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民国时尚风貌及服饰变迁:百年衣裳,20世纪中国流变

民国时尚风貌及服饰变迁:百年衣裳,20世纪中国流变

时间:2023-12-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到了40年代,民国的时尚风貌已经基本形成。而西服、中山装及当时的军服是重大场合的礼仪服装。司麦脱衬衣品牌是民国二十二年由本土商人傅骏良独资创办的,其产品成为当时男士的必备。旗袍、长衫、西装和西式女装汇成民国的时尚风景。袁国新供海军衫式的童装是当时的摩登。袁国新供抗战期间,国货运动以来的节俭意识被大多数人认可,经济、美观、协调、卫生、健康成为抗战时期的审美观。民国时期的冬装还是中式棉长袍、棉旗袍居多。

民国时尚风貌及服饰变迁:百年衣裳,20世纪中国流变

到了40年代,民国的时尚风貌已经基本形成。

长袍马褂已不是主礼服,但也未完全退出历史舞台,通常是德高望重者或老者穿着。而西服、中山装及当时的军服是重大场合的礼仪服装。于平日一般场合,西装、中山装、长衫等是政要、官员、职员、教师、知识分子的主要服装,且形成了某些约定俗成的衣着习惯。

政见不同,衣着相同,同穿中山装的国共两党领袖于重庆谈判期间的合影。

西式服装进入大城市的普通家庭,这个中共地下党员家庭的穿戴在当时的上海相当趋时。袁信之供

通常政界人士、洋行职员着西服;党政官员着中山装;知识分子中有的只采长衫、长袍等中式传统打扮,另有些人则着西装,还有些人中西两式都穿。冬天则穿西式大衣或棉袍。劳动阶层的衣着一般变化不大,基本装束依旧是中式褂袄和缅裆裤。

40年代末西装是上海等沿海大都市中上层男性的主要服饰,当时,上海西服店竟达七百余家之多。海派男士的摩登样板是好莱坞明星克拉克·盖博,他那摩登的西服和油光的发型风靡一时。40年代流行粗花呢西装,三粒纽,也有夸张的平驳箱型西装。西装外套和大衣的肩部加有明显的厚垫肩。双排纽西装比30年代更为多见,外形较20年代宽松。

时髦的男子喜穿轻佻的大几何纹面料西裤和外套,色彩多浅色。夏日则流行穿白色以及大花卉纹或几何图案纹样的短袖衬衣和浅色西裤,西裤腰节较高,裤脚常有两厘米左右的翻边。

美式夹克是抗战后开始流行的。短款夹克是美国空军的服装,人称艾森豪威尔夹克。年轻小开们喜穿夹克,同时还配戴一副“雷鹏”墨镜

另外,还有闲适的各式绒线衣加西式衬衣、长裤的搭配。上海等大都市的男性愈发追求西洋生活方式,衣着打扮也更西化了。

西式衬衣开始了较大面积流行。40年代前期,由于战争的影响,上海消费水准降低,进口衬衫数量减少,国货产品由于相对低廉,开始在市场上崭露头角。在国货衬衣市场上占绝对优势的是司麦脱衬衣。司麦脱衬衣品牌是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由本土商人傅骏良独资创办的,其产品成为当时男士的必备。40年代衬衣领子普遍比30年代的要长、要尖,夏季衬衣领及前胸口袋常用同质异色镶拼。

海派服装成为40年代的时尚,这是演艺人家的海派装束。黄宗江供

都市男子一般西式分头,吹风抹油,多无鬓角。尤其是一种吹得高耸的发型,通常被称作飞机头、阿飞头。民间还保留着过往的一些发式,如短寸、光头等依旧。

40年代女子的主要服装是旗袍,形成近乎一统天下的局面。除了旗袍以外,都市女性也开始大量地穿着西式女装

在抗战时期作为“孤岛”的上海以及战后的上海,女装中西式服装已不少见。《良友》等杂志和月份牌画,于有意无意之中推介了西式服装。不过,出于经济拮据和穿着习惯,社会上出现更多的是自行设计或改良的西式服装。宽下摆连衣裙上加了中式双滚边的立领,长外套加了浪漫的灯笼袖。不过,抗战时期的服装明显笼罩上了战争的阴影,女子服装也变得简单,多了许多的仓促和简陋。女子洋服趋于中性和简洁,这种风格一直持续到抗战结束。工装和各种连裤衫、前开襟翻领西式连衣裙、背带裙以及款式简洁的衬衫,成为许多女人必备的行头。各种方格呢料的小翻驳领男式西装,甚至军装在战争期间也曾在女子中流行,这类装束曾遭著名画家万籁鸣嘲笑:“说你是男,怎么有卷乱的青丝,妩艳的桃腮;说你是女,应没有挺直的下裳,袒成的戎装:既扑朔,复迷离,摸不着十二丈金刚。”

