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20世纪新加坡文学发展及华文作家组织

20世纪新加坡文学发展及华文作家组织

时间:2023-12-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新加坡官方语文有华文、英文、马来文和泰米尔文四种,所以有四种语言的文学作品。20世纪20年代,新加坡形成了以创作现实主义作品为主流的华文文学运动。新加坡写作人协会是新加坡公民用华文写作的作家的组织。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新加坡的华文写作者于1945年底成立星华写作人协会,但因英国殖民当局颁布紧急法令而自动解散。

20世纪新加坡文学发展及华文作家组织

新加坡官方语文有华文、英文、马来文和泰米尔文四种,所以有四种语言文学作品。

新加坡曾是英国殖民地,1965年获得独立。它过去的文学主要是马来古典文学

20世纪20年代,新加坡形成了以创作现实主义作品为主流的华文文学运动。从1924年开始,各华文报刊相继增辟文艺副刊,如《小说世界》、《南风》、《星光》等。同时,反殖民主义和反封建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不断增长,并形成20年代华文文学运动的主流。

1925年,李西浪(?~1972)所著长篇小说《蛮花惨果》,描写作为“猪仔”的华工在婆罗洲被奴役的非人生活。1927年,张金燕(1901~)在《荒岛》上发表多篇短篇小说,大多描写妇女在殖民地的半封建社会里的不幸命运。这一时期比较重要的小说还有邱志伟的《长恨的玉钗》(1924)、拓哥的《赤道上的呐喊》和曾华丁的《五兄弟墓》(1928)等。

1929年陈炼青(1907~1943)首次提倡文学作品应有地方色彩。1934年丘士珍发表论文《地方作家谈》,进一步强调应鼓励乡土作家的创作。在华文戏剧方面,1933年首次演出了具有地方色彩的独幕剧《芳娘》、《一侍女》、《绿林中》和《兄妹之爱》。

1937年7月,中国抗日战争爆发,新加坡的华人社会也掀起了支援中国的抗日救亡的运动。许多文艺创作也以抗日救亡为主题,并涌现出一批优秀作品,如张一倩的中篇小说《一个日本女间谍》(1938)、铁抗(1913~1942)的中篇小说《试炼时代》(1938)、乳婴的短篇小说《八、九百个》、吴天(1912~)的剧本《伤兵医院》(1937)和王君实的散文海岸线》等。此外,比较优秀的短诗有刘思的《黄包车夫》(1939)和椰青(1921~1939)的《埋葬》(1938)。(www.xing528.com)

1942年日军侵占南洋群岛之后,铁抗、王君实等作家相继遇难,文学活动处于低潮。日本投降后,文学创作活动重新活跃起来,出现了一批以描绘战争和抗日地下活动为题材的英文小说。较著名的有陈基安的《无声的敌人》(又名1952)、尼维·刹特的《一个像艾丽丝的小镇》(1950)、葛烈维尔的《鼠王》(1962)和烈斯李·托玛斯的《娘子军》(1966)。

战后的华文文学的特点之一是描写劳苦大众,特别是以老一辈的华侨劳工、矿工、割胶工和农民的艰苦创业为题材的作品,占有重要地位。比较杰出的有李过的中篇小说《大港》(1959)、《新垦地》(1960)和长篇小说《浮动地狱》(1961)等。苗秀的中篇小说《新加坡屋顶下》(1952)也是一部描写社会下层人物的代表作。

新加坡独立以后,除马来作家的“五十年代作家行列”作为新加坡马来文作家协会继续存在外,泰米尔作家协会、新加坡作家协会和新加坡写作人协会相继成立。

新加坡写作人协会是新加坡公民用华文写作的作家的组织。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新加坡的华文写作者于1945年底成立星华写作人协会,但因英国殖民当局颁布紧急法令而自动解散。1947年底成立的星华文艺协会也出于同一原因而解散。1970年8月,在连士升(1907~1972)等作家的倡议和推动下,成立新加坡作家协会;1976年5月,改名为新加坡写作人协会,选举小说作家黄孟文为会长。协会创办《文学月报》,开辟文艺副刊《写作人》,出版文学丛书,鼓励会员从事文学创作,并举办文学理论讨论会、专题讲座、诗歌朗诵会等,同时组织国际文学交流活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