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元代奉元-开成交通路线:详细历史解析

元代奉元-开成交通路线:详细历史解析

时间:2023-12-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三章元代奉元与开成之间的交通路线奉元路长安城、六盘山开成两处安西王王府之间来往路线,循元代陕西行中书省的驿道。元代驿站制度是元朝政府的神经与血液网络,对维持统治具有重大的作用。《经世大典·站赤八》记有元代陕西行中书省所辖八十一处驿站名称,并列举各站所用交通工具的种类和数目,间接反映了各个驿站的规模及其所联系的驿道的重要程度。

元代奉元-开成交通路线:详细历史解析

第三章 元代奉元与开成之间的交通路线

奉元路长安城六盘山开成两处安西王王府之间来往路线,循元代陕西行中书省的驿道。元代驿站制度是元朝政府的神经与血液网络,对维持统治具有重大的作用。驿站是当时最完善最便利的交通体系,“止则有馆舍,顿则有供帐,饥渴则有饮食,而梯航毕达,海宇会同”[1]。《丹墀独对·站赤》中说:“世祖龙兴,为驿传不可不讲,遂有站赤之置,其设法也……每十五里为一邮亭,每六十里为一候馆……站赤者,驿传之译名也,盖以通达边情、布宣号令,古人所谓置邮而传命,未有重于此者焉”[2]。陕西行中书省的驿道是以行省所在的奉元路治所长安城为中心,分别向东、北、西北、西南辐射。

《经世大典·站赤八》记有元代陕西行中书省所辖八十一处驿站名称,并列举各站所用交通工具的种类和数目,间接反映了各个驿站的规模及其所联系的驿道的重要程度。《站赤八》中陕西行省所辖站赤资料的成文时间在至元二十一年(1284)泾州归属陕西行省以前[3]。其中元代奉元与开成之间的驿站有:

“安西路所辖马站……本府站马二百五十三匹咸阳站马一百四匹兴平站马一百三十六匹武功站马六十九匹乾州站马一百三十五匹永受站马一百三十一匹……

“凤翔府所辖马站……凤鸣站马二百匹岐山站马一百一十一匹扶风站马一百一十五匹麻夫镇站马四十匹百里镇站马六十四匹……

“平凉府所辖马站……崆峒站马一百五十匹瓦亭站马一百一十四匹宜禄站马九十四匹邠州站马一百一十匹镇原站马四十四匹……”[4]

元末人熊自得《析津志·天下站名》所记元代奉元与开成之间驿道上的驿站名称及相邻驿站之间的相对方向和里程顺序如下(站名为正文,用大字;介绍各站间的标示方向和里程及介绍道路分岔情况的是注文,用小字):

“奉元 正西五十咸阳 五十兴平至此分二路:一路正北由乾州至沙州;一路正西由武功至凤翔九十武功 六十扶风 六十岐山 六十凤翔……”

又“兴平 正北九十乾州 七十永寿 八十五泰知房 九十邠州……”;

又“凤翔 正北九十小川 七十蛮坊 董店 百一十泾州 西北八十白水 正西平凉 正西偏北九十瓦亭……”[5]

上述两种记载驿站名称完全相同或一地而二名者有十二处,即安西路本府站(奉元)、咸阳、兴平、武功、乾州、永寿(永受)、凤翔(凤鸣)、岐山、扶风、平凉(崆峒)、瓦亭、邠州。部分不一致,《析津志·天下站名》在永寿站与邠州站之间记有泰知房站;在凤翔与平凉之间记有小川、蛮坊、董店、泾州、白水等站。《经世大典·站赤八》记有麻夫镇站、百里镇站、宜禄站、镇原站等。

安西路本府站(奉元站)还有一个名称作“秦川驿”。元末李好文《长安志图·奉元城图》就在城内西北角标有“秦川驿”[6];《类编长安志》卷七中载:“秦川驿,在今安西府城内西北城角。”[7]北宋宋敏求《长安志》中提到秦川驿,称之为“本府秦川驿”[8]。凤翔府设立的驿站名为“凤鸣站”,亦系承袭宋代之旧,北宋在凤翔府城设有凤鸣驿。咸阳、兴平、武功、扶风、岐山、凤翔、永寿均为陕西今县名;乾州为今陕西省的乾县;邠州为今陕西省的彬县;崆峒为今甘肃平凉市西的一座山名;瓦亭为今宁夏固原开城南瓦亭;泰知房可能在今陕西彬县和永寿县间的太峪村附近;泾州为今甘肃省的泾川县;白水为今平凉市东南的白水镇;麻夫镇站当设在今陕西凤翔县老爷山北、现属陕西麟游县辖境的麻夫村附近;百里镇站当设在今甘肃灵台县西的百里镇;《九域志》卷第三中记:宜禄在邠州西六十里[9],宜禄站设在邠州(今彬县)与泾州(今泾川县)之间的今陕西省长武县;镇原站设在今甘肃镇原县。《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七册(元、明时期)“图13-14陕西行省”[10]将“麻夫镇站”标在“凤翔府”北约24公里处,将“百里镇站”标在“麻夫镇站”北约30公里、“灵台”西偏南约20公里处。《析津志·天下站名》中记载的小川、蛮坊、董店的确切位置尚难判定。

