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甘肃省农副食品加工企业分布情况及产值总结

甘肃省农副食品加工企业分布情况及产值总结

时间:2023-12-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农副食品加工企业主要分布于庆阳、张掖、兰州、酒泉、定西和天水等地市,产值1.29亿元,占全省乡镇企业农副食品工业产值的82%。武威市有面粉加工企业1707个,凉州区黄羊镇已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小麦面粉加工基地。

甘肃省农副食品加工企业分布情况及产值总结

第二节 工业企业

工业企业是甘肃乡镇企业的主要产业,年增加值总产值均占40%以上。按门类划分,有农副食品加工业、轻纺工业、机械制造业、建材工业、煤炭工业、化学工业、矿产品采选与加工等10多个主要行业。其特点是重工业偏重,轻工业偏轻,生产传统产品的企业较多,生产技术含量较高的名优特产品的企业偏少。

一、农副食品加工业

农副食品加工业是甘肃乡镇企业发展较早、较快的重要行业之一,点多面广,其中有粮油加工、罐头豆制品、淀粉及其制品、蔬菜加工、制糖、糕点、乳品、调味品、饮料、饲料等。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粮油及其他经济作物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粮食、油料市场和价格逐步放开,为农副食品加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资源。到1989年,全省有农副食品加工企业1255个,从业人员1.95万人,产值1.57亿元。其中粮食加工企业794个,从业人数4007人,产值6257万元,占农副食品工业的26.3%;罐头制造企业153个,从业人数4599人,产值3992万元,占农副食品工业的25.4%;植物油加工企业149个,从业人员1534人,产值2124万元,占农副食品工业的13.5%。主要产品、产量有:罐头8743吨,乳品329吨,奶粉39吨,味精300吨,糖794吨,原盐2.64万吨,啤酒2万吨,白酒1386吨,食用植物油3.7万吨,面粉301万吨,粉条粉丝2.27万吨,酱油、食醋1.11万吨。农副食品加工企业主要分布于庆阳、张掖兰州酒泉、定西和天水等地市,产值1.29亿元,占全省乡镇企业农副食品工业产值的82%。镇原县杏系列产品开发已形成拳头,有一定规模的乡村和联户杏加工企业60多个,从业人员2300人,产品有果脯、杏干、杏肉、甘草杏、杏话梅、蜜枣等12个品种,年产量4000多吨,产值2000多万元。酒泉、张掖的粮油加工和脱水菜加工占有明显优势,全省乡镇企业有出口脱水菜厂18个,酒泉和张掖就占15个,生产脱水蔬菜943吨,占全省产量的98%。陇西县的火腿腊肉,徽县的蛋白肉、腐竹、嘉陵酱油,榆中县的燕麦片等特色食品、名优食品也享有一定的声誉。

90年代以来,农副食品工业有较快发展,酒泉、张掖、金昌武威小麦玉米、脱水菜、啤酒原料加工,定西、陇南、天水等地的马铃薯中药材加工,平凉、临夏的畜禽屠宰及肉制品加工和皮革、皮毛加工发展迅速,一批规模大、效益好、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脱颖而出。比较知名的有甘肃荣华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兰州黄河企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甘绿脱水蔬菜股份有限公司、武威红太阳面业集团、兰州雪顿生物乳业有限公司、甘肃华羚干酪素有限公司等。2005年,全省乡镇企业农副食品企业发展到2.96万个,从业人员14.94万人,增加值33.5亿元,产值136.5亿元,其增加值和产值均占全省乡镇企业工业增加值和总产值的21%。其中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企业142个,增加值14.9亿元,总产值58.6亿元。

(一)粮油加工业 粮油加工在农村有着悠久历史和社会基础,但长期以来一直沿用人畜推磨和土法榨油,出粉率、出油率不高。60年代以来,小钢磨、小型榨油机进入广大农村,半机械化、机械化设备取代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向企业化、现代化发展,面粉和植物油加工企业遍布农村,覆盖率在80%以上。1975年,庆阳地区有附属于农机厂、综合加工厂的粮油加工车间、班组436个,从业人员1606人,有面粉机1048台,碾米机562台,榨油机195台,年加工粮食300吨。1987年有乡办、村办、联户办粮油加工企业91个,从业人员399人,个体加工点4500个,有面粉机5199台,碾米机2394台,榨油机920台,年加工面粉18.58万吨,植物油1427.8吨。1991年,全省乡、村两级有粮油加工企业695个,从业人员6164人,加上合作个体企业,共加工面粉453.65万吨;加工植物油6.06万吨。90年代末,粮食加工由过去的粗加工提高到精加工,由普通80粉、75粉提高到精制粉,加工等级面粉的规模企业有较快发展。2005年,全省乡镇企业有粮油加工企业2.07万个,从业人员7.18万人,生产小麦面粉922万吨,食用植物油17万吨,完成增加值18.59亿元,产值74.27亿元,占乡镇企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增加值的55.47%,总产值的54.41%。武威市有面粉加工企业1707个,凉州区黄羊镇已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小麦面粉加工基地。该镇红太阳面业集团有从业人员340人,总资产7720万元,年小麦加工能力25万吨,为全国十大面粉生产企业之一,2005年完成工业总产值5.9亿元,营业收入5.31亿元,实现利润5198万元,上缴税金136万元。该企业生产的甘青牌特制一等粉,被省乡镇企业管理局评为十大名牌产品,被中国粮食行业协会授予“放心面”称号,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评为绿色食品,产品销售覆盖甘肃、青海大部分地区,远销西藏、新疆、四川、广东、福建等省、区。

