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勘探经过和方法
2002年7月29日,国家文物局印发文物保护函〔2002〕687号文件《关于对宁夏考古调查项目的批复》,同意宁夏文物局在“十五”期间组织开展“开城安西王府遗址调查、钻探”项目。其后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就该项目进行了三个阶段(年度)的工作:2003年6月25日~9月18日,先期完成了对北家山Ⅰ区地点的调查铲探,勘探面积6万余平方米;2005年9月5日~10月1日,对北家山Ⅱ区地点的中心区域进行了初步探查,钻探面积2万平方米左右;2006年7月17日~10月14日,主要对长虫梁地点进行了勘探,重点钻探面积17万平方米,同时于7月28日~10月2日对北家山Ⅱ区地点作了补探。
遗址田野考古调查分地面踏勘、考古铲探、遗迹现况的记录和测绘、遗物采集与整理等几方面进行。
一、地面踏勘。考察整个遗址区地表瓦、砖、石等各类建筑构件遗物的分布情况。以砖瓦建筑材料分布的疏密程度结合地势地貌对遗址划分亚区。
二、考古铲探。对划定的分区地点进行阶段性普探和重点钻探,分区地点若面积较大,探查过程中按地形再分片钻探。2003年度北家山Ⅰ区地点的铲探分成三块逐步进行,铲探一般以梅花状布孔方式进行,探眼的排距、孔距多为2米,2×2米中间适当加一孔。2005年及2006年度北家山Ⅱ区地点的铲探,在“西平梁”面朝东向的坡地上从西向东平行布孔,探眼的排距、孔距一般为2米。2006年度长虫梁地点古城址的勘探,将城址划分为四个探区,钻探布孔按城址不同部位分别采用了平行孔、丰字孔、井字孔、十字孔的布孔形式。对于四面城垣用平行孔、丰字孔布孔方法,排孔方向与城垣垂直,探眼的孔距1米,排距有3、5、6、10、15米不等;城内钻探主要以井字孔、十字孔布孔方法,用测绳和白灰以5×5米规格编排探眼位置,方向正南北向,地下遇有遗迹现象,探眼孔距、排距适时缩为2米。
三、遗迹记录。对各个探孔提取探芯的土质、土色及遗物变化情况,填写探孔登记表。根据探孔登记表进行分析、归纳整理,断定各单项遗迹范围、形制。经勘探认定的遗迹,如房址以“F”表示,夯土基址以“HJ”表示,道路以“L”表示,夯土墙基以“HQ”表示,壕沟或沟堑以“G”表示,池塘以“CH”表示,踩踏面以“C”表示,灰坑以“H”表示,扰坑以“K”表示等,前面冠以考察年份和所属的各分区地点名称的汉语拼音缩写,宁夏安西王府遗址北家山Ⅰ区地点以“2003NABⅠ”表示,北家山Ⅱ区地点以“2006NABⅡ”表示,长虫梁地点以“2006NACH”表示。
四、遗迹定位、测绘。对于无明显地面标示物的遗迹用GPS数据记录该遗迹坐标。依探孔探芯所反映的地层情况绘出遗迹平面、剖面图;测绘各分区遗址地点中的各个单项遗迹总分布平面图。
五、遗物采集、整理。遗物采集有三种形式,一是对散布在遗址区现地表的建筑残件的捡拾筛选,二是对生活在遗址区或周边的村民家中保留、清真寺内存放的相关遗物寻访,三是查看地方文物保管单位馆藏品中与开城遗址有关的文物。对这些遗物作了绘图、拍照、分类描述。(www.xing528.com)
考察篇是对开城安西王府遗址区中的现地名“北家山”(Ⅰ区、Ⅱ区)和“长虫梁”两处遗址地点的考古勘探情况介绍。
【注释】
[1]余军:《固原市开城明初开成县故城》,载中国考古学会编:《中国考古学年鉴2007》,文物出版社,2008年10月,第475~476页。
[2]引自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宁夏回族自治区地震局:《海原活动断裂带》第四章,地震出版社,1990年,第121~137页。
[3]相关内容参见鲁人勇:《宁夏境内的“丝绸之路”——兼论唐长安、凉州北道的驿程及走向》,《宁夏社会科学》1983年第2期,第50~57页;鲁人勇:《塞上丝路》,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7月,第12~15页、第61~67页;陈育宁:《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对宁夏地区的影响》,《宁夏社会科学》1995年第4期,第59~66页。
[4]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固原开城墓地》,科学出版社,2006年9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