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南京国民政府颁布新的服制令以后,民国初年制定的西洋燕尾服作为大礼服的制度正式退出历史舞台了,同时退出的还有那些东洋式的军服。通过前二十年的摸索,基本确立了民国模式的男装品种:西装、中山装、长衫马褂、军装及各式学生装。
西装在这时期越来越普及,已成为新派人物的象征,成为一种时尚,政要、商人、知识界和都市职员等必备。中上层人士通常都穿戴西装、皮鞋、呢帽等西式装束,“以示维新”。大都市里的穷职员也往往不得不装备旧西服一套,为的是求职或虚荣,故上海有所谓“洋装瘪三”的揶揄。
1937年邹韬奋等七君子出狱后的珍贵留影,记录了中国知识精英或中或西的典型穿戴。
民国男子的日常西服,面料多采用进口呢绒,有单色或几何暗格纹,本白亦为时髦色。上装大多为稍稍夸张的宽平驳领,领子外缘约一厘米处多有明显的装饰线迹,或者用略浅色缎作内领拼接,纽扣有单双排两种。西式长裤底边有约二至三厘米的卷边。配以西式衬衫、西服背心穿着。1936年著名的“七君子”中的邹韬奋、章乃器、王造时、李公朴、沙千里等人都喜爱穿着西装,代表了当时知识界精英的衣着喜好。(27)
中山装自南京国民政府后,逐渐成为当时党政要员的首选服式。从诞生之日起,中山装便具有政治内涵,国民党和政府中的政要、官员、公务员喜着该服,其中不乏追随国父之意,也算是一种政治时尚的追逐。尤其政界中人,相互效法,以为非此不能厕身政界。当时政界里中山装和西装、长衫并举。正因为中山装具有政治象征性,民间穿着者较少。
这时的中山装已经由原来的七粒纽扣改为五粒,其基本形制并无改易,但一些细节也有变动,如胸前口袋褶裥不尽相同,且袋盖的倒山形也小有变化。中山装与军装在形制上互有影响,当时的军服也都基本与中山装样式类似。一般中山装用料要求不高,国产棉布即可,较合乎战时国情。
随后,苏区的中共领导人也穿着中山装,使得中山装得以跨越政治歧见,长久地存在于中国的社会生活当中。
长衫仍然是中国男性经常穿着的服装,加上西式长裤、皮鞋或布鞋,形成民国式穿着搭配,并可在政界活动中作为礼服。知识界中尤盛长衫,相当多的学者教师经常穿着长衫,如蔡元培、鲁迅、沈钧儒、胡适、林语堂等。这种穿戴,成了30年代中国文人的经典装扮。长衫用料通常有绸缎或棉布,色泽视面料而异,通常为深色或灰色居多。秋冬季还需加厚,亦叫长袍。马甲还保留着,但马褂却是渐渐淡出了,只是并未完全退出历史舞台,一些德高望重的中老年人始终爱着马褂见客,到40年代也仍视其为礼服。
这个时期战事频繁,政界要员中军人居多,所以军服也成为当时重要的礼仪装束之一。
中山装至30年代逐渐定型并普及,成为西服与长衫间的新颖服式。傅冲供
长袍仍是传统文人的习惯着装,儒雅且具风骨。余金芬供
生活书店职员1937年留影,文雅率真的年轻人多着长衫。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西服、长袍马褂、中山装和军服逐步成为正式礼仪服饰。原载1935年《大众生活》一卷2期(www.xing528.com)
1938年生活书店抗日宣传队的穿着(生活书店旧影)
西式职业女装是民国都市女性的时髦装扮。1934年10月《妇人画报》封面。郭建英作
一般下层贫民、劳动阶层的服饰变化不大,棉质中式衫褂和中式布裤。经济决定时髦,时髦仰仗经济,这大抵是不错的。
虽然1910年代妇女的装束仍继续着,圆摆阔袖窄身大襟立领及腰短上装,下着及腓部的褶裥裙,半高跟皮鞋、童花头,但已形不成主流。摩登时代到来,旗袍、洋装已是这时期的主要流行。
旗袍是最流行的民国妇女装束之一。30年代的旗袍出现了较多样式,衣长有短有长,有长及足踝的,也有短至膝部的;有宽松舒适的,也有极为紧瘦的。有长袖、中袖、短袖。大部分旗袍以面料的色彩图案做装饰,也有讲究的用镶、滚、绣等装饰手段,在旗袍上钉绣花辫,或者是宽沿边。装饰手法虽较清末简单许多,但并不乏新意与精巧。也有学校把短至腓部的旗袍作为女学生的校服。
到30年代,传统的中式长裙在都市基本上已无人穿着,妇女们除了穿着旗袍,其次便是袄裤。袄裤的风格是比较宽松、随意,但不新潮。不过这时的袄裤也有所不同,裤子开始采用西式裁剪方式制作,肩、胸、袖的裁剪都较为称身合体,自腰以下逐渐放松,显得随意、舒适。30年代初又开始流行高领,但不同于清末民初的高领,不再包住脸颊,而是围住脖颈,直抵下颚。传统的袄裙还保持在传统家庭的女性身上,宽松且拘谨,多少都显得与时代潮流不合。在都市以外的广大地区,妇女的穿戴不如大城市女性来得开放,所以袄裙、袄裤仍为女装主流。
西式服装是大都市女性追羡的,富家女性或交际明星,崇尚民主政治或妇女解放的知识女性都喜穿西式衣裙。邹韬奋回忆“七君子”被国民党逮捕时的情形,他记下了史良的穿着:
瞥见有两三个人也夹持着史良女律师在前面走。她身上穿着西式的妇女旅行装,上身穿的好像男子西装的上身外衣,下面穿的好像水手穿的广大裤脚管的裤子,外面罩一件女大衣,全身衣服都是黑色的。(28)
史良是著名女律师,服饰装束上基本西化。西式服饰是知识女性的代表性穿戴,被视作追求新思想、新文化的外化符号,完全不同于那些摩登女郎对西式服装的心理期待。
号召国货与救亡运动在当年同样轰轰烈烈
阴丹士林布广告
西式女装主要品种是连衣裙、职业女性的西式上衣和短裙、美式牛津裤、呢质大衣、毛皮大衣、高跟鞋、玻璃丝袜等。这个时期的女性释放出无限的创造力,她们能结合自己的喜好、体形设计出中式、西式、不中不西、半中半西的服装,样式迭彩纷呈。
当时媒体有关于高跟鞋的议论:“试瞧一般时髦女子,在马路上走,总得听见她们脚底一阵阁阁的响。……其实这种高跟皮鞋,脚尖着力,脚跟伶仃,没穿惯的一步难移;就是穿惯了的也并不舒服,但是她们竟乐此不疲。究其实,仍不过醉心欧化,不是这样,不算时髦!”(29)高跟皮鞋是30年代都市女子必备的行头,也随当时西方流行而变化,日间有各色花纹的皮鞋,夜间有各色缎质软拖鞋。丝袜的种类较20年代更为丰富,网形纹、矢形条纹,有咖啡色、黑色、白色、肉色等,1935年曾经一度流行不穿丝袜。《新天津画报》称,“鞋跟愈高愈妙,袖口愈短愈佳,上身穿着大氅,下身赤着双足……成心不穿丝袜,反在脚面脚胫之上,画上各种花卉。”(3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