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文化的坐标里,服饰规矩的确立乃安邦定国之道。上古时期的先人已说:“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
中国的历朝历代都有严格的服饰制度,在封建帝国里,服装甚至是与脑袋同等重要的大事,绝不可等闲视之。从有记载来,服装就不仅是蔽体保暖的实用品,而更是阶级社会里严内外、别亲疏、昭名分、辨贵贱的意识工具。所谓“贵贱有级,服位有等,……天下见其服而知贵贱”就是这个道理。
清初,一出著名的戏剧《桃花扇》曾让多少人唏嘘不已。这个发生在明末清初的故事,讲的是明朝才子侯方域与名妓李香君的悲欢离合,浸透了家国的悲情。剧中的高潮自然是男女主人公的久别重逢,当李香君发现她日思夜想的人竟然随满俗剃发改装,身着一袭长袍马褂,登时勃然大怒,毅然斩断情缘,悲愤而绝。(3)实乃服装惹的祸?!与舞台上一样,服装在社会历史、现实生活中,同样不是简单的实用物品,而是被赋予了诸多精神内涵的物质载体,成为美学家眼中的“有意味的形式”。(4)
这张损坏于“文革”期间的照片弥足珍贵,它记录了百年前的穿戴。晚清时期,严格的服制仍在延续,尊坐中央的老者身穿端罩,这是冬季套在朝袍、吉袍外的裘皮外褂,非达官贵人不能穿。李克瑜供
据《清史稿》记载,清兵刚入中原,山东进士孙之邂为个人利禄,先行剃发迎降,换上了满族服装。朝会上,满班官员认为孙某身为汉人应列于汉人之班列,汉班官员却认为孙某既着满装,应该站列为满班官员。左不得,右不得,令孙之邂十分尴尬。据说孙恼羞成怒,故而谗言清主颁削发改装令。他受降于外族、媚主改易本民族服饰的行为激起了汉民的忿恨,引发山东民众攻入淄州城中,将其杀死。
毋庸置疑,服装可以是民族的象征,也可以是权力压迫的手段。两百多年前的满族贵族深谙此道。
清朝官宦所着“箭衣”,即开衩之袍,袖口装有箭袖,形似马蹄,俗称“马蹄袖”。
清末皇亲贵胄,长袍马褂旗装。
清末汉家富贵女眷,戴勒子,着弓鞋,大袖上衣和马面裙,衣饰镶滚刺绣甚讲究。(www.xing528.com)
清末此类明信片作为洋人对异域风情的记录,将这位小脚贵妇的着装定格下来。
这位清末男子深为脑后的长辫自得,特侧立镜前存照。
汉族女子婚后通常戴遮眉勒子,梳发髻,把身体罩在层层长大的衣衫下面。
清末青楼女子衣衫紧窄,并早早地换了元宝领。
清女装大多为上衣下裳(或下裤)式,通常衫袄为右衽大襟,长至齐膝或膝下,衣袖非常宽博,左右开衩,衣“务尚宽博,袖广至一尺有余”。刘蓬作
这是满清官宦家庭炫耀门庭的所谓“合家照”。清官员严格依服制规定着装,命妇着装则穿着同级的补子。
凉帽是清朝官员的冠帽,配有帽纬、顶珠和羽翎等饰物。
暖帽是清朝官员冬季冠帽,帽上装饰与凉帽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