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服装流变与百年衣裳

中国服装流变与百年衣裳

更新时间:2025-01-20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宽博长大的传统中式衣裤是不可能进行现代体育运动的,因此裸露胳膊与大腿的短衫裤便成为必不可少的装备。早年中国的运动服大多来自西方,那时体育运动服装的分工不细,一般就是针织短袖衫或背心、短裤、运动鞋,以橡胶的回力牌球鞋最受欢迎。近代中国体育思潮既来自西洋,故举凡一切西洋人所发明之体育运动、体育器具、体育服装无不被羡慕而仿效之,成为当时的时髦。不过,当时的体育及运动服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消费得起的。

中国古语文辞中本无“体育”之词汇。但并不是说我国从没有体育活动。实际上,武术一直是我国人民千百年来强身健体的好方式,因而有国术之称。至于其他各种民间传统游戏:踢毽子、耍狮子、划龙船、抖空竹、打弹球、滚铁环、抽陀螺、跳房子、箍铁饼等等莫不与近现代体育有着异曲同工之功效。直至清末,由于近代西式体育运动的传入,才有了近代体育概念,逐渐改变了中国人的健康意识及健身方式,从而促成了体育运动穿着上的突破。

近代体育兴起于欧洲,19世纪中叶传到我国。其发端应始于1853年曾国藩编练湘勇、操练洋操。尔后,近代体育也随之在军队中扩大传播,尤其是1894年甲午战争后,清廷决定采用西洋方法编练新军,德式兵操、德式体操(包括单杠、双杠、木马等器械体操)较为系统地在军队中流行起来。

庚子以后,凡兴办新式学堂,几乎均开设有体操一科,教师多由英文教员兼任。辛亥以后,民国成立,国人更重体育,各界人士竞尚各式体操、各种运动,因而渐渐超越我国传统的武术项目成为大众运动。但在“五四”前,学校体育尚处于酝酿时代,主要是因学校当局对于体育意义尚不了解;体育设备不够完备;体育教师大都为军队中人代任;还有些学生家长对体育运动存有偏见,怀疑运动可能戕害身体而令子弟中途辍学。此时的现代体育运动尚不普及,社会上参加体育运动者则更是寥若晨星。

广州泳池男女分隔状态。原载1934年《新生》杂志1卷29期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学校体育课程已向普及方面有一定发展,并逐步趋于成熟。公立学校,多注意器械操及徒手操的发展,而教会学校,则多注意于球类及团体比赛的发展。尤其女子学校的体育教育,较之以前有了长足的进步。此外,各种体育团体的组成以及大型体育运动会的召开,也为我国体育运动的发展起到了激励作用。从1913年起,中国即派选手参加由中日菲联合主办的远东运动会。

30年代初,上海沪江大学的学生赵竹光创立沪江大学健美会,仅有简陋的双杠、哑铃等器材,但健美会壁报的“创刊词”这样写道:

这是我们的第一声,不是鹿鸣,而是巨狮的雄吼。这种充满生命力的洪声,可以引领垂死的人们重新获得他们的生命,可以令醉生梦死的人们惊醒。

二三十年代时兴足球,当时流传“听戏要听梅兰芳,看球要看李惠堂”的说法,这位穿“乐华”球队九号背心的李惠堂,就像现代的足球明星一样,他那身短裤背心的运动打扮也成时髦,甚至有商人注册了“第九号健身酒”。

敢为天下先的女子网球运动员,将网球运动和运动服统统“拿来”。

1939年8月号的《良友》杂志用泳装女郎作封面,既是对游泳运动的倡导,又是对封建观念的挑战。

漫画:围观泳衣女郎的世相百态 鲁少飞作
当年对女性游泳还是相当敏感的。

随着各种西式体育的传入、普及,适宜于体育活动的各种运动服也随之被国人所接受和采纳。宽博长大的传统中式衣裤是不可能进行现代体育运动的,因此裸露胳膊与大腿的短衫裤便成为必不可少的装备。早年中国的运动服大多来自西方,那时体育运动服装的分工不细,一般就是针织短袖衫或背心、短裤、运动鞋,以橡胶的回力牌球鞋最受欢迎。

30年代初期,女子运动装多为类似今天文化衫的短袖上衣加短裤,女子泳装是连身短裙,内里加穿与之配套的短裤。1936年泳装和配套的短裤合二为一,以后还出现了泳装上衣与短裤分开的两件式。对于国人来说,眼前出现大面积女性肢体的裸露,所受到的刺激和震撼程度不亚于60年代西方的比基尼泳装带给世界的惊诧。

