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开城安西王府房址:地表深度、平面形状及室内活动面情况

开城安西王府房址:地表深度、平面形状及室内活动面情况

时间:2023-12-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平面形状现呈长方形,南部因整修梯田被第3阶地所毁。房址开口距现地表深1.1米左右,平面形状现呈方形,南部毁坏,东西约4米,南北残约4米。依据钻探情况,房址的室内活动面低于周边生土面1.1~1.5米。该房址南部3个扰坑情况依

开城安西王府房址:地表深度、平面形状及室内活动面情况

第二节 房 址

北家山Ⅰ区探查出房址四座,编号2003NABⅠF1~F4。

03NABⅠF1:

GPS坐标。东经106°14.350′、北纬35°50.822′,高程约2040米。

相对位置。在“西平梁”面南坡地的东侧小路与中部小道之间的第2级梯田阶地(梯田植有小麦),北临近该遗址区北围墙(夯土墙基03NABⅠHQ1),南距夯土基址03NABⅠHJ1的北侧边25米,西距房址03NABⅠF2东侧边约87米。

在该房址附近的第2级梯田阶地北侧的断面上可见琉璃瓦片、灰陶瓦片、绿黄釉瓦当、绿釉滴水残块及砖块等堆积。

遗迹状况。房址开口距现地表深0.5~0.75米。平面形状现呈长方形,南部因整修梯田被第3阶地所毁。房址坐北朝南,东西长约21米,西侧南北残宽约10米,东侧南北残宽10.5米,有砖墙基。方向约330°。

房址砖砌外墙基宽约0.35米,其内有三道南北向隔墙,隔墙基宽约0.3米,残高0.1~0.3米。三道隔墙可能将房址分成四开间,自西向东按第1间、第2间、第3间、第4间分述如下。

第1间:南北残约10米,东西约3.15米。西侧砖墙残留的墙砖距现地表深约0.9米,其南北残长约5米,宽约0.35米;东侧隔墙残存的墙砖距现地表深约0.7米,其南北残长约4.7米,宽0.32米,残高约0.3米。室内堆积层开口距现地表深约0.5米,堆积厚0.25~0.35米,浅黄褐色土,包含物有较多的碎砖渣、少量白灰皮和白灰颗粒,在个别白灰皮碎块的光滑面上发现有赭红色、墨色痕迹。室内距现地表深约1米处为踩踏活动面,踩踏面厚1~2厘米,明显较硬。

第2间:南北残约9米,东西约4.5米。该间东侧隔墙残存的墙砖距现地表深约0.6米,其南北残长约9米,宽约0.32米,残留最高处约0.4米,墙体毁坏较为严重,墙砖断断续续。室内东部和西部堆积较厚,中部堆积较薄,堆积层开口距现地表深0.5~0.75米,堆积厚0.15~0.5米,土色为浅黄褐色,质较软,含有较多的碎砖渣、白灰颗粒。室内距现地表深约1米处是较为坚硬的踩踏活动面。

第3间:南北残约9米,东西约5.6米。该间东隔墙残毁相当严重,距现地表深约0.6米处探查到许多凌乱砖块。室内堆积层开口距现地表深0.4~0.5米,堆积厚0.4~0.5米,浅黄色土,质较软,包含少许碎砖块与零星木炭颗粒。室内地面比较平整,距现地表深约0.9米处有铺地砖及踩踏面,踩踏面厚1~2厘米。

第4间:南北残约10.5米,东西约6米。北侧墙残留的墙砖距现地表深0.7~0.8米,墙宽约0.35米,残高0.2~0.3米。东侧墙中段残存的墙砖南北长约2米,墙基宽约0.35米。室内堆积层开口距现地表深0.7~0.8米,堆积厚0.1~0.6米,黄褐色土,质较硬,包含有琉璃碎块、瓦片及较多的白灰颗粒。室内活动面大部分已扰乱,仅在西部距现地表深约0.9米处发现小范围踩踏面,其他地方在距现地表深1.4~1.8米处见生土。

03NABⅠF2:

GPS坐标。东经106°14.291′、北纬35°50.800′,高程约2040米。

相对位置。在“西平梁”面南坡地的中间小道与西侧小路之间的第2级梯田阶地(梯田植有豌豆)。北距该遗址区北墙外壕沟(壕沟03NABⅠG1)约16米,东距坡地中间小道约25米,南距夯土基址03NABⅠHJ2的北边约30米。

遗迹状况。房址开口距现地表深1.1米左右,平面形状现呈方形,南部毁坏,东西约4米,南北残约4米。方向约330°。

房址存留的墙砖距现地表深约1.6米,北墙东西残长约1.9米,宽约0.35米,残高约0.2米;东墙南北残长约2.9米,宽约0.35米,残高约0.3米。室内堆积层开口距现地表深约1米,堆积厚0.7~1米,土色有浅棕褐色、黄褐色淤土及五花淤土,质较软,包含砖块、瓦片及赭红颜料土块、白灰颗粒、零星木炭小颗粒等。在室内东北角探至距现地表深约1.7米处发现有涂抹彩绘的白灰皮碎块。室内探至距现地表深约2米处为一层明显较硬的踩踏面。(www.xing528.com)

