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德国高校内部管理的特点

德国高校内部管理的特点

时间:2023-12-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德国高校经过漫长岁月的变革和发展,逐渐形成了具有德国特色的内部管理模式。总的来看,在不断地探索和变革中,德国高校内部管理主要呈现出以下几方面的特征:一是高校内部权力主体上移,校长的管理权力被强化。然而,有别于传统观念里的“学术自治”,德国高校的内部管理虽坚持以学术利益为指引,却不可避免受到来自政府以及社会方面的干预和监督,其主要体现便是在高校决策组织中引进了大学理事会。

德国高校内部管理的特点

德国高校经过漫长岁月的变革和发展,逐渐形成了具有德国特色的内部管理模式。各个州的大学自我管理方面尽管遵循联邦政府《高等教育总纲法》的指导,但在实际的组织和运作中仍然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和特点。尽管如此,发展成为具有独立决策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的独立实体,是许多大学执着于内部管理模式改革的重要动力和目标。总的来看,在不断地探索和变革中,德国高校内部管理主要呈现出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一是高校内部权力主体上移,校长的管理权力被强化。作为高校的代表,校长这一领导角色的强化首先体现在校长任期的延长,由过去的2年变为4~8年。其次体现在职业化的校长制度的施行。作为对“团体大学”的重大改革,校长负责制的产生使大学校长成为大学真正的决策者。在此模式下的大学校长除了要拥有传统领导必备的品质之外,还需要具有战略上的创新能力、资金筹措能力和管理经验等。校长权力的强化更体现在权力范围的扩大,其任务包括从制定高校发展方案、提出和管理高校财政预算等战略性工作,到建立和撤销专业领域、校级机构、工作小组以及课程计划等具体事宜,还包括协调学院和校一级机构的关系等。此外,在各副校长分工负责的前提下,校长委员会(或主席团)的设立,促使不同部门合作式管理的加强。学评议会的作用限制在原则性问题的范围内,决策权从评议会转移到校长委员会,意味着教授手中的权力上移,以校长为核心,以校长委员会(或主席团)为代表的校级决策机构的管理能力增强。

二是高校内部权利结构得到调整,院系管理职责被强化。作为德国高校内部最基层的教学和科研单位,从原学院/部中划分出来的科/学系,以及更小一级的组织——教研室和研究所的出现,促使大学内部组织中“大学—学系/研究所”两级结构的形成。研究所由多名教授共同主持,这意味原先仅由一名或少数教授把持某科学领域内统治权的格局被打破。[92]此外,由于学系承接学校与教授,通过延长系主任的任期和强化其职责,弱化院级机构而加强科系的管理功能,被视为加强高校管理的最重要环节。(www.xing528.com)

此外,高校内部管理虽以学术为导向,但同时受到政府和社会的监督。“松绑的大学”可以说是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德国大学改革成果最为形象的一种描述。这一时期的高校获得财政自治,校长、院长等人的权力被强化,高校内部决策、执行和监督机构职能也日趋分明。[93]总之,随着高校自治权的加强,大学逐渐呈现出具有独立决策力和能够自我调节的学术实体的面貌。然而,有别于传统观念里的“学术自治”,德国高校的内部管理虽坚持以学术利益为指引,却不可避免受到来自政府以及社会方面的干预和监督,其主要体现便是在高校决策组织中引进了大学理事会。作为大学改革的一个新生事物,理事会的成员由来自政界、经济界及社会人士组成。作为加强大学与社会联系、促进大学向社会开放的机构,理事会必将从政治、经济及社会利益的角度来考虑和评价大学活动。因此,原来以学术声望为标准分配公共资源的方式将更多地转变为以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利益为指标。尽管大学理事会的主要职责是监督与建议,但它的出现至少带来一种信息:作为公共财政支持的事业,大学不仅要承担社会责任,而且必须接受社会的监督。[9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