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没有经卷的宗教-日本神道:神佛融合的两部神道

没有经卷的宗教-日本神道:神佛融合的两部神道

时间:2023-12-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神佛融合的两部神道神仏习合の两部神道日本同中国的往来通道一旦被打开,佛教、道教等外来文化便源源流往岛国,丰富着日本的文化。于是古神道逐渐发生变化,一个带有浓烈的佛教韵味的神道——两部神道,应运而生了。两部神道又称真言神道、两部习合神道、大师流神道。两部神道的主要教典是《天地丽气记》的《中臣祓两部钞》。两部神道诞生之后,势力日益强大,成为神佛习合的神道中惟此为大的一派。

没有经卷的宗教-日本神道:神佛融合的两部神道

神佛融合的两部神道 神仏习合の两部神道

日本同中国的往来通道一旦被打开,佛教道教等外来文化便源源流往岛国,丰富着日本的文化。特别是当日本模仿中国的国家政治结构趋于完备后,勇于推行改革开放政策的大政治家圣德太子(574~622)致力于兴隆佛教,推行重视佛教的国策,把佛教尊为镇护国家的宗教。因此,由国家管理的“官寺”——奈良东大寺以及各地方国的国分寺、国分尼寺等相继建了起来。

从日本历史上第一个女天皇推古天皇(第33代天皇)时代开始,圣德太子大力提倡尊崇佛教的政策。公元645年,以中臣镰足和中大兄皇子为首的革新派,推翻了当权的豪族苏我氏,并参照中国的政治体制建立中央集权国家和确立天皇制统治,进行了政治经济大改革,拥立孝德天皇(第36代天皇)即位,改元“大化”,这就是著名的“大化改新”。通过以上这些政治和文化的改革,不难看出当时日本在引进外来文化方面的积极性。

在这样的影响下,古神道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从天武天皇(第40代天皇)起,着手完善神祇制度,如伊势神宫“式年迁宫”制、神社祭礼的规定等。天武天皇重视神祇制度的完善,其实质是对日本文化潮流的深刻反思。因此,考察日本神道发展史,天武天皇在位期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关键时代。

面对佛教空前盛行的大势,神道由于没有严密的教义和完备的组织体系,一时间乱了阵脚,衰微不振,以致沦为佛教的附庸。8世纪中叶,神道中的诸神竟然全都成了佛法的保护神,被人们当作寺院的镇守神来祭祀。譬如,龙田神社是奈良法隆寺的镇守,日枝神社是比睿山延历寺的镇守,丹生都比卖神社是高野山金刚寺的镇守。与此同时,作为神佛共存的象征,出现了“神前读经”现象和大建神宫寺[2]的风潮。这一时期的神道观点是,神陷入了无边苦海之中,难以自拔,只得求救于佛。8世纪末叶至9世纪期间,佛遥遥高居于神之上,神虽然优越于凡人,却成了和凡人一样有种种烦恼的众生之一,神也必须虔诚地进行佛道修练。于是古神道逐渐发生变化,一个带有浓烈的佛教韵味的神道——两部神道,应运而生了。(www.xing528.com)

两部神道又称真言神道、两部习合神道、大师流神道。它是依据神佛融合的思想,以佛教真言宗为中心在日本中世时期(镰仓、室町时代)诞生并发展起来的代表性佛教神道之一。所谓“两部”是指真言宗里分别象征着大日如来菩萨心与智德的“胎藏界”和“金刚界”,两部神道依据“两部”的教理来宣传诸神的世界。按真言宗的哲学理念,诸神和宇宙万物无不被包容在“两部”之内。两部神道通过佛教之理与神道习合来阐释神道教理。它以“本地垂迹”[3]的理论为依据,认为世界万物的基本要素是由金刚界(智、志、心)和胎藏界(理、色、地、水、火、风、空)这“两部”组成。以这一观点为中心的宗教思想运动,对日本中世以后的国民思想影响和感化,非同凡响。

真言宗开山鼻祖弘法大师空海(774~835)于唐朝京城长安青龙留学归国后,大力倡导两部神道,酷爱汉诗文才华横溢的嵯峨天皇(第52代天皇)则亲自赐其名为“两部神道”。两部神道的教理认为,伊势神宫的内宫、外宫以及伊奘诺尊和伊奘冉尊,相当于统一了胎藏界与金刚界(两部)的大日如来,一切都是真言宗教主大日如来的化身,祭祀在伊势神宫里的天照大神和丰受大神,分别是胎藏界的大日如来和金刚界的大日如来。

两部神道的主要教典是《天地丽气记》的《中臣祓两部钞》。两部神道的思想最早详细地记述在文保元年(1317)问世的《三轮大明神缘起》中,因而导致后来从两部神道中又衍生出同属真言神道系统的典型的神佛融合的神道——奈良的三轮神道[4]京都仁和寺御流神道等。

两部神道诞生之后,势力日益强大,成为神佛习合的神道中惟此为大的一派。从南北朝时代(1336~1392)始,伊势神宫外宫(丰受大神宫)的祠官度会氏为了改变外宫地位低于内宫(皇大神宫)的这一现实,便充分活用了两部神道倡导的某些理论,相继撰成了“神道五部书”。“神道五部书”既是后来在伊势神宫兴起的伊势神道(又称“度会神道”)的根本教典,又是室町时代末期诞生的吉田神道的宗教思想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