庶民中的神道意识 庶民の神道意识
日本人的神道意识,甚至可谓伴生而来。人呱呱坠地上,就投入了神的怀抱。譬如,男孩出生后第32天、女孩出生后第33天,便要由母亲或祖母遵照神道规矩,抱婴儿到神社或神宫,举行“初拜神宫”仪式,祈求神灵保佑,健康成长。
大众化的“七五三节”,同神道也保持着亲密的关系。日本的风习认为,孩子三岁、五岁、七岁、十三岁、十五岁、十七岁是吉祥年龄,尤其七岁、五岁、三岁是可爱的顶峰,男女分别是:女孩为三岁和七岁,男孩为三岁和五岁。在此期间,有三种仪式,即“蓄发”、“穿裙”、“解带”。“蓄发”意即男女儿童三岁时开始留长发,并且头上套白发,祈愿长命百岁;“穿裙”是五岁男儿开始穿日本式裙子;“解带”是女孩七岁时,开始解去腰扎的旧带,正式扎上和服腰带。这是“七五三节”的原貌。
所以,每年11月15日,七岁、五岁、三岁的男女儿童便跟着父母欢欢快快去参拜神社。传说11月15日在旧历中恰值天文学上二十八宿中的鬼宿,是最高的吉日。即便立足客观立场来解释,此时秋收已毕,仓库丰实,农闲多暇,正好行乐,“七五三节”日期,自然也便定于此时了。
这一天,可爱的孩子们身穿鲜艳漂亮的新装,成群结队来到神社,带着感谢和希望,向神奉献上深情的祈祷。
庶民们还信仰“眷族灵”。眷族灵是来自稻荷神社的狐狸或蛇。传说如果不尊敬威力灵验的眷族灵,亲眷家族便会立即遭殃;反之则会深得护佑,有求必应。这样的思想促使稻荷神社在全国备受推崇,即便是东京银座那样寸土寸金,大厦鳞次栉比,人流熙熙攘攘的繁华商业区,也建有小巧的稻荷神社,凝聚着人们的信仰,以求得心理上的安宁与平衡。
按神道的葬礼要求,凡亲属过世,遗族在49天服丧期间,不可参拜神社,但可以请神社的神官来家中做祓除。而外出做祓除的神官,不可将与丧事有关的用品带回神社境内,这是神道清净观的戒规。
护身符作为“随身携带的神”,是日本庶民中间流行的一种素朴的神道信仰心理的表现。人们认为护身符与己同在,神就可以随时保护自己免于灾祸。于是人们十分敬奉它。护身符各种各样,有挂在汽车中的交通安全护身符,祈祷家庭安泰的护身符等。甚而至之,有的笃信者还在就寝之前,把护身符挂在室内高处,虔诚礼拜。
日本民族古来认为,语言不仅仅只是符号,其中还蕴有神奇的灵力——“言灵”,能为人携来祸福。人称日本是“因言灵而幸之国”。《万叶集》有和歌云:
传言起神代,
古昔大和国。(www.xing528.com)
有言世代传,
皇神威灵在,
语言有灵泽。
相传永相继,
今世皆然诺。(第894首)
大和国,语言通神灵,
人因言得佑,
无事长安宁。(第3254首)[1]
由此可见,日本人的“言灵”思想根深蒂固。以下再举几例。日本许多医院不设4号和9号诊室病房,因为4和“死”,9和“苦”同音,对病人很不吉利,令人讨厌。电话号码中“4219”与“9683”也不吉利。前者的谐音是“去死”;后者的谐音是“苦劳破产”。由于讨厌4,“4日”的发音变成了“yooka”。商人称砚台盒为“ataribako”,称乌鱼干为“atarime”。因为砚台盒(suzribako)和乌鱼干(surume)二词均与“被盗窃”谐音,于经商发财极为不利,而“Atari”则有大获成功之意。
日本的婚礼流行一种带有神道色彩的“神前结婚”仪式。这种风习由来已久,自1900年皇太子(大正天皇)结婚采取“神前结婚”仪式后,开始风行全国。最初是把伊势神宫的分灵接到东京日比谷大神宫(今东京大神宫)祭祀,以利于举行“神前结婚”仪式,后来只要设祭坛接神灵,任何婚礼场都可举行“神前结婚”。现在日本约有70%的婚礼采用“神前结婚”。“神前结婚”的程式,因神社和“初穗料”(婚礼费用)而异。婚礼上,祭坛前摆上神酒与神馔,新郎新娘虔敬地接受神官的“修祓”,夫妻向神敬礼,同饮神酒,奏誓词,(新郎朗读誓词,新娘只奏上自己名字),献玉串,二拜二拍手再一拜。接下来全体宾客觥筹交错,共饮神酒,祝贺在神明保佑下,一对伉俪幸福相敬如宾,白发偕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