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右玉宝宁寺水陆画
吴连城
提要 这批水陆画共136轴,解放前存放于宝宁寺。相传,每年的浴佛日(农历四月初八)做水陆道场时,水陆画悬挂3天。作者详加考证,认为画的内容庞杂,有佛教神道、各类人物、各种社会现象。画的时代多是明代,是一批非常珍贵的美术作品。后作者又考证,这批画是天顺年间敕赐给宝宁寺用以“镇边”。因画面反映的内容多,所以它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了当时的社会情景。
右玉县在晋北大同西240里,形势险要,为我国古代北方军事重镇。城内鼓楼东大街有宝宁寺(俗名大寺),为右玉的一大禅林。
这个寺里相传有一堂水陆画,多年的习俗,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浴佛日)至初十悬挂三天,做水陆道场。道场完毕后,就把画严密的收藏起来。抗日战起,邑人社首们有计划地把这些批画运到当时的绥远。新中国成立后,又安全地搬运回来,保存于大同云冈古迹保养所。1955年省文物管理工作委员会又自大同征调到省。几年来经过许多专家学者和会内外同志们的观察鉴定,都一致认为是一批非常珍贵的美术作品。因此特为介绍出来,供大家参考研究。
这批画总共136轴,绢地,用淡黄色或淡红色花绫装裱,保存在三个长方形红油木箱内,大致还相当完整。每轴画面长120、宽61厘米。有的虽然稍受潮湿或烟熏,但由于原来绘画的笔力劲健,又使用石色、蛤粉,所以几百年后仍然线条清晰、色彩鲜明。
这批画的特点,在于作者继承了我国绘画的优良传统,把精细的人物和豪放的山水画有机地结合起来,是我国唐代以来人物画的进一步发展。它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于人物体态服装衣纹线条的流利婉转,着色的鲜明调和,色彩鲜艳而不妖冶,笔力劲健而不粗犷,布局紧凑而不填塞,人物复杂而不雷同;更重要的是作者能在一幅画上表现几种不同的情调和生活,善于用同幅对比的手法,给人以极其鲜明深刻的印象,所以它的感染力非常强烈。
这136轴水陆画的内容属于佛教系统的61幅,各种神道者有47幅,表现各色人等的有12幅,反映社会生活的有13幅。此外记载装裱情况的有3幅。
属于佛教系统者有:诸佛菩萨、明王尊者,诸天梵王、天曹地府、护法韦驮等像。
属于神道者有:日月星辰、五方五狱、五行、十二生肖、天后圣母、江河四瀆、五湖百川,风雨雷电、苗稼药谷、三官大帝,四海龙王、客丧门、城隍土地、五道将军像等。
属于各色人等者有:帝王太子、后妃宫嫔、官僚宰辅、将帅士兵、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姨、女冠道士、儒流丹青、孝子顺孙、三贞九烈、贤妇列女、九流百家诸士艺术等像。
属于反映社会生活的:雇典婢奴、弃离妻子、八寒八热、屋倒墙崩、饥荒饿殍、病疾缠绵、自刑自缢、树折崖摧、灸病患、枉滥无幸、啣冤报屈、赴刑都市、幽死狴牢、兵火盗贼、火焚屋宇、军阵伤残、仇冤报恨、兽咬虫伤、堕胎产亡、严寒大暑、误死医、横遭毒药、身殂道路、客死他乡、水漂荡灭等像。
此外,装裱题记的有:康熙乙丑的二幅,嘉庆二十年的一幅。
总的看来,这批水陆画包罗万象,丰富多彩,兹将其中最精彩的几幅约略介绍如下:
1.左第十三天藏菩萨。
这幅画画着一菩萨二侍女,中间天藏菩萨两目矇眬,双手合十,体被璎珞,上身裸露,足登青莲,飘带缭绕,旁边二侍女执幡玉立,更能衬托出天藏菩萨的“庄严妙相”来。
2.右第十四九天后土圣母诸神众。
这幅画画着十个少女执圭拱手站立,衣裳飘动,五色缤纷,粉面秀项,金雀翠翘,各具情态。
3.第五十四往古儒流贤士丹撰文众。
这幅画布局分两层。上层五人,三人袖手立于两边,中间两人对立,一人右手持扇,一人右手持笔,左手拿着画像。下层七人,三人袖手正立,三个负琴侧立。一人背剑居中。这些人物中,有人已经髯苍白,有的还正翩翩年少,大都褒衣博带,着黑纱幞头,服色青白朱黄不等。他们的意态尽管不同,但都“风流儒雅”,一望而知为以往的文人学士艺术家等人的形象。
4.第五十七往古九流百家诸士艺术众。
这幅画分两层。上层十人,画士农工商、医卜星相等人的形象。士负剑,农荷锄头饭罐,工为木工、修理工,商为小货担、小摊贩,医为眼医,身带招幌。又画一盲翁卖卜者,右手柱杖,左手持一方形木牌,上边写着,“万事不犹(由)人记(计)较,一生都是命安排”两行字。
