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48年4月7日,时任神圣罗马帝国卢森堡王朝的国王查理四世(Kaiser Karl IV)出于对当时的人文主义运动的热心支持,在其皇宫所在地布拉格创建了阿尔卑斯山以北和巴黎以东的欧洲的第一所大学——布拉格(查理)大学(Karls-Universität Prag)。这所大学虽然不是建立在德意志本土之上,但却是在当时的德意志帝国的政治范围之内,因此被众多学者认为是德国历史上最古老的高等学府。继布拉格大学之后,1365年3月12日,由当时哈普斯堡王朝的公爵鲁道夫四世(Rudolf IV)和他的兄弟阿尔伯莱希特三世(Albrecht III)及利奥波德三世(Leopold III)在维也纳创建了维也纳大学(Universität Wien),成为当时神圣罗马帝国的第二所大学,也是世界上第二所德语大学。布拉格大学和维也纳大学都被认为是模仿法国巴黎大学建立起来的,这从它们所处地域可获得一些线索:这两所大学均位于德意志文化疆域东缘,这一区域在当时已经建立起最为广泛的领地独立司法权限;另外,也有学者认为,由于当时莱茵河沿岸(特别是科隆)的老教会学校,早已同巴黎大学保持着密切联系,使得后者与德国西部的交流甚为便利,并进而对德国大学产生一定的影响。[6]
1386年建于德国海德堡的海德堡鲁普雷希特——卡尔大学(Ruprecht-Karls-Universität Heidelberg,以下简称海德堡大学)的出现,标志着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的第三所大学的建立。由于该校是第一所真正建立在德国领土上的高校,因此也被认为是今天联邦德国境内最古老的大学。海德堡大学的建立,是德意志各邦国互相竞争、教会分裂以及政治矛盾斗争的结果。在其创立之前,虽然德意志人已经建立了布拉格和维也纳两所大学,但远在法国的巴黎大学仍然是大多数德国青年才俊向往的求学之所。然而,1378年,罗马教会发生大分裂,罗马和法国阿维农出现了两个教皇、两个教廷,迫使效忠罗马教廷的德意志人离开巴黎大学,寻找新的学习和工作场所。在此背景下,一直希望在自己的城市里建立与巴黎大学齐名的大学的普法尔茨选帝侯鲁普雷希特一世(Ruprecht I)借机向罗马教廷呈递仿效巴黎大学在海德堡创建新大学的申请书,并于1385年10月23日获得罗马教皇乌尔班六世(Urban VI)的批准。[7]1386年10月1日,鲁普雷希特一世签署了有关建立海德堡大学的文件;同年10月18日,在海德堡的圣灵教堂举行了海德堡大学的开学弥撒仪式;次日学校正式上课。
除了以上这几所大学之外,截至14世纪末相继成立的大学还有西部的科隆大学(Köln,1388年),以及中部的埃尔福特大学(Erfurt,1392年),这两所大学均由地方行政当局建立。与海德堡大学建立的背景相似,这两所大学的建立也部分归因于教会大分裂导致的巴黎大学的解体。因为这场教会大分裂,原本聚集在巴黎的来自欧洲各地的师生旗帜鲜明地站到了各地所支持的教皇那边,尖锐的民族对立和宗教信仰冲突导致德国师生大规模地离开巴黎返回故乡,由此促成了德国境内大学的不断增多。科隆在此前已成为教会最重要的学习中心之一,吸引了阿尔贝图斯·马格努斯(Albertus Magnus)、[8]托马斯·阿奎那(Thomas Aguinas)[9]以及约翰·邓斯·史柯特斯(John Duns Scotus)[10]等一批知名学者、科学家和主教到当地的教会学校执教。类似地,早在1392年以前埃尔福特就已经有了一所组织健全的学校,这所学校在成立后不久即提出了要冠以“大学馆”(Studium generale)称谓的要求,并发展成为大学。这两所大学虽然在15、16世纪之交还位居高校前列,但在法国革命风暴的席卷下却随着它们所属的教会政权的消亡而消亡。科隆大学和埃尔福特大学分别于1798年和1816年消亡。现今人们所熟知并存在的科隆大学和爱尔福特大学则是在这两所大学原先的基础上,分别于1919年和1994年重新修建起来的新大学。
