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的言语不同于赞美容易被人接受,因为它涉及一个人的心理、情绪、自尊心、思想状态等诸多因素。所以,由于批评不当而招致对方怨恨的事例是很多的,如果因语言不当而招对方怨恨,那么批评非但没有达到目的,其效果还适得其反了。
我们都应该认识到批评具有责任与艺术两种性质。只有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提出的批评才可能公平、有力、正确、中肯而不招人怨。那么,要使批评具有艺术性,我们必须掌握并运用好以下几种方法:
先欣赏后批评
美国总统卡尔文柯立芝任职期间,在一个周末,曾对他的一位女秘书说:“你穿的这套衣服很漂亮,你是一位很有魅力的女子。”柯立芝生性比较沉默寡言,这大概是他有生以来对一位秘书的最热情的赞辞了。这对于那位秘书来说太意外了,太不寻常了,使得她不知所措。柯立芝接着说:“好啦,别愣在那儿,我这样说只是让你高兴。从现在起,我希望你对标点符号再注意点。”
他使用的方式似乎太含蓄,但是他运用的心理原理却相当高明。人们在听不太愉快的事之前,听到对自己优点的赞扬,这样做能让对方容易接受一些。如果我们能够更含蓄一些表达,效果会更好。
用恰当的连接词
汉语词汇丰富,很可能由一个词的不同就可以造成语气的改变。许多人在批评别人前注意到先诚心诚意表扬了别人,但是他接下来用了一个转折词,下面就是一大通批评。比如一个老师对一个学生说:“你这学期的成绩有所提高,我真为你高兴。但是,如果你对英语不偏科,在上面多下点工夫,那会更好的!”在这种情况下,那学生在“但是”之前是接受的,但是在“但是”之后他就会开始对老师表扬的诚意产生怀疑了。甚至认为,表扬只是一种策略,目的却是对他偏科的批评,从而引起学生的反感。这样就达不到我们批评目的,并且让别人产生曲解。他可以这样说:“你这学期的成绩有所提高,我真为你高兴。如果你下学期继续认真努力,那你英语成绩会像其它科目一样好的。”这样,他会接受表扬,因为后面没有说出他的失败,而又间接提醒他应该注意的问题。
所以,建议你在批评别人时,尽可能把转折关系改成递进关系,这样效果会更好。
以身作则暗示
敏感的人对直截了当的批评是深恶痛绝的,那么我们可以间接地提醒他们注意错误,这样做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笔者刚上小学一年级时,班上同学都不知道做值日生的责任,所以有一个星期没人执行值日职责。但是班主任崔老师只是向大家说:“今后一周我做值日生。”于是,每天放学时,我们看到老师打扫教室,摆正桌椅,关好门窗等。以后再让我们值日时,我们都按照老师的做法来做,大家都做得很好。就这样,我们在没有受到批评的情况下学会了做值日。
老师的这种作法非常明智,虽然老师没有批评我们,但是通过教师的以身作则,我们却知道了如何去做是对的。我们今后不妨用以身作则的方法,暗示别人改变行为。(www.xing528.com)
用自己曾有的过失类比
先看看一位学生科长是怎么对一位学生说的:“李达明,大学时,我也像你一样喜欢外出,但又往往忘记返校时间,以致晚归。为此受到学校通报批评。今后你在这方面也要稍为注意点。”这样批评是用自己曾有的过失类比,对方容易接受,且对错误的改正目标也较为明确。此后李达明再无违反校纪的现象了。
这位学生科长先提自己当年的错误,他没有威胁,也没有警告什么,只是提出自己当年类似错误的,及为此付出的代价。例如:小峰学习不求精,总是一知半解。妈妈对他说:“以前我上学时,也同你一样,上课时全听会了,可课后没有认真复习,结果一部分知识遗忘了。天长日久,新的知识不断增加,就感觉到基础薄了。后来,我在课后及时复习,做到一天一清。结果,我的成绩在全班名列前茅。”
小峰的妈妈没有正面批评他,对他说应如何如何,而是举自己切身事例,让小峰自己领悟应该如何去做。
承认自己的错误,即使错误还未得到纠正,也有助于说服别人改变行为。
多提问少命令
没有人喜欢让别人命令自己,所以我们不要试图去命令别人。急躁的命令是会造成极深怨恨的,假如换用提问式会好得多。因为提问形式能使人保持自尊,并使他感到自身的重要,这样他是不会想到反击的。我们不要说你应该怎样怎样,你不应该怎样怎样,而说“你看这样做怎么样?这样做会好些吧?”
给对方以信心
一个人对自己所犯的错误都会耿耿于怀,懊恼、沮丧,甚至认为自己无药可救了。所以在指出别人错误时就应该针对这一点,让他感到这错误是容易改正的。例如:小张爱好书法,一日,小张把自己的习作拿给教书法的王老师,请他指导。王老师对他说:“其实你写字的基础还是不错的,只要在几个小地方作点改进,字就会写得好看得多。”小张听了王老师的话,一点也不感到失望和沮丧,反而对改正“几个小地方”充满了信心。
总之,要想批评一个人而不招怨,确实不容易,但也并不是做不到的事,只要我们在日常交际中多注意一些,灵活一些,我们是会掌握好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