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朔县出土明代法华塑
雷云贵
提要 法华与琉璃的胎与釉大体相同,不同的是法华釉用牙硝作助熔剂,琉璃用铅作助熔剂。所以说,法华是琉璃的派生。
法华始于元,明中期盛于晋南,多是器物和动物。朔县出土的17件器物,有16件是人物,尤其是4件乐舞人物,雕塑生动,形神兼备,成为法华塑中无与伦比的珍品。
1980年6月,朔县县城西关外发现一处法华塑窑藏。朔县崇福寺文管所闻讯后,立即派人前往进行清理。
窑藏地点距县城西门约500米,当地群众称此处为大庙遗址。法华塑埋于地下约0.3米处,均置于一瓷罐内。瓷罐胎体厚重,大口,圆唇,肩饰两组双桥系,平底,内外施黑釉,口径26、腹径30,底径15.5、高26.5厘米。罐口覆盖两片板瓦(图一)。部分法华塑出土时被挖碎,后经粘修已全部复原。
图一 瓷罐和板瓦
二
这批法华塑共17件。现分别介绍如下。
寿星1件。端坐于鹿背,左依仙鹤。身着镶边宽袖对襟衣,足穿圆头鞋。双手置于膝上,右手持如意。下连仙山台座。衣施孔雀绿釉、紫釉和黄釉。身体裸露部分露素胎,刷一层白粉。座底露素胎。带座通高24厘米(图版二:3)。
胡人乐舞伎4件。
拍鼓乐伎,头戴螺纹尖顶幞头,身着圆领镶边窄袖过膝衣,肩着云纹披肩,腰系绦带,足穿靴。双手持拍鼓置于胸前,作拍击状。下连仙台座。衣和靴施紫釉,披肩施黄釉和孔雀釉,镶边和绦带施孔雀釉,座施紫釉、黄釉和孔雀绿釉。身体裸露部分露素胎,刷一层白粉。幞头、手鼓、座下沿及底也露素胎。带座通高27厘米(彩色插页)。
琵琶乐伎,头戴尖顶花纹彩帽,身着交领镶边窄过膝衣,腰系绦带,外加镶边短袖对襟长衫,足穿靴。双手持琵琶置于胸前,作弹拨状。下连仙山台座。帽施孔雀绿釉、黄釉和紫釉,内衣镶边、绦带和长衫施孔雀绿釉,内衣施黄釉,长衫镶边和靴施紫釉,座施孔雀绿釉、紫釉和黄釉。帽尖和人体裸露间分露素胎,刷一层折粉。座下沿及底也露素胎。带座通高24.5厘米(彩色插页)。
拍板乐伎,头勒带束发,身着镶边束袖过膝衣,右肩袒露,腰系绦带,足穿靴。双手置于胸前,左手持拍板,右手握球形敲击物。下连仙山台座。头发、靴和拍板施紫釉,勒带、镶边和绦带施孔雀釉,衣施黄釉,座施孔雀绿釉、黄釉和紫釉。身体裸露部分露素胎,刷一层白粉。座下沿和底均露素胎。带座通高23.5厘米(彩色插页)。
舞伎,头戴尖顶彩帽,身着镶边长袖过膝衣,袒胸露腹,足穿靴。右臂上举,左臂下垂,两手弯曲藏于袖内。下连仙山台座。帽施孔雀釉和黄釉,衣施孔雀绿釉,镶边和靴施紫釉,座施紫釉、孔雀绿釉和黄釉。身体裸露部分露素胎,刷一层白粉。座下沿和底均露素胎。带座通高24.5厘米(彩色插页)。
八仙8件。
张果老,头戴冠,身着圆领镶边宽袖长袍,腰系绦带,作结于前,足穿圆关鞋。双手持渔鼓置于腹前。下连六棱形台座。冠施孔雀绿釉和黄釉,袍和鞋施孔雀绿釉,镶边和座施紫釉,绦带和渔鼓施黄釉。身体裸露部分露素胎,刷一层白粉。座下沿和底均露素胎。带座通高17厘米(图版一:1)。
韩湘子,头勒带束发,身着交领长衫,腰系绦带,作结于前,外加镶边宽袖对襟衣,足穿圆头鞋。双手持笛置于胸前。下连六棱形台座。头发、外衣镶边和座施紫釉,内衣施黄釉,勒带、内衣镶边、外衣、笛和鞋施孔雀绿袖。身体裸露部分露素胎,刷一层白粉。座下沿和底均露素胎。带座通高18厘米(图版一:2)。
曹国舅,头戴软巾,身着圆领镶边宽袖长袍,腰系带,足穿靴。双手持阴阳板置于腹前。下连六棱形台座。软巾、袍和靴施紫釉,镶边、带和座施孔雀绿釉,阴阳板施黄釉。身体裸露部分露素胎,刷一层白粉。座下半截和底均露素胎。带座通高18厘米(图版一:3)。
吕洞宾,头戴巾,身着圆领镶边宽袖袍,腰系绦带,作结于前,足穿圆头鞋。右手前曲持扇,左臂下垂,手藏于袖内,背负宝剑。下连六棱形台座。巾施黄釉和孔雀绿釉,袍施黄釉,剑、镶边、绦带和座施孔雀绿釉,扇和鞋施紫釉。身体裸露部分露素胎,刷一层白粉。座下沿和底均露素胎。带座通高17厘米(图版一:4)。
蓝采和,头束双髻,身着圆领镶边宽袖长袍,腰系绦带,作结于前,赤足。右手前曲置于腹前,左手前曲持花笼。下连六棱形台座。头发、镶边和座施紫釉,袍施孔雀绿釉,花笼和绦带施黄釉。身体裸露部分露素胎,刷一层白粉。座下沿和底均露素胎。带座通高16.5厘米(图版一:5)。
