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取得了理论性的突破之后,世界各国对于智能感知系列机器人的研发热情是一浪高过一浪。由于配备了智能感知系统,这些新开发出的机器人能够识别人类的面部表情变化,并且按照既定程序做出回应。美国著名机器人设计师大卫·汉森就表示,机器人能针对人类情感变化做出自身回应,这是工程学的一大进步,也是人类在人工智能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的有力证明。而从社会诉求来说,研发那些能读取人类情感变化,与人类进行精神层面交流的机器人,也是社会大势所趋。这正如再思考机器人制造公司创始人罗德尼·布鲁克斯所说的那样:“人类对于机器人的需求已经不再满足于劳动范畴之内了,这恰恰从一定程度上证明了,人工智能正在更多地被发现和利用。现代人不光需要机器人能帮助自己干活,还想要它们来陪自己聊天。”
20世纪90年代,尚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任职的罗德尼·布鲁克斯教授提出了一个在当时看来非常另类的观点——改变以往通过复杂编程和运算来提升机器人性能的做法,转而强化机器人的运动能力,让他们具备自己探索世界的能力,并通过自身机械载体来处理信息。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布鲁克斯创办了“再思考机器人制造公司”,并且同自己的学生辛西娅·布雷吉尔一起,联合推出了一款高性能机器人——基斯梅特号。与其他机器人系列有所不同的是,基斯梅特系列机器人能识别人类不同的面部表情,还能模仿它们。
从造型上来说,主创者布雷吉尔秉承了团队“机器人伴侣”的原则,给基斯梅特设计了一双非常大的蓝眼睛和大大的嘴巴。在机器人圆圆的脑袋外侧,布雷吉尔还特意安装了一对粉红色的大耳朵。很显然,这种设计方案能极大限度地提升基斯梅特的亲和力指数。布雷吉尔强调说:“没有人喜欢跟面目可憎的机器人进行对话,在针对基斯梅特的外形设计方面,我们坚持走温暖路线。事实证明,这是非常正确的。”
从个体功能上来说,基斯梅特号机器人可以根据外界环境变化,做出相关的表情变化:当观摩者微笑时,它也会嘴角上翘微微发笑;当人做出惊讶表情时,它也会一脸疑惑,同样做出惊讶的反应;而假如对方表现出一脸愤怒的样子,它就会显得十分害怕。
更重要的是,所有基斯梅特系列机器人,都配备了当时最先进的学习系统。因为按照设计者的观点,基斯梅特系列机器人需要和婴儿一样,在“诞生”的那一刻都是“一无所知”的。在后天的环境培养当中,基斯梅特可以逐渐学习到各种知识,并且应用到与人类的生活交流中来。(www.xing528.com)
基斯梅特系列机器人的创意一经提出,立即就在社会各界引起了热烈反响。一名叫乔治奥·梅塔的青年科学家,提议将基斯梅特系列升级成为新型类人机器人,并且在特定的条件下,其他机器人专家也可以打开基斯梅特的内部管理器,对其进行程序方面的更改。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梅塔的建议是具有创造性的。如果他的提议得到实施,那么在未来某一个时间里,将会有大量类人机器人进入千家万户,成为普通居民的情感伴侣。而所有引用基斯梅特研发理念的机器人都将会拥有被多次改造的机会,因此从这一点上来说,这些新型情感类机器人,同样也具备了极强的可塑性。所以,在看到基斯梅特系列如此可观的发展潜力后,再思考机器人制造公司马上行动起来:通过“机器人俱乐部”平台,25个具备智能感知能力的机器人被送到了欧洲、美国,以及日本专业实验室,由世界顶级人工智能专家负责新型感知机器人的技术研发。
那么,备受世人关注的基斯梅特机器人,又是如何达到感知人类面部表情变化,继而做出相关回应动作的呢?针对此,布雷吉尔解释道:“为了能够识别人类面部表情变化,我们专门制作了一套先进的数字神经网络。在这一网络模型当中,无数个人造神经元互相勾连作用,将电子突触捕捉到的外界信号专递到终极服务器当中去。在这时,终极服务器就会依据众神经元发送来的信息报告制作出新的任务指令,然后再将这些内置命令发送出去。”
布雷吉尔的话语清晰地解释了基斯梅特通过感应装置获悉外部信息,并且利用特殊装置识别并传递电子信号的全过程。而对于基斯梅特机器人来说,它的信息感应器就是那两只硕大的蓝眼睛。在这双眼睛背后,设计者安置了一对电子摄像机,它们可以将基斯梅特“看到”的景象全部都录入到既定的神经网络系统中去,然后经过这个网络模型的转换,可被计算机识别的信息符号也就产生并可以传递了。
可以说,基斯梅特系列计算机的出现,让AI智能感知理论得到了真切验证。在此之后,众多能与人类进行情感交流的新型人工智能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了出来。比如日本软银旗下的“胡椒”系列,汉森机器人公司的“哈姆”系列,如此等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