当时,很有些人为男女同处一池而愤慨,1934年,有位叫张之英的海军司令提出“禁止男女同池游泳”的“道德创举”,即在泳池中央竖一排木桩,将男女游泳者分隔两处。这个提议居然大受褒扬,还被采纳实施了。

毕竟潮流所趋,游泳运动逐渐被大家接受。

1940年夏天,成都南虹艺专的游泳池来了一位摩登女郎表演跳水。那年头女性游泳已属罕见,还要举行高台跳水自然引起轰动,不大的泳池四周挤满几千人,还加站了一圈荷枪的军警。当跳水小姐脱下天蓝色浴巾,露出玫瑰色泳装,观者受到了巨大的视觉冲击,板凳当场被踩断十条余。次日《新新新闻》、《华西晚报》都以显著位置刊登女郎玉照,标题为:“美人鱼一跳惊蓉城”。

尽管保守人士十分反感,但终究体育运动使公众的视觉逐渐适应了裸露的肌体,转而对所有其他服饰种类产生了持久的影响。近代中国体育思潮既来自西洋,故举凡一切西洋人所发明之体育运动、体育器具、体育服装无不被羡慕而仿效之,成为当时的时髦。不过,当时的体育及运动服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消费得起的。

西式学堂里的体育教育明确体操科“使儿童身体活动,发育均齐,矫正其恶习,流动其气血,鼓舞其精神,兼养成群居不乱、行立有礼之习;并当导以有益之游戏及运动,民舒展其心思”。其重要结果是从行动方式上解放了女性,对年轻一代姑娘体格变化产生作用。参加体育活动,势必不能缠足,当时在各级女子学堂章程中均有“女子缠足最为残害肢体,有背体育之道,各学堂务一律禁除,力矫弊习”之条款。随着观念和体格的变化,中国女子的步态变得自然和健美,而不再是缠脚布造就出来的蹒跚和病恹。

30年代的排球女运动员服装

针织背心和运动短裤是较为普遍的男子运动服。

体育运动的传入对中国人传统的生活方式与保守的服饰观有着极大的刺激作用,运动给内敛的中国人带来蓬勃朝气,给委靡不振的华夏世风注入阳刚之气。(www.xing528.com)

40年代的最后几年,中国的政局发生了剧烈的变化。

1949年5月26日夜,天下起了大雨,围攻上海的解放军悄悄地进了城。第二天早晨,上海市民惊奇地发现大批穿着简朴甚至是褴褛军装的军人湿漉漉地和衣睡在了街头。当时住在上海衡山路(原名贝当路)的著名建筑师陈占祥,被所看到的情景深深地感动了。他让夫人烧了一锅牛肉汤送了下楼,却被解放军婉言谢绝了。端着热汤回家的路上,他禁不住号啕大哭,这些穿着简朴的军人深深地感化了这位留洋的专家,他把离沪去国的机票撕得粉碎。

这位纯真的建筑师和四万万中国人日夜盼望的和平来到了身边。上海解放了,中国解放了,中国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同样,中国服装的历史也开始了新的篇章。

————————————————————

(1) 李宗仁口述、唐德刚撰写:《李宗仁回忆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653页。

(2) 同上书,654页。

(3) 衡:《布鞋运动》,《女声》杂志1942年第3期,10页。

(4) 《上海:挥金如土的不夜城》,《大公报》(天津)1948年10月13日,五版。

(5) 中式衣衫(包括旗袍)都是斜向右衽门襟,故称斜襟式大襟。双开襟指民国旗袍一种衣襟,形如左右两侧开启,实左门襟为装饰。

(6) 张爱玲:《更衣记》,《流言》,浙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85页。

(7) 《孙夫人主持下的中秋游园会》,《女声》杂志1947年9月,16页。

(8) 章诒和:《往事并不如烟》,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160、185页。

(9) 缪凤华:《编物大全》序言,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

(10) 李然犀:《旧天津的婚礼习俗》,《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三十七辑,天津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206页。

(11) 杏呆:《花衫响铃裙》,《新天津画报》1934年4月8日。

(12) 韩石山:《徐志摩与陆小曼》,团结出版社2004年版,143页。

(13) 《天津大中时报》,1936年7月1日;《国闻周报》1935年第37期,28页。

(14) 杏呆:《花衫响铃裙》,《新天津画报》1934年4月8日。

(15) 董竹君:《我的一个世纪》,三联书店1997年版,60页。

(16) 与董竹君结婚的青年夏之时是当年袁世凯悬赏捉拿的革命者,思想激进,血气方刚,是他为婚礼准备了两人的西式婚服。参见董竹君:《我的一个世纪》,三联书店1997年版,61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