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伊势神宫:日本神道的最高级别

伊势神宫:日本神道的最高级别

时间:2023-12-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自古以来,伊势神宫在神道中的级别最高,被称作日本民族心灵的故乡。伊势神宫内宫丰受大神宫(外宫)又称受宫或度会宫,位于伊势市丰川町,与内宫相距约五公里。御师的这种神道活动为普及伊势神宫在民间的影响和加强人们对神宫的信仰,发挥了巨大作用。按新宪法规定,伊势神宫已成为宗教法人,一切费用只能靠国民的捐助。伊势神宫每年来自全国各地的参拜者约600万人,第61次迁宫祭之年,参拜者高达900万人左右。

伊势神宫:日本神道的最高级别

伊势神宫 伊势神宫

伊势神宫坐落在日本三重县伊势市。古代曾称伊势太神宫、二所皇太神宫。自古以来,伊势神宫在神道中的级别最高,被称作日本民族心灵故乡。伊势神宫由皇大神宫(内宫)、丰受大神宫(外宫)两座正宫和附属的宫社构成。

伊势神宫宇治桥

皇大神宫古称太神宫,也称伊须受能宫,位于伊势市宇治町五十铃川上游,河上横跨一座宇治桥。参拜者走过这座神桥,就意味着接受了神的“禊祓”,净化了俗世秽污,进入清幽的神域。宇治桥是连结俗世和神界的桥梁,是人走向神道世界之路。天照坐皇大御神(即天照大神)作为普照万物、滋润生命的日神,就祭祀在这座神宫里,天照坐皇大御神象征火德。配殿中分别祭祀着天手力男神和万幡丰秋津姬。这是因为天照大神藏在高天原上的岩窟里时,是前者亲手将之救出,后者是天之忍穗耳命之妻,天孙琼琼杵尊之母。

将天照大神祭祀在这里,是因为授予天孙的神器八咫镜几经传承,由皇女倭姬命来到此地时,按照天照大神的“神托”,将天照大神的“神体”——八咫镜祭祀于此。垂仁天皇时代正式建神宫祭祀。神道认为,天照大神四射的阳光,能促进万物生长。八咫镜是反映人格的最佳器具,能促成“人格神”的形成。伊势神宫原来是祭祀伊势地方神的神社,“供奉的似乎是后来供在外宫的当地农业神”[1]。天照大神的到来之后,将这个天皇的祖先神、太阳神与地方神合祭于此地,形成了“伊势二宫”(内宫与外宫)。

伊势神宫内宫

丰受大神宫(外宫)又称受宫或度会宫,位于伊势市丰川町,与内宫相距约五公里。神宫中祭祀着谷物女神丰受大神,主管天照大神的膳食,此神又是水神,故象征水德。

伊势神宫外宫

按理,天皇应当亲自侍奉天照大神,但由于天皇必须在京都料理朝政,只好选派代替者。所以天皇即位后必须派遣“斋王”赴伊势神宫侍奉天照大神。斋王是未婚的皇女或王女,由占卜选定,斋王解任的时间,原则上规定在天皇让位或驾崩之际。伊势神宫第一任斋王传说是崇神天皇的皇女锄入姬命,第二代斋王是垂仁天皇之女倭姬命。斋王制度后因战乱而废止。明治维新以后,神宫祭主由斋王代替。

伊势神宫祭祀天皇家系的氏神,所以神宫最初绝对不许庶民参拜,采取“禁止私币”(“私币”指贵族或庶民奉纳神社的币帛)态度,除天皇以外不许臣下向伊势神宫奉献币帛。中世以后,渐改陈规。但是,把天照大神视为“日本国主”和“日本镇守”的一般民众,以币帛形式献稻谷或其他供品时,都要事先经过神官批准。担当这项工作的神官叫做“御师”。(www.xing528.com)

