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甘肃省志第36卷:资金管理

甘肃省志第36卷:资金管理

时间:2023-12-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对流动资产按照材料资金、生产资金、成品资金、结算资金和分配资金等进行分类管理。对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等作为会计要素进行专门核算,对资金进行系统管理。

甘肃省志第36卷:资金管理

第三节 资金管理

一、资金来源

甘肃乡镇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资金来源,主要有集体投入资金、企业自筹资金、财政扶持资金、银行贷款、引进资金等。70年代前的社队企业,以集体企业为主,固定资产投入主要来自于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的农副业积累,包括资金、现成的简易房屋、简单加工工具和务工社员的劳动投入。在80年代乡镇企业快速发展时期,企业积累和银行贷款成为乡镇企业固定资产投入的重要来源。1986~1990年,银行贷款占全部固定资产的39%,1991~1995年银行贷款有所减少,仍占固定资产投资的32%。1996年以后,特别是2000~2005年,银行贷款在乡镇企业固定资产投资中比重大幅度下降,由“九五”计划末的28%下降到“十五”计划末的10%,自筹和引进资金所占比重则有较大幅度提升。乡镇企业还创造如新招工人带资入厂、具有分红付息性质的职工集资、以实物资产入股及以劳代资等多种形式的融资方式,这些既方便灵活且低成本的集资办法,对乡镇企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省、地、县全部或部分投入乡镇企业的各种专项资金有:支持乡镇企业发展的省财政合作组织资金,省财政投资信托公司支持乡镇企业资金,地、县财政支农周转金用于扶持乡镇企业的资金,省专项扶贫资金用于乡镇企业的部分,陇南建设财政专项资金,少数民族地区开发资金,省“两西”建设资金用于乡镇企业的部分,财政扭补资金等,投入乡镇企业的资金总量每年超过1亿元。

甘肃乡镇企业总体投资规模较小。80年代中期,年投资规模平均在2亿元左右,而1993年猛增至9.7亿元(也有统计口径不一致的因素)。1996~2000年,全省乡镇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接近15亿元;2001~2005年,每年投资都在23亿元以上,最多的2005年达到78.8亿元。“九五”计划末,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我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甘肃乡镇企业在利用外资特别是利用省外资金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乡镇企业固定资产投资中引进资金由“九五”计划末的4.4亿元增加到“十五”计划末的34亿元,占全部固定资产的比重由19.9%增加到43%。兰州黄河企业集团公司于1999年5月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发行4500万A股股票,募集资金3.36亿元。甘肃荣华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于2001年6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发行8000万A股股票,募集资金6.67亿元。这些都有助于加大企业的资金投入。之后,国家对上市公司资质限制越来越严格,甘肃乡镇企业基本上没有进入股票证券市场进行直接融资的可能。

甘肃省乡镇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情况统计表

表5-5      单位:万元

img35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乡镇企业法》及《甘肃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乡镇企业法〉办法》有关鼓励和支持各级人民政府建立乡镇企业发展基金的精神,甘肃省从1999年开始设立乡镇企业发展基金。从1999~2004年累计下达发展基金7280万元,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乡镇企业资金短缺问题。但由于发展基金的设立带有计划经济的运行方式,在运作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首先,发展基金是有偿使用,到期回收,市、县财政没有积极性。其次,基金向下拨付难。市、县为回避到期回收难的压力,不愿或不予承诺。即使向上作出承诺,资金下去后也不愿拨付给企业,发展基金不能发挥应有的效益。再次,到期回收难。有些企业经营困难,有些企业还款意识淡薄,发展基金到期后不能如数归还,最终负担落在县级财政。由于上述诸多问题,乡镇企业发展基金财政每年新增加部分于2005年被取消。

二、资金管理(www.xing528.com)

资金管理是乡镇企业财务管理的一个主要内容。1985年以前,乡镇企业的资金管理一直照搬国有企业资金管理的模式,在各项资金实际使用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资金形成的渠道及规定的用途,执行“专款专用”的原则,即流动基金只能用于流动资金周转,固定基金、折旧基金、大修理基金只能用于固定资金购置更新改造、修理等。这一体制适应当时计划经济管理的要求,企业基本上没有资金使用和资金管理的自主权。

1986年,财政部、农牧渔业部对乡镇企业财务会计制度进行较大改革,在资金管理上放宽对企业的一些限制,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对进入企业的资金,不再按固定基金、流动基金、扶持基金等专项进行划分和管理,而是作为投资和借款项目进行管理。以投资形式进入企业的资金不仅要享受企业的利润分红,而且要承担经营风险。对借入资金要支付利息,对筹集到的资金,在统筹安排的前提下,由企业按计划自主运用。企业可以根据生产经营活动的实际情况和管理需要,灵活安排、使用、调度资金,发挥资金的最大使用效益。企业对内部资金按照占用时间的长短,划分为“固定及长期资产”和“流动资产”两大类,再根据资金停留和周转的具体环节,分别进行管理。对固定资产按照房屋及建筑物、机械和动力设备、运输设备、产畜及役畜、经济林木等类别进行分类管理,并提取折旧费用,折旧资金作为企业的生产经营资金使用。对流动资产按照材料资金、生产资金、成品资金、结算资金和分配资金等进行分类管理。企业根据实际情况编制资金使用计划,核定流动周转资金和固定资产投资的数量额度。乡镇企业财务会计制度规定乡镇企业每年应从生产经营费用或利润分配中提取各种专用基金,包括发展基金、福利基金、奖励基金、企业基金、教育基金和大修理基金6类,分别进行管理和核算,按照规定的界限使用。

2002年,农业部《关于乡镇企业贯彻实施新企业会计制度的通知》,要求自2003年1月1日起,乡村企业和年收入500万元以上的私营企业要逐步实施新《企业会计制度》。对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等作为会计要素进行专门核算,对资金进行系统管理

三、资金效益

1979年前,社队企业实行计划经济的资金管理体制,企业效益意识淡薄,没有建立起考核资金使用效益的指标和制度。90年代中期,市场经济机制逐步形成,效益高低开始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乡镇企业根据财务会计制度的要求和内部管理工作的需要,在筹集、管理、使用资金的生产经营活动中,逐步地建立完善评价考核资金效益的指标体系和制度,主要考核指标包括定额流动资金周转天数、定额流动资金利润率、投资基金利润率、流动资产周转次数、资本金利润率、总资产利润率等。1981年,企业总资产利润率8%,定额流动资金周转4.68次。1986年总资产利润率为7.06%,定额流动资金周转4.45次。2000年总资产利润率为7.54%,流动资金周转资金5.37次。2005年总资产利润率为14.38%。

四、以工补农

乡镇企业的发展壮大,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家和社会创造出大量财富,推动了农村工业化的进程。通过以工补农,为农业基本建设、农村教育、卫生、小城镇建设等提供大量资金,为提高农民收入做出巨大贡献。许多地区通过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特别是农副产品加工业,带动当地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为农民增收开辟了广阔渠道。乡镇企业发展较快的地方,农民人均收入增加,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全面发展。1981~2004年,甘肃乡镇企业以工补农资金总支出12.99亿元,按全省现有农业人口计算,人均受益62.9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