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近代马来西亚文学与社会进步的历程

近代马来西亚文学与社会进步的历程

更新时间:2025-01-20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但此后,马来文学又有半个多世纪的沉寂。20世纪初,中东掀起伊斯兰教现代化运动,马来西亚一些宗教知识分子在它的影响下,创作文学作品,抨击宗教保守势力,反映民族觉醒和社会进步的要求。谢德·谢赫·宾·阿勒哈迪和阿赫马德·宾·穆罕默德·拉西德·达鲁是这时期马来新文学的代表人物。他的短篇小说反映了当时马来西亚进步知识分子要求改变落后社会状况的愿望,有鲜明的民族主义倾向。30年代末,马来文学的主题转为反殖民主义。

20世纪以前,马来文学在殖民主义的摧残下,发展十分缓慢。其间只有19世纪阿卜杜拉(1796~1854)的传记、游记等作品问世,马来文学才稍有起色。但此后,马来文学又有半个多世纪的沉寂。

20世纪初,中东掀起伊斯兰教现代化运动,马来西亚一些宗教知识分子在它的影响下,创作文学作品,抨击宗教保守势力,反映民族觉醒和社会进步的要求。谢德·谢赫·宾·阿勒哈迪和阿赫马德·宾·穆罕默德·拉西德·达鲁是这时期马来新文学的代表人物。谢德于1925年改写了一部以阿拉伯国家为背景的长篇小说《法丽达·哈努姆》(1925~1926),塑造了一个争取个性和思想解放的妇女法丽达的形象,表现妇女要求解放的主题。阿赫马德·达鲁于1928年创作的以马来西亚本土为背景的长篇小说《她是莎尔玛?》,同样描写敢于摆脱封建势力束缚的新女性,它通过社会冲突展示人物的性格,在表现妇女争取自由解放方面,较之前者进了一步。

30年代,民族新闻事业以槟榔屿为中心,有了很大发展,短篇小说也应运而生。阿卜杜勒·卡贾伊是这一时期著名的作家。他的短篇小说反映了当时马来西亚进步知识分子要求改变落后社会状况的愿望,有鲜明的民族主义倾向。同一时期,哈伦·阿米努拉锡创作的长篇爱情小说《吉隆坡的茉莉花》(1930)歌颂了马来西亚青年在西方文明的影响下立志改革社会的理想。阿卜杜拉·西迪(1913~1973)的长篇小说《让我们战斗吧!》也属这类作品。(www.xing528.com)

30年代末,马来文学的主题转为反殖民主义。伊萨·哈吉·穆罕默德是这时期著名的作家,他的长篇小说《大汉山男儿》(1937)勾画了两个英国殖民主义者的贪婪嘴脸,表达了马来西亚人民对他们的憎恨。他的另一部长篇小说《疯子玛特勒拉之子》(1941)明确揭示殖民主义者的到来是马来西亚社会贫穷的根源。凭借这些优秀作品,伊萨于1967年获得“文学战士”称号。

马来西亚诗人朋谷受印度尼西亚诗歌发展的影响,于1934年发表诗5首,是为马来新诗的发轫之作。马来新诗仍受旧式民歌“板顿”、“沙依尔”诗的影响,格调低沉,感情缠绵,但却包含新的时代和社会内容。新诗或者对民族贫困和社会的不平发出哀叹,或者流露对乡土的眷恋,表达对祖国的赞颂,并开始迸发出要求独立的呼声。如朋谷的《叹息》、阿布·萨玛的《我的祖国》、乌姆巴的《祖国的呼声》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