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的称谓是随着人民政权的诞生开始普及,继而成为了新中国表达人与人之间革命关系的准则。“同志”称谓是不管对方的职业、年纪、性别,是社会主义革命大家庭中成员的公共称呼,表达了一种对平等民主概念的简单理解。在以“三反、五反”、公私合营、农业合作化为标志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掌柜、老板、经理、董事长”也就没有了存在的社会条件;随着“粮棉统购统销,工人监督生产”等旨在把所有人的社会地位拉平的一系列政策出台,应运而生的响亮称呼便是“同志”。工人同志、解放军同志、售票员同志、警察同志……甚至还有“母亲同志”、“丈夫同志”。同事之间、朋友之间、夫妻之间、路人之间都互称“同志”。志同而道合的同志们,在新社会里为共同的目标而共同劳动,共同生活,共同奋斗……而这样的理念同样表现在了这个时期的服装上面,同志时代的服装同样模糊了社会阶层、职业、地位,也不分年龄,不分季节,不分场合,甚至模糊了性别差异。
服饰的标识符号功能在新社会所表现出来的“同志”作用比任何历史时期还要大,尽管对个人来说,这意味着日常衣服像制服那样,抑制了个人愿望和需求。但是在那个年代里,这同样是一种不得不追赶的“革命时尚”。
解放初年,列宁装成为了那个年代的“摩登”。当然,“摩登”这个词在当时也不时兴用了。
最初,列宁装为男女皆服的款式,后来渐渐仅为女性专用了。那些走出家庭、参加革命工作的女干部身穿列宁装,朴素无华,具有一种无产阶级革命者的风采,这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里,是非常具有时代美感的。
列宁装始于延安时代,那时的干部们就兴穿这种灰棉布列宁服,西式大驳领,右衽双排纽(也有左衽),腰间束腰带,三或两只挖袋,胸前口袋或有或无,腰旁两只斜插袋。因有腰带,一般列宁装多为松腰身,亦有收腰身,做肋省缝的。有棉有单,通常由供给制单位统一制作发放。其如何在解放区兴起和冠名,尚缺乏准确的史料依据,估计与向苏维埃政权学习模仿苏联有关。随着根据地干部南下和接管政权,他们穿着的服装随即也带到了全国各地,并迅速被模仿制作。
穿列宁装和人民装的就是革命“同志”。杨思琦供
来自解放区的灰布中山装、列宁装样式是50年代的时尚。
这件列宁装剪裁简陋,但不失革命时尚。作者收藏
中山装与人民装仅有细节差别,如人民装的口袋工艺简易。
在那样的一种时代氛围中,滋生出新中国人们的一种集体潜意识,以为穿着中国传统衣饰便显得陈旧、落伍,甚至带有些许的封建气息;穿着西装、旗袍则更有那种被推翻阶级的意味;于是,新中国的列宁装、人民装、中山装就具有了新时代的符号意义。
如果说工商业者、知识分子对共产党的理想尚需要一个认识过程的话,那么相对单纯的普罗大众对于共产党全心全意的忠诚则达到一种宗教信仰般的程度,他们把对党的热爱抽象化了,同时转化于具象的服装上。
人民装,其实就是中山装的一种别称或变体。40年代以后,解放区也大多穿着中山装,当时的部队军装也与中山装的样式相差不大。当中共干部进入城市并建立人民政权后,“人民”的字眼就冠于方方面面,人民装成为那个时代男装的笼统称谓。不过,有人认为中山装与人民装是有款式上的区别的;有的人则把中山装、青年装、学生装等都归到人民装范畴里;还有专业人士认为中山装就是人民装,两者仅区别于用料和做工:(www.xing528.com)
中山装有呢制及布制二种。普通称呢制的为中山装,布制的为人民装,其式样完全一样,其区别仅在缝制技术的高低。
人民装是列宁装、人民装、中山装、学生装等总称,普通是指以藏青色深蓝色或青灰色咔叽布,斜纹布及士林布等做成的服装。……(4)
政治领袖最有可能成为民众追随的时尚领袖。“毛装”,即细节上改动过的中山装,其广泛流行可追索于对领袖的崇敬。“事实上,在整个五六十年代,领导中国服装‘新潮流’的是国家领导人,他们的形象替代了服装模特的功能。”(5)
灰色列宁装成为50年代早期进步女青年的标志服装。张平和供
军管会的干部也给民众带去了新的服装形式。
50年代中山装也成为知识分子的必备,图中华罗庚、老舍、梁思成、梅兰芳不约而同地换上了中山装。
到50年代末,列宁装趋少,中山装、人民装渐成主流时尚。此类服装也常常被百姓们统而划之地称为“干部装”或“制服”,顾名思义,显然身份上以“公家人”的干部多穿此装。
当从众的穿着越来越成为一种政治上的自我保护方式时,革命化的服饰主流便与革命化的思想主流一致起来。
从前的统治阶级及富裕阶层被打倒,在政治、经济上完全失势了。工农成为中国社会的中坚,劳动阶级翻身成了国家的主人,劳动阶层成为了最有优越感的阶层,工农大众的生活方式、穿着装扮遂被赞赏、被鼓吹。
虽然工人阶级占中国人口比例不高,但在当时,工人阶级形象就代表着先进生产力,受到赞美和歌颂。解放后的相当一段时间里,人们以穿着工人的工作服为荣。如果能穿上印有国营企业名称的工作服,更会成为人们羡慕的对象。故俗话称:“不管挣钱不挣钱,先穿一身海昌蓝!”蓝工装裤和白衬衣是现代中国产业工人的典型服装,代表了当时的审美价值取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