(二)淀粉加工业 1979年,甘肃建成以马铃薯淀粉为主要原料的通渭味精厂,设计能力为年产味精100吨,后经几次技术改造,生产能力扩大到400吨。随着化工、医药、食品等工业的发展,对淀粉需求量日渐增加,1985年全省乡镇企业的淀粉生产企业发展到154个,生产粉条4577吨、粉丝367.8吨、味精157吨。科技水平的提高,运用淀粉进行深加工生产高附加值的产品开始起步,需求量加大,淀粉生产企业迅速崛起,玉米淀粉深加工发展较快,1995年,全省乡镇企业生产淀粉1.49万吨,主要分布于武威、定西、天水、庆阳、白银等地市。主要产品有变性淀粉、柠檬酸、淀粉糖、赖氨酸谷氨酸、酶制剂、糊精等。2005年,全省有玉米淀粉及其制品生产企业35个,从业人员9005人,生产淀粉28万吨,完成增加值1.75亿元,产值6.8亿元,占全省乡镇企业农副食品加工企业增加值的5.2%和产值的4%。甘肃荣华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玉米系列产品玉米淀粉、味精、谷氨酸、赖氨酸、L—乳酸、柠檬酸等生产为主,现有30万吨玉米淀粉生产线、12万吨味精生产线,总资产32亿元,2005年完成增加值1.67亿元,产值6.5亿元,营业收入5.85亿元,实现利润6332万元,上缴税金460万元。

淀粉加工业的另一个主要产品是马铃薯淀粉。定西市各县、区有中小型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268家,马铃薯粗、精淀粉加工能力15万吨,年加工消耗马铃薯100万吨。马铃薯及其制品已发展到精淀粉、变性淀粉、全粉、速冻薯条等诸多品种。以临洮兴达淀粉公司为代表的马铃薯淀粉加工能力在千吨以上的骨干企业有13个,年加工淀粉及其制品6万多吨。2005年,全省乡镇企业有马铃薯加工企业1950个,从业人员1.55万人,生产马铃薯淀粉29万吨,完成增加值2.3亿元,产值9.16亿元,营业收入7.65亿元,实现利润5108万元。

(三)乳品加工业 乳品加工业起步于80年代。始建于1982年的兰州市红古区窑街奶粉厂,1983年生产奶粉5.7吨,收入4.3万元。1985年全省乳品生产企业发展到8个,从业人员94人,生产奶粉57.55吨,总产值53万元。90年代,乳品生产企业有所发展,但仍以生产奶粉为主。1997年乳品生产企业发展到9个,从业人员270人,生产奶粉、牛奶754吨,实现增加值198万元,产值2069万元。乳制品龙头企业主要分布于兰州、酒泉、甘南等地。兰州好为尔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兰州雪顿生物乳业有限公司和兰州庄园乳业有限责任公司3家企业,已占领兰州鲜奶市场80%以上的份额。2000年5月创建的庄园乳业有限公司,拥有固定资产8000万元,从业人员231人。该公司在榆中县有占地183亩的养殖、加工基地,饲养奶牛近800头,有利乐枕生产线4条和百利包生产线2条,并在兰州市雁儿湾设立东岗分厂,有5条生产线,两厂日均处理鲜奶80吨;产品有巴氏消毒奶、酸奶、乳酸饮料等,企业已通过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中国绿色食品认证,在兰州市10家大型超市、48家社区超市和2000多个售奶点销售旺盛,送奶到户已达7000多户;产品同时销往白银、天水、定西、武威、嘉峪关、敦煌等省内城市和西宁乌鲁木齐拉萨青岛、大连、厦门、珠海、深圳、重庆等省外市场。2005年产值1.42亿元,营业收入1.22亿元。甘肃华羚乳品集团公司以甘南牧区奶产品下脚料曲拉为原料,生产干酪素和酪朊酸钠,日产干酪素20吨和酪朊酸钠6吨,产品出口13个国家和地区。2004年创汇1800万美元,2005年实现产值3.4亿元,销售收入3.4亿元,成为甘肃乡镇企业的重点出口创汇企业。2005年,全省有乳制品加工企业107个,从业人员1505人,生产乳制品5.51万吨,完成增加值1.27亿元,产值5.5亿元,营业收入5.23亿元。