艺术家穿的时髦短夹克与西裤,在当时十分洋派和摩登。

进步青年一般喜欢穿中山装、学生装和西装,女青年在素雅旗袍外添穿毛衣

旗袍、长衫、西装和西式女装汇成民国的时尚风景。黄宗江供

40年代海派装束:洋装革履,吊带短裤长袜。袁国新供

海军衫式的童装是当时的摩登。袁国新供

抗战期间,国货运动以来的节俭意识被大多数人认可,经济、美观、协调、卫生、健康成为抗战时期的审美观。有人将女子旗袍外套的短上衣设计成“两用新装”,样式非常简单,到服装公司定制一背心,在袖口处钉一圈揿纽,再定制一长一短袖子,在袖端同样也钉一揿纽,这样日间外出可取短袖,夜间出行又可换长袖,甚至各色袖式俱备,提供选择。抗战后期还有人建议用零头布料拼裁服装,以节省布料。(www.xing528.com)

1942年,社会上还曾经提倡过“布鞋运动”,谓:“做一身西服在战前就需数十元,多则百数十元,目前起码的西装非上千元不可,所以穿着的人尚不是十分的多,但脚上一双皮鞋,在五六年前不过数元,……百物上涨,为减无谓消耗,提倡布鞋运动。”(3)

在上海的城市知识阶层衣装。余金芬

上海洋行职员家庭,浅色西装,无袖旗袍,高跟凉鞋,西式童装。

民国时期的冬装还是中式棉长袍、棉旗袍居多。郭联庆供

长袍与美式茄克——当时年轻人不同的着装选择

1947年上海交大工业管理系毕业合影,教员着西装、长衫、旗袍,学生则一律西式衬衫和西裤。郭联庆供

火车车厢前一批西装革履的都市读书人,颇似钱鍾书小说《围城》里内迁途中的人物。

江南富裕家庭的聚会,女性皆着旗袍,男性长衫、西装都有。余金芬供

都市职场中西式穿戴十分普遍,摄于1948年。徐广亨供

职业知识女性是女西装的带动者。杨思琦供

旗袍上配短外套或针织毛衫是民国知识女性的最爱。张平和

40年代都市女性的发型摩登与传统并行,烫发、卷发与直发、留髻并存。

上海的女子中学以旗袍为校服。摄于1947年

1948年上海街头 杰克伯恩斯摄

1945年抗战胜利以后,国民党政府接收大员和躲避战乱的社会中上层纷纷返回,掀起了一股疯狂的消费热潮,上海、南京等大都市一时间又恢复到战前的歌舞升平,有媒体刊文:

鸿翔最新式的六千元一件玄狐女着冬大衣,定购者大有人在,兰苓、红霞、蓝天女人的时装公司,虽然料子感到缺乏,但也却忙得不可开交,培罗蒙四五百元的一套西装,至今并不缺乏主顾,其次,如裕昌祥、王兴昌、惠罗,几家定做衣码的簿子,也是终日被翻来翻去,无有一刹清闲,四川路、霞飞路的西装店,也是作一件卖一件,存货不多。永安公司上等香水,早已售罄,如今只有每小瓶八元六角的“夜巴黎”,十元一锭密丝佛陀的大号“口红”,少奶奶小姐们,围着柜台正在抢购欧米茄厂金表,51型派克钢笔,上克拉的钻戒,市面似已少见,但有不少人在托人情收买。再看看四大公司和南京路上的大百货店、绸缎庄,那天又不是人满?(4)

嗣后,女装的样式和用料日趋丰富多样,西式服装和旗袍争奇斗艳。连衣裙的下摆一律在小腿中部,面料图案流行大朵花。女子穿裤装、工装裤的也颇为普遍。

40年代以来,都市女性的发型更加矫饰、夸张,流行中长烫发,花形有大、小两种。三七侧分,有无刘海两种。前额、鬓及脑后电烫。有束发带长发披肩者;有盘各种发髻者;也有梳两辫,然后交叠盘于耳后者;知识进步女性,往往留短发,发长齐耳,也有烫发、直发两种。

这时期西式童装也随之流行,女童最时髦的衣服是泡泡袖方领或圆领衬衣加格纹背带及膝短裙,烫发,戴发带或发夹。男童有吊带西式短裤加西式衬衫、皮鞋。当然,这些西式童装仅限富贵人家子女穿着,平民家孩童装还是穿着简朴中式服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