劣的文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