(四)啤酒原料加工业 甘肃是啤酒原料大省,酒泉、金昌、张掖等地盛产啤酒大麦、啤酒花,产量大,品质优。90年代啤酒麦芽、酒花加工业逐步兴起,啤酒麦芽主要分布于酒泉、金昌、张掖、白银、武威市,在全国享有较高的声誉。啤酒花加工分布在酒泉和张掖。白银华惠麦芽有限公司以优质啤酒大麦为原料,生产啤酒麦芽和饲料,麦芽生产能力4.5万吨。该公司采用现代化的数字模拟屏和计算机系统对生产线进行全面监控,按照国家标准和EBC(欧洲酿造协会)标准配置化验室,大麦、麦芽全套检验设备大部分从德国进口。2001年被农业部授予全面质量达标企业,2002年6月通过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华惠牌麦芽被评为甘肃省乡镇企业名牌产品,2005年实现产值7500万元,销售收入5600万元,利税420万元。2002年底,玉门市建成啤酒花烤房7处,年加工啤酒花2340吨,销售收入2048万元。建成绿峰颗粒酒花厂,年生产颗粒酒花3000吨,销售收入3800万元;建成聚馨麦芽厂,年加工啤酒大麦2万吨,销售收入4000万元。2005年,全省有啤酒麦芽、啤酒花生产加工企业21个,从业人员1322人,生产加工啤酒麦芽24.4万吨、啤酒花1492吨、颗粒酒花400吨,实现增加值8735万元,产值3.52亿元,营业收入3.1亿元。

(五)中药材加工业 甘肃是全国中药材主要产区之一,药材品种多达9500个,品种多,质量好,尤以当归、纹党、红芪、大黄、冬虫草、甘草等为最佳。1985年,全省乡镇企业有中药材加工企业7个,从业人员69人,完成产值19.64万元。“八五”计划以来,中药材加工、经营有较快发展。中药材加工经营最集中的是定西市,有中药材加工企业279个,从业人员1.05万人,2005年完成增加值1.07亿元,产值5.71亿元。陇西县文峰镇、首阳镇和渭源县会川镇是全国有名的中药材销售加工集散地。文峰镇有中药材深加工企业65个,规模较大的企业有效灵生物开发公司、伊真堂中药公司、先锋药业公司、陇西堂药业公司等,其产品已占据安徽省亳州市场60%、西安市场40%的份额,并畅销东南沿海各大药厂、药店及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临夏市龙康制药厂生产的当归养血口服液,填补省内空白,被国家药监局批准为国药准字号产品,出口国外。2004年生产当归养血口服液35万盒,销售收入300万元,创利税90万元。2005年,全省乡镇企业有中药材加工企业826个,从业人员1.53万人,完成增加值2.13亿元,产值9.92亿元,营业收入8.76亿元。

2005年甘肃省乡镇企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统计表

表2-1     单位:个、人、万元

img15

二、轻纺工业

甘肃乡镇企业的轻纺工业包括纺织服装、鞋帽、皮革及皮毛制品、工艺美术家具、造纸及纸制品、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塑料制品等。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一定规模和优势的产品主要有纺织、针织、服装、家具、造纸及纸制品、制革及塑料制品。1986年,全省有乡村集体轻纺工业企业1105个,从业人员3.19万人,产值9793.33万元,占乡村集体工业总产值的13.2%。1989年,国家治理整顿经济秩序,关停并转一批设备陈旧、工艺落后、污染严重的小棉纺、小造纸和小制革厂等“五小”企业,轻纺工业发展有所滑坡。1992年以后,又有较快发展。2005年,全省有轻纺工业企业1.2万个,从业人员9.8万人,增加值20.1亿元,总产值76亿元,占全省乡镇企业工业增加值和总产值的12.7%、11.5%。

(一)纺织工业 甘肃盛产羊毛、腈纶原料,敦煌、安西、金塔、民勤等县市棉花产量也占有很大比重。1984年以来,纺织行业放开搞活,乡镇企业办起一批棉纺织、毛纺织、丝纺织、印染、针织企业,主要产品有棉纱、棉布、毛毯、手工地毯,羊毛、驼毛衣裤,腈纶毛线、衣裤,丝制挂毯、丝制被面等几十个品种。1989年全省有纺织企业147个,从业人数9399人,产值7578万元,占乡镇工业总产值的2.46%。纺织业主要分布于兰州、天水、武威、临夏、金昌、白银、酒泉等地。主要企业有兰州棉麻纺织厂、兰州柳泉织布厂、天水银星毛纺厂、静宁地毯厂、靖远毛纺织厂、敦煌广海棉纺厂、广河陇黔毛纺实业公司等。广河县三甲集镇有毛纺企业11个,从业人员1210人,年加工洗净羊毛1.2万吨,生产羊绒、牛绒350吨,毛条2000吨,富广牌三色提花毛毯3万条。2005年,全省纺织工业企业发展到386个,从业人员1.45万人,纺纱4万锭,织布25万平方米,实现工业增加值4.9亿元,产值18.4亿元。其中,销售收入500万元规模以上企业91个,从业人员8350人,增加值3.69亿元,产值13.54亿元。