《经世大典·站赤》载有镇原站。在开成东南的镇原(甘肃镇原县)设站,说明作为元代安西王府治所之一的开成路,通向安西王另一治所奉元路长安城的驿道,有可能不止是从开成南上六盘山、历弹筝峡险路,走平凉、泾州之线的驿道,而又有可能由开成向东南、过六盘山东侧黄土沟壑区的丘陵梁原川道到镇原再东南下、经泾州去长安城。奉元路长安城至六盘山开成的驿路,近半程处于关中平原和黄土高原比较平坦的原面上[11]。这些驿道基本沿袭北宋时期镇戎军进入关中的“镇原路”[12]

依据《经世大典·站赤八》和《析津志·天下站名》中关于奉元路长安城与六盘山开成之间驿道和驿站的记述,两相互为补充配合,奉元至开成道路,泾州是途中必经的驿站。奉元到泾州的驿路有两种走向:一路是自奉元西行经咸阳、兴平、武功、扶风、岐山至凤翔,而后从凤翔北上经麻夫镇、百里镇等站到泾州(凤翔与泾州间还有小川、蛮坊、董店等站);一路是奉元到咸阳后西北行或奉元到兴平后北上至乾州,再北行过永寿、泰知房、邠州,从邠州又西北行经宜禄站而到泾州。泾州到开成的驿路拟有两种走向:一路是自泾州西北行到达镇原,沿茹河河谷西行经开成路下辖的广安县(后升为广安州)(今宁夏彭阳县古城乡。《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七册“图13-14陕西行省”将“广安州”标注在北纬36°、“固原”东约17公里处应有所误)至开成;一路是自泾州沿泾河河谷西行经白水、崆峒(平凉),过弹筝峡险路至瓦亭而北上到开成(图十二)。如是,则奉元与开成之间驿运交通线路有:

安西路本府站(奉元站、秦川驿)—咸阳站—兴平站—武功站—扶风站—岐山站—凤鸣站(凤翔)—麻夫镇站—百里镇站—泾州站—镇原站—广安县(广安州)—开成;

安西路本府站(奉元站、秦川驿)—咸阳站—兴平站—武功站—扶风站—岐山站—凤鸣站(凤翔)—麻夫镇站—百里镇站—泾州站—白水站—崆峒站(平凉)—沿弹筝峡险路—瓦亭站—开成;

安西路本府站(奉元站、秦川驿)—咸阳站—(兴平站)—乾州站—永寿站—泰知房站—邠州站—宜禄站—泾州站—镇原站—广安县(广安州)—开成;

img74

图十二 元代开成至奉元路交通路线示意图(岳键绘)(www.xing528.com)

安西路本府站(奉元站、秦川驿)—咸阳站—(兴平站)—乾州站—永寿站—泰知房站—邠州站—宜禄站—泾州站—白水站—崆峒站(平凉)—沿弹筝峡险路—瓦亭站—开成。我国西北地理学的重要奠基者祁韵士(1751~1815)所著《万里行程记》中对这段驿道各站点地理情况有详细载述,书中记:自西安府西行五十里至咸阳县,由咸阳西北行四十里至店张驿,由店张西行三十里至醴泉县,由醴泉西行四十里至乾州,由乾州西北行五十里至监军镇,由监军镇西北行四十里至永寿县,由永寿西北行四十里至太峪,由太峪西北行三十里至邠州,由邠州西行四十里至亭口镇,由亭口西北行四十里至长武县,由长武西行四十五里至瓦云驿,由瓦云驿西行六十里至泾州,由泾州西行三十里至王庄,由王庄西行四十里至白水驿,由白水驿西行七十里至平凉府,由平凉西行四十里至安国镇,由安国西行五十里至瓦亭驿……[13]

元代初期的政治形势格局、区域地质地貌、气候的特点及其变化,对开城安西王府的建置与消亡产生了深远影响。第一代安西王忙哥剌秉承蒙古诸汗巡游遗风,效仿元代两都冬夏巡幸制度,以京兆府比附大都、以开成府比拟开平府(上都),俨然是一个与大元帝国相仿的“小元帝国”[14],京兆、开成迭为安西王辖境的政治中心。在两府的构筑、格调方面,也都体现出大都与上都两都的影子。

