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百年衣裳:20世纪中国服装流变

百年衣裳:20世纪中国服装流变

时间:2023-12-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921年,女人穿上了长袍。”清末,满汉合流之际,汉人妇女也有仿效旗人女子穿袍的,这种宽博长大的旗装,大多出于保暖、易穿脱等实用的需求。甚至有人认为,民国女子最早的旗袍就是完整的男式长袍,或者是男子长袍女性化的改良形式。在中国,自古以来女人的代名词是“三绺梳头,两截穿衣”。“1921年,女人穿上了长袍”的插图张爱玲作既然称之为“旗袍”,那就不能不与旗女装有关。

百年衣裳:20世纪中国服装流变

“1921年,女人穿上了长袍。”(11)张爱玲在她的《更衣记》中十分明确地确定了旗袍出现的时间。

于1921年出生的她当然不可能亲眼看到这一年的女人们穿上旗袍的情形,但出身富有,且对于女人的穿着打扮特别留意的她,结合了儿时的记忆与为写作而做的考据,能够做出这样明确的判断,想来也是顺理成章的。再者,她的判断与服装史学专家周锡保的说法也基本吻合。周锡保认为,旗袍“在民初汉族妇女着者还不多,到20年代中期始,逐渐流行起来;以后就渐为一种普遍的服式;到30年代40年代间已不论老小都改着这种旗袍,逐渐取代上衣下裙的形式”。又说“大抵自民十年以后才逐渐流行起来”,但“着者不多”。(12)据另一本专著《中国历代服饰》认为,旗袍在20年代初开始普及,到30年代则已经盛行。“20年代初,旗袍开始普及。其样式与清末旗装没有多少差别。但不久,袖口逐渐缩小,滚边也不如从前那样宽阔。至20年代末,因受欧美服装影响,旗袍的式样也有了明显改变,如缩短长度、收紧腰身等等。”(13)

查阅上海新民图书馆兄弟公司出版发行的《解放画报》,其中1921年第七期中有一幅讽刺画便是《旗袍的来历和时髦》:“辛丑(辛亥笔误。——著者注)革命,排满很烈,满洲妇人因为性命关系,大都改穿汉服,此种废物,久已无人过问。不料上海妇女,现在大制旗袍,什么用意,实在解释不出。……近日某某二公司减价期内,来来往往的妇女,都穿着五光十色的旗袍,后说若不确,我又不懂上海那来这些遗老眷属呢?”这则描绘世象的小文应该不会有年代上的偏误。

汉族女子穿旗袍始于20年代,最初的样式与清末旗装十分相似。黄宗江供

20年代穿倒大袖旗袍的宋庆龄

旗袍开始普及,初期旗袍宽大,与男子长袍近似。杨思琦供

1924年《先施公司二十五周年纪念册》也提到:“十年春,(1921年)……女界旗袍自北而流行于南。”(14)

1924年,张恨水在北京《世界晚报》上发表了小说《春明外史》,其中的女性人物都以穿旗袍为时髦,其中有坤伶、妓女、太太、小姐、女学生等。他描写当时的旗袍有长有短,有奢华有素雅。如第四十四回中写余瑞香新做了一件白纺绸旗袍,很是得意,因为“她的周身滚边,有两三寸宽。又不是丝辫,乃是请湘绣店里,用清水丝线,绣了一百只青蝴蝶”。

民国以后的汉人妇女竟然穿起了旗袍,倒是出乎反清革命者的意料之外。

清末,满汉合流之际,汉人妇女也有仿效旗人女子穿袍的,这种宽博长大的旗装,大多出于保暖、易穿脱等实用的需求。辛亥首义后,迫于汉民族的排满情绪,也有一些满族妇女改穿汉服。民初时期,两族妇女的穿戴基本上是互不干扰,相安无事。亲清势力强盛的北京,上层旗女的服装一直没有太大的改变。

民国女性之所以在这个时候选择旗袍,目前最多的解释是与女权有关。既然男子穿袍,追求平等进步的女子也选择穿袍,似乎袍服作为符号被赋予了与男子平起平坐的意义。甚至有人认为,民国女子最早的旗袍就是完整的男式长袍,或者是男子长袍女性化的改良形式。

美国人霍恩说了类似的道理:“在那些保持妇女从属于男子的文化中,认可的服装样式在几代人中相袭不变,有时甚至是几个世纪。但是,当妇女拒绝接受这种无足轻重的地位,开始寻求和男子一样的平等身份时,就会发现妇女服饰的风格的迅速变化。”(15)

此种说辞在张爱玲那里能得到更具体的证实:

五族共和以后,全国女子突然一致采用旗袍,倒不是为了效忠于满清,提倡复辟运动,而是因为女子蓄意要模仿男子。在中国,自古以来女人的代名词是“三绺梳头,两截穿衣”。一截穿衣与两截穿衣是很细微的区别,似乎没有什么不公平之处,可是一九二〇年的女人很容易地就多了心。她们初受西方文化的熏陶,醉心于男女平权之说,可是四周的实际情形与理想相差太远了,羞愤之下,她们排斥女性化的一切,恨不得将女人的根性斩尽杀绝。因此初兴的旗袍是严冷方正的,具有清教徒的风格。(16)(www.xing528.com)