80年代后期,甘肃乡镇企业曾利用甘肃丰富的亚麻资源在永昌、平凉、武威等县、市投资兴建亚麻加工厂30多个,设计打成麻生产能力约5000吨,1989年实际生产打成麻1833.7吨。因技术、设备不过关,打成麻脱胶等技术无力解决而关门停产。

(二)服装鞋帽加工业 甘肃乡镇企业服装业起步于农村的缝纫社(组),主要使用脚踏缝纫机,为当地农民进行来料加工。80年代,农民牵头创办服装、鞋帽厂,招聘工人,自带缝纫机,由厂长负责经营,服装、鞋帽加工业逐步发展起来。1989年全省有乡村集体服装、鞋帽加工企业131个,从业人员3624人,生产服装182.2万件,布鞋211.67万双,皮鞋25.91万双,产值2509.63万元,占全省乡村工业总产值的1.74%。甘谷县城周边建成服装专业村和服装批发市场,产品远销青海、内蒙古、西藏等省、区。进入90年代,江、浙等省服装个体户大量涌入甘肃,服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服装加工企业发展势头减慢,经济效益有所下降,但产品的质量、科技含量有所提高。大型服装生产企业有兰州东方乐服装有限公司、中良服装公司等。东方乐服装有限公司前身是1985年靠9万元资金起家的安宁衬衫厂,经过20年的滚动发展,已拥有服装加工、彩印、包装等4个企业,公司有固定资产2600万元,流动资金3800万元,职工800多人;有全套CAD服装电脑设计、制版系统以及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服装专用生产设备高速电脑平缝机,链环双针机,平、圆头锁眼机,带刀平缝机等260余台(件),进口设备占到66%;有西服、职业装生产线2条,衬衫生产线3条,年生产能力55万件(套),具备高、中档西服、衬衫及各类职业装的生产能力。东方乐牌衬衫被评为甘肃省名牌产品,于2002年通过ISO9001:2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拥有自营进出口权。2005年全省服装、鞋帽生产企业有5431个,从业人员2.83万人,生产服装1658万件,增加值4.3亿元,产值18亿元。

(三)造纸工业 甘肃农村利用野生纤维手工土法造纸有悠久的历史。在农业合作化和人民公社时期,仍以土法造纸为主,多用石灰蒸煮,人工制浆,生产低档次的包装纸、卫生纸、烧纸,品种单一,工艺简单,质量较差。80年代中后期,引进省外设备、技术,造纸业逐步实现半机械化、机械化生产。1984~1989年造纸企业由16个发展到98个,从业人员6958人,产值5522万元。造纸企业主要分布于兰州、张掖、平凉、金昌、武威、天水、定西、庆阳和白银等地。造纸原料以麦草为主,木浆、废纸、破布为辅,产品有黄板纸、瓦楞纸、包装纸、油毡原纸、白板纸、书写纸、有光纸、卷筒凸版纸、绉纹卫生纸等十几个品种。90年代中后期,乡镇企业的造纸企业设备更新换代,由最初用的单网、单缸、单毛布转向多网、多缸、多毛布生产,改土法蒸煮为烧碱法、亚铵法等先进工艺,除生产一般的黄板纸、包装纸、油毡原纸外,还能生产质量较高的白板纸、箱板纸、高强度瓦楞纸、书写纸、凹面印刷纸、铝箔衬纸、高档卫生纸等30多个品种。天水市东方纸业有限公司是造纸行业中规模较大的企业之一,1986年筹建,1989年第一条造纸生产线建成投产。之后,相继进行技术改造,扩大生产规模,2003年投资扩建三号箱板纸生产线,2004年投资建设3400mm高强度瓦楞纸生产线,制浆工艺采用当前最先进的高温预浸喷爆制浆方式,不添加任何化学助剂,从源头上扼制污水的产生。目前该公司已拥有1092、1575、1760型圆网造纸机3台,3400型长网高强瓦楞纸生产线一条,2005年造纸产量3.5万吨,产值6800万元。临洮县瑞达纸业公司原是一家濒临倒闭的造纸厂,仅有资产50万元。1987年由秦家瑞承包经营,先后投资1800万元,经过多次技术改造,产量增加,质量提高,主导产品有系列生活用纸、木浆卷筒纸、高强瓦楞纸、白板涂布纸等。1998年建成的白板涂布纸生产线,填补了西北地区的空白。2005年生产系列生活用纸、木浆筒纸、高强度瓦楞纸2万吨,实现产值5328万元,销售收入3592万元,上交税金60万元。2005年末,全省有造纸企业212个,从业人数8289人,完成增加值1.86亿元,产值7.71亿元,营业收入6.85亿元。

