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中山装的起源与政治理想有关

中国中山装的起源与政治理想有关

更新时间:2025-01-20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有意思的是,政见相左的国共两大党先后都将中山装作为出席正式场合的男性礼服。1924年孙中山身穿中山装在上海。因此在20年代之前,孙中山主要穿着西服、学生装和长衫。早期中山装的穿着范围锁定于政界官员,且一般是三民主义的追随者。1927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初立,政治中心南移,民众呼吁改易服制,推广中山装,但未获官方首肯。还有一种说法,称中山装源自英国的猎装。根据20年代的早期中山装分析,这种说法确也可信。

中山装,在现今中国人的衣生活里已是耳熟能详的服装样式,有了近一个世纪的历史。它是民国以来最重要的男装,也是最具政治色彩的服装样式,伴随着政治历史的起伏跌宕而呈现在各个历史时期。

顾名思义,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是中山装的倡导者。20年代以后,国民政府在中山装上附会了相当的政治涵义,如秉承国父遗志、将革命进行到底等。有意思的是,政见相左的国共两大党先后都将中山装作为出席正式场合的男性礼服。

中山装的启始时间、源于何种服装、最初的制作者、样式上的发展变化,都是服装史学关注的内容。

孙中山留有不少穿学生装的照片。1918年摄于上海

1923年孙中山与宋庆龄在广州,这时的孙中山身着中山装。

1924年孙中山身穿中山装在上海。

孙中山在上海香山路寓所身穿中山装。

根据史料照片来判断,1914年之前孙中山先生多穿西装,之后又频频穿着学生装。他的多幅标准照都是穿着立领浅色学生装,而当时的政界要员与其革命同仁穿着学生装者为鲜见,故有“先生喜服学生装”之说。因此在20年代之前,孙中山主要穿着西服、学生装和长衫。关于中山装,所谓1905年孙中山请日本华侨张氏“同义昌呢绒洋服店”创制之说,似乎不确。(5)在其早年的照片中并没有出现以后那样的中山装,只有学生装样式,其样式是小立领,胸前挖袋,无袋盖。

现存最早的一张孙中山穿中山装的照片拍摄于他在广东谋划北伐时期。可以推断,中山装样式出现于1922年左右;而“中山装”名称的出现应当是在1924年以后。

1924年北京政变后,冯玉祥电邀孙中山北上,共商国事。孙中山于12月31日抵京,受到各界人士的热烈欢迎,掀起了一股政治高潮,他的威望和知名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此以后,以他的名字来命名他常穿的服装应为顺理成章。根据这个时期的照片,除极少数国民党要员偶有穿着外,难觅中山装踪影。早期中山装的穿着范围锁定于政界官员,且一般是三民主义的追随者。当时的市民、职员等人更习惯穿着中式长衫或西装、学生装。民众对改革新装的接受尚需推广引导的时间和过程。南京民国档案馆存有当年呼呈改革服制的提案,如1927年6月周文亮《呈请改革服制以重观瞻》文:

应废除胡服方足以表示青天白日旗下自由之民,文亮伏查中山服为先总理所创之服制,式既美观,尤便工作,若由钧府通令全国人民一律改着中山服,换言之,即以中山服为常服也,如此固足以纪念我伟大之革命领袖……

该档案资料可以证明20年代末中山装尚在推介之中。1927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初立,政治中心南移,民众呼吁改易服制,推广中山装,但未获官方首肯。

1928年12月,张学良在东北宣布易帜。随后,他首次穿上中山装,宣誓就任东北边防总司令,《北洋画报》即时刊登了少帅身着深黄色中山装的照片。张学良选择了这样显著的服装形象符号,表明其追随三民主义之心昭然。

当时有“先生喜服学生装”之说,身穿学生装的孙中山在上海。

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了新的《服制条例》,规定男子礼服为袍、褂,废除燕尾服,定学生服为男制服。但中山装的制服地位尚不明朗,不过,这期间的国民党部曾发出《党员服装宜用国货案》,意在呼吁党员服用国货,其所谓国货也包括中山装。1930年2月,外交部条约委员会的周纬递呈“行政革新数事”的提案,其中所谓“正服色”部分曰:(www.xing528.com)

请明令政府机关及学校人员,职无大小,一律改着中山服装。理由如下:(1)遵从总理遗训;(2)淘汰旧服以新气象,避免洋装以推经济;(4)便于体育;(3)整齐划一;(5)引导民众(中山装价廉易职制,虽贫民亦易仿着)。

中山装的真正普及是在30年代。到1936年的《修正服制条例草案》,中山装被明确并强调作为男公务员“制服”,自此中山装便渐渐推广开来。

不可否认,中山装的出现和普及与政治领袖的倡导、政治形势的变化密不可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中山装的服装样式外观轮廓周正,结构合理,线条分明,功能性强,具有严肃、庄重、朴实的美感,既合乎国民的传统审美习惯,也恰当地结合了国际现代服装的审美形式与工艺。其整体造型体现了民主、平等、革新、进步等社会理想和大众愿望,不受地区、年龄、社会阶层、地位的限制,因而获得了来自广大民众心悦诚服的赞赏和接受。

