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道”的出典 「神道」という语の出典
“神道”一语,出自中国的典籍。在被称誉作“众经之首,大道之源”的中国《易经·观》中就明确记载:“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说教,而天下服矣。”著名的唐代经学家孔颖达(574~648)对“神道”做这样的注释:“微妙无方,理不可见,不知所以然而然,谓之神道。”可见,这里的“神道”显然指的是天道和通古不变、神妙莫测的天地理法。《后汉书·中山简王焉传》中写道:“大为修冢茔,开神道。”这里提及的神道,意思指通向坟墓的道。由此看来,它与日本神道的概念风马牛不相及。汉文“神道”一词于奈良时代(710~784)传入日本后,日本仅仅是借用了“神道”这一词语符号的外形,然后赋予它日本文化特色的内涵。
“神道”一词《日本书纪》(720年)中出现三次。第一,《用明天皇》卷中这样写道:“天皇信佛法,尊神道”;其次,“教德天皇”卷中亦写道:“天皇……尊佛法,轻神道”;最后,“孝德天皇卷”大化(645~650,日本最早的年号)三年四月的诏书中有这样的注释:“惟神者谓神道,亦自有神道也。”后来,日本的神道研究家们认为,第二、第三个用例很有可能是后人做注释时补加进去的成分,不足为凭,惟有第一个用例在客观上尚可信赖。
古时候在日本民族之间普泛地生成的“神道”这种宗教信仰,还多有其他别称。譬如在《古事记》中,散见有“本教”、“神习”;《日本书纪》中出现过“神教”、“德教”、“大道”、“古道”。这些名称实际上都指的是“神道”。后来渐渐约定俗成地通称为“神道”。查阅日本平安时代初、中期的四部史书《续日本纪》(797)、《日本后记》(840)、《续日本后纪》(869)、《日本三代实录》(901),人们不难发现,从这时候起,日本人基本上开始比较规范地使用“神道”这一词语了。(www.xing528.com)
神道中的“神”,日语的读音是“kami”。针对“神”的要义,日本江户时代(1603~1867)后期的国学者平田笃胤(1776~1843)做这样的解释:“kami”中的“ka”意思为“如此的”,而“mi”的意思是“灵妙之物”,二者合起来,便是“如此灵妙之物”之意。江户时代中期的“国学四大人”之一的本居宣长(1730~1801)则详细地解释道:
凡所谓神者,即古典记载的天地诸神,以及祭祀于神社中的灵魂。又,人更不必说了,就连鸟兽草木高山大海及其他,其德高非比寻常而可畏者,即为神。所谓德高的“高”,并非仅指尊贵、慈善、武勇等褒意,凶而奇而且于世可畏者,亦称其为神。……神有贵、贱、强、弱、善、恶,其心与行亦随之而异。(本居宣长:《古事记传》)
本居宣长的这一观点问世之后,神宫里的神官都纷纷遵从。这样一来,神格的高低,完全取决于人的意识。也就是说,神道中的神往往与凡人没有什么区别,神也有富于人情味的七情六欲,绝不是全智全能完美无缺的存在,其中最具典型意义的代表,就是粗暴勇悍而又不乏风流好色的神——素盏呜尊。那么,在日本神道中,主要的神祇都有哪些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