(四)皮革及其制品 甘肃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皮毛资源丰富。农民利用皮毛加工成品、半成品羊皮袄、车马车免具、皮条、皮绳等有悠久历史。市场开放后,农民又以家庭作坊形式办起皮革加工厂,乡村集体、联营加工业亦发展迅速。1989年,全省有皮革加工企业78个,从业人员3423人,生产皮革制品105万件,皮鞋33万双,兰湿革62万张,产值2663万元。90年代以来,规模小、污染严重的皮革加工企业逐渐被淘汰,规模较大、科技含量较高的加工企业日渐增多,先进的生产工艺被推广应用,高档产品大量上市。皮革加工企业主要分布于平凉、临夏、天水、武威等地、市、州。平凉市福利制革厂是制革行业中的一家龙头企业,目前拥有总资产1.7亿元,职工960人,年加工牛皮革80万标张,羊皮革100万自然张。2005年完成产值3.1亿元,营业收入3.55亿元,实现利税1050万元。该厂生产的雅虎牌、陇上明珠牌牛面革系列产品被评为乡镇企业十大品牌产品,远销广州、上海温州、重庆、成都、昆明贵阳等10多个城市。广河县三甲集镇有皮革加工企业10个,从业人员300多人,2005年生产兰湿革40多万张,成品革200万平方尺,裘皮服装30万件,营业收入2.1亿元。张家川县龙山镇四方万祥羊剪绒加工厂,主要生产裘革时装、滩羊、红狐、貉子皮高档服饰,年产1.5万件,绚丽多彩的服饰装饰条2万多米,大部分产品出口意大利等欧洲国家,出口额381万元人民币,占该厂销售总额的60%。2005年,全省有皮革皮毛加工企业775个,从业人员9765人,生产皮革鞣制产品137万标张,皮革制品100万件,增加值2.6亿元,产值9.53亿元,营业收入8.92亿元,其中销售收入500万元规模以上企业有6个。

(五)家具制造业 家具制造业是乡镇企业传统行业之一。80年代初期,主要是来料加工,利用自产林木和角边余料生产桌椅板凳等传统老式家具。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具生产企业迅速发展起来,1989年有家具生产企业191个,产值2067万元。近10年家具业适应市场需求,不断改进工艺技术,由生产传统家具转向生产现代化家具,大量生产板式家具、钢木家具、软体家具和宾馆饭店、写字楼办公配套的高中档家具。具有代表性的企业是酒泉富康家具总公司,有职工1200多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400多人,有国内外先进专用设备200多台(套),总资产5000万元。在酒泉、兰州设有分公司,有12个专业生产厂、13个外销机构。2005年生产民用、办公、宾馆、餐饮、软体五大系列的板式、实木高、中档家具800个品种18万件,实现产值1.2亿元,销售收入1.15亿元,上缴税金480万元,实现利润总额610万元。富康家具行销河西走廊、兰州及青海、新疆、内蒙古等省区。2001年首次跨出国门,出口到哈萨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出口额350万元人民币。富康牌系列产品先后荣获中国消费者满意奖、甘肃省优质产品、甘肃省名牌产品、陇货精品等荣誉。2003年,富康家具总公司征地205亩,兴建富康家具世界,一期美居装饰中心9.1万平方米已于2004年10月竣工投入运营,已有国内外300多个家具、装饰材料、卫浴洁具、陶瓷涂料灯饰窗帘床上用品等知名品牌及500多户商家入住经营。2005年全省有家具生产企业2936个,从业人员1.83万人,生产各种家具775万件,增加值2.8亿元,产值12.2亿元,营业收入11.38亿元。

2005年甘肃省乡镇企业轻纺工业统计表

表2-2     单位:个、人、万元(www.xing528.com)

img16

三、机械制造工业

甘肃乡镇企业的机械制造工业,包括通用机械制造、中小农机具制造、金属制品电器及器材制造、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仪表仪器及计量器具制造业等。在人民公社时期,主要以修理农机具及生产小型工具如犁铧、铁锨、镰刀等为主。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企业缺资金、缺技术、缺原料,多年来一直徘徊不前。总体上说,起步早,起点低,传统粗笨产品多,有一定技术含量的精密产品少。1984年全省有机械制造企业964个,从业人员1.47万人,产值4626万元。企业主要分布于兰州、天水、张掖、武威、庆阳等地、市,约占全省乡镇企业机械工业的90%。90年代以来,机械制造企业领域有所拓展,产品品种增加,质量有所提高。主要产品有通用机械、砖瓦机械、农业机械、食品机械、拖拉机汽车配件电线电缆仪器仪表、防盗安全门散热器等。兰州陇星散热器有限公司经多年打造,已成为国际级轻型散热器专业化高科技生产企业。其产品分为五大系列、300多个品种,采用氩弧焊接成型、国际胀挤工艺、专用激光焊接设备,其内腔特殊内防腐涂层技术为国家专利技术,是建设部认定的铝制散热器防腐研究及生产基地。陇星散热器通过8个分公司、上百家专卖店,覆盖全国各采暖区域,累计安装建筑面积上千万平方米,已完成近百项大型样板工程。天水雄风摩托车配件厂是甘肃乡镇企业唯一一家国家定点的摩托车配件生产企业。1994年,该企业瞄准国内摩托车市场需求的变化,投资200万元,新建一条板幅式铝合金车轮生产线。2002年又与重庆大学联合研制开发年产50万套镁合金车毂生产线,主要产品有摩托车铝轮车毂等五大系列30多个品种,成为重庆隆兴、银钢、洛阳北方等国内知名摩托车配件定点生产企业,2005年实现增加值448万元,营业收入1600万元,上缴税金96万元。甘肃省庆城居立门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居立牌三大类20多个品种的系列电控安全门,年产3万多镗,已通过公安部、省公安厅质量认证,销往兰州、西安及新疆、宁夏、内蒙古市场,以价廉物美、质量可靠、售后服务周到等优势深受用户青睐。2005年全省有规模以上机械制造企业82个,从业人员1.56万人,实现增加值7.38亿元,产值27.26亿元。