1402年12月10日,德国巴伐利亚州维尔兹堡成立了第一所公立大学——维尔兹堡大学(Würzburg)。[11]它是15世纪德国建立的第一所大学,也是继布拉格、维也纳、海德堡、科隆和埃尔福特之后德语区的第六所大学。其后,为了弥补布拉格大学的损失——因宗教改革的影响而造成大学内部的分裂情况,致使许多在布拉格的教师和学生返回德国——图林根的方伯侯爵、韦廷王朝的边伯侯爵、后来的萨克森选帝侯腓特烈一世(Friedrich I,1370~1428年)和他的弟弟韦廷王朝的边伯侯爵威廉二世(William II,1371~1425年)于1409年创建了当时命名为“莱比锡母校”(Alma mater Lipsiensis)[12]的莱比锡大学(Leibzig),并设立艺术系接收从布拉格回来的师生。莱比锡大学获得了当地统治者的大力资助,并在同年9月9日获得当时的教皇亚历山大五世(Alexander V)的认可,于12月2日正式成立。其后莱比锡大学又相继设立了医学系(1415年)和法学系(1446年)。除此之外,1419年,罗斯托克的市民与统治者共同合作建立了这个时期的最后一所大学——罗斯托克大学(Rostock)。
中世纪德国历史上的第二个大学创建期,是伴随着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而开始的。这个时期至少建立了九所新的德国大学,它们是:格拉莱夫斯瓦尔德大学(Greifswald,1456年)、弗赖堡大学(Freiburg,1457年)、巴塞尔大学(Basel,1460年)、因戈施塔特大学(Ingolstadt,1472年)、特里尔大学(Trier,1473年)、美因茨大学(Mainz,1477年)、图宾根大学(Tübingen,1477年)、维腾堡大学(Wittenberg,1502年),以及奥德河畔的法兰克福大学(Frankfurt/Oder,1506年)。除格拉莱夫斯瓦尔德大学和巴塞尔大学之外,其他所有大学都是由政府建立的。前三所大学[13]和图宾根大学至今仍然在原址上开办,而特里尔大学和美因茨大学这两所主教派教会的大学,自成立起一直不受重视,最终在1798年随着所属教会政权的消亡而停办。[14]这两所大学分别于1970年和1946年,在原来大学的基础上重建,成为今天人们所熟知的特里尔大学(Universität Trier)和美因茨大学(Johannes Gutenberg-Universität Mainz)。
除了以上提到的这些高校,这一时期创建的其余3所大学都在19世纪初发生变迁:它们或者迁移至其他地方,或者被并入了其他机构。因戈施塔特大学先于1800年搬到兰茨胡特(Landshut),其后又于1826年迁移至慕尼黑。[15]维腾堡大学在1817年并入哈勒大学(Halle),成为哈勒—维腾堡大学(Martin-Luther-Universität Halle-Wittenberg)的一部分。此外,奥德河畔的法兰克福大学于1811年被合并到布雷斯劳大学,[16]重建后的大学早已“改换国籍”成为一所波兰大学。
除了奥德河畔的法兰克福大学,如今已隶属于其他国家的大学还包括建校历史最悠久的布拉格大学和维也纳大学。由于种种原因,它们如今分别隶属于捷克和奥地利。此外,巴塞尔大学也成为如今瑞士最古老的大学之一,见表1-1。(www.xing528.com)
表1-1 中世纪德国大学的建立与变迁
续 表
注:上表中各大学名称后括号内的德语名称既代表省略“Universität”一词后的各大学的德语简称,也表示各大学的创建地——因这一时期创建的大学绝大多数以所在城市/地区命名.
资料来源:Thomas Ellwein.Die deutsche Universität:vom Mittelalter bis zur Gegenwart[M].Wiesbaden:Fourier Verlag,1997.
由于地理位置上的原因,中世纪的德国大学深受巴黎大学模式的影响。直到15世纪末,德国各地的大学几乎都是按照巴黎大学模式建立起来的,尤其在组织结构和课程体系方面基本与巴黎大学所采用的模式如出一辙。在院系的设置上,如1386年海德堡大学的“特许状”(Urkunde)[17]中提供的信息显示,大学中设立四个系:依次为神学系、教会法和民法系、医学系和人文哲学系,[18]体现了中世纪古典大学的一些基本特点。尽管如此,德国大学同时也保持了自己的特色。如在课程设置方面,德国大学较完整地继承和发展了古代希腊与罗马的文化遗产,较好地实现了古代教育遗产与当代神学影响的结合,使得古代有关自然知识方面的内容仍然得以流传。此外,虽然德国早期大学基本按照巴黎大学模式建立了哲学、神学、法律和医学四个系,但法律系的学生享有较大的自主权,这与以学生为中心的博洛尼亚大学等一些老牌大学的影响不无关系。因此可以说,中世纪德国的大学在教学内容上实现了古代与中世纪的统一,在大学模式上同时融合了巴黎大学和博洛尼亚大学[19]两种不同的风格[2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