每年秋收季节,御师便派遣部下的“代官”去民间,劝说奉纳伊势神宫举行神事活动使用的“初穗”。“初穗”是用做供神的供品的当年最早收获的谷物(稻穗)。向神奉纳“初穗”,表示由衷感谢保佑了稻谷丰收的太阳神。地方的庶民非常愿意请御师光临自己的村落,为他们祈祷生活康宁。御师的这种神道活动为普及伊势神宫在民间的影响和加强人们对神宫的信仰,发挥了巨大作用。这种形式一直流传到明治维新后神宫各种制度有所改革才停止。

镰仓幕府建立后,伊势神宫曾备受镰仓幕府的第一代将军源赖朝(1147~1199)的崇敬。他下令大兴土木,修复和营建神殿。源赖朝为了祭祀仪式更加规范化,付出了不懈的努力,奠定下镰仓幕府神社政策的基础。贞永元年(1232),镰仓幕府的第一部基本法典《御成败式目》问世。这部法典的第一条就是:“须修理神社,专事祭祀。神因人之敬而增威,人因神之德而添运。”于是,伊势神宫立刻身价十倍,博得空前的重视。

伊势神宫每20年举行一次“式年迁宫祭”,建筑新神殿,将旧神殿内祭祀的“神体”迁到新神殿内。式年迁宫祭起始于天武天皇时代(673~686),及至持统天皇时代(686~697),已形成惯例。迁宫的意义如《迁宫例文》所云:“皇家第一之重事,神宫无双之大营。”规定迁宫周期为20年,当然同木制建筑的神宫之耐久年限不无干系,然而更为重要的是,迁宫象征着焕发生机,永葆古貌天趣,实现“祖型反复”,使人心思古,驰想民族的起源,心灵因此而化作推动人们走向未来的动力源泉。20年还象征着人的一个年代层,意味着天照大神不断轮获新生,循环往复,以至永恒。式年迁宫祭多与天皇即位后举行的“大尝祭”同时进行,属朝廷的重要仪式。明治维新后,包括式年迁宫祭在内的伊势神宫的一切神事费用,全部由国库和皇室支付。战后的昭和二十四年(1949),时当迁宫之年却因诸种原因被迫中止。按新宪法规定,伊势神宫已成为宗教法人,一切费用只能靠国民的捐助。昭和二十八年(1953)举行了第59次迁宫。昭和四十八年(1973),在得到昭和天皇的恩准之后,伊势神宫破天荒地在神宫大宫司的主持下,进行了第60次迁宫。平成五年(1993),第61次大规模的迁宫祭,耗资预计约327亿日元。伊势神宫每年来自全国各地的参拜者约600万人,第61次迁宫祭之年,参拜者高达900万人左右。

伊势神宫“式年迁宫”图

在近世,曾多次出现过称作“御荫参拜”的周期性大规模参拜伊势神宫的风潮,参拜者像潮水一样涌向伊势神宫。这种现象一般出现在迁宫之后或干支60年循环的第一年。庆安三年(1650)、宝永二年(1705)、文政十二年(1829)、安政二年(1855)、庆应三年(1867),是参拜风潮异常汹涌的几次。其动机中多含有更迭世事的心理因素。人心向着伊势神宫,其本身表明了日本人的信仰核心和精神深层的归趋意识。

由于伊势神宫古朴单纯的殿舍群坐落在郁郁葱葱的青枝绿海中,飘漾出一种未遭现代文明染污的古老而稚嫩的氛围,所以被誉作是凡人借神明来浣濯生命的心灵故乡。古代的神道祭祀在这里代代传承而来,使现代人看见古代原质纯粹的形象,萌生回归原始的感觉,反刍现代化生活,感悟日本民族性稚纯的审美观,即与自然的调合中体察人的生命,这是一种纯日本式的“调和美”。

1967年(昭和四十二年)11月29日,英国历史学家艾诺尔顿·汤因比偕夫人访问了伊势神宫,临别留下的题词是:“在这块圣地上,我看到了一切宗教的根底中潜在的统一性。”

神道研究家石田一良教授说过:

我规劝海外观光客最好到伊势神宫去看看。至于喜欢与否另当别论,它毕竟是日本文化、日本文明的代表。(石田一良:《神与日本文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