【注释】

[1]《元史》卷一百一《志第四十九·兵四·站赤》,中华书局点校本,第2583页。

[2]《永乐大典》(第八册)卷19416,中华书局,1986年6月第一版,第7189页下栏;《元史》卷一百一《志第四十九·兵四·站赤》,中华书局点校本,第2583页。

[3])默书民:《〈经世大典·站赤〉各省站赤资料的成文时间考》,收入《庆贺邱树森教授七十华诞史学论文集》,(香港华夏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9月,第252~253页。

[4]《永乐大典》(第八册)卷19423,中华书局,1986年6月第一版,第7255页。

[5]《永乐大典》(第八册)卷19426,中华书局,1986年6月第一版,第7293页上栏;[元]熊梦祥著,北京图书馆善本组辑:《析津志辑佚》“大都东西馆马步站”附“天下站名”,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9月,第127~128页;李之勤:《〈析津志·天下站名〉校正——大都通河南和陕西行省部分》,收入中国古都学会编:《中国古都研究》第三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3月,第135~156页;李之勤:《元熊梦祥〈析津志·天下站名〉校正稿(简稿)》,收入刘迎胜主编:《元史及民族与边疆研究集刊》第二十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1月,第113~120页。

[6][元]李好文撰:《长安志图》,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三四五·地理类,第58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6月,第473页下栏。

[7][元]骆天骧撰,黄永年点校:《类编长安志》卷之七《驿邮》,三秦出版社,2006年1月,第207页。

[8][宋]宋敏求撰:《长安志》卷十五中也有作“本府秦州驿”,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三四五·地理类,第58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6月,第182页下栏、190页上栏。

[9][宋]王存撰,王文楚,魏嵩山点校:《元丰九域志》(上)卷第三《陕西路》:“宜禄。(邠州)州西六十里”,中华书局,1984年12月,第113页。

[10]中国历史地图集编辑组编辑:《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七册(元、明时期),中华地图学社(上海),1975年第1版。

[11]本小节主要内容参见李之勤:《元代陕西行省的驿道和驿站》,《西北史地》1987年第1期,第1~7页;李之勤:《元代川陕间的驿道和驿馆》,收入《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8年第1辑,第153~162转140页。相关研究论著有,张樑任:《中国历代邮制概要》,《东方杂志》第三十二卷第一号,1935年1月,(研)第7~16页;李梦瑛:《元站及站赤考释》,《东方杂志》第四十卷第九号,1944年5月,第35~37页;周清澍:《蒙元时期的中西陆路交通》,收入元史研究会编:《元史论丛》第四辑,中华书局,1992年2月,第9~30页;陈育宁:《元代对宁夏地区的经略》,《西北史地》1993年第3期,第39~45页;李云泉:《蒙元时期驿站的设立与中西陆路交通的发展》,《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3期,第89~94页,又载《内蒙古社会科学》(文史哲版)1995年第2期,第56~60转86页;党宝海著:《蒙元驿站交通研究》(东方文化集成:朝鲜、韩国、蒙古文化编),昆仑出版社,2006年3月,第294~295页;杨建新主编,马曼丽、切排著:《中国西北少数民族通史·蒙元卷》第三篇第二章第四节《交通驿站制度》,民族出版社,2009年1月,第220~225页;等等。

[12]参见韩茂莉:《宋夏交通道路研究》,收入《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8年第1辑,第141~152页。

[13][清]祁韵士著,李广洁整理:《万里行程记(外五种)》,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5月,第9~13页;另参见[清]陶保廉著,刘满点校:《辛卯侍行记》(西北行记丛萃)卷三,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版,第163~201页。关于该地区部分地段传统路线的研究讨论,严耕望:《唐代长安西通凉州两道驿程考》,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1971年第4卷第1期;庆阳地区编史办:《隋、唐、宋时期庆阳地区道路的发展》,《西北史地》1988年第4期(总第31期),第83~91页;刘满:《秦汉陇山道考述》,《敦煌学辑刊》2005年第2期(总第48期),第264~269页;赵斌:《丝绸之路西安至泾川段线路研究》,《丝绸之路》2009年第6期(总第151期),第22~25页;刘治立:《萧关道茹河谷道探析》,《宁夏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0年第4期,第12~15页;等等。

[14]郭琦、史念海、张岂之主编,秦晖著:《陕西通史·宋元卷》第八章第二节《安西王府与省、藩二元政治》,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3月,第342~343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