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是“演”与“讲”的完美结合,不仅需要对听众进行语言“刺激”,还要对听众进行情绪的感染。缺乏激情的演讲,是失败的演讲。缺乏激情的人,永远也不会成为“演说家”。
对于演讲者来说,“诚于中,则形于言”。他必须先具有丰富、真诚而炽热的感情,才能把这种感情倾注到他的有声语言和态势语言中,并借助感情的掀动力,充分发挥自己心理因素的积极作用,来取得演讲的成功。那么演讲者的激情是从何而来呢?
激情来自于演讲者的真情实感。真情实感是联系演说者和听众心灵的纽带。如果在演说时能将人生的丰富情感真实地表达出来,那么听众一定会受到感染,产生共鸣,从而达到理想的艺术效果。
闻一多先生怀着对挚友被害的无限悲伤和对反动派的满腔义愤,作了这次即兴演讲。他的真情感染着在场的所有人,令亲者受到极大的鼓舞,给敌人以沉重的抨击。
人的感情是不能造假的,在演说中,惟有真情才能产生巨大的影响,才能唤起群众的热忱回应,才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激情植根于火热的现实生活。我国晋朝著名文艺理论家刘勰说:“人禀节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意思是说:人都具有喜、怒、哀、惧、爱、恶、欲的情感,接触到外界必然有感受,对外物有感受而吟咏自己的意志,这是必然的。现实生活是各种情感的源泉,也是培养我们情感的沃土。但是,演讲者如果不去广泛、深入地接触生活,不积极地陶冶感情,那么他的生活面是狭窄的,他的感情也不够丰富和浓烈。
因此,应该主动投身到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去观察、体验、研究、分析生活中的人和事,多问几个“为什么”。
激情来源于坚定的信念。古人说:“思风发于胸臆,言泉流于唇齿。”古人所说的胸臆,实际上就是大脑,更确切地说是发自一个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人的信念和世界观决定了人们感情的爱憎,演讲中的情感来源于这种信念并受其制约。演讲者要使自己的演讲具有充沛的、炽热的情感,就必须树立坚定的人生信念,否则演讲者的激情只是空中楼阁,毫无震撼力可言。
演讲者只有激情是不够的,关键还要将这种感情抒发出来。演讲中的抒情也是很有技巧的,只有恰到好处的抒情才能给听众以心灵的震撼。演讲中的抒情技巧大体有以下三种:
语意传情(www.xing528.com)
不少感情浓烈激越的演讲到了一个内容的高潮时,演讲者往往都会用一个相对独立的语段,以排比句、反问句、感叹句、重迭句等语言手段,直抒胸臆,让压抑在胸中的感情潮水一泻而出。
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90周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发表了面向台湾同胞的演讲《在中山先生爱国精神感召下重新团结起来》。它的结尾是这样的:“……归来吧!及时归来参加盛典,一叙契阔吧!祖国人民的洋溢热情,故乡田园的秀丽景色,社会建设的崭新面貌和你们白发倚闾的双亲,望穿秋水的妻子儿女、兄弟朋友们都在向你们招手!我们在中山先生伟大爱国精神的感召下重新团结起来吧!”这种直抒胸臆的方式,给人的感觉酣畅淋漓,十分痛快。
除了直抒胸臆之外,还可以采取融情于理、融情于事、融情于景的方式,把抒情与写景、叙事、说理结合起来,使四者和谐统一。这样不但增强了语言的感情力量,也使叙事、议论都显得更加有生气。有位大学生发表这样的演说:“在生活中有棱角的人常常会遭来非议,但我认为,一个没争议的人,是个近乎平庸的人。世界在非议中被认识,真理在非议中被确立。一个真正干事业的人,往往由于被激烈地争议,反而更强烈地闪耀出心灵的光辉!”这段议论受主观感情的支配,这种议论,不需要交待论据,也不需要论证。它的抒情洋溢着演说者或悲或喜、或憎或爱的情感,流露出演说者的思想。
语调传情
演讲是要感染人的。它感染的人重要手段之一就是通过语调去流露真情。坚定的、犹豫的、高兴的、哀痛的、期待的、失望的、昂扬的、颓废的等等复杂的感情,都可通过语音语调的高低快慢、抑扬顿挫表现出来。
态势传情
态势是不能代替语言的,但它却是有声语言的一种重要辅助成分。
在演讲中通过用适度、得体的态势辅助语言,可以使听众产生兴奋,引起感情的共鸣。
演讲者的仪表、姿态、神情、动作,不但可以给听众视觉形象,反映演讲者的修养气质,而且可以借助某些神态、动作的配合,直接表达某种思想感情。因此在演讲过程中要注意恰当地利用态势传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