四、建筑材料工业

建筑材料工业主要有水泥、水泥制品、砖瓦、石膏及石膏制品、石材、石灰、加气混凝土制品、轻型复合墙板、轻材料及其制品、保温材料、吸声材料、建筑塑料制品、建筑涂料、新型防火材料、建筑密封材料、建筑陶瓷、卫生陶瓷、新型建筑金属材料等,是甘肃乡镇企业优势行业之一,分布于全省各地。

(一)水泥工业 在乡镇企业建筑材料工业中,水泥制造业是起步较早、较快的一个行业。起初,大部分企业采用土蛋窑、土立窑生产,规模小,污染大,能耗高,检测、化验设施不完备,水泥出厂不检验,产品质量不稳定。1984年全省有水泥生产企业58个,从业人员6153人,生产水泥36.89万吨,产值3114万元。1987年,国家对水泥产品实施生产许可证制度,限制土蛋窑、土立窑发展。在国家产业政策和生产许可证制度的推动下,水泥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机械化立窑和旋转窑大量增加,不少企业采用预加水成球、微机配料、立窑偏火、自动控制等先进技术,工艺技术、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大幅度提高。1996年全省有水泥企业151个,从业人员1.76万人,生产水泥195.64万吨,产值4.42亿元。2003年换发第三次水泥生产许可证,部分不符合生产条件的水泥企业被淘汰,企业个数减少,规模扩大,质量进一步提高,全省有水泥生产企业121个,从业人员1.09万人,生产水泥272万吨,产值8.45亿元。有53家水泥生产企业取得水泥生产许可证,其中,年产10万吨以上的水泥生产企业11个。兰州甘草环保建材股份有限公司从年产水泥7000吨起步,经过20多年的扩建改造,现拥有资产5.28亿元,职工1600人,工程技术人员350人,水泥生产能力达到75万吨。2005年实现产值1.59亿元,销售收入1.52亿元。其主导产品龙峡牌325、425普通硅酸盐水泥取得《采用国际标准标志产品证书》《产品质量认证证书》和《质量体系认证证书》,先后荣获甘肃省名牌产品和中国乡镇企业名牌产品称号,在省内外建筑市场享有较高的信誉和知名度,广泛应用于水利设施、桥梁涵洞、高速公路、机场和高层建筑等建设工程,在兰州及周边地区占有35%的市场份额。山丹县清泉水泥厂依靠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壮大,年产水泥18万吨,独峰牌425普通硅酸盐水泥荣获甘肃省名牌产品称号,2002年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认证和产品质量双认证,荣获全国乡镇企业科技进步示范企业、质量效益型先进企业等40多项荣誉。2005年生产水泥10.98万吨,实现产值2396万元,营业收入2504万元。2005年,全省有水泥生产企业110个,从业人员9398人,生产水泥359万吨,完成增加值2.34亿元,产值7.88亿元。

乡镇企业的水泥制品企业在80年代中期兴起。1989年有水泥预制构件生产企业128个,从业人员4730人,生产水泥预制构件24.15万立方米,产值2986万元。水泥预制构件从普通楼板发展到预应力空心楼板、电杆、管道等10多个产品。1996年水泥制品生产企业增加到215个,从业人员7591人,生产水泥预制构件81.76万立方米,实现产值2.22亿元。兰州市安宁建筑构件厂,由建厂初期的单一预制空心楼板拓展到四大类几十个品种的新型建材、化工系列产品,年产钢筋混凝土预制构件1.5万立方米,粉煤灰空心砌块3000立方米。主导产品预应力空心楼板、机制红砖荣获甘肃省优质产品称号。2005年全省有水泥制品及石膏制品企业640个,从业人员1.12万人,生产水泥预制构件492万立方米,完成增加值2.07亿元,产值8.84亿元。

