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神乐 民间神乐
在宫廷神乐的影响下,出现了民间神乐。民间神乐在总体上包括4个流派:巫女神乐、伊势神乐、狮子神乐、出云神乐。
巫女神乐也叫巫子舞、御子舞、神子舞、巫女舞,它的出生同“天岩户”传说甚有关系。演出巫女神乐时,巫女根据表演需要,手里拿着铜铃、扇子、细竹、神幡或杨桐枝,舒袖曼舞。巫女神乐包括两种形式:第一,石清水八幡宫、住吉神社、伊势神宫、春日大社、出云大社的巫女神乐。这一种属于向神祈祷和奉纳神馔性的神乐,其中尤以春日大社的巫女神乐(也称“八处女舞”)为著,被载于平安时代的和歌集《拾遗集》中。第二,秋田县保吕羽山的霜月神乐中的神子舞和岩手县宫古市的黑森神社的神子舞,以及岛根县隐岐神乐中的巫子神乐。这一种则意味着神明附体的巫女向人传达神的旨意。巫女神乐的伴奏乐器主要有竹笛、大鼓、古琴、打击乐器等,并按其内容需要,随时插入适当的神歌。
伊势神乐是伊势神宫始创的神乐,其神乐系统流传全国,至今不衰。伊势神乐早在《伊势神歌》(收于981年成立的《琴歌谱》和镰仓时代初期问世的《建久内宫年中行事》)中,已有记载。伊势神乐最初在霜月(阴历十一月)演出,表示世间太平,带有浓厚的祈祷和奉纳意味,其主要段落之一是“汤立”,即架设大锅煮热水,巫女用细竹叶沾饱热水,朝四方甩去,以祓除灾难。后来,伊势神乐便形成了霜月神乐或“汤立”神乐。伊势神乐主要分布在秋田、爱知、长野县以及关东地区。狮子神乐别名狮子舞,是神道中一种勇壮的艺术。神乐中的面具是木雕雄狮头,个别情况下,也有采用虎和鹿的面具。在古代日本人眼中,狮子是威力无比的圣兽,是驱除邪凶招来福祥的信仰对象。
伊势神宫的神乐殿(www.xing528.com)
通常看法,狮子神乐分为“渡来派”和“固有派”。前者是双狮舞,后者是独狮舞。双狮舞于6至7世纪由中国传到日本,天平胜宝四年(752),奈良东大寺大佛开眼时,便供奉双狮头,其形状与现在的狮子神乐面具极其神似。7世纪中叶,唐乐系的舞乐传入日本,狮子舞便当作祈祷神灵用的一个重要演出节目。现大阪四天王寺的圣灵会舞乐中,仍可窥见狮子舞的原型。平安时代,狮子舞被神乐吸收,狮子神乐由此而生。
狮子神乐的神道意义是,狮子是神灵化身,狮子激愤,怒目圆瞪,旨在祓除恶魔,息祸安世。现在,狮子神乐在日本海一侧,一直十分流行。
出云神乐发源于出云地方的岛根县八束郡鹿岛町佐太神社的祭祀。出云神乐演出时,扮演者手里拿的是杨桐、神幡、木杖、细竹等吉祥物。古时佐太神社每年更新神座,此时便举行惯例祭祀“七座神事”,出云神乐最初是以“佐陀神能”的名称,应运诞生。其素材取自神话和神社的缘起,如日本武尊东征、天照大神藏入“天岩户”等神话故事。
出云神乐富于日本民族戏剧艺术“能乐”(在竹笛和鼓的伴奏下,戴着面具演唱的一种艺术形式)的风格。它的形式与内容影响较广泛,与伊势神乐齐名,流传到全国各地。尤其是在中国地方(包括鸟取、岛根、冈山、广岛、山口五县)的备中(冈山县西部)派生的备中神乐,无论演技还是构想,都极为新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