铁拐李,头扎双髻,身着镶边宽袖长衣,袒胸露腹,腰系绦带,作结于前,足穿圆头鞋。左手前曲持葫芦,右手下垂藏于袖内。下连圆形台座。头发和衣施紫釉,镶边、绦带和座施孔雀绿釉,鞋施黄釉。身体裸露部分露素胎,施一层白粉。座底也露素胎。带座通高17厘米(图版一:6)。
汉钟离,长发挽于后,身着交领镶边窄袖长袍,腰系绦带,作结于前,足穿圆头鞋,双手持手鼓置于胸前,作拍击状。下连六棱形台座。头发、袍和鞋施紫釉,镶边、绦带和座施孔雀绿釉,刷一层白粉。座下沿和底也露素胎。带座通高18厘米(图版二:2)。
何仙姑,头束双髻,身着圆领长袖衣,外加对襟镶边衣,足穿尖头鞋。右手抱琵琶,右手上举,左腿直立,右腿曲提,作舞蹈状。下连圆形束腰台座。头发、镶边和座施紫釉,外衣施孔雀绿釉,内衣、琵琶和鞋施
彩版
山西朔县出土明代法华塑 图版一
1 法华塑张果老(www.xing528.com)
2 法华塑韩湘子
3 法华塑曹国舅
4 法华塑吕洞宾
5 法华塑蓝采和
6 法华塑铁拐李
山西朔县出土明代法华塑 图版二
1 法华塑何仙姑
2 法华塑汉钟离
2 法华塑寿星
4 法华塑骑鱼人物
5 法华塑假山人物
黄釉。身体裸露部分露素胎,刷一层白粉。座下沿和底也露素胎。带座通高16厘米(图版二:1)。
骑鱼人物2件。形制、大小相同。人物头戴软巾,身着圆领宽袖长服,腰束带,足空圆头鞋。双手合抱于胸前,手中有小圆孔,原应持有物。身下骑鱼,鱼作上跃状,下连水浪台座。软巾、长服和鞋施紫釉,领和袖口施孔雀釉。人物裸露部分露素胎,刷一层白粉。底座也露素胎。带座通高16厘米(图版二:4)。
假山人物4件。假山和人物下连长方形台座,座四周施围栏,正面中间留有缺口。假山正前为一女子,站立,缺头,着圆领对襟宽袖衣,下穿裙,裙长及地。双手拢于腹前,身微向右侧。假山前右侧为一女子,侧身站立,缺头,上穿圆领镶边宽袖衣,下穿裙,裙长及地,左臂前曲于腹前,右臂下垂,两手藏于内,假山右后方为一男子,腰系带,足穿圆头鞋。右手前曲持书,左手下垂藏于袖内。假山施紫釉,山石孔洞边缘施孔雀绿釉;假山正前女子上衣施孔雀绿釉和黄釉,裙施孔雀绿釉;假山前右侧女子上衣施紫釉,镶边施孔雀釉,裙施黄釉;男子长服施紫釉,镶边施孔雀釉,鞋施黄釉;座底露素胎。带座通高21.8厘米(图版二:5)。
麒麟1件。呈蹲踞状,头后转,口微张朝天。独角,背生鳍,全身披鳞,尾上卷。下连六棱形台座。全身施孔雀绿釉,鳍、蹄和尾等施黄釉,座施孔雀绿釉和黄釉,座底露胎。长13、带座通高17厘米(图二)。
图二 法华朔麒麟
三
这批法华塑的色釉主要为孔雀绿釉、黄釉和紫釉,深沉古朴,素淡典雅,为明中期以后在晋南一带盛行的法华器所常见。寿星的造型、风格等也常见于明代北方瓷窑产品。根据造型、釉色、风格等判断,这批法华塑应属明代中期遗物。
这批法华塑制作时采用了模、塑结合的方法:有的先用陶土分块模印,脱出轮廓,再将对应的两块用细泥粘全修补,如座的底部就可看出明显的粘合痕迹;有的则将座、人物、所持物分别制好后,再粘合在一起;假山人物中人物的头,躯干则是分开制作,预先留下榫卯,然后安插。此外,在模、塑的基础上还使用了刀修技法,在人物的头顶、耳、手等部位表现得很明显。
从施釉看,根据塑件不同部位的特点施以釉彩,人物的裸露部分则均露素胎,刷一层白粉,使肉体与服饰等形成了明显对比。
这批法华塑造型生动,形神兼备,几组不同人物的不同形象、性格都得到了充分体现,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据有关记载,八仙最初见于唐宋时期,后在元杂剧里也多有出现,但其成员及所持物件尚不固定。这种情况一直沿续到明代中期。这可能是由于元、明时道教盛行,八仙传说多种多样,故其名称、形象、服饰和所持物件也因传说而异。明中后期以来,八仙成员及所持物件才相对固定下来,并流传至今。将朔县出土的这此法华塑八仙与明中后期以来相对固定的八仙相比,其成员相同,但某些成员的造型、服饰和所持物件则有一定差别,这正反映了其时代特征。
这批法华塑出土时,表面有一层烟熏黑垢。查《朔州志·建置祠祀》知,窑藏所在的大庙遗址原为社稷坛,“在州西关内,嘉靖十一年知州毕鸾以五岳庙变置……后废……万历三十六年知州许尔忠重修……后废。”我们认为,这批法华塑或为当时庙内之物。
(摄影:李建生)
(原载《文物》1987年8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