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开城安西王府主城墙垣发现历史踩踏活动面及基槽

开城安西王府主城墙垣发现历史踩踏活动面及基槽

时间:2023-12-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墙垣内外两侧均发现一层厚12~30厘米的踩踏活动面。墙垣底部有基槽,打破黑垆土及黄生土。指南墙门址西侧门阙到西南角台与墙垣结合部位的折角处之间的墙体。地表无墙垣迹象,现为耕地。

开城安西王府主城墙垣发现历史踩踏活动面及基槽

第二节 主城墙垣

主城平面呈南北向长方形,东、北、西、南四面墙垣调查情况分别介绍如次。

(一)东墙墙垣南北两端衔接城池东南角台、东北角台,全长约475米(含东南角台、东北角台、东墙门址),墙体方向约165°。

(1)东墙南段。指东墙门址南侧门阙到东南角台与墙垣结合部位的折角处(不包括东南角台及东门南侧门阙)之间的墙体。墙垣隆起于西侧地面呈土垅状,上部被当地村民辟为耕地,墙体大部分掩埋于耕土或扰土下。该段墙垣夯土开口距现地表深约0.6米,南北长约81米,基宽13.5~14米,残高1.1~10.5米,以细黄土夯筑而成,夯土密实,土质坚硬,夯层明显。墙垣内外两侧均发现一层厚12~30厘米的踩踏活动面。

(2)东墙北段。指东墙门址北侧门阙到东北角台与墙垣结合部位的折角处(不包括东北角台及东门北侧门阙)之间的墙体。墙垣大多堙埋在土垅状的耕土下。在此段墙垣的南部,有夯土墙暴露于现地表上,出露的垣体长约30米,顶部残宽0.5~4米,高出墙体内侧现地表1.2~3米;城内地面高于城外地面,墙体东部呈断崖状,墙垣顶部高于墙垣外侧地面6~7米。在墙垣外侧的夯土断崖上,暴露着明显的夯土层,上部用细黄土夯筑,下部为五花土,夯土坚硬,夯层明显,夯土层厚度有9、10、11、12、13、14、15、16、17、18、20、23厘米不等,夯窝直径5厘米左右(图版七)。

此段墙垣南北长约273.5米,基宽约15米,顶部残宽3.4~4.5米。墙垣内侧倒塌堆积较厚,呈斜坡状,发现两层活动面,第一层黄褐色土层的活动面,距现地表深1.4~1.5米,土质较硬,厚8~20厘米,这层踩踏活动面可能是在城址废弃后所形成;在距现地表深2.1~2.5米处,又分布有一层深褐色土层的踩踏面,厚10~25厘米,这层踩踏活动面应与城址的始建及使用年代为同一时期,其土质坚硬,层理明显,夯土内夹杂有零星木炭颗粒和碎砖粉末。墙垣外侧多呈断崖状,墙体残高8~10.5米。外侧地层堆积较薄,底部经铲探发现有一层踩踏活动面,深褐色土,土质较硬,厚3~5厘米。东墙北段有后期增补修筑加宽的迹象,增筑的一段长约64米,基宽约3米,残高约6.4米,土色为黄褐和深褐色,夯土内夹杂大量细石粉末和碎石块,夯土坚硬,夯土层厚6~17厘米。

img15

图版七 长虫梁城址东墙中北段墙垣地面残留(东南—西北)

(二)北墙墙垣东西两端与东北角台和西北角台相衔接,全长约341米(含东北角台和西北角台垣体长度),墙体方向约255°。(www.xing528.com)

北墙人为破坏严重,墙垣在农田改造时已被当地村民辟为耕地,墙垣顶部与墙垣内侧地面大致一样平,呈低矮的一面坡状,高于墙垣外侧地面约0.4~2.4米,墙体外侧壁略呈断崖状,暴露有夯土层。现存北墙夯土开口层位在地层堆积的扰土层内,距现地表深0.5~1.2米。北墙西北角台至东北角台之间的墙体(不含西北角台与东北角台的垣体长度)东西长约231米,残宽8~13.5米,残高1~2米,夯土层厚8~10厘米。墙基底部打破黑垆土和黄生土,基槽底部宽约10.75米,上部宽约11米,深1.75~2.2米。墙垣修筑的不太规直,东段略偏斜向北。

(三)西墙位于城内由南向北至罗家庄道路西侧农田的第一台地和第二台地之间。墙体已全部堙埋在阶梯形台地耕土下的扰土内,现地表看不到墙垣迹象。西墙与西北角台和西南角台相衔接,全长约454米(含西北角台、西南角台、西墙门址),墙体方向约165°。

(1)西墙南段。指西墙门址南侧门阙到西南角台与墙垣结合部位的折角处(不包括西南角台及西门南侧门阙)之间的墙体。此段墙体南北长约255.5米,墙垣自南向北有一段约63米长的夯土墙垣被水冲蚀,墙基不存。未被冲毁的现存墙基宽10~11.5米,开口距现地表深0.8~1.1米。

(2)西墙北段。指西墙门址北侧门阙到西北角台与墙垣结合部位的折角处(不包括西北角台及西门北侧门阙)之间的墙体。此段墙体夯土开口距现地表深0.3~1.3米,南北长约130米,基宽10~14.5米,残高0.35~1.3米。墙垣底部有基槽,打破黑垆土及黄生土。墙基上部用黄土夯筑,夯土层厚8~12厘米,下部为五花土,土质较硬,夯土层厚3~8厘米,夯土内夹杂有零星木炭颗粒和碎石块。

(四)南墙位于开城村明代城址北墙北侧约100米,南距开城村由东向西至北家山村路约85米。南墙东西两端与东南角台和西南角台相衔接,全长约328米(含东南角台、西南角台、南墙门址),墙体方向约260°。

(1)南墙东段。指南墙门址东侧门阙到东南角台与墙垣结合部位的折角处(不包括东南角台及南门东侧门阙)之间的墙体。此段墙体呈高大的土垄状,墙垣上部被当地村民辟为耕地,墙体掩埋于耕土层下的扰土中。墙基建在棕褐色淤土层上,未有墙垣基槽。墙基底部较平,南部较北部高约0.1米。该段墙垣东西长约152米,基宽12.3~15.5米,残高1.15~3.4米,夯土层厚8~12厘米。

(2)南墙西段。指南墙门址西侧门阙到西南角台与墙垣结合部位的折角处(不包括西南角台及南门西侧门阙)之间的墙体。地表无墙垣迹象,现为耕地。这段墙体夯土开口在地层堆积扰土下,距现地表深0.8~1.5米,建在棕褐色淤土之上。墙垣东西长约116米,残宽9.5~13.3米,残高约0.2米,黄土夯筑,土质较硬,夯土层厚8~12厘米。墙基外侧距现地表深约0.9米处,发现厚约30厘米的踩踏面,踩踏面土质较硬,夹杂有较多的细石砂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