“1921年,女人穿上了长袍”的插图 张爱玲作

既然称之为“旗袍”,那就不能不与旗女装有关。民初妇女所穿的袍是仿自旗人,一是从时间上推测,乃是最近的源头;二是因为袍上有与旗人之袍相近的诸多特征,这也是无法否认的事实。

当然,演化至今的旗袍已经与早年旗人的旗装有了太大的不同,发展变化后的旗袍(有人称之为改良旗袍)已融入西方剪裁和现代审美。其一,运用传统熨烫归拔技术和西式服装裁剪中的收省及装袖工艺方法,使旗袍能够贴体,能更好地展示女性曲线;其二,更重要的是现代审美意识使女性乐于用旗袍表现女性身形之美,促使在旗袍形态的设计上更加注重体现东方女性的人体美,出现了短衣袖、高开衩、紧腰身等变化。

旗袍的改良有一个过程,因缺乏详细的历史资料,期间的准确日期无从查证。但从大体上归纳,清代女袍装在形式上呈现出初期瘦、中期肥、晚期又瘦的发展变化。关于改良的启动时间,有的研究认为自同治四年(1865年)开始,到宣统时期朝袍已相当贴身了。不过,真正的改良应该是在民国以后,具体应是20年代后,其改良趋势也是朝适体、简洁的方向发展。用老舍剧作《茶馆》里的一句台词“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倒也适用于旗袍,只不过这里的“凉”不是指“冷落”,而是指袍身和衣袖的截短,袍身越来越紧,衩开得愈来愈高。

可以这么说,旗袍在中国20世纪初叶服饰史中没有明显的断档,只不过在民国初建之时因了“驱除鞑虏”的政治主张,暂时隐退了若干年而已。1921年重新流行的旗袍已经有了全新的意义。不管是所谓“女着男装”也好,或是改良旗装也好,都成为新时期中国女性追求解放的手段和宣言。直到1929年南京的民国政府制定《服制条例》,规定了女子礼服分袄裙和旗袍(但条例中未用旗袍字样)(17),旗袍终于被确立为现代中国女性的“国服”。

20年代的旗袍袖身缩小,镶滚不如从前繁冗,但衣身仍旧宽博。作者收藏

20年代初期的旗袍还是保留了初始特征:宽肥、平直,正如张爱玲所指的“严冷方正”。不过长度略有缩短,一般在腓部,袖式为“倒大袖”(喇叭袖),领子较高,衣裾多用丝辫沿边,有的则用刺绣饰边。有些女性还常常在袍内穿裤。初时还流行一种“旗袍马甲”,也叫“联褙衫子”。这种“旗袍马甲”无襟、无袖,须套穿,套穿时里面要衬穿一件短袄。短袄一般是白色或浅色纱衫。1924年林徽因在与泰戈尔徐志摩的合影中穿的正是这种“旗袍马甲”,她所着的旗袍马甲没有镶滚或刺绣等任何装饰,极为素雅。

初期的旗袍宽肥而无须开衩,与旗女的燕服相近。“旗袍之制,与男子之袍不同,下摆不开叉,袖口仍如女衣,上狭下阔,出手亦较短,且近时衣旗袍者,于头上之髻,足部之履,一无更易,或烫发卷如,蛮靴橐橐,衬以旗袍,亦不为怪,秋末冬初,即已有着之者。”(18)但从20年代后期的资料看来,此时已有人不再内穿长裤,开衩的旗袍也开始出现。因为有了开衩,女性在走动之时隐约可见膝部以下的小腿。这种大胆的改变是对封建传统意识的挑战,自然引起封建卫道士们的恐慌。

当时的军阀统治者都曾经下过禁令,禁止女性穿旗袍,南方如孙传芳,北方如韩复榘。有文章揶揄了那位曾禁止刘海粟画人体模特,又来禁止旗袍的孙传芳:

这时期的旗袍“严冷方正”,但制作精致讲究。作者收藏

女子服装,时有不同,此所谓时髦也,昔者衣短衣,穿短袄,以赤胸露臂为时髦极矣,美观极矣,然而在上者不独不以此为美观,反谓此装夭冶有伤风化,遂令而禁之,曾几何时,女子之衣长袍大袖,堂堂表表,伤风败俗者何?竟而孙总司令又以此为败伤风化,下令禁穿,然而女子之服装何者为适宜,吾不得而知也,或将以裸身露体为最时髦乎?若是吾恐在上者再不令而禁之矣。(19)

同时,可以从文章中体会出当时上海时尚圈的氛围很是轻松,在这样的氛围中,旗袍样式的改革益发大胆。民国女性显然乐于接受新鲜事物,民心民风使然,旗袍就不会因某个禁令而轻易取缔的了。接下来的几十年里,旗袍有了更大的普及与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