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道 路
北家山Ⅰ区探查到主要道路2段,编号2003NABⅠL1~L2。
03NABⅠL1:
GPS坐标。东经106°14.401′~106°14.420′、北纬35°50.730′~35°50.760′,高程2012~2026米。
相对位置。在“西平梁”面南坡地东侧小路与中部小道之间的自然冲蚀沟壑西侧之第11、12、13、14级梯田阶地(梯田种植小麦、胡麻、马铃薯),界在夯土基址03NABⅠHJ6与夯土基址03NABⅠHJ8及房址03NABⅠF4之间。冲蚀沟壑西崖壁面暴露着迹象十分明显的路土,在崖壁上北高南低倾斜分布。
遗迹状况。路较弯曲,大体呈东南—西北向。路土厚10~40厘米,开口距现地表深0.3~1米,现存路面西边残长约45米,路的东侧大部分被冲沟所毁,其侧边残长仅15米左右,现有路宽6.8~12米不等,北段稍宽。道路总的方向约333°。结合冲沟西崖壁面暴露的路土对现存道路结构作一介绍。
在冲沟西崖壁面能见到的路土南北长约21米,开口距现地表深0.5~0.8米,路土北高南低,倾斜坡度为13°~15°。自北而南分三段:
北段路土长约10米,厚近30厘米,开口距现地表深0.8米左右。其结构可分为四层:最上层厚约5厘米,土色呈黄褐色,较平整,土质致密较硬,层理不够明显,夹杂零星碎砖渣和灰土块;第二层厚约10厘米,土色呈浅灰褐色,平整,层理清晰,夹杂零星红土碎颗粒;第三层厚约8厘米,土色呈灰褐色,土质致密坚硬,层理明显,夹杂黑木炭小颗粒;最下一层厚6厘米左右,处在黑垆土之上,土色呈黄褐色,结构致密,有一定的黏度,质坚硬,层理十分明显、平整。(www.xing528.com)
中段路土长约7米,厚约30厘米,开口距现地表深约0.5米。其结构亦可分为四层:最上层厚约10厘米,土色呈灰褐色,层理较明显,质较硬,夹杂零星碎砖渣;第二层厚约6厘米,为黄褐色铺垫土,层理不明显,但土质尚硬;第三层厚约12厘米,为灰褐色铺垫土,层理不清,夹杂零星黑木炭小颗粒,土质也较硬;最下一层厚约4厘米,处在黑垆土之上,土色呈浅黄褐色,土质坚硬致密,层理结构十分明显,夹杂零星碎砖渣。
南段路土长约3.5米,上部毁失比较严重,残剩厚5厘米左右,距现地表深约0.8米。该土层处在黑垆土之上,层理结构明显,土质坚硬,土层中夹杂少量灰土颗粒。
道路03NABⅠL1规模较大,从路土结构分析,可能有铺垫增补修筑的过程,沿用时间比较长。勘探中虽没有发现路面的铺砖,但据附近村民中的年长者回忆,上世纪60年代整地修田,这一地带曾有大量方砖和石条等出土。该条路面的南段大部被冲沟毁坏,从路面走向判断,其无疑是联系夯土基址03NABⅠHJ6与夯土基址03NABⅠHJ8及房址03NABⅠF4之间的主要通道。
03NABⅠL2:
GPS坐标。东经约106°14.317′、北纬35°50.790′~35°50.805′,高程2030~2040米。
相对位置。在“西平梁”面南坡地的中部小道东侧,跨第2、3、4、5级梯田阶地(梯田种植小麦、马铃薯)。处在房址03NABⅠF1与房址03NABⅠF2、夯土基址03NABⅠHJ1与夯土基址03NABⅠHJ2之间。
遗迹状况。该条道路开口距现地表深0.4~1米,路面折曲,北高南低坡状倾斜,方向大致280°。道路残长约41米,宽1.9~3米,路土厚5~10厘米不等。路土层次不太分明,含白灰颗粒、砖渣等。道路北端被破坏,勘探到小范围乱砖堆积,南端在坡地中间小道处消失。残有路段自北向南在约21米处呈弧形向西南拐弯,可能通向夯土基址03NABⅠHJ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