03NABⅠF3:

GPS坐标。东经106°14.375′、北纬35°50.790′,高程约2035米。

相对位置。在“西平梁”面南坡地的东侧小路与中部小道之间的第7、8、9级梯田阶地(梯田种植小麦、马铃薯)。北距夯土基址03NABⅠHJ1约10米,西距夯土基址03NABⅠHJ4的东侧边约27米,东距夯土基址03NABⅠHJ3的西侧边约20米,再东距坡地东部的夯土围墙(夯土墙基03NABⅠHQ2)约50米。

遗迹状况。房址开口距现地表深约0.3米,现存平面大体呈长方形,东西长约21米,东侧边南北残宽约15米,西侧边南北残宽约12.5米。方向约330°。房址南部被3个扰坑(编号03NABⅠK1、03NABⅠK2、03NABⅠK3)所毁。

依据钻探情况,房址的室内活动面低于周边生土面1.1~1.5米。该房构筑是在当时地表下挖掘坑穴,在坑内铺砖。现存坑北壁东西长约21米,残高0.6~1.1米;东壁南北残约15米,残高约0.6米;西壁南北残约12.5米,残高约1.1米。

坑穴底面不平。自坑穴西壁至东约8.5米内的范围,探至距现地表深1.6~2.6米处遇砖;自坑穴西壁以东约8.5米处始再至东约10.15米之间的范围内,探至距现地表深约2.4米处发现明显较硬的踩踏面,踩踏面厚3~5厘米;自坑穴西壁以东约10.15米处始至坑穴东壁之间的范围内,探至距现地表深2.3~2.4米处发现有铺地砖。室内堆积距现地表深约1.7米,厚约0.5米,土色为浅黄褐色,土质较为松软,有较多的砖块、瓦片,并含较密的白灰颗粒。

在该房址北壁中部以南约20米,距现地表深1~1.7米处,发现一层踩踏活动面,其东西残宽约7米,南北残长约3米,踩踏面厚2~3.5厘米,十分坚硬,北高南低,推测这一迹象应为房前的台阶残迹。在房址北壁中部正南约33米处,发现一条东西宽约3米、南北残长约8米的路土面,北端部分已被毁坏,路土面方向约333°,其基本位于房址前的中央,北高南低呈缓坡状,路土明显,踩踏坚硬,推断其向北延伸至房址,南与夯土基址03NABⅠHJ6相连。

该房址南部3个扰坑情况依探查顺序附带介绍如次:

03NABⅠK1。在房址F3东南部,打破F3。扰坑开口于耕土层下,开口平面为不规则形状,东西长13.5~20.5米,南北宽约7.5米。坑底东高西低,距现地表深2.4~2.8米处见生土。坑内填土主要是五花土,在距现地表深2~2.3米处发现有较多砖块和白灰皮碎块。

03NABⅠK2。在扰坑K1西侧、房址F3西南部,打破F3。扰坑开口于耕土层下,开口平面亦为不规则形,东西长7~10米,南北宽5~15.2米。坑底东高西低,距现地表深2.2~3.2米处见生土。坑内填土多为五花土,包含有较多砖块、灰瓦片、琉璃瓦片和白灰颗粒。

03NABⅠK3。在扰坑K1南侧。扰坑开口于耕土层下,开口平面也为不规则形,东西长4~13.2米,南北宽5.5~10.3米,坑深0.2~1.6米不等。坑内填土为五花土,含较多砖块、砖渣、琉璃瓦片等。

03NABⅠF4:

GPS坐标。东经106°14.423′、北纬35°50.727′,高程约2015米。

相对位置。在“西平梁”面南坡地西部自然冲蚀沟壑南端之西侧的断崖处、冲沟西面第15级梯田阶地(梯田种植小麦)。西南邻近夯土基址03NABⅠHJ8。

遗迹状况。房址开口距现地表深0.3米左右,现存平面略呈长方形,东部为蚀沟所毁,西边南北约8.2米,东边现呈弧形,南北约8.5米,北边东西残约3.4米,南边东西残约5米。方向约330°。

房址踩踏面处在地层堆积黑垆土上,距现地表深约0.7米,踩踏面坚硬、层理明显,厚3~4.4厘米。在踩踏硬土之下,发现两处疑似磉墩的遗迹。这种遗迹是在开挖的方形或长方形坑内以灰褐土和瓦砾片相间分层夯筑,结构明显,灰褐色夯土层厚2~2.2~2.8厘米,瓦砾层厚2~4厘米不等。一处磉墩是在房址踩踏面东北部,开口距现地表深0.6~0.7米,平面残呈不规则长方形,西边南北长约2.3米,北边东西残宽约0.4米,南边东西残约1米,东侧大部分被冲沟破坏,现存3层灰褐夯土、3层瓦砾层。另一处磉墩是在房址踩踏面西南部,开口距现地表深约0.3米,平面略呈长方形,北边东西长约2米,南边现为断崖,略呈弧形,东西约2米,西边南北残宽约0.84米,东边南北残宽约0.8米,现存2层灰褐夯土、2层瓦砾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