(二)砖瓦工业 砖瓦是甘肃农村最古老的传统建筑材料之一,秦砖汉瓦,中外驰名,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历史早于水泥工业。80年代前,农村砖瓦生产多是人民公社或生产大队、生产队办的小型罐罐窑,手工制坯,柴草作薪,请烧窑师傅看火,生产少量砖瓦用于农村建房。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建设和农村建房速度加快,砖瓦市场需求不断增加,以粘土为原料的砖瓦生产企业迅速发展起来。改罐罐窑为18孔、20孔、24孔轮窑,购置制砖机、制瓦机和运输、搅拌设备,生产效率、产品质量、经济效益显著提高。1989年全省有砖瓦企业1882个,生产机砖37.74亿块,机瓦10亿片。进入90年代,国家作出决策,要淘汰粘土实心砖,以节约耕地;提倡用炉渣、粉煤灰、河沙生产空心砖、灰沙砖,砖瓦企业又有新的发展;制作工艺也有很大改进,运用新工艺生产内燃砖,粘土实心砖、空心砖的产量大大减少。庆阳市西峰区新兴建材公司经过多次对机砖、机瓦生产工艺流程技术改造,引进国内先进的空心砖生产线,生产规模逐年扩大,主导产品有机砖、机瓦、空心砖、泰柏板等。2002年产机砖2200万块,销售收入276万元。2005年,全省有砖瓦及石材企业2698个,从业人员7.32万人,生产机砖114.4亿块,机瓦15.4亿片,实现增加值8.17亿元,产值32.4亿元,营业收入29.12亿元。

2005年甘肃省乡镇企业建材工业基本情况统计表

表2-3     单位:个、人、万元

img17

五、煤炭工业

甘肃煤炭资源较为丰富,分布于11个市、29个县、区,主要有兰州、白银、平凉、张掖、金昌、武威重点产煤市的七里河、红古、平川、景泰、靖远、华亭、崇信、天祝、古浪、民勤、凉州、山丹、肃南、临泽、高台、甘州、民乐、永昌等县、区。小煤窑开采始于50年代初,多以残采为主,镐刨落煤,油灯照明,自然通风,井下多用木拖子运输或人背车拉,矿井上下用绞车提升,生产方式落后,采煤效率低,安全设施差。1958年社队集体小煤矿(窑)开始创办,“文化大革命”时期停办或半停产。70年代社队小煤矿(窑)兴起,生产条件逐步改善,井下巷道宽敞,矿灯照明,割煤机开槽,电煤钻打眼,点炮震动落煤,矿车运煤,卷扬机提升,社队煤炭生产由手工开采逐步走向机械化或半机械化作业。1980年统计,全省有社队煤矿111个,从业人员4664人,生产原煤107.98万吨,产值1107万元。80年代中期,煤炭行业进行治理整顿,关闭不符合开采条件的小煤矿(窑)。治理整顿之后,大部分煤炭企业生产条件和安全设施有较大改善,重点煤矿基本上实现采煤机械化、采面运输溜子化、大巷运输电机化、掘进推装机械化、斜井人行车辆化和井口运输联动化。1989年,全省保留乡镇煤炭企业1044个,生产原煤418万吨,其中乡、村两级煤炭企业311个,从业人员1.92万人,产值1.21亿元。2005年全省有煤炭采选企业550个,从业人员3.22万人,生产原煤916万吨,占全省原煤总产量的25.3%,完成增加值4.6亿元,产值16.2亿元,实现利润1.16亿元。

2005年甘肃省乡镇企业煤炭工业基本情况统计表

表2-4     单位:个、人、万吨、万元

img18

六、化学工业

乡镇企业的化学工业主要产品有化肥、农药、元明粉、硫化碱、烧碱、纯碱、泡花碱、硫酸、草酸、糠醛、炭黑、红矾钠、电石等。1958年,为满足人民群众生产和生活需要,社队企业曾生产一些土农药、土化肥及日用化工用品。在当时计划经济体制下,化工企业缺乏原料,技术落后,很难形成规模。1974年,国家针对农业生产肥料不足的现实,提出“氮、磷、钾、腐”四肥并举的方针,掀起以生产腐殖酸类肥料为主的热潮。甘肃农村本着因地制宜、就地开采、就地加工、就地使用的原则,发动群众土法上马,生产腐殖酸类肥料。1989年全省化工企业发展到217个,从业人员8162人,其中化肥生产企业有135个,从业人员4653人,生产化肥总计58万吨,增加值1.8亿元,产值7.5亿元;生产芒硝48.37万吨,元明粉3100吨,糠醛145吨,电石1.43万吨。元明粉主要产于酒泉、白银,化肥主要产于武威、金昌、兰州,硫化碱、烧碱主要产于酒泉,硫酸集中在白银、陇南。90年代后,化学工业已成为乡镇企业的骨干行业之一。化工产品由初级产品向高科技环保型产品发展。2005年全省乡镇企业有化工企业366个,从业人员1.78万人,完成增加值9.5亿元,产值37.6亿元,占全省乡镇企业工业增加值的5.9%、总产值的5.7%。