中山装究竟来源于何种服装,社会上流传着不同的说法。

一种说法是,中山装是基于学生装而加以改良的服装。1926年的《良友画报》曾刊登孙中山的照片并介绍说:“先生喜服学生服,今人咸称为中山装。”(6)另一说法:浙江奉化人在上海开设的亨利西服店(一“民国初期,说为荣昌祥西服号)为孙中山改制一套军服,后定名为中山装。”(7)也有说大约在1920年前后,孙中山由日本带回一件当时日本陆军士官服,要求上海“荣昌祥呢绒西服号”老板王才运(又说王财荣)在此基础上稍做改革。那么,中山装究竟是由学生服还是军服改制而来?它与学生服、军服究竟有哪些区别?许多未成定论,尚待进一步考据。

据分析,中山装与学生服的确有很多地方相似:上衣都是关闭式立领,前开襟,纽扣呈直线排列。而源自学生服说法的根据是,清末民初留日高潮迭起,由此从日本带入了学生制服样式。且孙中山在相当多的时间穿着学生装,由学生装发展出中山装的说法不无道理。不过,民国初年的军服大多受日式军服影响,其形制大多立领、贴袋、倒笔架式袋盖,都与以后的中山装相似。中山装在初创时面料色为军黄色,为孙中山先生阅兵所服,故源自军服的说法也是可信的。

还有一种说法,称中山装源自英国的猎装。1929年5月《北洋画报》有一则小文:

昨晤自南来某要人,为述民党制服之起源,始恍然于所谓代表三民五权等说,均属牵强误会,某之言曰:“昔先总理在粤就大元帅职后,一日,拟检阅军队,欲服元帅装,则嫌其过于隆重不适于时,西服亦无当意者,正检阅行筐中,得旧日在大不列颠时所御猎服,颇觉其适宜,于是服之出,其后百官乃仿而制之,称之曰中山装,至今式样已略有变更,非复先总理初时所服者矣”云云。(8)

文中的某要人随侍孙中山多年,其说当不虚。根据20年代的早期中山装分析,这种说法确也可信。英国猎装是英国殖民时期盛行的一种实用性很强的服装,上下四个口袋用来装子弹,故有袋盖的摺裥式口袋,后背有腰带背缝,与早期的中山装的袋形和后背十分相似。不过发展成型后的中山装与英国猎装已不尽相同。

综合以上几种说法,最初的策划者或设计者是要创制一种庄重的服装样式,集礼仪与日常穿着功能于一体,又是符合民族审美习惯的现代服装,主要用于政治社交等正规场合,以取代民初服制令中的中、西礼服。中山装的样式,恰是综合了以上几种服装的特点,兼具有猎装、戎装的英武和学生装的儒雅。以后的中山装逐步摆脱了早期的痕迹,脱胎成为了世界范围内认同的中国式现代男装。

中山装形制基本确立于20年代后期。其主要特征为:由底领和翻领构成领子,是领角呈八字形的立领;上下有四个加袋盖贴袋,胸袋盖呈倒山字笔架形,称为“笔架盖”,下边两个谓吊袋,即袋边沿活口的口袋,俗称“老虎袋”(袋边沿有伸展活口的口袋),四个口袋都以纽扣扣合;前门襟五粒明扣(最初七粒),袖口上各有三粒扣子。以后的南京国民政府将中山装列为正式服装,并有将中山装的四个口袋喻为“礼、义、廉、耻”、胸前五粒纽扣喻为“五权分立”、袖口的三粒纽扣喻为“三民主义”之说。在这种产生于特殊时期的特殊服装上,附会了中国社会改革的政治理想。

中山装样式从初始到完成经过了一定的改变。最初为七粒纽扣;胸前为褶裥袋,有袋盖;立领;背有背缝,后背中腰处有腰带;夏用白色,其他季节用黑色。(9)从资料上来看,最初的中山服究竟有几个纽扣、多少口袋,是明袋还是暗袋,均无准确记录。不过,也有人认为早期中山装是关闭式立领,而非后来的底领与翻领相结合的八字形领,这种说法似乎将孙中山早年穿的学生服误定为早期中山装。根据图片资料可以肯定,1928年流行的中山装已经是底领与翻领结合的八字形关门领,五纽四袋,后背无背缝,中腰无腰带,中山装基本定型。

至于中山装的最早设计者也有不同说法。一说:“孙中山先生亲自创导的中山服,就是在尊重我国广大劳动人民穿短衣长裤的习惯的基础上,指示奉帮裁缝洋服商人黄隆生吸收南洋华侨中流行的‘企领文装’为上衣的基样而设计的。”(10)另一说是:1912年孙中山先生授意洋服商人李荣生设计制作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制服,这就是中山装;还有“荣昌祥号”的王才运设计中山装之说,等等。

据此,基本上可以确定中山装是某奉帮裁缝在孙中山的授意下设计制作出来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