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坂神社 八坂神社
千年古都京都,有一座名闻遐迩历史悠久的神社——八坂神社。它的主祭神是素盏呜尊,并配其妻稻田姬尊和其他诸神。
神道认为,素盏呜尊与印度的祇园精舍的守护神牛头天王同体融合。平安时代,专能降伏瘟疫的牛头天王作为大陆系统的神来到日本,先是垂迹播磨国(兵库县)的明石海湾,之后传到京都,进入东山的感神院,即现在位于京都东山之麓的八坂神社,当时称祇园社。明治二十九年(1896)在神佛分离政策的限制下,才改名八坂神社。称八坂神社,传说因为这里曾经是景行天皇的皇后八坂入姬命之父世代居住的宝地。京都的八坂神社是分布全国3000座以上的八坂神社(祇园社)和牛头天王社的本宗。
八坂神社的准确创建年代已不可考。据《社传》记载,为齐明天皇二年(656)创建,但依据通常的推测,大约始建于元庆年间(877~885),开始叫观庆寺或祇园寺感王院,兼有神社佛阁的二重性格。主祭神牛头天王(亦称武塔神)或素盏呜尊,被尊为可以驱除瘟疫的神。平安时代曾一度疫病流行,社会动荡,民怨鼎沸,“祇园信仰”遂应时而生,并在朝野上下空前盛行开来。《备后国风土坊》云:
古昔,北海武塔武神欲娶南海神之女为妻,途中日暮,时遇兄弟二人,兄曰苏民将来,弟曰巨旦将来,兄甚贫,弟极富。武塔神欲投宿,弟吝啬而不允之,兄贫却快诺。招待以粟饭。经年后,武塔神携八子再度来访,令兄苏民将来及家属腰缠茅圈,遂幸免于瘟疫,他者悉死于瘟疫。神曰:“吾即素盏呜尊,后世若发瘟疫,汝言称吾乃苏民将来之子孙,打好缠茅圈,则可幸免。(www.xing528.com)
平安时代初期的史籍《释日本纪》写道:“此即祇园社之本缘。”当时,素盏呜尊在日本人眼中是一个消灾解祸、具有英雄浩然正气的神。人们认为暑热引发瘟疫是疫神的恶作剧,只有素盏呜尊广大的神通力才能将之平息祓除。至少素盏呜尊的形象已完全脱离了当初凶神的原貌。由于人们信仰素盏呜尊赐告的茅萱类生命力极强的植物足以降伏瘟疫和灾害,现在很多神社如大神神社、住吉神社在盛夏里举行“夏祓”或“夏越祓”时,仍都沿袭旧规,采用钻茅草圈消灾的传统方式。
瘟疫多发生在旧历六月,祇园社因而在6月里举行祭祀仪式“御灵会”,用以驱散瘟疫。早在奈良时代末期至平安时代初期,人们就认为在政界遭到陷害的人的灵魂,会化作怨灵的疫神,在人间作祟造厄以鸣冤。人们只有虔诚祭祀,安抚冤灵,社会才能得到祥和安泰。据平安时代初期的史籍《三代宝录》记载,贞观五年(863),早良亲王[2]、伊予亲王[3]、橘逸势[4]首次被招魂,在神泉苑举行了“慰灵镇魂”的祭祀。这些被视作伟人的王公贵族,都是蒙不白之冤辞世的冤灵。当时京都瘟疫蔓延流行,尸横遍野。人们惶惶不可终日,疑惑这是冤灵作祟。从此诞生了祭祀冤灵的“御灵会”,随之形成了“御灵会信仰”。神道理论认为,冤灵一旦得到祭祀,即便是含冤九泉者也会因之得到安慰,讨回清白,变成了为苍生造福的神。冤灵因受到人们敬祭而得到灵魂净化,这是地地道道的神道灵魂观。祇园社的御灵会遵照神道的精神,祭祀平安时代动乱的冤灵,以期稳定社会。这种御灵信仰逐渐普及于全国,各地相继建起祇园社,劝请素盏呜尊(牛头天王)镇座,而在祇园社则由此逐渐发展成为声势浩宏大的祭祀“祇园祭”,与东京的神田祭、大阪的天神祭并列为“三大祭祀”。
祇园祭后来定于阴历七月十七—二十四日间举行。其主要节目是“鉾山巡行”。山鉾即祭祀用的彩车,车顶高台呈山形,饰以松枝杉叶,是移动式的神座,神灵附乘其上,在鼓声笛韵的伴随下,由人们连推带拉走街穿巷游行,意在消灾解殃,保佑庶民生活康乐。行进的彩车不断向起伏涌动的观众扔粽子[5],粽子上写着“苏民将来之子孙也”,得到者莫不喜出望外,带回家去挂在屋檐下,以避邪厄。祇园祭的最后一天,表演典雅风趣的“鹫舞”。“鹫舞”起源于水稻插秧动作的田乐舞踊,由人化妆扮作鹫状,翩翩起舞,最后来到八坂神社正殿前,奉纳舞踊。祇园祭的很多形式新颖独奇,不胫而走,影响及于全国。
在神道的原始信仰支配下的各地民俗祭祀中,春季到来,神从山上惠然迁来田间,暂时担任田神,秋余冬始,再归回山中当山神。八坂神社中的神,也曾同样兼有过这两种性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