七、矿产品采选与加工业

乡镇企业采选冶炼加工业始于50年代,当时人民公社响应中共中央“大办工业、大办钢铁”的号召,办起小铁矿、小金矿、小炼钢。据1980年统计,全省矿产品采选加工企业生产铁矿石2.82万吨,铜矿石5660吨,铅锌矿石7498吨,锰矿石9610吨,萤石5.8万吨,石棉6160吨,硫铁矿石640吨,硫磺240吨,芒硝4.56万吨,黄金11.65公斤。198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有矿产资源的地方鼓励农民采矿,开采范围包括小矿、大矿的尾矿和在大矿周围划定的地域。国有矿山冶炼企业通过收购矿产品和协作联营、技术指导等办法给予支持,既可保护矿产资源,又可防止对农民采矿不应有的限制和干涉。在这些政策鼓励和引导之下,乡镇企业采矿及冶炼加工业出现新的局面,成为乡镇工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全省乡镇企业的采矿及冶炼加工企业发展到2495个,从业人员4.8万人,完成增加值17.7亿元,产值74.4亿元,占全省乡镇工业增加值的11%、工业产值的11%。营业收入5000万元规模以上企业5个,营业收入上亿元企业有3个,产品由单一原矿开采发展到采选、超细加工、冶炼、压延、精选。

(一)黑色金属采选业 主要为铁矿,分布于金昌、酒泉、陇南。80年代,乡镇有矿山企业20多个、1000多人,年产值500万~600万元,其中铁矿约占黑色采选业产值的60%左右。1995年黑色金属采选企业生产铁矿石70.71万吨,其中乡村企业51个,从业人员1353人,生产铁矿石30.81万吨,产值3714万元。此后,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数量逐年减少,2005年规模以上企业有4个,从业人员165人,增加值637万元,产值2198万元。

(二)有色金属采选业 主要为铅、锌、铜、锰、锑矿等,大多是在1984年后发展起来的。铅、锌、锑的采选企业主要分布于陇南西和、成县矿带和宕昌、徽县。1985年全省有有色金属采选企业58个,从业人员2400人,产值1092万元。1989年有企业126个,从业人员5550人、产值3842万元。其中,铅锌采选企业1985年25个,产值297万元;1989年81个,产值2517万元。1989年全省生产铅锌矿石22万吨,其中陇南20万吨,有8个选矿厂投产,形成日处理铅锌矿石700吨的生产能力。2005年,全省有有色金属采选和冶炼企业936个,从业人员2.12万人,增加值5.1亿元,产值18.4亿元。甘肃锌宇集团公司,是一个集铅、锌矿采、选、冶炼为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集团公司下辖9个独立核算企业,产品有铅精矿、锌精矿、粗铅、锌锭、硫酸及其副产品等10多个品种。1991年以来,累计完成工业产值8.3亿元,实现利税2.8亿元。2000年建成的年产电解锌5万吨的陇南新兴冶化有限责任公司,全线制酸系统采用目前国内较先进的“文、电、间、泡3+2”系列设备,电解系统采用成熟的湿法电解铅流程工艺。宇兴牌锌锭被评为中国知名品牌,畅销国内外。2005年完成产值2.7亿元,销售收入2亿元。创建于1992年的民营控股企业甘肃宝徽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由一个资金不足百万元、职工不到30人的小企业,发展成为总资产3.8亿元,职工1380人,下辖5个子公司,跨行业跨地域经营的大型企业集团,2004年生产锌锭5万吨,硫酸3万吨,合金锌粉3000吨,产品出口国外,销售收入1.46亿元;2005年完成产值3.3亿元,销售收入2.92亿元。2005年,全省有有色金属采选企业936个,从业人员2.12万人,完成增加值5.1亿元,产值18.3亿元。

(三)非金属采选业 主要有石膏、硅石、硫铁、石灰石、石棉等,主要分布于酒泉、武威、张掖、天水、白银、金昌等地,石灰石遍及全省各地。1989年全省有非金属采矿企业467个,从业人数1.92万人,产值9968万元。主要产品产量为硫铁矿4万吨,石棉矿3万吨,石膏51万吨,石灰石175万吨,花岗石8800立方米,萤石12.5万吨,芒硝48.4万吨。产品除供本省需要外,石棉、石膏、萤石、芒硝等还供应其他省区。1996年,全省非金属采矿企业有665个,从业人数2.5万人,产值8.08亿元。2005年非金属采矿企业发展到1364个,从业人员4.48万人,增加值8.4亿元,产值31.8亿元。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石棉矿资源十分丰富,石棉采选企业比较集中。1986年有石棉开采企业20个,1990年以乡为单位对各乡所属乡村石棉采选企业进行兼并联合,成立金源石棉有限责任公司、民主石棉实业有限责任公司、远大石棉有限责任公司、和平企业公司、多坝沟企业公司,有石棉采矿点20个。2004年采选石棉16万吨,增加值9100万元,营业收入2.4亿元,实现利润2100万元,上缴税金1100万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