下层又分两组。第一组画五个演员(?),为研究戏曲史的好材料。第二组为杂技之类。有背鼓的、荷狮子的,有赤臂的拳师,有抱瓶的侏儒。中间有两个老人相对说话,像领班的(?)。这幅画在反映社会人物特点方面,具有浓厚的写实意味。
5.右第五十八一切巫师神女散乐伶官族横亡魂诸鬼众。
这幅画分两层。上层画两老人,扛着旌旗,头戴花,着雉尾,一童子露肘持旄。旁一妇人捧一盘,中立两偶人。
下层画三人一猴。一老怒目长髯,红巾裹头,白衣被体,左手托钵,右手持剑,显系巫师形象。一女左手执拍板,右手执响器,意态闲适。旁一男子,左肩荷铖斧、囊橐、字画,右手执圆形响器。旁画一猴,人服荷扇。(www.xing528.com)
6.左第五十伍往古孝子顺孙等众。
这幅画分两层。上层画一壮年男子,背着白发苍苍的老母急遽出走,右手还拿着香斗。一妇人在旁捧盒添香,后两男子提行李,仓惶相随。
下层画两老翁为其子孙所扶持,一老妇手执念珠,行动艰难,孙女在旁扶持着,两个媳妇一捧盒,一抱子相随。
7.右第五十一兵戈盗贼诸孤魂众。
这幅画画着山村的一对夫妇和小孩正过着安乐生活的时候,忽然来了五个匪徒。在走廊下丈夫被一匪徒按倒在地,头上已被伤,正在疼痛呼救,匪又要举刀下扎,他的妻子被另一匪徒抓着衣襟拖走,小儿在地上找他的母亲,向前爬动。那种悽惨惊惶的情景表现得非常逼真。
下边画着抢劫的银钱箱匣乱扔在地,一匪首坐着呼威喝令,左一人持刀,右一人拢马,神气十足。
8.第五十八往右顾典婢奴弃离妻子孤魂众。
这幅画分两层,上层表现了在封建统治下,一般人民被压迫剥削得活不下去了,只是卖妻鬻子,家人离散。
下一层突出地表现了统治阶级和他的走狗们的气热汹汹,惨无人道,把一家人拆散了,把人家的子女抢走,而他们却作威作福生活着。
据清雍正刊本朔平府志卷四建置祠祀记着:“宝宁寺在城鼓楼东大街,本城文武官员在内朝贺。”
康熙乙酉郑祖侨重裱水陆画序:
“恒城(即大同,后魏孝文帝时改置)自驻防以来,凡寺宇古刹,处处焕然,而宝宁寺尤为美备。寺中相传有敕赐镇边水陆一堂,妙相庄严,非寻常笔迹所同。但历年已久,而香烛熏绕,金彩每多尘蔽,住持广居立志重新,已非一日。客岁冬募恳将军都统诸大人以暨八旗诸公捐资攒裱,俾向之尘封者今则光彩倍增,辉煌夺目矣。欲志其善,以垂不朽,属余弁言以记之。至于诸大人之美迹,别有贞珉,兹亦不能尽记耳。
时康熙乙酉季春吉旦邑人郑祖侨书。”
嘉庆二十年唐凯装裱序:
“郡城宝宁寺有水陆,中绘诸天佛祖,每于岁之浴佛节森然陈设,焚香顶礼,四方檀维咸皆集而瞻拜焉。溯其由来,盖敕赐以镇边疆而为生民造福也。其笔墨穷形尽相,各极其妙,诚名贤之遗留,非俗师之所能也。第香烟缭绕,久而熏蒸尘垢不免。住持僧源绪与诸经理谋为浣濯,于是募化银若干数,制锦攒裱,咸与维新,爰弁数言,以记其事,亦不没人善之意云尔。
时嘉庆二十年季春谷旦,儒学廪饍生唐凯书。”
根据以上记载,我们推知:
(1)宝宁寺是右玉的大寺庙,是文武官员朝贺的所在,也是四方僧道信士们焚香顶礼的处所。
(2)寺内水陆画的来源是朝廷敕赐以镇边疆,“为生民造福”的。
(3)水陆画陈设顶礼的日期,主要是每年的浴佛节(农历四月初八日)。
(4)这批水陆画是寺内旧藏,到清康熙乙酉(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已经是“历年已久,而香烛熏绕,金彩每多尘蔽”。到嘉庆二十年乙亥(公元1815年)又“香烟缭绕,久而熏蒸垢不免”。因此在康熙时住持广居募款修裱过一次。嘉庆间住持源绪又募款修裱了一次。这样大规模的两次装裱,又请满汉官员、群众捐资襄助这一盛行,可以看出大家对这批画的重视。两次装裱序文中所说的“妙相庄严,非寻常笔墨所同”。其笔墨穷形尽相,各极其妙,诚名贤之遗留,非俗师之所能。虽然说得笼统一些,但也确能道出它的一定的妙处来。
从康熙乙酉到嘉庆乙亥是130年。再加上推100多年的话,就到了嘉靖、隆庆、万历年间。这批画到康熙中期已经金彩尘蔽,需要好好装裱,可见已是经过一段漫长的岁月。就只从时间方面推论,已经可以决定它为明代的作品了。
又据其中《右第四十九赴刑都市幽死狴牢鬼魂众》一幅上所绘杀人布告折款上有“至□”(至字看得很清楚,下一字有些糢糊),在元、明两年代号中有至字的,元代有至元、至大、至正、至治等,而明代则一个也没有。再细观察这批画人的人物服饰、着色、绢地、画风等,不仅有充分理由定为明代的作品,甚至有一部分是元代的遗作,或者是明初人根据元代的粉本绘画的。
(原载《文物》1962年4、5期)
◎吴连城,山西省博物馆研究馆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